姻親衝突由來已久
「你的臉色我抵受不了!」富士子對她的家姑登美子嚷道。富士子厭倦了受人呼來喝去。雖然她在表面上不動聲色,內心卻苦惱不堪。她說:「我心裡感到無限辛酸,俯仰由人。天天過著這樣的生活實在令我無法抵受。」
一個在日本獨居的老婦說:「我的兒子和媳婦棄我不顧。我如今無牽無掛,隨心所欲地生活,但每當夕陽西下時,就不禁覺得有點寂寞。」
婆媳之間的衝突既悠久又普遍。澳洲一份雜誌的編輯博林(Dulcie Boling)指出:「令人遺憾的是,有些婦人總是嫉妒自己的媳婦。……要應付這種情形,除了逆來順受之外,實在沒有其他辦法。」東方的傳奇甚至描述有些老婦被遺棄在山上,這樣的行為是她們的媳婦所策動的。
今日,這種衝突甚至比以前更加複雜。據統計顯示,人壽正在增加,家庭越來越細小,男女死亡率的差距卻越來越大。結果如何?有更多女性活到70或80歲以上,婆媳之間的衝突成了令人筋疲力盡的馬拉松長跑而非以往的100碼短跑。
老人家想要什麼?
既有這樣的衝突,那末年老的雙親——如果有所選擇的話——想獲得怎樣的照顧呢?人口統計學研究家西格爾(Jacob S. Siegel)和托伊伯(Cynthia M. Taeuber)說:「在以往二十多年間,男人和女人在喪偶之後比以前較不願意與別人同住。」美國人事服務部前任主任布羅迪(Elaine M. Brody)補充說,美國的「老年人寧願與親人分開居住」。許多時,他們的兒女住在附近,不時前來探望和照顧他們。
東方人在這方面的喜好卻不同。據日本管理與協調機構所作的一項國際調查透露,日本和泰國的大多數老年人喜歡和親屬同住。調查發現,在泰國有百分之61的老人,日本則有百分之51的老人,實際這樣行。
當然,西方人作這種選擇也相當普遍。年紀十分老邁或纏綿病榻的父母許多時與兒女同住。在法國,75歲以上的鰥寡父母與兒女之一同住是很普遍的情形。
接受利弊
兩三代人決定同居一屋當然有若干益處。年長的人會感到較為安全,也沒有那麼寂寞。年輕的一代可從長輩的經驗學到教訓,在經濟上也有許多裨益。
另一方面,與姻親同居可能使業已相當複雜的姻親關係更為棘手。例如,按照傳統,日本的年老雙親多數與長子一家同住,婆媳之間的衝突是廣為人知的。
你若面對這樣的環境,你會怎樣行?吉爾福德學院社會學教授佐夫(Paul E. Zopf)在《美國的年長人口》一書中說:「這樣的家庭也產生衝突和處理衝突的機會。控制衝突及與長輩和衷共濟的能力乃是一種可以引展到其他關係之上的技術。」
因此,要對這件事採取積極的看法。你若學懂怎樣控制家人的衝突,你就很可能也學會怎樣更有技巧地應付其他的棘手情況。要接受這種情形而視之為挑戰,你的品格便會有所改善。我們且來檢討一下與姻親同居的種種難題,並且看看這些難題可以怎樣成功地加以應付。即使你目前尚未在這樣的環境之下生活,考慮與此有關的原則仍可以使你從中得益。
[第20頁的附欄]
父母數目多於兒女
據人口統計學家普雷斯頓(Samuel Preston)說,現在一般夫婦的父母數目比兒女還多,這是歷史上首次出現的情形。今日許多夫婦所面對的問題是,怎樣平衡地履行責任照顧雙方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