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精读本》
  • 约翰福音第19章注释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约翰福音第19章注释
  • 圣经新世界译本(精读本)
  • 相似资料
  • 马太福音第27章注释
    圣经新世界译本(精读本)
  • 马可福音第15章注释
    圣经新世界译本(精读本)
  • 约翰福音第12章注释
    圣经新世界译本(精读本)
  • 路加福音第23章注释
    圣经新世界译本(精读本)
查看更多
圣经新世界译本(精读本)
约翰福音第19章注释

约翰福音

第19章注释

19:1

鞭打 罗马人把罪犯送去在木柱上处决之前,通常会先执行鞭刑。彼拉多听到犹太人不断高呼要处死耶稣、释放巴拉巴,就因压力而妥协了,于是“命人把耶稣押去鞭打”。(太20:19;27:26)执行鞭刑所用的最可怕的一种刑具,在拉丁语里称为flagellum,由一个手柄和几条固定在手柄上的绳索或打了结的皮条组成。皮条上还可能会有尖突的骨头或金属,用来加重鞭打的痛苦。

19:2

冠冕 见可15:17的注释。

给他披上紫色袍子 见可15:17的注释。

19:3

万岁 见太27:29的注释。

19:5

看看这个人! 彼拉多的话看来同时带着尊重和同情的口吻。他必定留意到,耶稣虽然伤痕累累、体无完肤,却仍保持平静,不失尊严。《通俗拉丁文本圣经》把彼拉多的话翻译为ecce homo,这句话成为很多艺术作品的主题。当时那些熟悉《希伯来语经卷》的人听到彼拉多这句话,可能会想到撒迦利亚书6:12的预言在描述弥赛亚时说的话:“这就是称为‘新芽’的人。”(又译“看看这个人,他就是称为‘新芽’的人”。)

19:7

我们有自己的法律 犹太人看出他们无法利用政治罪名陷害耶稣,就转而利用宗教罪名指控耶稣犯了亵渎罪,他们这样做就暴露了自己的真正意图。几个小时前,他们在公议会就是以这个罪名控告耶稣的,但对彼拉多来说,这是一项新的指控。

19:11

上面 又译“天上”,直译“从上面”。这里译作“上面”的希腊语词是aʹno·then,在雅各书1:17;3:15,17译作“从上头”。同一个希腊语词也出现在约翰福音3:3,7,在那两节经文里既可译作“再次(重新)”,也可译作“从上头”。(另见约3:3的注释)

人 直译“那个人”。看来耶稣想到的也许不是某一个人,例如加略人犹大,而是所有需要为杀害他一事分担罪责的人。这包括犹大、“那些祭司长和整个公议会”,甚至包括被宗教领袖劝服而要求释放巴拉巴的“民众”。(太26:59-65;27:1,2,20-22;约18:30,35)

19:12

凯撒的朋友 “凯撒的朋友”是个荣誉头衔,通常会授予罗马帝国的行省总督。但在本节经文,犹太宗教领袖看来不是把“凯撒的朋友”用作荣誉头衔,而是借此暗示,要是彼拉多释放耶稣,就可能被指控犯了纵容颠覆分子的罪。当时的“凯撒”是提比略。众所周知,这个罗马皇帝一旦怀疑谁对自己不忠就会把谁处死,连高官也不例外。塞扬努斯就是一个例子。他是禁卫军司令,曾被正式授予“凯撒的朋友”这个称号。塞扬努斯的地位可以说仅次于提比略。彼拉多跟位高权重的塞扬努斯关系密切。在塞扬努斯大权在握期间,彼拉多一直受到他的保护和扶持。但在公元31年,提比略跟塞扬努斯反目。提比略指控他煽动叛乱,并下令处死他和许多支持他的人。这件事就发生在耶稣被带到彼拉多那里之前不久。因此,撒都该派的人要是向皇帝告状(特别是他们威胁要指控彼拉多“不是凯撒的朋友”),彼拉多就可能性命不保。彼拉多已经惹恼了犹太人,肯定不想再跟他们有任何冲突,更不想被指控对皇帝不忠。所以,彼拉多明知耶稣是无辜的却仍然判处他死刑,看来就是由于惧怕提比略这个多疑的皇帝。

凯撒 见太22:17的注释。

19:13

审判座 见太27:19的注释。

铺石地 这个地方“希伯来语叫迦巴大”。“迦巴大”词源不详,意思可能是“小山”“高地”或“开阔的地方”。这个地方的希腊语名字是Li·thoʹstro·ton(“铺石地”),指的是用石头铺成的地面,可能是没有装饰的,也可能是带有装饰的;有些学者认为,“铺石地”上也许有马赛克镶嵌图案。“铺石地”的位置可能在大希律王王宫前一个开阔的地方,但有些学者认为可能是在别的地方。“铺石地”的具体位置不详。

希伯来语 见约5:2的注释。

19:14

预备日 每周安息日的前一天都称为“预备日”,犹太人会在这一天为安息日做准备。(另见可15:42的注释)约翰的福音书还补充说,这一个预备日是在“逾越节期间”的。本节经文提到的时间是尼散月十四日上午,耶稣就是在这一天受审和被杀的。逾越节开始于前一个傍晚,而正如其他福音书记载的,耶稣和使徒们在那个晚上已经吃过逾越节的晚餐。(太26:18-20;可14:14-17;路22:15)基督确实完全遵守了摩西法典,包括在尼散月十四日守逾越节。(出12:6;利23:5)这一天过后就是为期七天的无酵节,人们会在这一天为无酵节做准备,而由于逾越节和无酵节是紧挨着的,整个节期有时合称为“逾越节”。(路22:1)因此,公元33年的这一天可说是“逾越节期间的预备日”。尼散月十四日之后的那一天,无论是一周的第几天都是安息日。(利23:5-7)公元33年犹太历尼散月十五日碰巧也是平时的安息日,因此这个安息日是双重的安息日,也就是“大安息日”。(另见约19:31的注释)

大约是中午12点 中午12点,直译“第六个小时”。(有人认为这个记载跟马可的记载互相矛盾,因为马可说耶稣是在“上午9点”被钉在木柱上的。关于为什么会有这个差异,另见可15:25的注释)

19:17

耶稣自己扛着苦刑柱 根据约翰的记载,耶稣是自己扛着苦刑柱出去的。不过,其他福音书(太27:32;可15:21;路23:26)都提到,士兵强迫一个叫西门的昔兰尼人服役,要他把耶稣的苦刑柱扛到行刑的地方。约翰的记载有时很精简,而且他通常不会重复其他福音书已经提过的事。因此,约翰在这里没有提到西门被迫扛苦刑柱这个细节。

苦刑柱 见太27:32的注释;词语解释“苦刑柱”。

骷髅头 又译“髑髅地”。这里用的希腊语词组是Kra·niʹou Toʹpos,用来翻译中文译作“各各他”的希伯来语地名。(另见本节经文的注释:各各他;关于希伯来语一词在《希腊语经卷》中的意思,另见约5:2的注释)

各各他 源自一个在“希伯来语”里意思为“骷髅头”的词,即gul·goʹleth。(参看士9:53;王下9:35,在那两节经文里gul·goʹleth译作“头骨”。)在耶稣的时代,这个地方位于耶路撒冷的城墙外面。尽管各各他的具体位置尚无定论,但有人认为一个合理的推论是,其遗址位于圣墓教堂所在地附近。(另见附录B12)圣经没有说各各他位于山上,但提到有些人从远处看到耶稣被处决的情形。(可15:40;路23:49)

19:19

苦刑柱 又译“行刑柱”。(另见词语解释“木柱”“苦刑柱”)

19:20

希伯来语 见约5:2的注释。

拉丁语 这是圣经唯一一次明确提到拉丁语的地方。在耶稣的时代,拉丁语是管辖以色列地区的罗马官员所用的语言。拉丁语出现在当时的官方铭文里,但不是平民百姓日常使用的语言。约翰福音19:19记述,在耶稣基督被处决时,彼拉多在耶稣头上安了一个写明罪状的牌子。看来正是因为当时通用的语言不止一种,牌子上的罪名是用罗马的官方语言拉丁语,以及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古希腊共同语)写成的。《希腊语经卷》中有一些词和词组是源自拉丁语的。(另见词语解释“拉丁语”以及“马可福音简介”)

19:23

拿了他的外衣,分成四份 见太27:35的注释。

19:25

他母亲的妹妹 见可15:40的注释。

克罗巴 圣经只有在这里提到这个名字。很多学者认为,克罗巴跟马太福音10:3、马可福音3:18、路加福音6:15和使徒行传1:13提到的亚勒腓是同一个人。圣经的其他例子也表明,一个人有两个名字并不罕见。(参看太9:9;10:2,3;可2:14)

19:26

他喜爱的那个门徒 指的是耶稣特别喜爱的一个门徒。约翰福音五次提到这个门徒,说他是“耶稣喜爱的”或“耶稣对他感情特别深”,这里是第二次提到他。(约13:23;20:2;21:7,20)一般认为,这个门徒就是使徒约翰。(另见约13:23的注释)

妇人 在原文,这样称呼母亲并没有不尊重的意思。

19:27

他对那个门徒说:“看,她是你的母亲了!” 出于爱和关心,耶稣把母亲马利亚(当时显然已经是个寡妇)托付给他喜爱的使徒约翰。(另见约13:23的注释)毫无疑问,耶稣关心的不仅是马利亚在身体和物质方面的需要,更是她在心灵方面的需要。使徒约翰已经表明自己信从耶稣,但没有证据显示耶稣的弟弟们当时已成为信徒。(太12:46-50;约7:5)

19:29

酸酒 见太27:48的注释。

牛膝草的枝条 在《希腊语经卷》里,传统上译作“牛膝草”的希腊语词hysʹso·pos只出现过两次,也就是在本节经文和希伯来书9:19。关于约翰福音19:29提到的到底是哪一种植物,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有些学者认为,这里说的植物就是《希伯来语经卷》常常提到的“牛膝草”(利14:2-7;民19:6,18;诗51:7),而很多人认为后者就是墨角兰(学名:Origanum maru;Origanum syriacum)。以色列人在埃及守逾越节时,就是拿“牛膝草”把祭牲的血涂在两边门柱上和门楣上的。(出12:21,22)既然守逾越节都会用到牛膝草,因此有人指出,在耶稣被处决的时候,应该不难找到这种植物。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墨角兰的枝条不够硬,承受不了浸满酸酒的海绵的重量,而且这种枝条也不够长,无法用它将海绵递到耶稣嘴边。但有一种看法是,这里说的可能是绑在秆子上的一束墨角兰,用来把海绵递到耶稣嘴边。这个看法跟平行记载马太福音27:48和马可福音15:36一致,那两节经文说,浸透酸酒的海绵是绑在“秆子”上的。(另见词语解释“牛膝草”)

19:30

断了气 直译“交出了普纽马”。译作“气”的希腊语词是pneuʹma(普纽马),在这里可以指“气息”或“生命力”。平行记载马可福音15:37和路加福音23:46也支持这个理解,因为那两节经文都用了希腊语动词ek·pneʹo(直译“呼出[气]”)。有人认为,译作“交出”的希腊语词表示,耶稣主动停止挣扎求生,因为一切都已经“成了”,他的任务已经全部完成。的确,耶稣甘愿“倾尽生命,死而后已”。(赛53:12;约10:11;另见词语解释“鲁阿;普纽马”)

19:31

预备日 每周安息日的前一天都称为“预备日”。犹太人会在这一天为安息日做准备,包括预备额外的食物,以及完成那些无法等到安息日之后再做的事。这一次的预备日正好是尼散月十四日。(可15:42;另见词语解释“预备日”)根据摩西法典,“尸体”一定要“当天”埋葬,“不可整晚都留在木柱上”。(申21:22,23;参看书8:29;10:26,27)

那个安息日是大安息日 尼散月十五日(即逾越节之后的那一天),无论是一周的第几天都是安息日。(利23:5-7)如果这个特别的安息日碰巧也是平时的安息日(即犹太人一周的第七天,从星期五的日落开始到星期六的日落结束),这一天就是“大”安息日。耶稣去世后的次日就是这样一个大安息日,而耶稣是在星期五被处决的。从公元31到33年,只有公元33年的尼散月十四日正好是星期五。由此可见,耶稣是在公元33年尼散月十四日牺牲生命的。

打断犯人的腿 在拉丁语里,这种残忍的刑罚称为crurifragium。在本节经文提到的情况下,这样做看来是为了使苦刑柱上的犯人快点死去。挂在苦刑柱上的人本来就很难呼吸。如果双腿被打断,他们就不能再用腿撑起身体来呼吸,无法减轻肺部的压力,结果会窒息而死。

19:36

他的骨头一根也不折断 这句话引自诗篇34:20。在设立逾越节的安排时,关于当晚要宰杀的羊羔(绵羊羔或山羊羔),耶和华吩咐说:“羊羔的骨头一根也不可以折断。”(出12:46;民9:12)保罗称耶稣为“我们逾越节的绵羊羔”,而跟逾越节的习俗以及诗篇34:20的预言一致,耶稣的骨头一根也没有折断。(林前5:7;约1:29的注释)尽管罗马士兵看来一般都会打断苦刑柱上犯人的双腿(也许是为了使犯人快点死去),关于耶稣的这个预言还是应验了。(另见约19:31的注释)士兵的确打断了耶稣身边两个犯人的腿,但他们见耶稣已经死了,就没有打断他的腿。不过,有一个士兵用矛刺了他的肋旁。(约19:33,34)

19:38

亚利马太 见太27:57的注释。

约瑟 见可15:43的注释。

犹太人 看来指犹太宗教领袖。(另见约7:1的注释)

19:39

尼哥德慕 只有约翰提到,尼哥德慕跟亚利马太的约瑟一起为安葬耶稣做准备。(另见约3:1的注释)

一大袋 直译“大约100磅”。这里直译为“磅”的希腊语词是liʹtra的复数形式。一般认为,这个重量单位等同于罗马磅(拉丁语是libra),而1罗马磅约为327克。因此,这里说的一大袋香料重约33公斤。(另见附录B14)

用……混合的香料 有些抄本写的是“一卷……”,但早期的权威抄本支持正文的译法。

没药 见词语解释。

沉香 这个名称可以指一种含有芳香物质的树,圣经时代的人会用这种物质来做香料。(诗45:8;箴7:17;歌4:14)尼哥德慕带来的沉香看来跟《希伯来语经卷》提到的沉香一样,指的就是沉香木制品。在处理遗体时,磨成粉的沉香会跟没药一起使用,作用可能是盖过尸体腐烂的气味。大多数圣经评注家都认为,圣经提到的沉香树就是学名叫Aquilaria agallocha的树。这种树现在主要生长于印度及邻近地区,树身可以长到30米高,树干和树枝的芯都富含树脂和芳香油,可制成昂贵的香料。这种树的木头腐烂时看来香味最浓郁,所以人们有时会把木头埋在地里,以加快腐烂的过程。木头被磨成细腻的粉末后,就作为“沉香”出售。不过,有些学者认为,本节经文提到的“沉香”指的是现在学名为Aloe vera(芦荟)的植物,但人们使用芦荟不是因为它有香味,而是因为它有保健功效。

19:41

墓穴 见太27:60的注释。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