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問……
我會葬身於核子火球之中嗎?
1945年,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有數以千計的青年人死於原子彈爆炸。現在浩劫的恐怖——數十年來仍未忘懷——又再度襲人心頭了。這一次恐懼擾亂了許多青年人的思想。你可能同情美國加州一位六年級的女孩所作的評論:「核子戰爭倘若爆發,我為之而生活的所有東西都會像海邊的沙一般沖去。我對於大學、前途和生活所懷的夢想全都化為烏有。」
可能發生嗎?會發生嗎?
核子戰爭。它的可能性最近看來真實到足以使青年人常掛在心頭。早在1978年,以434名美國學生為對象所作的調查已透露這點。其中百分之70的學生認為美國受到核子攻擊就不能生存。1982年《讀書》雜誌([Read]),供學童閱讀的雜誌)舉行「關於恐懼的調查」,獲得數以千計的響應。男孩們把「核戰」列為最大的恐懼;女孩們將之列為第二恐懼,僅次於「父母死亡」。因此,一位學童向他朋友的母親,科羅拉多州州長的太太,提出抗議時絕不是開玩笑;他說,「我為什麼要爭取好成績?反正這個世界遲早都會被炸毀的。」
當然,衡量世界被炸毀的機會有多大並非有趣的事。例如,1983年11月20日,『浩劫翌日』(The Day After)這齣影片在美國放映。片中生動地描述人們集體死亡,化為灰煙;該片看來在許多人的心目中進一步加強了核戰的恐怖。這個世界既然危機四伏,你也許不禁納罕成年人的一切目標和理想是否不切現實。美國哈佛大學的兩位精神病學家擔心許多年輕人會作出這樣的結論。比爾茲利(William Beardslee)和麥克(John Mack)博士在1982年報告說,「在這樣的一個世界裡,作計劃似乎是全無意義的事,普通的價值觀念和理想看來十分天真。」
鑑於世界正站在災難的邊緣,有些價值觀念必然是錯誤的。但是,即使專家們在國際政治方面弄得一團糟,這是否意味到我們沒有前途可言呢?母親吩咐你做好家課、好好進食和擦淨牙齒是否都已變成毫無意義?絕不然。
只有兩樣選擇?
你時常聽見有人說,核子戰爭的威脅只向人類提出兩樣選擇:人類若不解決裁軍問題便會將地球毀滅。可是,我們實在很難相信人類不久便會徹底裁軍,同時克服貪婪和侵略的傾向。
然而,聖經表明這兩樣選擇忽略了一件事。不,人為領袖們並不會有解決方法。「人的道路不由自己,行路的人也不能定自己的腳步。」(耶利米書10:23)可是,承認人的無能並非意味到地球注定要被放射能所毀。何以不是呢?
因為地球將會永遠長存,並且有人在其上居住。它會渡過人類對之所作的種種摧殘,甚至達到生態平衡的地步。a這項預觀的基礎是:上帝應許要「毀滅那些敗壞全地的人。」——啟示錄11:18,《新譯》。
實際上,聖經甚至預見人會陷於今日的危機。聖經勸告它的讀者們一旦見到「地上各國困苦不安,都嚇昏了,」就要提高警覺。——路加福音21:25,26,《新譯》。
因此,顯然我們無需恐懼核戰的威脅,反而可以從這件事學得教訓。什麼教訓?那便是,我們需要上帝和他的王國:「一有這些事,你們就當挺身昂首,因為你們得贖的日子近了。……你們看見這些事漸漸的成就,也該曉得上帝的國近了。」——路加福音21:28,31。
人類突然需要自己能力以外的幫助是否合理呢?『美國行為心理學的老前輩』斯金納(B. F. Skinner)也意識到人類的無能。他在《科學週刊》(1981年7月31日)的一篇學術論文中寫道:「人類現時看來正面臨威脅。我們必須等待[進化的]淘汰去解決人口過剩、資源枯竭、環境染污和核子浩劫等難題嗎?」他後來在紐約《時報》解釋說,「我對這個問題十分悲觀。我們的確無法解決自己的難題。」
正視現實
當然,目擊成年人的社會走向互相衝突的核子大毀滅之路令青年人大感不安。『他們怎能如常地過活,』你也許問,『好像完全沒有危險一般?』美國耶魯大學精神病學家利夫頓(Robert J. Lifton)把這種狀態——成年人把所有毀滅的思想置諸腦後——稱為「精神關閉」或「精神麻木」。可是,比爾茲利和麥克兩位博士聲稱年輕人很少學會把問題完全恝然置之。因此,年輕人正視現實,但卻無法保持內心的安寧。
你必須使自己頭腦麻木,否認不愉快的事實而若無其事地如常生活嗎?耶穌基督表示不然。他把我們這個時代比作挪亞的日子,吩咐人要『留意』世界的情況。「正如人在洪水之前的日子吃喝嫁娶,直到挪亞進方舟的日子;他們毫不理會,直至洪水來到將他們全部沖去,人子的臨在也會這樣。」——馬太福音24:38,39,《新世》。
在1945年,年輕的三浦勉曾將這個勸告加以考驗。
『事情發生在我家』
三浦勉11歲時,原子彈的火球毀滅了廣島。他的父親當時正在城裡,像奇跡一般地得以歷劫生還。三浦勉多麼高興聽到父親仍然生存的消息!但日本的許多青年因此大感震駭是可想而知的。精神病學家利夫頓後來發現在廣島的生還者當中有「陷於呆頓的失望狀態——或多或少的永久性精神麻木——的普遍趨勢。」美國精神醫學協會在1982年發表的報告補充說,「作為原子彈的爆炸目標對心理產生了破壞性和深長的終生影響。」
既然災難打擊這麼接近家庭,三浦勉本可以很容易受恐怖之感所控制。
可是藉著父母的幫助,三浦勉並沒有陷入麻木的失望狀態。他『留意』發生過的事情。他在長成之後也像父母一樣從事耶和華見證人的全時傳道工作。
三浦勉對1945年發生的事採取什麼看法呢?「我們最初所謂的『電氣彈』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但是它們僅使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危險時代成為更加危險而已。我懇切地告訴年輕人,『要留意察看聖經的準確預言。這樣你便可以看出目前的危險日子其實顯示上帝的王國帶來永久和平的日子已近了。』」
這些恐怖的武器會毀滅我們的地球嗎?三浦勉很喜歡用聖經的經文,例如傳道書1:4,詩篇46:8,9和但以理書2:44,向人表明這種威脅絕不會實現。
三浦勉認為他個人絕不會葬身於核子火球之中嗎?不,他沒有作這種猜想。可是他說:「最佳的生活方式是懷著永生的希望而生活。然後計劃將來和定下真正的目標。我發現聖經提供的復活希望能使人充滿信心——這乃是應付恐懼早死和壽終的最佳對策。」
因此,核武器的發展顯然表示我們需要敬虔的智慧而非自私心。像三浦勉一樣,你也能以知識和愛心來抵消恐懼。在今日,當「唯我獨尊」的態度使列國爭先從事核子軍備競賽之際,聖經的價值標準看來比以前更加可貴。
[腳注]
a 關於詳細情形,可參閱紐約守望台聖經社出版的《你能夠永遠生活在地上的樂園裡》155-65頁。
[第17頁的附欄]
核戰的威脅
「核戰是人類從古至今所面臨的最重大危機,而且極難對之作堅定和認真的檢討。想到核戰使人失去平靜和安心之感,而這正是我們大多數人希望避免的事。……這也迫使我們更留意到兒童和青少年越來越意識到核子毀滅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而且許多看出自己的前途大受威脅的年輕人於是退而僅關心目前。」——醫學博士格林斯普因(Lester Grinspoon),《美國精神病學雜誌》,1982年10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