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口吃!
差不多八十年来,《儆醒!》一直帮助读者应付生活上的各种问题。有时候,《儆醒!》透露医学界某些新进展和观点,对于读者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以下的经验正好说明这点。
1989年,马修在英国北部出生。他一直是个正常的小男孩。可是,到马修两岁的时候,他在一次旅行期间突然出现严重的口吃问题。
马修的母亲玛格丽特说:“我和丈夫到过本地的言语矫治中心寻求帮助,但那里的治疗师说他们也爱莫能助,除非到马修七岁的时候,因为小孩子在这个年龄以前是无法控制自己的声带的。后来,马修上学念书,学校里有些孩子却取笑他口吃,令他非常难堪,口吃的问题甚至日渐严重。马修越来越不合群,性情也变得十分内向,连到王国聚会所参加聚会也成了一件苦事。
“后来,我们留意到《儆醒!》1995年4月8日刊‘世闻点滴’的一则报道,题目是‘口吃患者的希望’。报道简述澳大利亚悉尼市有一组言语矫治师,成功治好小童的口吃问题。
“我们于是写信到悉尼大学查询,后来马克·翁斯洛医生仁慈地回复我们,并提议我们可通过电话跟他接触。由于大家天各一方,他所属的那组言语矫治师决定使用‘遥距矫治法’。他们通过电话、传真和录音带去督导我们,使我们学会怎样帮助儿子马修克服口吃。这个疗法是按照马修的个人需要而制定的。我通常会和马修轻松自在地坐在一起,然后亲自矫正他某些说得比较困难的字眼。如果他说话‘流畅’,我就大大称赞他,并给他一点奖励。
“六个月后,马修再不是个内向、自我封闭的孩子,而是个正常、开朗的年轻人。现在马修在会众聚会里也不时发表评论,而且也乐于在王国聚会所里诵读经文。不但这样,他在逐户传道时也作出有意义的参与。他不再口吃了!
“我们十分感激你们在《儆醒!》里刊出那则报道,它使我们儿子的一生扭转过来!”——外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