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福音
第11章注释
拉撒路 见路16:20的注释。
伯大尼 见太21:17的注释。
犹地亚人 又译“犹太人”。虽然这里的希腊语原文也可以译作“犹太人”(就像在约翰福音10:31,33一样),但耶稣刚对门徒说过“我们再到犹地亚去吧”。因此,这里用了“犹地亚人”这个译法,是要说明那些试图用石头砸耶稣的人是来自犹地亚的犹太人。(约11:7)
睡着了 圣经常常把死亡比作睡觉。(诗13:3;可5:39;徒7:60;林前7:39;15:51;帖前4:13)耶稣说这句话时,已经打算要复活拉撒路。因此,他这么说也许是为了表明,正如人可以从沉睡中被唤醒,死去的人也可以从死亡中被复活过来。耶稣复活拉撒路的能力来自天父,而天父“能使死的活过来,他的话也显示还没有实现的就好像已经实现了”。(罗4:17;另见可5:39;徒7:60的注释)
多马 这个希腊语名字源自一个意思为“双胞胎”的阿拉米语词。使徒多马还有另外一个希腊语名字,即Diʹdy·mos(有些中文译本译作“低土马”),意思也是“双胞胎”。
在墓穴里已经四天了 拉撒路病重垂危时,他的姐妹派人去把这个消息告诉耶稣。(约11:1-3)当时耶稣在距离伯大尼约有两天路程的地方。(约10:40)看来,拉撒路大概就是在消息送到耶稣那里时去世的。耶稣“还留在原来的地方两天”,然后才起程前往伯大尼。(约11:6,7)他等了两天,又在路上走了两天,到达墓穴时拉撒路已经去世四天了。之前耶稣已经施行过至少两个复活的奇迹,一次是在死者刚刚去世时,另一次可能是在死者去世的当天晚些时候。(路7:11-17;8:49-55;参看太11:5)但耶稣从来没有复活过一个死去四天、遗体已经开始腐烂的人。(约11:39)当时犹太人中有个错误的想法,认为死人的灵魂会在去世三天后离开遗体。就连有这种想法的人也无法否认,耶稣复活拉撒路实在是个了不起的奇迹。(约12:9,10,17)
墓穴 又译“纪念墓”。(另见词语解释“纪念墓”)
大约3公里 直译“大约15斯塔迪安”。斯塔迪安(希腊语staʹdi·on)是个长度单位,1斯塔迪安相当于185米或八分之一罗马里。(另见词语解释“里”以及附录B14)
我知道……他一定会复活 马大以为耶稣说的是未来的事,也就是最后日子的复活。(另见约6:39的注释)她对这个希望深信不疑,这是难能可贵的。虽然圣经清楚表明人有复活的希望,但当时属于撒都该派的宗教领袖却声称没有复活这回事。(但12:13;可12:18)另一方面,法利赛派则主张人有不死的灵魂。不过,马大知道耶稣曾指出人有复活的希望,也知道耶稣甚至复活过死人,尽管那些人不像拉撒路一样死了那么久。
我就是复活,就是生命 耶稣的牺牲和复活让死去的人有机会重获生命。耶稣复活后,耶和华赐给他力量,让他不仅能复活死去的人,还能给人永远的生命。(另见约5:26的注释)在启示录1:18,耶稣说自己是“活着的”,而且“有死亡和坟墓的钥匙”。因此,无论对活人还是对死人来说,耶稣都是他们的希望。耶稣承诺会打开坟墓,让死去的人复活过来,他们有的会到天上跟他一起做君王,有的则会在焕然一新的大地上接受天上王国的统治。(约5:28,29)
会永远不死 当耶稣谈到人不会死去或会永远活着时,他的意思显然不是说,在场听他说话的人不会经历死亡。他的意思其实是,信从他的人会有机会得到永远的生命。耶稣之前在约翰福音第6章说的话也支持这个结论,在那里他将信从他一事跟得到永远的生命联系在一起。(约6:39-44,54)
墓穴 又译“纪念墓”。(另见词语解释“纪念墓”)
哭 译作“哭”的希腊语词通常指出声地哭。耶稣曾在预告耶路撒冷将临的毁灭时为城哭泣,圣经记载那件事时也用了同一个动词。(路19:41)
心里 直译“在普纽马里”。在这里,希腊语词pneuʹma看来指一个人内心的推动力,这股力量促使他以某种方式说话和做事。(另见词语解释“鲁阿;普纽马”)
……悲叹,十分难过 这里的原文同时使用了两个希腊语词来描述耶稣当时深沉而强烈的情感。译作“悲叹”的希腊语动词是em·bri·maʹo·mai,通常用来表示激烈的情绪,在这个记载里指的是耶稣深受触动而悲叹。译作“十分难过”的希腊语动词是ta·rasʹso,字面意思是激动不安。一位学者说,这个词在这里的意思是“心里激动起来”或“感到极其痛苦悲伤”。在约翰福音13:21,这个词用来描述耶稣在想到犹大将要出卖他时的反应。(另见约11:35的注释)
不禁掉下泪来 这个词组译自一个希腊语动词da·kryʹo,后者的名词形式(“眼泪”或“泪”)出现在一些经文里,例如:路加福音7:38;使徒行传20:19,31;希伯来书5:7;启示录7:17;21:4。这里的重点看来是掉下眼泪而不是哭出声来。在《希腊语经卷》,这个希腊语动词只出现过这一次,跟约翰福音11:33用来描述马利亚以及跟她一起的犹太人哭泣的那个动词不同。(另见约11:33的注释)虽然耶稣快要复活拉撒路,但看到挚友悲痛欲绝,他心里还是非常难过。他深爱朋友,怜悯他们,因此当众落泪。这个记载清楚表明,耶稣非常同情那些痛失亲友的人。
坟墓 又译“纪念墓”。(另见词语解释“纪念墓”)
现在他一定发臭了 马大的话表明,犹太人传统上并不会为了长期保存遗体而进行复杂的防腐处理。如果拉撒路的遗体是经过防腐处理的,马大就不会说遗体会发臭了。拉撒路的“手脚都用布裹着,脸也用一块布包着”,但目的很可能不是要防止遗体腐烂。(约11:44)
已经四天 直译“是第四”。这里的希腊语原文只是一个表示序数的词,从上下文可以看出说的是第四“天”。看来当时已经过了整整三天以及第四天的一部分时间。
拉撒路 见路16:20的注释。
他的……脸也用一块布包着 按照犹太人安葬死者的习俗,人们会用干净的细麻布加上香料把遗体包裹起来。不过,这并不是像埃及人习惯的那样,为了保存遗体而进行的防腐处理。(创50:3;太27:59;可16:1;约19:39,40)复活后的拉撒路从墓穴出来时,脸上还裹着安葬时包头用的布。这里译作“布”的希腊语词是sou·daʹri·on,可以指用作毛巾、餐巾或面巾的一小块布。这个希腊语词也出现在约翰福音20:7,用来指“本来在耶稣头上的布”。
我们的圣地 圣地,直译“地方”。圣地就是崇拜的地方,很可能指耶路撒冷的圣殿。(参看徒6:13,14及脚注)
大祭司 当以色列还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时,大祭司是终身任职的。(民35:25)但当以色列受罗马人管辖时,罗马政府委任的地方统治者有权任命和罢免大祭司。(另见词语解释“大祭司”)“该亚法”这个由罗马人任命的大祭司处事圆滑,任职的时间比前几任大祭司都长。他于公元18年左右受到任命,担任大祭司直到公元36年左右。约翰称该亚法为“当年”(即公元33年)的大祭司,看来是为了说明该亚法做大祭司的任期包括耶稣被处决的那一年。(另见附录B12,其中标示了该亚法府第的可能位置)
以法莲 一般认为,这座城就是犹大王亚比雅从以色列王耶罗波安手中夺得的以法连。(代下13:19)人们普遍认为这座城的遗址就是现今的泰伊拜村,位于伯特利东北偏东约6公里以及巴力夏琐的遗址东南偏东约3公里的地方。(撒下13:23)以法莲城在“旷野附近”,往东南方向可以眺望耶利哥荒原和死海。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夫斯说,罗马将军韦斯巴芗在进攻耶路撒冷的途中,攻下了以法莲城。(《犹太战记》第4卷551节[9章9段])
逾越节 指的是公元33年的逾越节。看来,这是约翰福音提到的第四个逾越节。(另见约2:13;5:1;6:4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