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重视怎样的人?
“征求新娘。肤色白皙,身材苗条;大学毕业或以上程度。出身名门,拥有产业。同一社会等级更佳。”
以上是印度报章不时登载的典型征婚广告。你很可能在世界其他地方看见类似的广告。在印度,这类广告通常是未来新郎的父母刊登的。应征的人也许会附上女方身裹红绸、穿金戴银的玉照。如果男家满意,双方就可着手商讨婚嫁事宜。
一般的价值标准
在印度,人要求新娘肤色白皙是十分普遍的事。印度社会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所谓低等级的人都是肤色黝黑的。最近,当地电视台播出一部电视剧,故事描述两个女孩子,一个肤色白皙,另一个肤色黝黑。肤色白皙的女孩生性残暴、举止粗鲁;肤色黝黑的一个却仁慈体贴、和蔼可亲。后来,有一项奇异的转变发生:肤色白皙的女孩遭受报应,皮肤突然变黑;相反的是,肤色本来黝黑的一位,皮肤反而白净起来。显然,这个故事旨在说明善有善报,而善报竟是白皙的肤色。
这类的种族成见往往比我们所意识到的根深蒂固得多。且举个例,有一个亚洲人到西方国家旅行,埋怨因肤色不同、眼角上斜而受到不平待遇。这种待遇使他感到愤懑不平,认为别人歧视他。可是,他返回自己家乡后,却可能同样这般对待其他种族的人。甚至在今日,许多人衡量别人的价值时,也往往以肤色和种族背景为前提。
“钱能叫万事应心。”古代的所罗门王这样写道。(传道书10:19)这句话多么真实!财富对于人获得怎样的看待也举足轻重。然而,财富的来源却很少受人质疑。人是由于工作勤奋、善于理财而致富,还是由于欺诈不忠而发达呢?这事很少受人质疑。不论富人的钱财如何得来,他们仍然会得到很多人的阿谀奉承。
在今日充满竞争的世界里,高等教育也深受人重视。孩子一出生,父母便着手为他储一大笔金钱供未来教育之用。到孩子两三岁大,父母开始担心如何把孩子送进合适的托儿所或幼儿园,帮助他踏上迈向大学学位的长远路途的第一步。看来不少人认为,人只要拥有著名大学的毕业证书,就必然可赢得别人的重视和尊敬。
不错,肤色、教育、钱财、种族背景——这些因素已成为很多人衡量,甚或预先判断别人的标准。这些都是他们决定谁应该或不该受到重视的因素。你又如何?你重视怎样的人?你是否认为富有的人、肤色白皙的人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当受更多的重视和尊敬呢?若然,你就要严肃地考虑一下你所依据的标准了。
这些是健全的标准吗?
《印度人的世界》一书说:“若有低等级的人杀了一个婆罗门,他可能会被严刑处死,财物充公,灵魂永不得超生。相反,若有婆罗门杀了人,他只是被罚款,无需处死。”虽然该书谈论的是古代的日子,但今天的情况又如何?甚至在这20世纪,种族偏见和社群间的冲突曾导致血流成河。然而,这样的事情并不仅在印度发生。南非的种族隔离政策造成长期的仇恨和暴力,美国的种族歧视,波罗的海各国间的民族偏见等(例子不胜枚举),都是由人与生俱来的民族优越感所造成的。的确,将某个国家民族视为优于其他人的观念,绝没有结出和平的善果。
财富又如何?毫无疑问,有不少人凭着忠直、勤奋地工作致富。可是,黑社会罪犯、黑市商人、毒品贩子、非法军火商等也积聚了巨量财富。诚然,他们有些曾慷慨解囊,捐钱给慈善机关,甚或资助各项济贫计划。但他们的犯罪行为却为受害人带来难以言喻的痛苦和烦恼。即使犯法程度较浅(例如受贿或采用有问题的生意手段)的人也曾由于产品失灵或服务出现问题,结果造成了挫折、伤害及死亡。是故,财富本身绝不是衡量人的可靠标准。
学问又如何?人若拥有许多毕业文凭和头衔,是否就足以保证他为人忠实正直呢?这意味到他就应当受到重视吗?诚然,教育能够使人见识广博。有些人曾充分利用所受的教育造福别人,他们无疑配受尊荣。可是,受教育的阶级肆意剥削及压迫平民大众的历史事例却班班可考。请也考虑今日大学里的情况。校园里充满滥用麻醉剂和性传染病的难题。很多学生上大学只为了追求金钱、权力和声望。人所受的教育绝非判断他的真正为人的可靠准绳。
不,肤色、教育、钱财、种族背景,或诸如此类的因素,都不是衡量人的价值的健全标准。基督徒绝不应当专注于这些事,以求获得别人的重视。那么,人关注的应当是什么?他应当跟从什么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