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见过袋狼?
《儆醒!》杂志驻澳洲通讯员报道
‘你问我有没有见过什么?我连袋狼是什么也不知道。’你也许会这样说。
袋狼的英文thylacine是个缩写,其学名的全写则是拉丁文的Thylacinus cynocephalus,这种令人啧啧称奇的动物原产澳洲,又名塔斯马尼亚虎,也叫塔斯马尼亚狼。
Thylacinus cynocephalus的字面意思是“狼头袋犬”,不过,塔斯马尼亚岛——澳洲的一个小州——的早期欧洲移民却为这种动物起了几个较为常用的名称,包括条纹负鼠、鬣狗、条纹狼和犬头负鼠,这些名称都很普遍。白人仅在200年前左右抵达塔斯马尼亚岛,但在此之前很久,一些土著已在该岛生活,这些土著把袋狼称为科林那。
人们认为塔斯马尼亚虎现已绝种,但一些博物馆仍然存有若干塞满填料的标本。在已知的活袋狼中,最后一只在塔斯马尼亚首府霍巴特的一个动物园里死去,时维1936年。然而,有人声称仍然有一些活袋狼隐匿在塔斯马尼亚岛上的旷野,而当局也不断收到有关发现到袋狼踪迹的报道。
袋狼虽然又称塔斯马尼亚虎,但它并非真的属于虎类动物,这个名称的由来也许基于两个因素:这种动物的身上长有条纹,以及它是一种食肉动物。袋狼的背部及粗壮的长尾巴上都有一些清晰、深褐近黑的条纹。另一个饶有趣味的地方是,袋狼是一种有袋目动物——雌袋狼有一个育儿袋。幼袋狼出生时体型非常细小,发育未全而瞎眼的,它们走进母袋狼的育儿袋里吃奶,直至发育完全、体魄强壮后才离开育儿袋。新生的幼兽会留在母袋狼的育儿袋里三个月左右,其后才出外活动。幼袋狼离开育儿袋后不久便会跟随母袋狼一起猎食。
据称袋狼是近代已知的食肉有袋目动物中最大的一种。雌袋狼跟袋鼠这类有袋目动物不同,因为它的育儿袋是长在身后的。雌袋狼每次可以携带及哺喂四只幼兽。
生活范围多广?
虽然澳洲不少地方也发现到土著在石壁上绘画的袋狼画、袋狼的化石,以及制干了的袋狼木乃伊,可是,袋狼的主要栖息地看来是塔斯马尼亚岛。虽然袋狼的数目也许一向都十分有限,然而,它们的绝种主要是由于人类滥杀滥捕。尽管塔斯马尼亚虎本身是一种猎食动物,但它们始终也无法抵御诡诈、贪婪的猎人——某些白种移民。袋狼由于天生好奇,加上大多不惧怕人类,因此,它们很容易遭猎人枪杀或掉在陷阱里。
不少农民声称塔斯马尼亚虎专爱捕食绵羊,因此,畜牧界以及塔斯马尼亚政府当局悬赏,鼓励人加以捕猎。活擒的塔斯马尼亚虎则立即被送往海外的动物园。诚然,多年前的一场未知疾病曾严重蹂躏塔斯马尼亚岛上的野生生物,袋狼的数目因而也大受影响,可是,死在人类手中的袋狼却为数更多。
独特的猎食方法
袋狼通常喜欢单独猎食,但有时也会两只结伴出动。袋狼的猎食方法就是先看准猎物,例如一只小袋鼠,然后疾步上前追赶猎物,以求使猎物跑得精疲力竭。猎物一旦疲累得缓慢下来,袋狼趁机扑上前去,用它强有力的牙齿将猎物咬死。这种非比寻常的动物还有另一项惊人的特色:张口阔度竟达120度!
袋狼习惯只吃尸体的若干部分——通常只吃内脏——有些人因而将它们视为浪费的猎杀者。然而,另一种较细小的食肉有袋目动物却会把这种情况逆转过来,它们就是食腐肉的袋獾(仍未绝种)。袋狼饱餐一顿后,袋獾便接踵而来,把尸体剩下来的部分——包括骨头、毛皮等——吃得一干二净。
袋狼显然不会伤害人类。事实表明它们从未猎杀过人类。一位老人忆述多年前的一个傍晚,他坐在营火前阅读,突然隔着火光看见一只塔斯马尼亚虎蹲着潜行,目光凶凶地向他蹑步前进。老人恐防遭遇袭击,遂悄悄地伸手拿起枪支,隔着营火小心地对准目标,然后开枪发射。那只袋狼应声叭嗒地向后翻了个筋斗,但它显然并没有严重受伤,因为它后来迅速地跃起来,然后消失在漆黑之中。他于是上前察看地上有没有血迹,借此猜想一下那只袋狼的伤势如何,可是,他发现在营火前的却是一只中了弹的大负鼠。袋狼的袭击目标原来只是这只负鼠而已!
发现袋狼踪迹的报道——又如何?
自从最后一只被关进笼里的袋狼在1936年死去以来,当局收到不少有关发现到袋狼踪迹的报道。可是,由于证据不足,动物学家无法相信袋狼尚未绝种。除非有照片为证,又或是实际活擒得一只袋狼,否则,当局难以确定仍有袋狼存活。
塔斯马尼亚郊区有不少年长的居民表示,即使真的发现塔斯马尼亚虎的踪影,他们也不会通知有关当局。鉴于早年的事实表明,这种珍贵的动物显然是由于某些人横加滥杀,它们才会濒临绝种,他们担心悲剧会重演。倘若真的尚有一些袋狼仍然存活,这些年长的人希望它们可以不受干扰地生活。
因此,倘若有人问他们,“你最近有没有见过袋狼?”他们的回答——不论是否属实——必然会是,“没有!”
[第26页的图片鸣谢]
Tom McHugh/Photo Researc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