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基斯坦堅忍不拔帶來了上帝的祝福
巴基斯坦這個名字在厄杜文的實際意思是「聖地」,這個國家建國僅三十年而已。然而,在歷史上它卻是一個古老的地方。當亞伯拉罕在生之時,肥沃的印度河谷中一處稱為謨安祖建盧的地方以及彭集的夏拿巴已有高度的文化存在。在基督誕生前二百多年,亞歷山大大帝率領軍隊經過現在稱為巴基斯坦的地區。在公元第八世紀初葉,亞拉伯人侵入該國南部稱為辛特的地方。將回教帶到這些區域。也是由於宗教——回教——的緣故,才產生了巴基斯坦這個國家。
巴基斯坦位於亞洲印度以西亞拉伯海的海岸。這絕非一個小國。在這國家中,192名上帝王國好消息的宣揚者有七千多萬人可以向之作見證。
在巴基斯坦立國之前很多年,宣揚王國的工作已經在這個地方進行。由北部的山區地帶一直到彭集的豐腴草原,以至辛特乾燥不毛的沙漠,有數名熱心的耶和華見證人致力於尋找一些渴望認識聖經真理的心地忠實人士。當時他們實際可說是「從事先驅工作」。他們採用每一種交通工具,由擠擁不堪的火車,馬和馬拉的貨車以至牛車不等,有時連駱駝也用到。
像使徒保羅一般,這些見證人學會『怎樣在物質上處卑賤和怎樣處豐富。』(腓立比書4:11,12)在鄉間,他們與當地居民一起住在細小的泥屋中,有雞,牛和山羊同居。當在城市之際,他們留宿在感興趣人士的卜卡(以水泥或磚建成)家中,骯髒的下級旅店中。這項報酬豐富的工作時常必須在酷熱難當的氣溫之下從事,並且隨時可患上傷寒、痢疾及瘧疾一類的病。從事這件工作的首批人物包括毅雲、史堅拿、朗帖朋、加蘭斯·泰來及來自英國的蘭度爾·荷普利。這些人當中還有哥迪·葛曼。儘管備嘗艱辛,他仍將自己用在這項「先驅」工作上的時間稱為一生最佳的日子。
若要明白何以在過往及現在,這個國家中人們對王國的消息的反應頗為緩慢,我們必須體會到巴基斯坦的人口中有百分之97信奉回教。回教徒相信可蘭經乃是來自上帝的最後啟示,他們聲稱可蘭經已取聖經而代之,而且目前的聖經已非原本的樣子。因此,為了使人願意聆聽聖經演講,傳道員必須向他們指出,雖然他們熟識自己的可蘭經,卻也許從未有機會聽到其他「聖書」,例如載於聖經中的,對於目前世界的情況和將來的發展有何解釋。很多時,由於好奇及慷慨好客的天性,人們會樂於聆聽和接受聖經書刊。
與日俱增的世界難題,正如本地及世上其他地方所見到的,使大多數人同意,我們正生活在世界「末期」中。但是當傳道員談及一個地上樂園時,他們則感覺這個主張新穎。(提摩太後書3:1;啟示錄21:3,4)幾乎所有人都相信,像基督教國中不少人所為一般,地球會遭受毀滅,而樂園則會在天上。然而一般人都喜歡討論宗教,這使逐戶傳道成為一件非常愉快的事。往往這些討論可以延續半小時或更長的時間,在室內舒適的環境中,傳道員可以為上帝的王國作一個徹底的見證。
應付難題
雖然大部份逐家逐戶探訪是在回教徒中間進行,聖經研究則多數與一些住在所謂基督徒社區中的人主持;這些人在巴基斯坦境內百分之三的非回教徒當中佔頗大部份。現在參加宣揚王國好消息的人大部份是在這些人當中產生的。在城市中起先並不容易尋得他們。但若接觸到一個家庭,通常便會遇到其他的人。有時「失落的羊」本身必須作很大努力才能認識真理,像以下的例子所說明一般:
一名年輕的天主教男子在街上行近一名當時正在從事逐戶傳道工作的見證人,請後者給他一本與聖經有關的書籍。他獲得一本奧度文的《導至永生的真理》,並欣然說出他的地址;這地址原來是一個回教大家庭的僕人宿舍。見證人在首次探訪時便與他開始了一個聖經研究,並作了安排帶給他一本他生平首次擁有的聖經。」他隨即開始參加聚會,但在數月之後,他的女主人禁止見證人經常上門探訪(他與妻子及幼兒均住在主人所供給的宿舍中)。可是,他卻毫不畏懼,並且更渴望繼續研讀。於是他經常乘自行車前往當地的王國聚會所研讀。他不久便熱心地與別人主持聖經研究及公開地逐戶向人傳道。他時常找機會表示他對所學得的真理的感激。在1977年初,他獻身受浸成為小組的一分子,並參加輔助先驅工作。
在巴基斯坦,另一個難題是文盲的普遍。五歲以上的人口中約有百分之84不識寫讀;雖然政府試圖克服這個難題,但卻受到每年人口增加百分之3.5以上所妨礙。然而,不識字卻不能阻止像綿羊般的人響應王國的訊息。(約翰福音10:27)舉例說:
數年前,位於海拔5,500呎(1,670公尺)之上的俾路支省首府基達鎮,一個名義上的基督徒在一位耶和華見證人的家中聽到王國的訊息。這個有十名子女的母親後來獻身給上帝而受了浸,她有兩個女兒在不久之後也接受了真理。歷年來這位見證人需要很大的信心和決心才能繼續向別人宣揚「好消息」。這不僅是由於她未受過正式教育,同時也因為缺少成熟基督徒的幫助。在基達冬天非常寒冷,若可能的話,人們到時便會遷往國內氣溫較暖的地方。在夏天,很多人則前往該地逃避喀拉蚩的極度潮濕或彭集的炎熱氣溫。很多年來,這位見證人以及其他的見證人每年三次旅行來回1,000至1,400多哩(1,600至2,250公里)參加耶和華見證人每年及半年一次的大會。
1977年初,他的一個兒子在離開家鄉700多哩以外(1,120公里)的地方擔任「特別先驅」工作以協助一群聚居於彭集豐腴地帶一個小鎮中的弟兄。
開發彭集的工作
一群來自各小鎮鄉村說彭集語的見證人,為數約二十多人,散布於一片遼闊的區域中。由於巴基斯坦主要是個農業的國家,大部份人口均住在農村中。那裡的房屋是由泥造的,並且亦無正式道路通到他們的地方。在這個區域裡,由於交通難題及人們一週工作六天,耶和華見證人在他們細小的王國聚會所中就在週內唯一的假期舉行他們全部的聚會。對這些見證人說來,要在靈性上進步並不容易。
語言也成為另一個難題。巴基斯坦的四個省份每個均有自己的語言,厄杜語則是該國主要的官方語言。數年前,《導至永生的真理》一書被譯成厄杜文,這大大有助於協助人獲得聖經的基本知識。《守望台》每月以厄杜文出版一次,但是多年來卻很難從印度運入。不過,現在巴基斯坦印刷自己的雜誌,翻譯工作則在印度執行。
彭集(意思是「五河」)是國內生產最豐的農業地區。大麥、米、甘蔗及棉花是主要的農作物。這也是人口最密的省份,守望台社在巴基斯坦的分社辦事處設於它的首府拉合爾。拉合爾是個古城,僅位於印度邊境數哩之外,以古老的紀念碑,大學和學院而著名。在幾乎二百五十萬的居民中目前有五十五位上帝王國好消息的宣揚者。他們當中有好幾位雖然熟識耶和華見證人所傳的訊息已有多年之久,但卻僅在最近才成為小組中獻了身受了浸的成員。在若干事例上,1970年代每況愈下的世界情況使他們認真考慮到要按照他們所學得的知識採取行動,正如以下
一位女士約在1955年開始與耶和華見證人研讀聖經。她很喜歡所學到的知識,並為研讀作良好的準備。儘管她丈夫力圖勸阻她參加聚會,她仍間中如此行。不過,雖然她向別人談論真理,並且每天向她工作地方一些名義上的基督徒女孩子誦讀經文,她卻看來仍與教堂保持關係。她丈夫慫恿她如此行。歷年來曾有不同的見證人與她研讀過,但終於停止了研究;見證人僅是每隔些時候便探訪她,由於她喜歡閱讀社方出版的每一本新書。出乎意料地,一天她問見證人她可否受浸,因她感覺自己已等夠時候成為一個見證人。至此見證人才獲悉她已沒有上教堂十年了。於是見證人與她恢復研讀,而她則開始經常參加聚會。最後她在1976年十一月獻身受浸成為見證人。即使如今年事已高,她仍用很多時間向人作見證及與別人主持聖經研究。
在喜馬拉雅山下
由海岸北上930多哩(1,490公里)的內陸,離洛瓦平第十哩(16公里)之處是巴基斯坦新建國都的伊斯蘭馬巴德。由這裡前行數小時便抵達松林蔽野的山嶺和山谷,並且望見遠處冰雪蓋頂的喜馬拉雅山的雄偉景色。世上最高的山嶺有些是在巴基斯坦境內,這些令人嘆為觀止的景色有很大部份由於無法接近而實際可說是文明所「未接觸到」的。然而,集中在洛瓦平第的十位「好消息」宣揚者則主要在該兩大城市中工作,其中有兩位住在伊斯蘭馬巴德。
在喀拉蚩和海得拉巴
在一個如此遼闊的國家中,見證人只佔這麼少數,要使曾經對王國訊息表示興趣的人保持熱心並非易事。然而,人們若真正渴望認識上帝的道的真理,他們便會試圖在這方面吸收更多知識。在巴基斯坦最大的城市,喀拉蚩———度是個位於亞拉伯海岸近印度河口的樸實漁村——七十多名見證人擁有人口四百五十萬的工作「地區」。他們當中有些安排機會不時去到一百哩(160公里)以外的海得拉巴城,在該處散播真理的種子。以下的經驗可以說明有些種子如何紮根生長:
約四年前,見證人與一位年輕主婦開始了一個研究。由於感覺需要更加經常研讀及參加聚會,這位少婦利用機會前往喀拉蚩的一家醫院接受一年的畢業後訓練。她進步得很迅速。未幾她便用不少時間向同學作見證,並在1974年以水浸禮象徵她獻身給上帝。即使她和丈夫是海得拉巴僅有的見證人,她最近來信表達她對真理的體會,並感激喀拉蚩的弟兄們藉書信及間中探訪給予她的鼓勵。她說她每天均有機會在年輕的醫科學生當中作見證。特別在她教授諸如輸血或先天缺陷等類的醫學演講後,她有機會解釋聖經對這些問題的觀點。有不少學生細心聆聽及表示興趣,她現在主持好幾個聖經研究。
藉著耶和華的聖靈幫助及在天使的指揮之下,巴基斯坦境內各地的耶和華見證人正接觸到不少渴望認識上帝的真理的人士,該處的見證人決心保持堅忍,忠心地繼續向人宣揚「好消息」,直至這些人都被召集起來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