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末期的前奏吗?
本刊在前期发表的第一部解释各国领袖怎样让斐迪南大公的暗杀事件升级成为战争,欧洲——不久就包括世界的其余部分——于是踏入了一个新时代。它会是人类最后的时代吗?
“这场战争会是易如反掌的事,”德国军人夸言。“数周之内我们就可获胜了!”在开战前夕,不少人怀着这种信心。宣传运动大收效果,天真的民众竟然相信战争可以速胜。历史家希斯菲特(Hans Herzfeld)说:“被长期和平所纵坏了的欧洲人以无比兴奋的心情进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哈米吉多顿’。今日人们很轻易地将这种兴奋状态视为无可理解。但这种兴奋和甘愿牺牲的浪潮乃是历史的这个转捩点的一个重要部分。人若不了解这种心态,灾难的历史性质就会变成无法理解了。”
比利时人顽抗——对德国的警告讯号
德国依据战略希望对法国速战速决。战略是“史利芬计划”(Schlieffen Plan)的修正版本,在表面上看来十分简单。德军会越过比利时,从“背后”侵入法国而避过边境的防御工事。这套计划的成功秘诀在于先发制人和速战速胜。可是,没有人预料到比利时人会负隅顽抗。
在短短的一刻中,比利时王阿尔拔成为万众注目的人物。德国要求比利时不加干预地让德军穿过境内。但阿尔拔王对国会说:“不论后果如何,我们的答复是‘不行。’”比利时立刻整军经武,准备对入侵者迎头痛击。
宣传家们立即着手去恢复德国人的士气。一位德国老人忆述在比利时战场上阵亡的军士家属“接获一份战功证书,上面绘着天使,声称军士已为‘皇帝和祖国’捐躯。”
德国终于粉碎了小小的比利时。但此次侵略中立国家却惹起了世界的公愤。英国立刻决定不会袖手旁观让德国吞并欧洲。8月4日,英国实行宣战。比利时的抵抗是对德国的警告讯号。胜利绝不会是“易如反掌”的事。
战争现在已演变为世界大战。历史家舒尔兹(Gerhard Schulz)解释说:“证明战争变成世界大战的事实是[大英]帝国在战时始终保持团结一致,英、法、俄的联盟掌握了整个世界的资源。”不久之后,鄂图曼帝国(现在的土耳其)与德、日联盟,甚至中、南美洲有些国家也加入战团与同盟国对抗。在战争结束时,很少国家能以保持中立自夸。a
圣经研究者对耶稣所作的这个惊人预言发现了新的意义:“民要攻打民,国要攻打国。”——马太福音24:7。
战线的胶着状态
德军现时不顾法国的抵抗而进军巴黎。可是,在距离巴黎仅数哩之遥,德军竟缓慢下来。通讯工具的欠缺和德军将领的优柔寡断使协约国得以重新部署和开始猛烈还击。在玛尼(Marne)战役,德军被迫作屈辱的后退,但却能掘壕防守。协约国军队也同样行。现时有一段死寂的无人地带分隔着双方在战壕里的军队。
在多个月内,固守战壕的两军在停停打打地作战——兵士冒险进入无人地带,互向对方抛掷手榴弹后急速退回。人血流出有如宴会上的酒一般,但没有使任何一方早日得着胜利。零星的战争经常点缀着令人不安的沉寂,新闻媒介把这段时期称为“西线无战事”。
战斗进行期间充满残酷。一位德军忆述:“我操作一挺机关枪,这意味到我经常要在最前线。我们让法军进入100米范围内,然后开枪向近前的军队扫射。……我们把他们完全射倒在地。”毫无意义的死亡!1916年,在相持数月之久的凡尔登和森米战场上,“双方军士的阵亡人数达数十万之多。”
杀伤力强的武器增加了战争的恐怖。阵亡军人有百分之92死于机关枪下。德军的新式巨炮在前所未闻的76英里(122千米)距离之外把死亡降落在巴黎。兵士们已听惯了飞机的隆隆之声——初时用作侦察的飞机后来成为致命的武器。水手们提心吊胆,恐防受潜水艇袭击。甚至毒气——有时攻击者和被攻击者均同样受害——也变成武器的一部分。历史家希滋伯格将1915年在叶利斯战役中的毒气战称为“最残酷的战争之一”。毒气夺去了100,000人的性命。可是,西线的战壕攻防战依然保持胶着状态。
另一方面,东线的德军在军事领袖兴登堡和鲁登道夫率领之下进攻准备不足的俄国,结果取得惊人的胜利而为自己赢得长胜将军之誉。可是,在1914-15年冬季,东线的战事也陷入僵局。在多个月期间战事各有胜负。迟至1917年情势还未显明那一方会获胜。
战局的变化
1917年,俄国因为发生革命而无法出兵。新的布尔什维克政府立即向德国求和,从而暂时解除了德国在两线同时作战的负担。但德国却未能利用这些事件使自己得益,因为有一个强敌加入战团。在1915年,路西坦尼亚号轮船的沉没惹起了美国对德国的愤怒。1917年,美国正式参战。在美国援军抵达之前,德军拼命进攻,但伤亡惨重而收获不大。协约国的损失也很大,可是美军源源不绝地增援,足以弥补损失有余。德军的进攻于是变为撤退。
可是,军事上的败退并非导致德国失败的唯一理由。德国的经济已陷于完全崩溃的状态。协约国的封锁行动——和恶劣的天气——使它遭遇严重的缺粮。正如一位德国人忆述:“虽然粮食配给实行已久,配给量却越来越少。”到了1917年冬季,饥饿的德人仅以粗贱的萝卜为主要食品,他们称之为“萝卜之冬。”他们试图发明惊人的粮食代用品——从锯屑至蚯蚓不等——但完全无效。正如一位目击者忆述:“饥饿是德国无法征服的仇敌……不少家庭丧失了父亲和儿子。如今摆在他们眼前的是疾病、饥饿和死亡。”因营养不良和患病而死的人数达300,000之众。德国正处于叛乱的边缘。
奥-匈帝国的局势也好不了多少,因为帝国已开始瓦解——成员国若非求和就是宣布独立。由于面对士气低落、生活必需品欠缺以及协约国大军压境的局势,同盟国除了投降以外别无选择。
从1918年11月11日上午11时开始,枪声停下来了。
下期刊出的最后部分将会讨论战争的后果与战后为了维持和平而作的努力。
[脚注]
a 在欧洲只有丹麦、荷兰、挪威、瑞典、瑞士和西班牙。在美洲有阿根庭、智利、哥伦比亚、墨西哥和委内瑞拉。在亚洲有阿富汗和波斯。在非洲有阿比西尼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