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守》62 7/1 412-415页
  • 马太所记录的好消息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马太所记录的好消息
  •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62年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特色
  • 马太对好消息的看法
  • 最高潮
  • 马太的好消息——弥赛亚已来临!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76年
  • 马太宣告:‘弥赛亚来到了!’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82年
  • 圣经的第40本书——马太福音
    “圣经全部都是上帝所感示而有益的”
  • 圣经的第42本书——路加福音
    “圣经全部都是上帝所感示而有益的”
查看更多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62年
《守》62 7/1 412-415页

马太所记录的好消息

“福音”这词的意思其实便是“好消息”。对第一世纪的犹太人说来当时“天国近了”这项宣告的确是一个好消息。他们当时正处于罗马人可憎的高压统治和他们的宗教领袖加于他们身上的重担之下。除此之外,他们更和其他的人类一同背负着亚当的过犯所带来的沉重罪责。——马太福音4:17。

天国已近的意思乃是说天国的王弥赛亚已临近了。自从人类陷入罪孽之中以来,耶和华上帝一直对一切向他报善意的人提出一位救主的希望。上帝首次在伊甸园中宣告这个应许,随后又向亚伯拉罕和大卫重申这项旨意。大卫将上帝所应许的这位救主称为上帝的受膏者或弥赛亚;但以理亦然,他甚至在他的预言中指出弥赛亚会在哪一年出现。难怪在施洗约翰出来传道的时候以色列的人民都在期待着弥赛亚的出现。——创世记3:15;22:17,18;撒母耳记下7:12,13;诗篇2:2;但以理书9:24-27;路加福音3:15。

最后弥赛亚终于来到了!他便是上帝所应许的救主!这是多么好的消息!为了协助他宣扬王国的好消息,弥赛亚拣选了十二个人作为他的亲密同伴和使徒。在这十二位使徒中有几个是渔夫,有一个则是税吏;他的名字叫做马太,意思是“耶和华的恩赐”。——马太福音9:9。

马太衷诚地感激这份殊荣。为了庆祝他被耶稣所选召,他摆了筵席将他所有的亲友请来与他的主人耶稣基督相会。这个低微的税吏——但他在对上帝的信心和对公义的热爱,以及在教育程度和思想能力方面却绝不低微——于是遂成为头一个将关于弥赛亚的好消息记录下来的人。这是所有的早期教会历史家所一致公认的事实。正如奥立根(Origen)曾说:“第一部福音是马太所写的,并且为了犹太籍的信徒用希伯来文写成。”至于写成的确实年代则有不同的意见。其中最好的证据表明这件事不会迟过公元50年,或者可能早至公元41年。——马太福音9:10-13;路加福音5:29。

这项权利并不是一个轻易的责任,但是凭着上帝的圣灵之助,马太证明自己有充分的资格负起这项重责。不错,正如耶稣所应许,圣灵使马太记起上帝要马太记录下来的一切资料。——约翰福音14:26。

在此我们可以顺带提及一件值得我们注意的事,若不是马太自己说出他曾是一个在当时极受犹太人鄙视的税吏的话,我们便会无从知道这件事实。马可和路加在提及他的税吏职业时都用他的另外一个名字利未来称呼他。马太正直坦率的性格使他无法不提及这件事实;其他福音作者的友爱和义气则可以容许他们为马太掩饰而不提及这件对马太说来并不光彩的事;他们这样行对于真理并无任何损害。这种诚实和爱心的表现使我们对作者的信心大为增加——并且也更进一步证实了圣经的可靠。——马可福音2:14-17;路加福音5:27-32。

特色

马太先以希伯来文写成他的福音记载,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知道这部福音最初并非以当时最普遍的国际语言通俗希腊文(Koine Greek)写成的。虽然这本书的希腊译本词句极为通顺,这件事实却并不足以证明它不是一部从希伯来文翻译过来的希腊译本;反之这只是进一步表明这本译本是马太本人所写的而已;显然他在为自己的同胞犹太人写下了这部福音以后立刻留意到他需要将这项信息译成希腊文,于是遂着手从事这件工作。我们若仔细查考一下马太的记载亦可以清楚地看出马太是先以希伯来文写成这部福音的,因为凡是引证希伯来圣经的地方,马太都直接译自希伯来文的经典而非引用希腊文的《七十人译本》(Greek Septuagint)他若先以希腊文写成他的福音的话,他便很可能引证《七十人译本》的经文了。不论在马太所写的希伯来文原本或希腊文译本中,我们都可以合理地认定“耶和华”这个名字曾在其中出现过多次,因为像他的主人耶稣基督一样,马太绝不会迷信地不敢使用上帝的圣名。

既然一度是税吏,马太自然会常提及钱财和数目,至少他会比一位医生或渔夫更留意到这些事。因此我们发现他比其他的圣经作者更常提及价钱和在数目上比较精确。例如在第一章他把耶稣的家谱以十四代为一阶段分为三部份。在主祷文中他列出七项祈求,在第十三章中他举出七个比喻,在第廿三章则用了七次“有祸了”一词。

一件事若牵涉一个以上的人或一件以上的事物的话,马太便不会像马可与路加一样只提及其中之一便算数,在叙述耶稣在旷野所受的试探时,他提及“这些石头”(复数)和“几块面包”,但路加则只提及一块“石头”和一块“面包”。马太记述有两个被鬼附身的人和两个瞎子被耶稣治愈,而马可和路加均只提及一个。同样地马太叙述有两个强盗与耶稣一同被钉在受苦柱上,两人都讥诮耶稣,但其中一个后来改变了他的思想,关于这点我们可以从路加的记载看得很清楚。——马太福音4:3;8:28;20:30;27:38。

马太和路加的福音很可以说是互相补充的。例如马太记述有三位僧侣从远方来探视犹太人的君王,而路加则叙述一群牧人去探望全人类的救主。马太记载到天使向约瑟显现的事;路加则讲及天使向以利沙伯和马利亚的显现——很可能这几次显现的天使都是加百列。两部福音中耶稣的家谱之间的差异曾引起许多议论,但是鉴于这两部福音个别的特色,我们可以很合理地认为马太所记录的乃是法律上的家谱,从亚伯拉罕开始经过大卫,所罗门以至约瑟,而路加所载的则是实际的或自然的家谱,从亚当起经过亚伯拉罕,大卫,拿单而至马利亚的父亲希里,这两个家谱之间的差异并没有在第一世纪引起任何争论或疑问;这件事实看来表明在一般熟悉事实的人当中这种差异并没有引起任何困难。

马太的记载中有百分之四十以上的资料是他所独有的。其余的部分因为有许多地方和马可的福音相同,许多人便认为马可福音的年代较早,而马太曾抄袭马可的记载。但事实并非如此,马太的记载中具有很多的特征表明马太独自写成了他的记述而并没有抄袭马可的记载。此外耶稣岂不是应许过圣灵会将这些事提醒他的使徒吗?所以我们应该预料到这些记载会有若干相似;尤其在直接引述他人的话时更远较他们自己所记述的部分相似。在这方面曾有人提出一个颇为有趣的解释,认为马太的福音既写成于较早的时候,彼得曾在传道工作上运用过它。马可是彼得的亲近随从,所以当他从彼得所作的传道为他的福音采集资料时记下了许多马太福音中的事迹,然后再添上彼得所补充的细节。

马太对好消息的看法

马太的福音曾被人适切地称为希伯来文圣经与基督教希腊文圣经之间的桥梁。他自己亦无疑有意使其成为这样的一道桥梁,这可以从他开首的几句话看出来;他一开始便写出耶稣的家谱和他对弥赛亚的强调。同时马太曾多次引用和提及希伯来文圣经中的经节,总共差不多达一百次之多;这比任何其他的福音都多。与此一致地,他录下了耶稣说他来并不是要破坏律法而是要应验律法的话。——马太福音5:17。

马太的主题乃是上帝的王国,因此我们发现他比其他的福音作者更常提及王国——共计55次。鉴于他的同胞当时所处于的困境,关于上帝的王国的消息乃是当时最好的消息;马太深切地体会到这个消息的力量,因此他在写下他的福音时特别以他的同胞为念。诚然,当时他们所关心的或许主要是在政治上获得自由,但是他们若成为耶稣的门徒,他们便会获得一种远较珍贵的自由——灵性上的自由。

在记录了耶稣的家谱,诞生,逃亡到埃及和返回故乡,以及三位僧侣的远道来访之后,马太接着报导约翰的传道工作,耶稣的浸礼和在旷野中所受的试探。然后耶稣发出他那令人振奋的宣告:“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耶稣选召了他的最先几位门徒,然后“耶稣走遍加利利,在各会堂里教训人,传天国的福音,医治百姓各样的病症。”——马太福音4:17,23。

然后马太为我们录下了耶稣的《登山宝训》。他把它记载得多么详尽!开首的九项“祝福”(Beatitudes)为人带来多么温馨的慰藉!(事实上这些祝福应该更正确地译为“福乐”[Felicities],因为马太在此所用的希腊字,意思是“快乐”而非“有福”。)不错,一切认识自己在灵性上的需要的人,哀恸的人,渴慕公义的人,温柔,和蔼,富于恻隐之心,和心地纯洁的人,使人和睦以及为义受逼迫的人都是快乐的,因为天国是属于他们的,因为他们会承受地土,会见到上帝等等。在整篇《登山宝训》中,上帝的王国一直是最显著的主题:要这样或不要那样,你便会或不会进入上帝的王国。要祈求“愿你的国降临”,而且要“[不断]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个演讲亦包括耶稣所说的一句最为人熟知的格言,即所谓的金规:“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马太福音6:10,33;7:12。

在这篇报导之后,马太接着为我们写下了两章关于耶稣的活动,所行的奇迹和所从事的传道工作的记载,然后在第十章记述耶稣如何差遣十二个使徒两人一队地出外传扬王国的讯息。他所作的记载极为详尽,其中包括许多宝贵的训示,例如,“你们白白的得来,也要白白的舍去”,“你们要灵巧像蛇,驯良像鸽子”。

接着马太作了更多关于耶稣所行的奇迹,他的传道和对恶人的斥责的记载,然后他再次强调王国的主题,一连记述了七个与王国有关的比喻:撒种者,收割的时期,芥菜种、面酵,藏在地里的财宝,重价的珠子和渔网;这些比喻都记载在第十三章里。

在以后的四章中,马太提及施洗约翰被砍首处死,耶稣喂饱5000人和4000人(妇孺不计算在内)的两次奇迹,彼得向耶稣承认“你就是基督”,以及耶稣变形使他的三个门徒得以看见“人子降临在他的国里”。接着是第十八章中耶稣对门徒所作的慈爱训诲。他劝告弟兄们应该如何解决彼此之间的纠纷和难题,应许说门徒中若有两三个人无论在何处聚集,他便会在他们中间,并且嘱咐人要人饶恕他们的同胞七十个七次,最后更以另一个关于王国的比喻将这些事项加以说明。

最高潮

至此马太一直按着他的主题和效果去安排资料的次序,但是在最后的十章中他则顺着时间的先后次序记述当时发生的事。当我们阅读这些记录时,我们可以察觉到耶稣与他的仇敌之间的磨擦如何渐趋尖锐化。在第十九章我们看到他们企图在离婚的问题上找耶稣的错处,在第廿章耶稣再度警告他的门徒他遇害的日子已非常迫近以及他将要遭遇的事。

马太将最后的八章几乎完全用来记载耶稣死前最后八天所发生的事。首先是耶稣凯旋地乘骡进入耶路撒冷以及将做买卖的人赶出圣殿。这些事无疑使仇敌们对他的憎恨大为增加。当他们责问他凭着什么权柄这样行时,他转过来反问他们施洗约翰凭着什么权柄为人施浸,由此将他们的虚伪暴露出来。接着他告诉他们税吏和娼妓也会在他们之前进入上帝的王国,并且用园丁杀死园主的承继者的比喻向他们提出挑战看他们敢不敢继续进行杀害他的阴谋;马太告诉我们他的仇敌都明白耶稣的比喻是针对他们而说的。

在第廿二章我们看到情势更趋紧张。在另一个比喻中耶稣讲到一个国王所摆设的筵席和他对某些杀人犯所作的处决。然后我们读到耶稣怎样在纳税,复活和最大诫命的问题上将他的仇敌驳得哑口无言:“从那日以后,也没有人敢再问他什么。”——那是在他反问他们大卫的子孙怎会成为他的主之后。在第廿三章我们读到耶稣将他所从事的公开传道工作作一个戏剧性的结束:他向一些不但自己不肯进入天国,而且也不肯让别人进入其中的人发出严重的警告;他为自己的百姓拒绝接纳他而感到痛心,并且向他们宣告他们的圣殿已为上帝所唾弃。

在此之后,我们读到一段短暂的平静时期,这时马太记述耶稣在耶路撒冷城外的橄榄山上私下对几个门徒所说关于他的第二次临在的伟大预言。这个预言已从1914年以来所发生的世事上获得了令人惊叹的应验,例如战争,地震,粮荒等等以及上帝的王国好消息传遍普天下。接着马太再为我们记录了三个关于王国的比喻:十个处女,银子和绵羊山羊的比喻。

接着马太描述耶稣创立“主的晚餐”的经过,他的受审和死亡——这些都是读者所熟悉的事。然后他的记载在第廿八章达到令人振奋的最高潮,耶稣的复活。这是一个最值得我们快乐的好消息,因为耶稣若没有复活,一切便都成为徒然了。既然结论是最易被人记得的部分,马太明智地以耶稣嘱咐他的门徒到全世界为他作见证以及他将与他们同在的保证作为总结:“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马太福音的确是一个好消息。他选材之精和叙述耶稣的传道工作时的秩序井然都充分表明圣灵曾作用在一个聪慧和具有深刻体会的头脑上。对这部福音作一次总括性的检讨可以使我们更进一步赏识它的价值。愿我们都借着这种进一步的体会成为更好的基督徒!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