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警》93 9/8 22-25页
  • 家庭暴力原因何在?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家庭暴力原因何在?
  • 警醒!1993年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家庭背景担当什么角色?
  • 压力担当什么角色?
  • 对性别怀有不正确的观点
  • 饮酒会造成分别吗?
  • 传媒怎样影响人的举止
  • ‘各自为政’的影响
  • 对受暴力影响的家庭予以援手
  • 暴力打击家庭
    警醒!1993年
  • 男人为什么打女人?
    警醒!2001年
  • 上帝对暴力有什么看法?
    警醒!2002年
  • 你能够克服破坏家庭幸福的难题
    家庭幸福的秘诀
查看更多
警醒!1993年
《警》93 9/8 22-25页

家庭暴力原因何在?

“家庭非但没有成为一个安乐窝,使家人可以避开外界社会的种种压力、紧张和不合理情况,反倒看来正经常把这些难题传开,而且还加以扩大。”——《亲密的环境——探讨婚姻和家庭》。

对家庭暴力所作的研究只不过是相当新近的尝试。广泛的调查仅限于在近几十年来才进行。虽然调查结果不一定首尾一贯,不过总算发现一些造成家庭暴力的基本因素。让我们考虑其中几个因素。

家庭背景担当什么角色?

一群学者论及他们的研究结果说:“我们接见的夫妇越是暴戾,他们的孩子彼此间也越暴力,对父母也是如此。”

仅是目击家庭暴力的发生,已经足以对幼童产生极大影响。“一个孩子目睹母亲遭受毒打,相等于他自己也被殴打。”治疗专家约翰·布拉德肖指出。一位名叫埃德的年轻人痛恨见到父亲毒打母亲。可是,不知不觉之间,他已经潜移默化,以为男子必须控制女子,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男子必须恐吓、伤害和贬低女性。长大成人之后,埃德把这些暴虐手段全部加诸他的妻子身上。

有些谨慎的父母禁止儿女观看暴力的电视节目,无疑这是一项明智之举。可是,父母在行为上为容易受影响的儿女以身作则时,必须加倍谨慎。

压力担当什么角色?

怀孕、失业、父母去世、搬家、患病和经济难题等等都会带来压力。大多数人并不会因有压力而使用暴力。可是对一些人来说,压力可以是暴力的前奏曲,特别当涉及其他因素时更是如此。举例说,照顾年纪老迈的父母——特别老人家患病在身——加上其他的家庭责任,时常导致照护的人筋疲力竭,进而虐待老人。

生儿育女也会产生压力。由于这个缘故,虐待儿童的可能性随着家庭成员增多而加大。儿女也可以成为虐待配偶的导火线,因为“为儿女而争执最容易导致夫妇互殴,”《在紧闭的门后》一书报道。

对性别怀有不正确的观点

在加拿大开设顾问服务公司的丹·巴约力克指出,有虐待倾向的男子对女性大多怀有错误的看法。他说:“不论文化背景如何,他们自幼便受到教导以为男权至上。”主持治疗一组有虐待倾向的男子的哈米什·辛克莱说,很多男子都受到灌输,自以为比女子优胜,因此他们有权可以“惩罚、管教或威吓女性”。

在许多国家里,男子被视为有权把妻子当作一件物品般看待,就好像他财产的一部分。对妻子的控制和专横被看作是他的男子气概和尊荣的表现。妻子时常遭丈夫毒打和虐待,然而,鉴于这些事已是司空见惯,当地的司法部门通常都是不闻不问的。男权至上,女子卑贱。不论丈夫是多么卑鄙、粗暴、变态或自私,妻子都必须表现完全的顺服。

哥伦比亚电视台记者莫利·塞弗谈及一个南美国家时报道说:“在整个拉丁美洲,该国的大男人主义无出其右。……这种情况充斥整个社会,包括在法庭内。一个男子可以为了捍卫名誉杀人而无需受罚,尤其是受害人是他的妻子或情人。”塞弗认为“地球上再没有其他地方(比这个国家)更歧视妇女的了”。然而,男权至上,女子受歧视的情况其实十分普遍,绝非仅限于这个国家,只是该国的情况可能特别严重而已。

纽约市家庭暴力法律执行部门主管明娜·舒尔曼指出,男性以暴力作为支配女性、表现力量和权威的工具。她补充说:“我们留意到,家庭暴力乃是误用权力和操纵的表现。”

好些殴打妻子的人由于本身的自尊受到损害,因此也试图令受害者无地自容。他们若在虐待妻子方面得逞,便仿佛可以挽回自尊似的,以为自己比另一个人优越,可以控制这个人。他们以为这样做可以证明自己确实具有男子气概。然而,这是真的吗?对弱质女流凶神恶煞可以证明他们真的是大丈夫,抑或其实是专横无理的人?堂堂男子汉竟然殴打弱质纤纤、手无寸铁的女子,这真的就是男子气概吗?一个道德高尚的男子会以关怀体恤、恩慈怜悯对待弱小无助之辈,而绝非恃强凌弱。

阐明虐待狂无理取闹的精神的另一种情况是,这些人经常责怪妻子挑起争端。他也许暗示,甚至对她说以下的话:‘你这件事做得不好,所以我才揍你。’又或者:‘晚饭弄迟了,你真是咎由自取。’在虐待狂的脑海里,错总是在她。无论如何,配偶的短处绝不能构成殴打的正当理由。

饮酒会造成分别吗?

鉴于酒精能够减低人的自制力,同时增加了凭冲动行事的潜在危险,难怪有些人认为酒精可能是个诱发虐待的媒介。一个清醒的人,即使情绪激动,通常也能够保持自制;但是酒过三巡,他便会变得蛮不讲理、惹是生非。酒精更使人乱性,削弱他控制脾气的能力。

然而,其他人却声称难题的症结在乎压力过于酒精。他们说一个以酒精应付压力的人与用暴力减压的人其实没有多大分别。这意味到好酒的人无论清醒或醉酒都会是强横粗暴的。可是,无论基于什么原因,使用酒精肯定不会帮助人控制自己的情绪,时常正好适得其反。

传媒怎样影响人的举止

有些人认为电视和电影大力鼓吹男性要有男子气概,并且教导人使用武力作为解决争端和发泄愤怒的正当手段。一位家庭顾问承认说:“《蓝波»(Rambo)这部电影对我影响深远,令我大感迷惑;一方面,我[内心]奉公守法的成人思想因蓝波大开杀戒而感到震栗,与此同时,我[内在]的童稚心态却为他喝采打气。”

既然众多儿童用了数以千计小时观看电视,这些节目含有数不胜数的暴力、强奸、歧视他人——尤其是女性的镜头,难怪很多儿童长大后便把这些反社会的性格付诸行动,继而强加诸别人身上。事实上,不但儿童受到传媒影响,连成年人也不能幸免。

此外,特别近年来电视和电影里暴力、不道德和轻贱女性的镜头有变本加厉的趋势,这自然也助长了家庭暴力。正如一个调查团体发现,“很明显,……观看暴力镜头与侵略性行为有相互的关系。”

‘各自为政’的影响

今日,许多人的生活都显得孤单寂寞。超级市场和平价商店取代了友善亲切的邻里杂货店。城市重建、经济难题和失业削弱了家庭的地位。在那些与社会缺乏紧密联系的家庭中,暴力事件极为常见。

詹姆士·科尔曼在他的著作〈亲密的关系、婚姻和家庭〉中,解释他为何有上述的见解。他认为一个性情孤僻的人鲜与别人作有意义的谈话,以致虐待者很难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处境,以及从可信靠的知己处寻得帮助。缺少了来自至亲和密友的调整和安慰,当事人更容易在行事上以自我为中心,因为没有亲友每天纠正和消解他的错误思想。一如箴言18:1所说:“与众寡合的,独自寻求心愿,并恼恨一切真智慧。”

对受暴力影响的家庭予以援手

我们刚才探讨过的,只是部分促成家庭暴力的原因而已。还有不少别的成因。辨明以上的因素之后,现在我们需要考虑一下解决的方法。人若正活在一个充满暴力的家庭之中,他可以怎样行去制止虐待的行为模式?圣经的观点又如何?家庭暴力会有终止的一天吗?第26页的文章会讨论这些问题。

[第25页的附栏或图片]

感情上的暴力——出口伤人

身体上的虐待来自拳打脚踢,感情上的虐待却牵涉到用言语去攻击人。两者之间的惟一分别仅是选用的武器有所不同而已。情况正如箴言12:18所述一样:“说话浮躁的,如刀刺人;智慧人的舌头却为医人的良药。”

感情上的暴力,包括那些“如刀刺人”的说话,究竟有多大的危险呢?苏珊·福沃德博士写道:“结果[跟实际的虐待]都是一样。”在感情上说来,“你照样感到恐惧、无助和痛苦。”

加诸配偶身上的感情暴力:一位长期受害者说:“夫妻间的暴力并非仅是身体上的。至很大程度,也许甚至大多数的暴力都是言语上和感情上的。”虐待的方式可以包括漫骂、呼喝、不停的批评、辱骂和恐吓会使用实际的暴力等。

蔑视、侮辱或威吓的恶意言论均可以对人造成重大的伤害。像水点滴在石头上一样,含沙射影、贬低别人的话起先看来或许无伤大雅,可是很快对方的自尊心便会受到创伤。一位妇人说:“若要在身体上和言词上的虐待任择其一,无论何时我都宁可选择肉体受苦。”她解释说:“伤痕是看得见的,因此别人至少会可怜你。反过来说,口头的辱骂照样令你难过极了,却丝毫没有伤痕。没有人会可怜你。”

加诸儿童身上的感情暴力:这可以包括经常批评和贬低一个孩子的外观、智力、才干,或作为一个人的价值。嘲笑尤其具有杀伤力。儿童常常只留意嘲笑的表面意思,而不懂得分辨字里行间哪些是实在的,哪些仅是“说笑”而已。家庭治疗学家肖恩·霍根-唐尼观察说:“孩子会觉得身心受创,可是每个人却在笑,故此他学会的是不要信任自己的感觉。”

因此,在大多数的事例上,苏格兰历史家和小品文作家托马斯·卡莱尔的话的确很适用。他曾说:“我现在才明白,以一般而言,嘲笑乃是魔鬼的言语;为了这个缘故,很久以来我已经把它弃若敝屣了。”

一位专门研究虐待儿童案件的专家乔伊·拜尔斯说:“身体上的虐待可能会杀死一个孩子。可是,来自父母持续不断的负面批评,同样能够将孩子的品格和性情毁去。”〈家庭生活导师〉杂志评论说:“伤痕可以辨认和褪去;然而感情上的创伤,却能够在不知不觉间改变了孩子的思想和品格,长久影响他对现实的看法,也影响到他与别人的相处。”

[第23页的图片]

儿童看惯暴力,耳濡目染,日后的行为会受到严重影响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