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能证明进化论吗?
进化论学家提出多方面的论据去维护他们的学说。他们所引述的证据大都来自活的有机体。他们认为不同种类的动物在骨骼方面的相似便是彼此同源的明证;这几种动物若非出自直接的世系,便至少是出自共同的祖先。他们指出,在卵细胞发育的初期,“较高级”动物的胚胎与“较低级”动物的胚胎颇相似。他们分析血浆或血红素的化学构造,以此作为划分各种生物之间的近亲或远亲关系的根据。
他们声称这样的比较导致无一例外的结论,那便是,所有动物都出于共同的祖先。他们声称无法想象有任何其他解释。当然,他们首先要排除万物出自同一设计者和创造者的可能性,因为他们无法接纳这个见解作为可供选择的解释。但在《人与生物学世界》这本教科书中,作者承认这样的证据并不完备:“同原的相似、胚胎发育过程的类似、有机体之间不同程度的化学关系等事本身并不足以证明进化曾经发生。”
为了证明进化确曾发生过,他们遂依靠化石学。正如《历史地质学大纲》一书声称:“对动植物作比较的研究虽然也许可以提供令人信服的间接证据,但惟有化石才能提供历史的、记录的证据,证明生物曾从简单的形式进化到越来越复杂的形式。”
看看化石记录
进化论者要我们看看化石记录,声称这是证明进化确曾发生过的决定性证据。你也许以为我们会见到一连串的化石,例如从贝壳类开始,硬壳逐渐化为遍体的鳞,其中一部分转向体内、长成为背骨。在同一时期,连续出现的化石会发展到有一对眼睛和两边的鳃在身体的一端,鳍状尾巴则在另一端。最后,看哪!我们有了一条鱼!
但鱼不会永远是鱼。在地壳的沉淀岩层的较上层,我们期望鱼的鳍变成腿、腿上长出脚和脚趾,鳃则演变成肺。再上一点,我们应该不再发现古老海床的石化遗骸而是埋葬着旱地动物的化石。至于其他鱼类,它们的前鳍变成翼,后鳍变成有爪的腿。它们的鳞变成羽毛,口的周围长出角质的喙。说变就变!进化的魔术已给了我们爬虫和飞鸟。于是我们就能把每一先代物种和后代物种之间的居间形式所显示的过渡性特征连贯起来。
我们真的看到这种情形吗?当然没有!这不过是进化论学家的梦想而已。达尔文就是第一个叹息化石记录毫不完备的人。可是他希望时间能提供各种生物之间的过渡形式——进化论者所谓的失落的环节。他们需要这些过渡动物来证明他们对物竞天择的进化过程的信仰。
但这样的希望有没有实现呢?化石记录实际表明些什么?每一类新的植物或动物——羊齿植物、灌木、树木、鱼类、爬虫、昆虫、飞鸟或哺乳动物——都是在地质学的岩层柱上突然出现的。毫无生物的无生物沉淀层之上是寒武纪岩层;从这个层岩开始,突然发现了种类繁多的大量甲壳类动物和贝壳生物化石,而且都是已经发育齐全的。木干的植物化石在中期古生代突然出现。在岩层低处已有树木化石,但大量发现却在较后的时代。在上层古生代岩层中有大量昆虫化石,它们都已发育完全,而且种类繁多;但它们却没有在较早的岩层中出现。在早期的新生代岩层则突然出现近代形式的哺乳动物化石;绝没有任何记录表明它们是从较早形式的生物进化而来的。
在化石记录中一再出现的证据是:新的动植物种类突然出现——并没有任何前驱。在没有偏见的观察者看来,这岂不是表明新的种类是在相继的时代被造而非继续进化的吗?
物种的恒久性
生物学家制订了一项繁复的系统将不同的生物加以分门别类。博物学家们继续发现若干物种与那些已经分类的不同,他们将其安置在其他的种类之间。由化石所代表的绝迹生物也在分类中占有地位。不同的化石继续出土而被放置在分类系统中的两类之间。进化学家称之为过渡性生物,暗示它们是暂时存在的,当其时它们介乎较古老的物种与后来出现的新物种之间。但是称之为过渡性生物在逻辑上显然含有偏见。一个较中立的名称是“居间”形式。
找寻这些“居间”形式的化石受到很大的强调。他们指出肺鱼作为例证;肺鱼在水里从鳃吸收氧气,出水之后有个膀胱发挥肺的呼吸功能。进化论者认为这是鱼与爬虫之间的进化阶段生物。但这样的主张在逻辑方面有点不妥。肺鱼并没有转变成爬虫。它在今日仍然活着,而且与出土的古代化石无异。与其说这是进化阶段的生物,称之为尚未绝迹的个别创造物岂非更加有理?
化石记录提出另一项重要证据表明进化论的虚谎。进化的过程被形容为“生物的不断改变”。可是在古代地层所发现的无数化石,例如肺鱼,却与现代的品种无异。埋在中生代岩层里的橡树、胡桃木、山胡桃树、葡萄树、木兰树、棕榈树、和许多其他树木和灌木叶子的纹路与今日的树叶并无不同之处。地质学家估计它们自初次出现以来已过了数百万年的时间,可是却没有发生任何进化的改变。同样地,数百种昆虫化石的痕迹也留在中生代岩层中。这些痕迹表明古代的昆虫与我们今日的同类昆虫颇为相似。正如一位进化学家指出,“昆虫的进化至中生代末期已大致完成了”——这正是昆虫化石初次出现的时期。
据称环境压力使物种不断改变和产生新的品种,上述的化石记录能忠实地证明这项声称吗?抑或化石反而有力地支持一项原则,那便是,每一种生物一经被造就照自己的种类繁衍?不错,经过数千年的时间和许多世代,万物仍各从其类地繁殖下去。
进化论者如今承认化石记录并不支持他们所拥护已久的学说。“过去120年来我们奉命去找寻的生物模式并不存在,”1980年一位化石学家在芝加哥的进化学家会议席上说。微小的改变积聚起来形成新物种之说是虚假的。反之,“在数百万年间,化石记录中的物种保持不变,然后它们突然消失,然后由一些在大致上不同,但却显然有关的物种取而代之,”哈佛大学一位地质学教授说。化石记录中个别物种的特色是稳定而非改变。
现时有一种新派进化论出现,它描述进化按照一种“间歇均衡”的过程而发展。该派人士声称若干物种在数百万年之内保持不变,然后在数千年间迅速改变成为新种。他们称之为大步进化。这种改变如此迅速,以致没有机会留下过渡的化石遗迹。可是,坚持小步进化学说的较老派系仍然未为新派所说服。
在进化论家当中的种种矛盾和混乱无法不使门外汉感到无所适从而越来越怀疑进化是否真的曾经发生。在一般对进化论并无特别感情的人看来,关于大步进化和间歇均衡的论调透露了一些令人不安的疑团。也许进化论家害怕进化学说中的先天缺陷可能不久便证明是致命的打击,他们力图以夸大冗长的虚谈来掩饰自己的弱点,其实已几乎承认创造才是唯一的答案。
[第14页的图片]
肺鱼并没有改变。今日的肺鱼和古代的化石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