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各種葬禮
駐印度通訊員報導
印度是一塊有多種民族匯集的土地,有些是藉著武裝侵略,其他則是藉著和平的滲透。每一族都具有源於以往米索不達美亞示拿平原的古巴比倫的奇異宗教信仰及不同的宗教制度。在許多世紀中,有些居於僻遠地區的民族發展出他們所獨有的宗教儀式;在印度的殯葬儀式中,我們可以見到古代各種族的奇異風俗痕跡。
在印度,「埋葬」其實只是一個用來形容對死者們所作的處理的粗略名詞而已。死者們的屍首時常並非被埋在地下。舉行隆重而繁複的儀式相當普遍,它們都基於死者仍然活著而能夠影響生者的信仰。人們對「死者」這種假定的權勢的恐懼均非常重視的。
階級制度對印度教葬禮的影響
甚至在印度教勢力雄厚的地區,你也會見到許多奇異的分別。古老的等級制度造成了許多這樣的差別。請想想例如逝去的婆羅門僧侶(最高等級)的殯葬儀式。他們的屍首在火葬堆上被焚化,火葬堆也許是一個盛滿乾柴的坑,或是完全建於地面上。他們在柴梱之上澆以瀝青或甚至牛油,然後穿上新衣放置在火葬堆上。然後再倒上更多的瀝青及牛油;長子若在場的話,他會用火點燃父親的面。其他的人則點燃其他部分。於是很快地火便熊熊地燒起了。
在南背提婆羅門僧侶當中,最大的兒子會在火葬堆左右扛著一個裝著水的瓦壺。一個僧侶跟隨著,打碎了那個壺,然後把水轉倒到另一個壺去,把水澆在火上,又把第二個壺打碎。據云這象徵屍體曾被恆河的「聖水」沐浴,而火神安利則為此事作證。哀悼者帶有他們自己的毛巾,並在儀式舉行之後沐浴潔淨。因此,若是可能的話,火葬堆會設於一條河流附近。
死者的灰燼可能被置於一個缸裡,然後被撒在一條聖河上。有些人會把盛有骨灰的缸埋起來,其他的則把這些燒剩的骨頭以牛奶浸洗,把這些放在一個殯葬缸內而埋葬起來,有些部落不准六歲以下還沒有穿耳的小孩受火葬。反之他們只是被埋葬起來。
還有其他不尋常的印度教儀式。一個拜哈省的森林部落把一個盧比或一個銅錢繫在屍體上,使死者的「靈魂」不致進入「另一個世界」中一貧如洗。在死後第十日,人們認為靈魂會回來。他們在兩條路的交叉點把一些米給公雞吃;牠若吃的話,這便被認為是靈魂回來的象徵,然後他們請鬼魂坐在一條掃帚柄上將其帶到它最後安息的地方——屋中的一角,它在那兒與其他已逝的家人會合。
列加日賓雅人則以直坐的姿勢被埋葬,右手持有印度神施華的陰莖象徵。申尼雅絲士人,將死者的頭骨打破,以確保他得到「永福」之後才加以埋葬。
平息死者的「靈魂」
不管印度教徒對靈魂投生的信仰如何,他們仍將食物或飲品奉獻給死去的親人以表平息及尊敬之意。例如在高盧人中,他們準備了水為死者作沐浴之用。甘常的光特人不但把食物留在火化堆上,還在第十二日獻上飯及家禽,懇求死者的「靈魂」不要傷害其親屬。在克利拉,基督教國的敘利亞教派採用了印度教的某些儀式,把一些精美的食物獻給死者的「靈魂。」然後他們在教堂內為死者禱告,接著便在家中大吃一頓。
曹他拿波雅的高盧部落在火葬之後,把屍體的骨頭收集起來,並在為所有的死者鬼魂舉行的遊行中把屍骨放於竹製的托盤上。在三巴拔,土人把一團米粉球放在樹下,並把一盞燈置於附近。他們相信第一隻停在米飯上的昆蟲便是死者的靈魂,因此將其帶回家中供奉。
拜拿士巴區的皆華族有一種頗為可怖的儀式。孩子們從已逝的母親手指上割下一塊肉而將其吞下。他們相信,鑒於母親曾把孩子懷在腹中九個月,孩子也應該把母親的一部分懷在體內,這保證他將來不會受死了的母親所擾害。
在南印度的某些地方,一個人若死於「不吉之日,」便不把他的屍骸從正門抬出,反之須通過牆上的一個洞抬出。然後這間屋便被丟空三至六個月。
這些人若明白聖經中具有權威性的話:「活著的人知道必死;死了的人毫無所知,……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事上,他們永不再有份了,」並且相信這話那便會造成多大的分別!——傳道書9:5,6。
回教為死者舉行的儀式
在印度,回教徒構成了第二個最大的團體。雖然他們與基督教住得那麼接近,他們的儀式卻根本不同。例如,回教徒不把死者火葬而將其埋葬。生者會按自己的財力在死者的屍骨上建築紀念物。例如亞格拉的瑪夏陵,其華麗甚至凌駕於公眾建築物之上。據云這個特別的陵墓是20,000工人花了十五年的時間才完成的。
當一個人死去時,虔誠的回教徒會立刻著手料理某幾件事。死者的眼睛及口都被小心地閉上以免鬼魂看到或嘗到令其不悅的東西。死者的腳指被人用布綁在一起,並把頭部轉向回教的「聖城」麥加。在從廟至墳場的葬禮遊行中,朋友及親戚們會輪流扛抬棺木。還有使西方人士感到驚奇的是,誌哀的人為了尊重死者而將頭蒙起來。
當死者被降到穴墓中時,一位職業性的回教徒便會坐在那兒嚴肅地教導死者的「靈魂」怎樣回答來自美尼嘉及那嘉(按照回教徒的信仰,這兩個是向死者施行審判的天使)的重要問題。他教「靈魂」承認「神是我的統治者,伊斯蘭是我的宗教,謨罕默德是我的先知,可蘭經是我的指南,回教徒乃是我的兄弟。」憑著他的回答,這些審判的天使會決定他在復活之前會安居享福抑或收到痛苦。
回教徒被教導去相信所羅門及耶穌基督乃是他們的神阿賴的兩位大先知,但令人奇怪地,他們對這兩位先知在聖靈感動之下論及死者的狀態的話卻毫不留意。例如,所羅門聲明「在你所必去的陰間[死者墳墓的通稱]沒有工作,沒有謀算,沒有知識,也沒有智慧。」(傳道書9:10)他並沒有說死者會到任何受苦之地去。同時,耶穌基督也談及一個已經死了兩三天時間的人處於一種酣睡無夢的狀態中直到「末日」的復活來到為止。——約翰福音11:11,14,24。
祆教徒的儀式
傳聞在一千多年前祆教從伊朗傳至印度,他們帶來了左羅阿斯托的教理。根據他們的宗教見解,火、水及地土都是神聖的,因此不能把死者埋於其中而污穢了它們。這形成了一個不能解決的難題嗎?並不。他們把屍體暴露於一個露天的塔上,名為寂靜的塔,在那兒屍體很快便被等候著的兀鷹吃掉。藉著這樣的方法一具普通的屍體只消20分鐘便僅剩下骨頭了。
祆教徒還舉行其他不尋常的儀式。屍體很可能被人用公牛的尿洗濯,據云是為了潔淨的目的。在儀式進行中,一隻狗可能從遠處望著屍體,因為他們相信這隻狗會阻止鬼魂離開屍體去打擾活著的人。傳說若是在屍骸中仍有一些生氣,那狗便會恐懼地叫吠。悲傷的人在前往寂靜之塔的途中都行在棺木的後面,大家藉著一同緊握著一條手帕或一塊布而連接起來。他們相信這樣行會帶來保護,因為一個人獨行太容易成為離開屍身的邪靈攻擊的目標。
佐羅·阿斯脫的跟從者聲稱他們代表良善的思想及行為。因此他們解釋說他們處置死人的方法不會把有價值的土地花在死者的腐肉及骨頭上。此外,他們也說把腐肉捐出來餵飽飢餓的雀鳥乃是一項善舉。還有,他們說這種殯葬儀式絕不昂貴,因它不需墓地,棺木和紀念碑,也不需要火葬堆。此外,他們認為這使貧富在死亡方面降至同一的水平。
祆教徒相信死者的「靈魂」會在屍身附近徘徊三天才進到「另一個世界,」因此,在死後第四日,他們為離去的靈魂作特別的禱告,並在火壇上燒上檀香。他們對於死者對生者們的有害影響仍然感到擔憂,雖然他們說對死者們的處理甚為實際及迅速。他們若接受聖經裡受上帝感示的執筆者的話,無疑會快樂得多;聖經說死者甚至不能想及在生的人:「他[死者]的氣一斷,便歸回塵土;他所打算的,當日便消滅了。」(詩篇146:4)另一位受感示的聖經執筆者則簡明地說:「犯罪嘅靈魂定必要死。」——以西結書18:4,《粵經》
基督教國的殯葬儀式
當然,在印度有許多人歸信了基督教國的各教派。他們的殯葬風俗又怎樣呢?他們是否與印度教伊斯蘭教及祆教截然不同呢?請簡單地想想。若是一個天主教徒的葬禮,在埋葬之前會有一盞燈在棺木旁燃著,死者手中會有一個十字架,其遺物則間中被灑以「聖水。」此外還有看守死者的風俗;這不是為了安慰生者而是因為他們相信死者的「靈魂」仍然徘徊在左右而需要生者的禱告。
希臘正教的儀式也有其怪異之處,包括把一個紙做的冠冕圍著死者的頭,把一本打開了的福音放在胸前,並以一個吻向死者象徵性地告別。東西雙方都有悲慘的音樂及冷淡拘謹的禱告去襯托這種儀式。自相矛盾地,甚至基督教國的基督新教派均一致堅持說死者比生者更活躍。但同時希望死者能平靜地安息。
因此,在印度的基督教國各教派的殯葬儀式與一般非基督教的宗教有許多共同之點。教士們使生者相信死者並非真正的死掉而是繼續在一個隱形的世界裡活著,而這正是印度教,回教及祆教的基本教理。在另一方面,聖經對於死者的狀態則清楚地藉著彼得及保羅在上帝感示之下所說的話表明出來。關於忠心的以色列王大衛,他們說「大衛並沒有升上天上。」反之,他「在世上的時候,遵行了上帝的旨意,就睡了,歸到他列祖那裡,已見朽壞。」——使徒行傳2:34;13:36。
這些拘守形式的葬禮,並沒有給予生者們任何真正的安慰,它們當中很多都是以歷史所載的第一個謊言為根據的,即,「你一定不會死。」(創世記3:4)唯獨來自聖經的真正的安慰保證:「時候要到,凡在墳墓裡的都要聽見[耶穌基督]的聲音,就出來。」——約翰福音5: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