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警》92 9/8 5-7页
  • 何以需要有个联盟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何以需要有个联盟
  • 警醒!1992年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何以前功尽弃
  • 教士呼吁建立联盟
  • 何以失败
  • 理想遭受排拒
    警醒!1986年
  • 和平的理想
    警醒!1986年
  • 理想的幻灭
    警醒!1986年
  • 第9部分:人为统治已届高潮!
    警醒!1991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92年
《警》92 9/8 5-7页

何以需要有个联盟

第一次世界大战打了四年。这是一场前所未见的大屠杀和大破坏。世上各大国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连同其他小国一起迈向战场。百姓幻想战争乃光荣的伟举。在他们的欢呼鼓舞下,交战双方均对胜利满怀信心。

可是不出数月,世人便从极度痛苦中获悉,战争的代价实在高得吓人。大战过后,尸横遍野,人财两失,世界陷于巨大的战争债务中,正摇摇欲坠。为了防止类似的冲突再度爆发,人必须采取若干实际行动。何不作个安排使列国能和平地解决争端而无须诉诸武力呢?一个新思想吗?其实不然。

何以前功尽弃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各国曾设立一个国际法庭,尝试以和平方式解决纠纷。这便是设于荷兰的海牙常设仲裁法庭。1900年代初期,不少人期望这个法庭能够成为一个调停中心,以和解取代战争。在1899年和1907年的海牙和平会议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以致促成这个法庭(俗称海牙法庭)的设立呢?

在这两个会议上,各代表国不赞成强制公断,也不愿限制或裁减自己的军备。事实上,他们拒绝一切裁军建议。任何促使他们要以调停解决彼此歧见的计划,他们都加以阻止。

这样,海牙法庭最后开始操作时,各国已肯定它无法限制他们的完全独立。如何肯定?凭着简单的权宜之计:他们有权选择是否把争端交付公断。即使有些国家把纷争交付法庭审理,他们也无义务必需遵守法庭颁下的任何裁决。

可是,对国家主权这样刻意保护正危害世界的和平安全。军备竞赛在毫无阻碍的情况下勇往直前,直至最后把人类带到1914年夏季,进入一场突然爆发的大战为止;这场大战把世界和平破坏无遗。

讽刺的是,随着最后数分钟的和平行将倏尔而逝,塞尔维亚对奥地利发出的最后通牒作了回应,表示愿意“接受和平条约,把问题……交付海牙国际法庭仲裁”。可是,各国既有权选择是否将争端交付海牙法庭审理,奥地利并不感到有必要接受所建议的“和平条约”。就这样,双方为了维护和平而宣战——结果付出了2000多万平民和军人的生命作代价!

教士呼吁建立联盟

1919年5月,圣公会主教昌西·M.布鲁斯特在美国举行的一个主教区会议上宣称:“世人渴望享有公义和恒久和平,这得要各国在一个新的权威下重新制定他们的法律才行。……国际法律必须带有权力,而且要比海牙会议[创立海牙法庭的会议]所议定的更具约束力。有鉴于此,国与国间的合作必须以某种联盟形式维系,而这个联盟应当具有盟约的特征。”

来自比利时的罗马天主教枢机主教梅西耶亦有同感。他在1919年3月接受访问时说:“在我看来,各政府对未来世代所负的首要责任是,要使今日世人仍受其害的罪恶永不复燃。”他把凡尔赛和约的谈判人称为“新世界的重建者”,并且鼓励列国缔结联盟去实现这个目标。他希望这个联盟能够彻底维护和平。

1919年1月2日,《纽约时报》在头版刊登以下的标题:“教皇希望建立国际联盟。”第一段的资料报道:“教皇本尼狄克向美国政府致新年贺词时……表示希望和会能够引进世界新秩序,建立一个国际联盟。”教皇并没有实际在贺词里用“世界新秩序”一词。不过,他呼吁建立国际联盟的愿望如此炽热,以至美国联合通讯社也好,梵蒂冈新闻社也好,看来都认为这个用词至为恰当。

试按当时的环境考虑一下这个希望。饱受折磨的人类呼求结束战争。多个世纪以来发生数之不尽的战争已使人类伤亡惨重。当日最大的一场战争终于结束。对一个亟需希望的世界来说,教皇的话萦绕耳际:“但愿这个国际联盟诞生,废除征兵,裁减军备;设立国际法庭,消除或调解纠纷;把和平建在根基稳固的磐石上,确保人人自主,权利相等。”假如国际联盟能够成就这一切,它无疑创建了“世界新秩序”。

何以失败

理论上,国联的宗旨和办事方针听来十分美妙,也相当切实可行。据国际联盟的盟约声称,国联设立的目的“是要促进国际间的合作及实现国际和平安全”。和平安全的实现有赖于各国彼此合作,且“履行自己的义务不诉诸武力”。

这样,若有重大争端发生,有关的国家既有义务要维持和平,就应当把他们的纷争“呈交公断,由国联仲裁,或由国联理事会审查”。除此之外,国际联盟还与海牙的常设仲裁法庭结合起来,成了它属下维持和平的系统。毫无疑问,人以为这一切会把另一场大战的危机消除。可惜事与愿违。

据若干历史家分析,国联之所以在维持和平方面失败,一个原因是,“许多成员国没有意识到实现和平要付出代价”。限制军备便是这项代价的一个重要部分。可惜各国并不打算付出这项代价。于是,历史重演——势不可挡。各国再度展开军备竞赛。国联无法说服各国合作加以制止。列国对国联提出的一切请求和呼吁均置若罔闻,他们已忘记了1914年的重大教训:巨大的兵工厂只会制造自命不凡的军事优越感。

实现和平要付出的代价的另一项重要部分是,承认“集体安全”的价值。攻击一个国家便有如攻击所有国家。但是当一个国家采取侵略而非协议的手段时,实际有什么事发生呢?各国不但没有联手制止纷争,反而分别结盟,各自寻求互相保护。就是这种妄举把他们吸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漩涡中!

美国拒绝加入国联,也削弱了国联的力量。许多人认为美国乃是“有能力使国联发挥作用的一个强国”。如果美国加入国联,国联也许会获得更大的认同,这对它的成功至为重要。

不过,国联的失败还有别的原因。请考虑盟约起头的这项消极条款:“联盟的任何成员国可以两年的通知退出联盟。”(条款1(3))这种选择权无论出发点多好,并不会使国联给人稳定的感觉;反之,它只削弱了各国忠于国联的决心。

这种欢迎退出的政策把国联置诸各成员国的摆布之下,他们只要喜欢便可以随时退出。个别比整体更见重要。这样,到了1941年5月,已有17个国家退出国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把“世界新秩序”的好梦戛然轰破,国联从此瓦解。

只好另觅较好的方法!

[第7页的精选语句]

国际联盟无法制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第7页的图片]

1944年3月15日,意大利卡西诺遭受炮击

[鸣谢]

U.S. Army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