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們一起的樂趣
曾有人寫道,孩子是由『蜜糖、香料並一切美好的東西,』形成的,但是這人卻忘了提及另一些成分。孩子有時頗難於駕馭,充滿好奇心,並且相當狡黠和頑皮。(箴言22:15)可是不管怎樣,我們還是為他們而感謝上帝,因為與孩子在一起可以帶來莫大的喜樂。
英國女作家馬利·候域有一次寫道:「上帝將孩子差到世上來還有另一項旨意而不僅是綿延種族而已——那便是增廣我們的心;使我們不自私和充滿仁慈的同情和感情;……我衷心贊美偉大的天父,每一日他都以小孩子使地上充滿喜樂。」無疑許多人都同樣地為此而稱謝上帝,感激他以小孩子使地上成為一個更光明美好的地方。
與孩子在一起會帶來豐盛的酬報。有時在一同做一件特別的事時,在這一剎那間父親和兒子,或母親和女兒會發生一種感情的交流和共鳴。例如,有一間屋有很高的屋頂,在其上可以俯瞰四週的屋宇和遊目海洋。在屋頂高處有一個天窗,只能在閣樓用梯子登上。孩子們時常在閣樓玩耍,卻沒上一個登上過天窗。這件事需要父母許可才行。
一日天色晴朗,孩子的父親與兒子在一起。他望了天窗一眼。「登高臨眺必定會望見一片好景色。」他對兒子說。「何不上去看看呢?」孩子興奮得心頭卜卜跳,但望上去又有點害怕。但父親迅速地檢查過梯子。「你上去吧,」他說。「我跟在你後面,」父親移去門閂打開天窗。一片鮮明動人的美景立刻呈現在目眩神迷的孩子眼前。
父親已上過屋頂許多次,可是他知道兒子渴望從那裡眺望四週的景色。那邊是海,何等壯闊動人的大海!它看來茫無涯際,閃耀著璀燦的陽光。許多年之後那孩子說,「我還記得和父親在屋頂的那一刻,就好像發生於昨日一般。」父親也記得這件事。心靈交感的那一剎那使他們兩人都永誌不忘。
這些經驗幫助我們看出與孩子的關係可以為雙方都帶來豐富的酬報。雙方均會受到對方所影響。大人若表現慈愛的關懷,孩子便會感覺快樂;孩子若在行為上表現智慧,父母則會覺得高興。「義人的父親必大得快樂,」上帝所感示的箴言說:「你要使父母歡喜,使生你的快樂。」(箴言23:24,25)這是一種互惠的行動。「子孫為老人的冠冕,父親是兒女的榮耀。」——箴言17:6。
更深的喜樂
一個男子可能在文學或美術上贏得聲譽,但與自己的兒女同享生活均能獲得更大的酬報。一位有三個兒子的基督徒父親自豪地承認當他與兒子一向參加基督徒的敘會,看見他們踴躍參加評論時,他的內心不禁大為振奮。「這使你有一種自豪之感,」他說。
一位母親也描述這種衷心的喜樂,說:「我曾有權利協助八個人認識上帝和獻身給他,對我來說這是一項罕有的殊榮。但甚至這麼偉大的權利也比不上。當我那十七歲的長女表示希望獻身事奉耶和華時,我所嘗到的深深喜樂,我一生都不會忘記這令人感動的時刻。想到我的訓練和教導並沒有落空,反之這使真理的種子深種在我女兒的心裡而引導她踏上永生的途徑——我的確感到衷心的快慰。」
孩子所造成的差別
嬰兒一生下來便使父母嘗到初為人母和初為人父的快樂。首次抱著你新生的嬰兒會使你受到一種難忘的感動。有一位丈夫不肯將女兒抱起,但卻與她談話和溫柔地用手指戳她逗她笑。當她的小手握著他的手指時,他便覺得樂不可支。
你有時用腳尖悄悄走入孩子的睡房,想看看小寶貝的睡態;你見到他那甜甜的臉兒朝著你,你看著他生長。
不久那些起先握得你緊緊及在你面上撫摸探測的小手指已經會攫取家裡各種東西和每件東西了。那圓胖微凹的雙膝和搖幌的雙腿忽然變得骯髒起來而會爬樹和跳繩了。以前只曉得叫「媽咪」和「爹哋」的嗓子現在已曉得要這要那了。
一位父親承認他的第一個孩子改變了他的整個人生觀。「我辛苦工作了一天之後放工行近家門時,我的兒子走向前來向我伸出雙臂,叫聲『爹哋!爹哋!』使我覺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這位父親補充說:「有時我們圍桌共坐,看著孩子們吃喝和討論日間發生的事;這實在是最快樂不過的事。這時候你可以與他們談話,詢問他們的生活和行為。得知你所施的訓練收到效果是何等的喜樂。」
另一位父親說:「抱起孩子來疼愛一番是多大的樂事!知道他們掛念著你,愛你和希望與你一起也使你深感滿足。看著孩子蹦蹦跳跳,天真地嬉笑玩耍則可以使人忘去世上的憂慮;這件事本身的奇妙令我迴味無窮。」
誠然,孩子的淘氣有時也使人擔心。一位母親聲稱,『看來你要用一生的時間去追逐兒女,收拾廢物,修補損壞的傢俬和移去利器。』甚至耶穌在兒時也曾使父母擔憂。可是當馬利亞『把[孩子]這一切的事都存在心裡」時,她無疑感到說不出的喜樂。——路加福音2:41-52。
向孩子學習
美國女作家莉迪亞·史高尼說:「我們都說教育孩子。但我們知道孩子也教育我們嗎?」這件事實也許使許多成年人大感意外。耶穌基督便將孩子的價值看得甚高,他很賞識他們的天真率直和無偽的誠懇。他曾說孩子有許多特性是大人應該仿效的。有一次耶穌用一個孩子來教訓使徒們要學習謙卑!「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馬太福音18:1-6。
孩子們應該向父母學習自制。可是有三個孩子的父親卻曾從兒子學得自制。有一天黃昏孩子們彼此爭辯。父親嚴厲地教訓他們說這不是基督徒的行為。但不久之後父親和母親卻為了小故而大起爭端。那九歲大的孩子打斷了他們的爭辯說:「你叫我們不要爭吵,但你和媽咪卻爭吵。」孩子說時眼中含著淚。「我兒子的話深深打動了我,」父親承認說,「他說得很對,我的確能說不能行,現在我們都很小心向對方談話,這使我們的家庭成為一個更快樂的地方——多謝我們的孩子。」
思想保持年青
上了年紀的人應該感謝孩子使他們在思想上保持年青。一對夫婦承認這點說:「我們發覺與孩子一起使我們對有趣味的事保持心身的活躍。學校時常帶兒童去公園、動物園、博物館和其他有趣味的地方。倘若孩子對這些地方有良好印象,就會要求我們一家人再去。當然,這些事使我們日後的生活也興趣盎然。再者,我們成年人對於玩球、跳繩、在地上打滾、在海灘上建沙堡,甚至跳舞唱歌等事通常是不會做的,除非有孩子在旁邊策勵我們。」
孩子在遊戲的時候表現出無限的生趣。藉著遊戲他們運動自己的頭腦與身體。與他們一起遊戲的大人也會感覺心曠神怡而充滿喜樂。
再者,和兒童一起玩耍時在你必須使自己成為孩子樂與為伍的人,否則他們便會拒絕遊戲了。兒童喜歡友善、諧趣、愉快而不專橫的人,大人亦然。因此與兒童嬉戲會對大人的感情有鼓舞的作用。
寶貴的親密關係
兒童對凡事都很敏感。知道如何恩威並施地處理這些感情可以化憂為喜。一位母親述說有一次女兒感覺不高興,因為她所得到的禮物較兄弟為少。母親於是抱起女兒,向她保證她還是一樣愛她,這次僅是碰巧她兄弟得到較多禮物而已,下一次情形也許會剛相反。孩子對這樣的解釋感覺滿意。她擁抱母親,然後笑著離去。她所需要的僅是確知她和母親的親密關係沒有受到破壞而已。母親則很珍惜女兒的這種關懷。
有一位父親述說有一天全家在野餐旅行時遇到下雨。他的兒子哭起來。父親將他帶到一旁向他解釋說:「爹哋並沒有使雨落下來,對嗎?爹哋在生活上也不是凡事順利的,可是我們要學習隨遇而安。』孩子,很快就忘去憂愁了。他所需要的只是父親的關心而已。
「當我臥病在床時,」一位母親說,「使我大為感動的是看到我那八歲的女兒沙蘭上前來問我有什麼需要。她沖好茶捧到病榻旁邊。她洗淨碗碟和收拾屋子,她的懂事使我大感自豪。」
難忘的時刻
當兒子或女兒對上帝表現興趣時,無疑只有基督徒父母才會了解這件事使他們所經歷的內心感動。「我們向別人談論聖經時,為什麼你要和媽媽一起去呢?」母親問一位三歲大的女兒說,「因為我想事奉耶和華,」她說,「她的回答在別人看來也許算不得什麼,但我們卻大受感動。我們看出她已經形成了一種對上帝的體會,」女孩的母親說。
一位基督徒父親喜悅地說:「一天晚上我將要作睡前的禱告時,我的兒子說,『爹哋,你今天不用替我禱告。我自己會向耶和華禱告。』你無法了解我感到多麼興奮。我的兒子想向耶和華講話,我很激動地想道。你無法知道你是否教好了孩子,除非等到他們突然作出這樣的表示。」
管教有助於保持喜樂
由於人的不完美,「愚蒙迷住孩童的心,」箴言22:15說。這便是小孩子的另一面。他們很快便懂得感情上的勒索是對他們十分有利的,嬰兒也知道他是否能操縱父母。只要他能夠,他便會這樣行。對待孩子的祕訣是管教。他們必須知道家中有人比他更強和更聰明。施行管教時情形可能並不令人愉快.可是兒童在內心深處卻會高興有管教嚴厲、判斷正確的父母去保護他們避免做愚昧的事。
可是,兒童會不斷地嘗試,看看他們能有多大自由以及父母會讓他們享有多大自由。他們其實暗中希望父母不要太放縱他們。有些父母一心想討好孩子,於是對孩子有求必應,溺愛無度。一旦發生麻煩時,孩子就會說,「為什麼你讓我這樣行呢?你算是什麼父母?」那時父母便得負管教不嚴之咎了。可是父母若憑著愛心施行管教,後果則通常是好的。——希伯來書12:11。
有句俗話說,「井未乾時不知水的好處。」這句話對孩子說來何等真確。孩子長大離家時,家裡就顯得沉寂,笑聲也減少了,很少兒童意識到父母對他們所產生的親切感情。雖然作父母的都希望孩子長大成人而過自己的生活,他們卻不願面對孩子離去後的空虛。可是,當孩子有事回家請教父母或探問爸媽時,這份空虛又可以稍為填補了。孩子們,為了你父母的緣故,不要忘記這樣行,因為他們很喜歡與你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