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选择的运用预知能力
一种与宿命论不同的见解便是上帝随自己的意思对预知能力作有选择的运用;这必须与上帝自己的公义标准以及与他在他的道中对自己所作的透露一致才行。与宿命论刚相反,圣经屡次透露上帝对某个时候的情形作一项查考,然后他根据这种查考去作决定。
例如当罪恶在所多玛和蛾摩拉这两个城市中形成之后,耶和华告诉亚伯拉罕他决定查考一下(借着他的天使)“察看他们所行的果然尽像那到我耳中的声音一样么,若是不然,我也[可以]知道。”(创世记18:20-22;19:1)上帝提及他‘与亚伯拉罕相熟’;亚伯拉罕试图将以撒献上之后;耶和华说:“现在我知道你是敬畏上帝的了,因为你没有将你的儿子,就是你独生的儿子,留下不给我。”——创世记18:19;22:12。
有所选择地运用预知能力意味到上帝可以选择不预知他的受造物的未来任何行动。这意味到创世以来的整个历史并不是上帝将他已经预见和预定的事重演,反之上帝可以衷诚地把没有罪恶的地上享永生的希望摆在第一对人类面前。他训勉第一对属人的儿女作他的完美无罪的代表,使他们的后代遍满地上,将地球美化成一个乐园,并管理所有的动物,所有这些训示可说是他赐予人类的一项真正仁爱的权利,是他对人类所怀的一项真挚愿望——并非仅是将一项任务交托给他们,但却预定他们必定会失败。上帝安排以“分别善恶树”考验人类与及将一棵“生命树”安置在伊甸园中亦不是没有意义或戏弄人类之举;他并没有预知这对人类会犯罪和永远不能吃到“生命树”的果子。——创世记1:28;2:7-9,15-17;3:22-24。
一个人在预知别人无法得到的情形下向人提出一件非常可悦的东西是虚伪和残忍的。上帝的道所提出的永生希望乃是所有人都可能达到的一个目标。耶稣吩咐他的听众‘要不断求问和寻找’来自上帝的美事,并且说一个孩子若向父亲求饼或鱼,他父亲绝不会给他石头或蛇。然后耶稣透露天父对于使一个人的正当希望受挫的看法,说:“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何况你们在天上的父岂不更把好东西给求他的人么?”——马太福音7:7-11。
所以上帝将获得永远裨益和祝福的邀请和机会摆在所有人面前是忠实无伪的。(马太福音21:22;雅各书1:5,6)他可以衷诚地敦促人‘回头离开罪恶而存活’,像他对以色列人所为一样。(以西结书18:23,30-32)按理来说,他若预知他们已个别地注定死于罪恶中,他就不可以这样行了。正如耶和华对以色列人说:“我没有对雅各的后裔说,‘你们寻求我是徒然的’,我耶和华所讲的是公义的,所说的是正直。……地极的人都当[转向]我,就必得救。”——以赛亚书45:19-22。
使徒彼得以同样的口吻写道:“[耶和华]所应许的[耶和华的日子之临到]尚未成就,有人以为他是耽延。其实不是耽延,乃是宽容你们,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彼得后书3:9,12)如果上帝在几千年前已经确实地预知和预定谁会获得永远的救恩和谁会遭受永远的毁灭,我们就大可以怀疑上帝的‘宽容’有什么意义和他之希望‘人人悔改’真心到什么程度了。受感示的使徒约翰写道“上帝就是爱”,使徒保罗说爱“凡事盼望。”(约翰一书4:8;哥林多前书13:4,7)由于具有这种杰出的品质,上帝向所有人表现一种真正坦率、仁慈的态度,希望他们得救,直至他们证明自己是不配和没有希望为止。(请比较彼得后书3:9;希伯来书6:4-12)所以使徒保罗说“上帝[仁慈的品质]是领你悔改。”——罗马书2:4-6。
最后,如果上帝的预知能力早已无可改变地决定了一些人——或者亿万的人——甚至在他们尚未出生之前便已决定,他们永远无法具备充分资格从耶稣基督的赎价得益,我们就不可以真正说人人都有机会从赎价得益了。(哥林多后书5:14,15;提摩太前书2:5,6;希伯来书2:9)上帝的大公无私显然并非仅是比喻之辞。“原来各国中那敬畏[上帝]行义的人都为[他]所悦纳。”(使徒行传10:34,35;申命记10:17;罗马书2:11)机会的确向所有的人打开,使他们“寻求上帝,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其实他离我们各人不远。”(使徒行传17:26,27)他所提出的绝不是无法实现的希望或不会兑现的应许,因为在启示录的结尾,上帝劝勉和邀请所有的人说:“听见的人也该说:‘来!’口渴的人也当来;愿意的都可以白白取生命的水喝。”——启示录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