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守》95 8/1 20-24页
  • 我们的属灵遗产丰厚可观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我们的属灵遗产丰厚可观
  •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95年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爸爸早年的生活
  • 前往东非
  • 在仁爱的基督徒教育下成长
  • 忠心至死
  • 父母教导我们爱戴上帝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99年
  • 珍贵的基督徒产业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93年
  • 我们获得一个人生目标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77年
  • 我跟从父母的脚踪而行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95年
查看更多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95年
《守》95 8/1 20-24页

我们的属灵遗产丰厚可观

菲利普·史密斯自述

“燃起的火炬行将照亮整个黑暗的非洲大陆。”以上的话载于《1992耶和华见证人年鉴》(英文)第75页,我们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内心感到多么兴奋!1931年,我们的祖父弗兰克·史密斯写信给当时的守望台社社长约瑟夫·卢述福弟兄,回报他和弟弟的传道旅行有什么工作成果,以上就是他所写的其中一句话。

《1992年鉴》解释说:“两名勇敢的先驱传道员,格雷·史密斯和他的哥哥弗兰克,从[南非]开普敦启程前往英属东非,看看能否在那里展开传播好消息的工作。他们把汽车改装做活动房屋车,把车子连同40箱书一并运到船上,然后朝肯尼亚的海港蒙巴萨进发。”

在写给卢述福弟兄的信中,祖父详细叙述从蒙巴萨到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经过:“我们展开了有生以来最艰苦的汽车旅程,仿佛噩梦一般。我们日以继夜地驱车赶路,走了整整四天,一共580公里路。……里复一里,我们不但要下车用铁铲弄平土堆,填平洞坑,还要剪草砍树,把沼泽填满,才能让车子驶过。”

弗兰克和格雷抵达内罗毕之后随即开始工作,他们一连21天向人分发圣经书刊。祖父写道:“根据我们所听到的消息,在内罗毕展开的见证工作使虔信宗教的人大为哄动。”在内罗毕的传道活动告一段落之后,祖父急忙踏上归途,返回家乡跟两岁的儿子多诺万和妻子菲利斯团聚。那时候,他的第二个儿子——我们的爸爸弗兰克——快要出生。祖父乘搭最早开出的那班船返回蒙巴萨,但途中不幸患疟疾去世。

我们兄弟姐妹几人每当沉思《年鉴》这部分的记载,就会想起我们亲爱的爸爸。1991年,我们收到《1992年鉴》前数月,爸爸死于心脏手术后的并发症。尽管爸爸从未见过自己的生父,他却像他父亲一样深爱耶和华。假如祖父知道在28年后,他的儿子会步其后尘前往东非传道,他定会欣慰万分!

爸爸早年的生活

1931年7月20日,爸爸在开普敦出生。祖父为他起好了名字,可惜在他出世前两个月就去世了。爸爸很年轻就表明自己深爱耶和华。他才九岁就挂着标语牌,站在开普敦火车总站向人作见证。同学看见他的模样后都不免上前取笑他一番。爸爸11岁的时候,以水浸礼表明自己献身给耶和华。他时常奉派独自去探访整条街道的住户。到18岁那年,爸爸更负责在开普敦市郊主持一个《守望台》研究班,这个研究班是由一群年长基督徒姊妹组成的。

1954年,守望台社宣布接着一年会在欧洲举行一连串的国际大会。爸爸很想出席这些大会,不过他付不起从开普敦到欧洲的旅费。于是,他受雇到北罗得西亚(即现今的赞比亚)的铜矿场做三个月化学师。当时,检验矿沙的设施设于非洲的森林里。

爸爸知道北罗得西亚的非洲见证人数目庞大,所以他一抵达就去找见证人和他们聚会的地方,结果他得偿所愿。虽然言语不通,爸爸仍跟当地的弟兄姊妹联络交往,而且经常参加聚会。那时爸爸所隶属的米内会众就在铜矿场附近。在铜矿场工作的欧洲人由于怀有种族偏见,瞧不起跟他们一起共事的非洲人,他们时常出言侮辱、自命不凡。爸爸却与众不同,他总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三个月后,一位非洲工人(非见证人)来找爸爸,对他说:“你知道我们怎样称呼你吗?”这个男子笑着说:“我们叫你做守望台先生。”

1955年,爸爸终于有足够旅费前往欧洲,出席“胜利的王国”国际大会。他在大会邂逅了玛丽·扎哈里奥。翌年,两人结为夫妇,婚后定居美国俄亥俄州的帕马。

前往东非

在美国一个区务大会上,社方向与会者发出邀请,鼓励他们迁到需要更多传道员的地区服务。爸妈决定前往东非。他们真正按照守望台社的建议而行。在东非,只有那些持有工作证的人才能获准居留。有见及此,爸妈储了一笔钱,足够用来买来回的船票。这样,万一爸爸无法找到工作,他们也可以返回美国。

1959年7月,爸妈办妥了护照和签证,接受过预防注射之后,便乘商船从纽约市取道开普敦前往蒙巴萨去。全程需时四星期。在蒙巴萨的码头,爸妈受到基督徒弟兄的热烈欢迎,这些弟兄都是在较早前来到这个需要殷切的地方服务的。在内罗毕,爸爸收到乌干达恩德培地质测量局寄给他的信。他曾写信给测量局应征做化学师。谁知他还未抵达,对方回复他的信已比他先到内罗毕了。爸爸接到信后,便同妈妈坐火车前往乌干达的坎帕拉面试,结果顺利获得取录。在恩德培-坎帕拉一带,当时只有乔治·卡杜一个见证人。

那儿的殖民地政府要求爸爸学习当地的语言(卢干达语),费用全由政府支付。爸爸为此雀跃不已,因为他正打算学习当地的语言,而这会对他的传道工作更为有利。后来,爸爸甚至协助把《这王国的好消息》册子翻译成卢干达语。

爸爸向来敢于向人作见证。他部门里的欧洲人个个他都作过见证。此外,爸爸也经常参与传道工作,向乌干达人传讲真理。他甚至向乌干达司法部长作见证,这位高官不但细心聆听爸爸所说的王国信息,还请爸妈共进晚膳呢。

妈妈在1960年生下姐姐安茜,而我就在1965年出生。我们一家跟首都坎帕拉会众的弟兄姊妹情同手足,这群会众虽然人数不多,但日见增长。在恩德培附近一带地区,我们是惟一的白人见证人。由于这缘故,我们遇到一些有趣的经历。一天,爸爸一位朋友突然要在恩德培作短暂逗留,他很想跟爸爸联络,但怎样也无法找到他。直至他这样问路人:“你认识一对住在这儿附近的欧洲夫妇是耶和华见证人吗?”那人立即就告诉他爸妈的房子在哪儿了。

不过我们也得忍受艰难的时候,包括两次军事叛乱在内。有一次,政府军大举射杀某个种族。从早到晚,枪声都不绝于耳。由于当局在晚上6时至早上6时实施宵禁,聚会只好改在下午,在恩培德我们的家里举行。

后来,宵禁撤销了。爸爸驾车载我们到坎帕拉参加《守望台》研究班。一个兵士手持来福枪,上前截停我们的车子,查问我们要往哪里去。那时我不过是个婴孩,安茜就只有五岁大。爸爸镇静地回答,并把我们的圣经和书刊给兵士看。结果,兵士让我们离去。

1967年,爸妈因健康问题和家庭责任,决定迁回美国居住。他们在乌干达生活了差不多八年。返回美国之后,我们隶属俄亥俄州坎菲尔德会众,爸爸是会众的长老。爸妈对这群会众的爱日益深厚,感情跟以往细小的坎帕拉会众并无二致。

在仁爱的基督徒教育下成长

1971年,弟弟戴维出生。我们在充满爱心和温暖的家庭气氛下成长。爸妈俩非常恩爱,这无疑大大有助于使我们的家成为一个安乐窝。

我们小时候,爸爸总爱在我们睡前讲圣经故事,跟我们一起祷告。然后,他会趁妈妈不在意,偷偷给我们每人一粒用金纸包裹的巧克力。我们经常整家人一起研读《守望台》。无论我们在哪里,研读都会如常举行,甚至出外度假也不例外。有一次,我们在山坡上研读。另一次,我们边俯瞰汪洋大海,边举行家人研读。爸爸常说家人研读是他一生最快乐、最值得回味的事之一。他为那些没有一起研读的家庭感到可惜,因为他认为他们错过了人生一大乐事。

爸爸以身作则,用行动表明他深爱耶和华。他一收到最新的《守望台》、《儆醒!》,或者别的守望台出版物,就急不及待要一口气把整本刊物读完为止。我们从爸爸身上学会一件事,就是要把真理当作宝贝一样珍而重之,而不是视作等闲。爸爸那本《参考版圣经》是我们最宝贵的产业之一。在这部圣经里,几乎每页都写满了他研读时的笔记。现在,每当我们读到爸爸在边注记下的一字一句,就仿佛听见他的教导和劝告一般。

忠心至死

1991年5月16日,爸爸在外出传道时,突然心脏病发。几星期后,他接受了一次剖心手术,手术起初看来颇为成功。但是,手术后第二天,我们接到医院打来的电话,说爸爸的伤口不断流血,医生对此非常忧虑。那天晚上,他们替爸爸动了两次手术,试图为他止血,但依然无济于事。爸爸伤口的血并不凝结。

接着那天,爸爸的病情急转直下。有些医生起初向妈妈大施压力,后来转而试图说服我最年幼的弟弟,让爸爸接受输血。但是,爸爸早已亲自告诉医生,不管情况怎样,他也不会接受输血。爸爸不但清楚解释拒绝输血的圣经理由,同时表明他愿意接受任何不含血的代用品。——利未记17:13,14;使徒行传15:28,29。

由于有几个医护人员对我们深怀敌意,加护病房内的气氛变得异常紧张,加上爸爸的病情日益恶化,我们感到压力重重,有时几乎无法忍受下去。我们只好一面热切恳求耶和华的帮助,一面尽量把社方的提议应用出来。每逢往加护病房探望爸爸,我们都留意穿得大方得体,而且对当值的医护人员表现适当的尊重。我们也会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探知爸爸的病况,好表明我们真的关心他。此外,凡有分照料爸爸的医护人员,我们都不忘向他们道谢以示感激。

医护人员并没有对我们的努力视若无睹。几天后,病房内的气氛由紧张转为友善。有些曾照料过爸爸的护士虽被调往照料其他病人,但仍旧密切留意爸爸病情的进展。一位医生曾对我们粗暴无礼,后来却软化下来,甚至问妈妈能否应付得来。会众的弟兄姊妹和亲友也给我们仁爱的支持。他们送来了许多食物和慰问卡,又为我们祷告。

可惜,爸爸的病情一直都没有好转。在第一次手术后十天,他终告不治。失去爸爸使我们悲痛万分。有时,我们甚至差点儿被强烈的失落感所压倒。幸好,上帝向我们提出保证,他会“天天背负我们的重担”,而我们也学会比以前更依赖耶和华。——诗篇68:19。

我们家里人人都下定决心,要继续忠心地事奉耶和华。这样,我们就能够得享在新世界里跟爸爸重聚的喜乐了。——马可福音5:41,42;约翰福音5:28;使徒行传24:15。

[第21页的图片]

弗兰克·史密斯跟母亲菲利斯摄于开普敦

[第22页的图片]

爸妈摄于成婚之日

[第23页的图片]

弟兄租用了一个酋长的泳池,在恩德培首次举行浸礼

[第23页的图片]

惯常的打招呼方式

[第24页的图片]

爸妈摄于爸爸去世前不久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