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危机
父母送子女上学,目的并非仅是要孩子学习阅读、书写和算术而已。他们期望学校提供全面教育,把孩子培育成材,叫父母感到自豪。但他们的期望往往化为泡影。为什么呢?原因是普世的学校正面临危机。
由于资金短缺,加上教师人手不足,许多国家的儿童教育都陷于困境。举个例说,鉴于近年来经济衰退,美国一些学校迫于无奈要重新装订‘旧的教科书,任由天花板的灰泥剥落,取消美术科目和体育课程,或间歇性地停课数天’,《时代》杂志这样评论。
在非洲,教育资源也同样捉襟见肘。据拉斯《每日时报》报道,在尼日利亚的乡间,师生人数比例为一位教师对70个学生,“然而在这些教师当中,很可能每三位就有一位是不合资格的”。在南非——除了教师短缺之外——拥挤不堪的课室和政治动乱也造成了《南非全景》杂志所称的,“黑人学校秩序大乱”的部分原因。
当然,教员充足、设备完善的学校也无法保证所施行的教育必然卓有成效。就以奥地利为例,在14岁的学生当中,据报差不多有三分之一不能计算简单的加减乘除,或并不具有适当的阅读能力。英国学生在数学、科学、本国语言等科目所取得的及格率,也“远远低于德国、法国和日本的学生”,伦敦《泰晤士报》这样评论。
此外,不少美国教师抱怨,虽然学生测验成绩令人满意,但许多学生仍然不能写一篇好文章,不懂得怎样解答数学题,也无法扼要说明各个课题或各类文件的要点。因此,世界各地教育界的权威人士正考虑重新厘定学校课程,以及评核学业进度的各种方法。
学校暴力
不少报告显示学校的暴力事件与日俱增,对学校来说,这是不祥之兆。德国的教师在一个讨论会中获悉,有百分之15的学童“准备随时诉诸武力——有百分之5甚至会参与极端的残暴行为,连一点顾忌都没有,即使别人已经倒地,不能自卫,他们仍不罢休,还要落井下石”。——《法兰克福汇报》。
个别极端残暴的事例唤起了大众的关注。在巴黎一间中学的洗手间内,一名15岁少女遭四名年轻学生轮奸,这件事促使学生愤然上街示威,要求校方加强保安措施。性侵犯、敲诈勒索、情绪化的暴力行为等不断加增,令许多父母忧心忡忡。这些事件并非仅在欧洲发生,在普世各地也变得越来越普遍。
日本文部省报道,涉及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暴行急剧上升。南非《星报》在“持枪学生接管学校”这个大字标题下,把索韦托镇的课室比作美国19世纪“未开发的西部”。纽约市的暴行是众人皆知的,正如伦敦《卫报》描述,当地的暴力事件创下“新高峰,一间保安公司宣布要急于为学童订购防弹衣”。
学校暴力在英国也非常普遍。教师公会的一名职员评论说,“在过去10年期间,我们目睹学生越来越倾向于使用武器。甚至年龄较小的学生也有这种倾向,使用武器的不再限于男生,连女生也不甘示弱。”
因此,难怪少数父母决定不再送子女上学,情愿实行家庭教学。有些父母认为家庭教学不切实际,但学校对儿女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又往往令他们担忧;他们不知道怎样做才能抵消学校的不良影响。儿女在学校所遭遇的难题,父母可以怎样帮助他们应付呢?父母可以怎样与教师通力合作,使儿女能够从学校教育充分得益呢?以下两篇文章会解答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