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福音
第27章注释
长老 见太16:21的注释。
总督彼拉多 公元26年,彼拉多受罗马皇帝提比略任命做犹地亚的总督。他担任总督一职大约有10年的时间。一些世俗作家也提到过彼拉多,其中包括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塔西佗在著作中说,彼拉多于提比略在位期间下令处死了基督。在以色列凯撒里亚的古罗马剧场,有人发现了包含“犹地亚总督本丢·彼拉多”字样的拉丁语碑文。(另见附录B10,其中标示了本丢·彼拉多统治的范围)
感到后悔 虽然译作“感到后悔”的希腊语词me·ta·meʹlo·mai可以有正面的意味(太21:29,32;林后7:8),但没有证据表明犹大真心悔改了。当用来指在上帝面前“悔改”时,圣经用的是另一个希腊语词me·ta·no·eʹo(太3:2;4:17;路15:7;徒3:19),表示想法、态度和目标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犹大回去找那些跟他一起谋害耶稣的人,后来更上吊自尽,这些行为表明他的思想仍然是扭曲的,并没有向好的方向转变。
圣殿 这里使用的希腊语词是na·osʹ,可以指包括院子在内的整个圣殿建筑群,而不是仅指包含圣所和至圣所的那座建筑物。
上吊自尽 关于犹大的死,路加在使徒行传1:18报导说,犹大“掉了下去,肚子爆裂”。看来,马太提到的是犹大自杀的方式,而路加描述的则是结果。如果把马太和路加的记载结合起来,当时的情形看来是这样的:犹大上吊自尽的地方是一个悬崖,但后来绳子或树枝断了,他就摔到下面的岩石上,身体爆裂。耶路撒冷一带的地形表明,这个推论是可以成立的。
圣殿的宝库 这个词可能指约翰福音8:20提到的圣殿里放钱箱的区域,这个地方看来位于女院,其中设有13个“宝库的钱箱”。(另见附录B11)据说圣殿还有个大宝库,从钱箱收集到的钱都会放进里面。
沾了血的钱 直译“血价”,指因流血害命而得到的钱。
他们……用那些银子 只有马太提到,是那些祭司长用那30块银子买了一块地。虽然使徒行传1:18,19说买地的是犹大,但这显然是因为买地的钱是来自犹大的。
陶匠的地 从公元4世纪起,人们就认为这是欣嫩谷南坡上的一块地,靠近欣嫩谷跟汲沦谷的交汇处。看来,曾经有陶匠在这块地上制作陶器。马太福音27:8和使徒行传1:19说,这块地后来被称为“血地”或“亚革大马”。(另见附录B12)
异乡人 指外族人或从其他地方来的犹太人。
直到今天 这个词组显示,从事情发生到记载下来,中间隔了一段时间。马太福音很可能是在公元41年左右写成的。
这就实现了先知耶利米的话 这句话之后的引文看来主要取自撒迦利亚书11:12,13,但马太用自己的话说出了经文的大意,并在上帝的指引下说明经文已经应验了。在马太的时代,耶利米书被排在先知书的第一卷,这卷书可能也被用来指代先知书的所有经卷,其中包括撒迦利亚书。(另见太1:22的注释)
耶和华 这里引用的是《希伯来语经卷》的经文(另见太27:9的注释),在希伯来语原文里,经文出现了代表上帝名字的四个希伯来辅音字母(相当于英语的YHWH)。(另见附录C)
你是犹太人的王吗? 在罗马帝国境内,未经凯撒许可,任何人都不得以王的身份施行统治。因此,彼拉多审讯的焦点看来集中在耶稣是不是王这件事上。
对,我是 直译“你自己说了”,这个回答很可能有确认的意味。(参看太26:25,64的注释)虽然耶稣向彼拉多承认自己的确是王,但他跟彼拉多想象的王不一样,因为他的王国“不属于这个世界”,不会对罗马帝国构成威胁。(约18:33-37)
有个惯例……释放一个囚犯 四卷福音书都提到了这件事。(可15:6-15;路23:16-25;约18:39,40)《希伯来语经卷》中并没有这个惯例的依据或先例,但看来到了耶稣的时代,犹太人已经有了这个传统。这个做法对罗马人来说并不陌生,因为有证据表明他们曾经为了讨好民众而释放囚犯。
审判座 通常指一个设在室外的高台,官员会坐在上面向民众发表演说或宣布判决。
梦 看来这个梦来自上帝。在福音书的执笔者中,只有马太在上帝的指引下记载了这件事。
洗手 在这里,洗手是个有象征意义的举动,用来表明当事人在某件事上是无辜的,不负有任何责任。申命记21:6,7和诗篇26:6都提到了犹太人的这个习俗。
鞭打 罗马人执行鞭刑时会使用一种可怕的刑具,拉丁语名称是flagellum,译作“鞭打”的希腊语动词phra·gel·loʹo就源自这个拉丁语词。这种刑具由一个手柄和几条固定在手柄上的绳索或打了结的皮条组成。有时,皮条上还会有尖突的骨头或金属,用来加重鞭打的痛苦。这种鞭打会造成很深的挫伤,使肌肉撕裂成条状,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总督府 希腊语是prai·toʹri·on(源自拉丁语praetorium),指罗马总督的官邸。耶路撒冷的总督府很可能是大希律王建造的一座宫殿,位于耶路撒冷南部(即上城区)的西北角。(另见附录B12,其中标示了总督府的位置)彼拉多只会在节期等特别的时候住在耶路撒冷,因为有可能发生暴乱。平时他住在凯撒里亚的官邸。
鲜红色的外袍 这种外袍主要是王、地方法官或军官穿的。马可福音15:17和约翰福音19:2说,袍子是紫色的。但在古代,“紫色”一词可以指任何一种混合了红色和蓝色的颜色。此外,背景、观看的角度以及光线的折射,都会影响人实际看到的颜色。几个福音书执笔者记载的颜色有所不同,这表明他们没有互相照抄。
冠冕……芦苇 除了马太福音27:28提及的鲜红色外袍,士兵们还给了耶稣一个用荆棘编成的冠冕和一根当作权杖的芦苇,用这些代表君王身份的东西来取笑他。
跪在他面前 跪下这个举动通常用来对地位尊贵的人表示尊重,但士兵们这样做却是在用另一种方式取笑耶稣。(另见太17:14的注释)
万岁 又译“你好”,字面意思是“愿你欢乐”。士兵们用向凯撒致敬的方式向耶稣致敬,显然是嘲笑他说自己是王这件事。
昔兰尼 非洲北岸的一个城市,位于克里特岛西南偏南。(另见附录B13)
强迫这个人服役 见太5:41的注释。
苦刑柱 又译“行刑柱”。(见词语解释“木柱”“苦刑柱”;关于这个词的比喻意义,另见太10:38和16:24的注释)
各各他 源自一个意思为“骷髅头”的希伯来语词gul·goʹleth。(见约19:17;参看士9:53,在那里gul·goʹleth译作“头骨”)在耶稣的时代,各各他位于耶路撒冷的城墙外面,但具体位置尚无定论。(另见附录B12)圣经没有说各各他位于山上,但提到有些人从远处看到耶稣被处决的情形。(可15:40;路23:49)
骷髅头 见可15:22的注释。
胆汁 希腊语是kho·leʹ,在这里指一种带有苦味的植物汁液,或任何一种带有苦味的东西。马太的记载表明,这件事应验了诗篇69:21的预言。在那节经文里,《七十子译本》用了同一个希腊语词kho·leʹ来翻译意思为“毒药”的希伯来语词。看来这种混了胆汁的酒是耶路撒冷的妇女准备的,目的是减轻被处决的人的痛苦,而罗马人并不反对给死刑犯喝这种酒。平行记载马可福音15:23说酒里“混了没药”,看来这种酒既加了胆汁也加了没药。
他……就不肯喝了 耶稣在面对这场信心的考验时,看来不想有任何感官受到麻痹。
他们……分他的外衣 约翰福音19:23,24补充了马太、马可、路加没有提到的细节。综合四卷福音书的记载,看来罗马士兵为耶稣的外衣和内袍都抽了签:他们把耶稣的外衣“分成四份,每个士兵一份”,然后抽签决定谁得到哪一份;他们不想把耶稣的内袍撕破,所以也为内袍抽了签。为弥赛亚的衣裳抽签这件事,应验了诗篇22:18的预言。执行死刑的人把犯人的衣服据为己有,这在当时看来是惯常的做法。在被处决前,死刑犯会被人剥去身上的所有衣物,这使他们遭受更大的羞辱。
抽签 见词语解释。
强盗 又译“匪徒”。希腊语是lei·stesʹ,可以指用暴力夺取他人财物的人,有时也可以指发动革命的人。约翰福音18:40同样用了这个词来形容巴拉巴,而根据路加福音23:19,巴拉巴坐牢是因为“叛乱”和“杀人”。平行记载路加福音23:32,33,39说,耶稣旁边的那两个人是“罪犯”。“罪犯”一词译自希腊语词ka·kourʹgos,字面意思是“为非作歹的人”。
摇着头 这个举动表示讥讽、蔑视或嘲笑,人们这样做时通常还会说一些话。那些路过的人不知不觉中应验了诗篇22:7的预言。
苦刑柱 又译“行刑柱”。(另见太27:32的注释,以及词语解释“木柱”“苦刑柱”)
苦刑柱 又译“行刑柱”。(另见太27:32的注释,以及词语解释“木柱”“苦刑柱”)
中午12点 直译“第六个小时”。(另见太20:3的注释)
黑暗 见可15:33的注释。
下午3点 直译“第九个小时”。(另见太20:3的注释)
以利,以利,拉马·萨巴克塔尼? 尽管有些人认为这句话是阿拉米语,但这也有可能是当时通用的希伯来语,也就是一种稍微受到阿拉米语影响的希伯来语。单凭马太和马可记载的希腊语译音,并不能确定耶稣原本所用的语言。
我的上帝,我的上帝 耶稣向天父大声呼喊,称他为“我的上帝”,从而应验了诗篇22:1的预言。耶稣痛苦的呼求也许会让听到的人想起,诗篇22篇还有许多关于他的预言,例如:有人会嘲笑、讥讽他;有人会弄伤他的手脚;有人会抽签分他的衣服。(诗22:6-8,16,18)
以利亚 在希伯来语原文中,这个名字的意思是“我的上帝是耶和华”。
酸酒 又译“酒醋”。希腊语是oʹxos,可能指称为acetum(拉丁语,意思是醋)的又稀又酸的酒,或者指称为posca(拉丁语,即波斯卡酒)的酒,也就是acetum加水稀释而成的饮料。这是一种廉价的饮料,包括罗马士兵在内的穷人常喝这种饮料来解渴。《七十子译本》在翻译诗篇69:21时也用了oʹxos这个词,经文预告有人会拿“醋”给弥赛亚喝。
秆子 又译“芦苇”,在约翰的记载里称为“牛膝草的枝条”。(约19:29;另见词语解释“牛膝草”)
救他 有些古抄本在这里加插了以下文字:“另一个人拿矛刺他的肋旁,就有血和水流出来。”其他重要的抄本都没有这些文字。虽然类似的话出现在约翰福音19:34,但根据约翰福音19:33,士兵用矛刺耶稣的肋旁时他已经死了。大多数权威学者,包括内斯特莱-阿兰希腊语文本和联合圣经公会希腊语文本的编辑们 ,都认为约翰福音的这些文字是抄经士后来加插到马太福音里的。尽管韦斯科特和霍特在他们的希腊语文本里保留了这些文字,却放在了双方括号里,并且说“有强而有力的根据可以认为[这些文字]是由抄经士加进原文的”。既然马太的这个记载在不同的抄本里存在差异,而约翰的记载却没有争议,约翰福音19:33,34记录的先后顺序显然是正确的:耶稣死后罗马士兵才用矛刺了他的肋旁。因此,本译本在马太福音27:49没有包含这句话。
断气了 译作“气”的希腊语词是pneuʹma(普纽马),在这里可以指“气息”或“生命力”。平行记载马可福音15:37也支持这个理解,因为在那里译作“断气”的希腊语原文是动词ek·pneʹo(直译“呼出[气]”)。本节经文中的“断气”也可以直译为“交出普纽马”。有人认为,译作“交出”的希腊语词表示,耶稣主动停止挣扎求生,因为他的任务已经全部完成了。(约19:30)他甘愿“倾尽生命,死而后已”。(赛53:12;约10:11)
忽然 希腊语是i·douʹ。(另见太1:23的注释)
圣殿 希腊语是na·osʹ,在这里特指包含“圣所”和“至圣所”的那座建筑物。
帷幔 这幅精美的布幔挂在圣殿里,将圣所和至圣所分隔开来。根据犹太人的传统说法,这幅厚重的帷幔长约18米,宽约9米,厚约7厘米。耶和华使帷幔裂成两半,这件事不但表明他对那些杀死他儿子的人多么愤怒,还象征通往天上的路从此开通了。(来10:19,20;另见词语解释)
墓穴 又译“纪念墓”。(另见词语解释“纪念墓”)
出来 这里用的是希腊语动词e·geiʹro,意思是“使……起来”。这个词可以指复活,但也可以用于其他情况,例如指“把……拉上来”、从地上“起来”或“扶……起来”。(太12:11;17:7;徒3:7)根据马太的记载,“出来”的不是那些“圣民”,而是他们的“尸体”。显然,当时的地震十分猛烈,把这些墓穴都震开了,结果很多尸体被抛了出来。
有些人经过…… 又译“他们……出来”。这里的希腊语动词的形态表明,主语是一个复数阳性词,指的是“人们”,而不是第52节中的“尸体”(在希腊语里是中性词)。看来,这里指的是路过的人,他们看到被地震(第51节)抛出墓穴外的尸体后,就进城把看到的事告诉别人。
圣城 指耶路撒冷。(另见太4:5的注释)
军官 又译“百夫长”,指罗马军队里统领大约100个士兵的军官。耶稣在彼拉多面前受审时,这个军官可能也在场,而且可能听到犹太人说,耶稣曾自称是上帝的儿子。(太27:27;约19:7)
末大拉人马利亚 在原文里,“末大拉人”一词的意思是“属于末大拉的”,可能跟名为“末大拉”的城镇有关。末大拉坐落在加利利海西岸,位于迦百农和提比里亚中间。有人认为,末大拉是马利亚的家乡或居住的地方。(另见太15:39和路8:2的注释)
雅各 又称为“小雅各”。(可15:40)
约西 有些古抄本写的是“约瑟”而不是“约西”。在平行记载马可福音15:40,大多数古抄本写的都是“约西”。
西庇太儿子的母亲 即使徒雅各和使徒约翰的母亲。(另见太4:21;20:20的注释)
约瑟 关于约瑟,福音书的四位执笔者提供了不同的细节,可见他们是各自进行写作的。收税人马太说,约瑟是个富翁。以罗马人为目标读者的马可说,约瑟“是公议会的成员,很有名望,向来等待上帝的王国”。路加这位富有同情心的医生则说,约瑟“为人良善正义”,没有投票支持公议会谋害耶稣的行动。只有约翰提到,约瑟“怕犹太人,所以是暗中做门徒的”。(可15:43-46;路23:50-53;约19:38-42)
亚利马太 这座城的名称源自一个意思为“高”的希伯来语词。在路加福音23:51,亚利马太被称为“犹地亚人的城”。(另见附录B10)
墓穴 又译“纪念墓”。这种墓穴或墓室不是天然的洞穴,而是从硬度不高的石灰岩凿出来的。这些墓穴的石壁上通常有凿出来的长长的平台或深洞,用来摆放尸体。(另见词语解释“纪念墓”)
一块大石头 看来这是一块圆形的石头,因为经文说石头是被滚到那里的,而且马可的记载也说,耶稣复活时石头“已经被滚开了”。(可16:4及脚注)这块石头的重量也许超过1吨。
另一个马利亚 指马太福音27:56提到的“雅各和约西的母亲马利亚”。以下经文也提到了她:马太福音28:1;马可福音15:40,47;16:1;路加福音24:10;约翰福音19:25。(另见可3:18和约19:25的注释)
第二天 即尼散月十五日。尼散月十四日之后的那一天,无论是一周的第几天都是安息日。此外,公元33年的尼散月十五日碰巧也是平时的安息日,因此这个安息日是双重的安息日,也就是“大安息日”。(约19:31;另见附录B12)
预备日 每周安息日的前一天都称为“预备日”。犹太人会在这一天为安息日做准备,包括预备额外的食物,以及完成那些无法等到安息日之后再做的事。这一次的预备日正好是尼散月十四日。(可15:42;另见词语解释)
三天 这个说法可以指三天,但不一定是整整三天。这一点从马太福音27:64可以看出来,经文说宗教领袖要求派人看守耶稣的坟墓“直到第三天”,而不是第四天。(另见太12:40的注释)
到时,这个最后的骗局就比最初的更糟了 显然,在那些反对耶稣的人看来,最后的骗局指的是耶稣的复活,最初的骗局指的则是他自称弥赛亚,而他们认为这个最后的骗局会比最初的更糟。这些人看来知道,假如耶稣真的复活了,他之前的声称就会得到证实,他的确就是弥赛亚了。
守卫 这些守卫看来是总督彼拉多派出的罗马士兵,而不是犹太人的圣殿警卫,否则犹太宗教领袖就不用为这件事去求罗马总督了。此外,宗教领袖后来也承诺,如果总督听说耶稣的遗体不见了,他们会向总督交代。(太2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