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馬可
「他能幫助我」
馬可年輕的時候就已經很勇敢。耶穌被一群暴徒逮捕的那天晚上,所有使徒都逃跑了。但有一個年輕人勇敢地跟在後面,暴徒們發現他後,一把抓住他的外衣,他就撇下外衣逃跑了。既然只有馬可福音記錄了這件事,這個年輕人很可能就是馬可本人。
馬可又叫約翰,生活在耶路撒冷,很可能和母親住在一起,而他母親的經濟條件看來不錯。耶穌離世後,弟兄姐妹常在他們家裡聚會。天使救彼得出獄之後,彼得當天晚上去的就是他們的家。馬可肯定認識耶穌的很多使徒和門徒,關於勇氣,他從這些人身上學到了很多。
公元46年左右,馬可的表哥巴拿巴和使徒保羅來到耶路撒冷,他們看到馬可很有潛力,就帶他一起回安提阿。大約一年後,這兩位熱心的弟兄邀請馬可做助手,跟他們一起去海外傳道,照顧他們的生活起居。馬可接受了這個新任務,沒有猶豫。
在那個時代,長途旅行充滿了危險和艱辛。保羅後來寫道,他在旅途中常常遇到「江河的危險、強盜的危險……城裡的危險、曠野的危險、海上的危險」。(哥林多後書11:26)除了要面對這些危險,馬可還要照顧兩位德高望重的弟兄,會不會壓力很大呢?聖經沒有說,只是說他們到了潘菲利亞之後,馬可中途離開,回耶路撒冷的家去了。馬可的離開也許讓兩位弟兄很失望,尤其是保羅。
這段旅程結束後,保羅和巴拿巴開始計劃第二次傳道之旅。巴拿巴想再給馬可一次機會,帶他一起去,但保羅不同意,也許是覺得馬可靠不住。他們無法達成共識,「激烈地爭執起來」。後來巴拿巴帶著馬可去塞浦路斯傳道,保羅則找到另一位同伴踏上了旅程。
對馬可來說,這一定是個沉重的打擊。馬可很尊重保羅,這次卻讓保羅大失所望,還讓兩位關係很好的同伴分道揚鑣了。馬可會不會生保羅的氣,覺得很不公平,或者生自己的氣,覺得自己很失敗呢?就算他有過這些想法,也沒有一蹶不振。
馬可失去了一次寶貴的服務機會,卻沒有一蹶不振
馬可繼續努力為弟兄姐妹服務。大約公元60到61年間,保羅被軟禁在羅馬,他在一封信中提到,馬可當時陪在他身邊,給了他「很大的安慰」。使徒彼得在公元62到64年間寫了一封信,信裡也提到馬可。看來,當時馬可不遠千里去巴比倫陪伴這位年老的使徒。彼得親切地稱馬可為「我兒子」,他肯定從馬可那裡得到了很多支持和幫助,而馬可肯定也從彼得那裡聽到了很多關於耶穌的事。馬可福音提到的很多細節看來都是彼得親眼所見,這本書可能是在羅馬完成的。
聖經最後一次提到馬可,是在保羅寫給提摩太的信中。當時保羅再次被捕入獄,請提摩太趕快來見他,還要他把馬可帶來。為什麼呢?保羅說:「因為他能幫助我執行職務。」馬可和提摩太肯定都迫不及待地想見到這位親愛的弟兄,陪伴他度過人生最後的一段時光。馬可經歷挫折時沒有放棄,還繼續幫助弟兄姐妹,耶和華一定很愛他!
讀讀相關經文:
想一想:
為什麼說馬可是個勇敢的人?
一起挖寶藏
1.我們怎麼知道,馬可出身於一個富裕的家庭?(《守》2010/3/15刊6頁6段-7頁1段)
2.作為巴拿巴和保羅的「助手」,馬可也許要做哪些工作?(使徒行傳13:5;《守》2010/3/15刊7頁5段)
3.馬可去過哪些地方?(《守》2010/3/15刊8頁5-7段)圖A
圖A:馬可也許到過的地方
4.馬可福音的哪個細節可能是馬可從彼得那裡聽說的?(《守》2008/2/1刊26頁1段)
學以致用
馬可沒有使徒或先知的頭銜,還是願意謙卑地為人服務,我們可以怎麼向他學習?
馬可失去了跟保羅一起工作的機會後,還是繼續忠心地服務。如果我們失去了一個寶貴的服務機會,可以從他身上學到什麼呢?圖B
圖B
你還可以在哪些方面效法馬可的勇氣?
放眼全局
關於耶和華,我從馬可的經歷學到什麼?
這段記載跟上帝對地球和人類的旨意有什麼關係?
耶和華選擇馬可跟耶穌一起統治,對我們有什麼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