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剖析
更聰明是否就更好?
● 美國加州一個百萬富翁計劃增加「人口中頂尖兒人物」的數目,而美國東部的三個女子最先在這項計劃之下成孕。這個富翁說服五位曾獲得諾貝爾獎金的科學家捐出精子給一個特別的貯藏所。他徵求一些「智力高超」,但丈夫沒有生育能力的女子藉著人工受精的方法接受這些「優越的」精子。應徵的女子可以自行揀選匿名的捐精人以號碼標明的精子,所根據的條件包括科學家的智力商數、年齡、體重、身長和眼睛顏色等。據報一個女子說:「我對這件事感覺非常興奮……我打算揀選第13號,因為他在捐精人當中年紀最輕,並且智力商數最高。」
即使我們不考慮到這項安排所帶有的姦淫意味,智力商數高就一定意味到品質的高超嗎?一位道德學權威評論說:「我們沒有任何保證表明智力高的人會產生較好的人和較好的社會。造成戰爭和毀滅的人並不是地上智力遲鈍的人。」事實上,鼓吹「超等民族」的最後一個倡導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末了死於納粹的一個地下碉堡中。
醫學潮流的改變
● 波蘭人民共和國的醫學雜誌《長壽》最近評論醫學界有一項越來越顯著的趨勢,便是盡可能避免運用輸血。該雜誌說,以往醫生「對血的救生價值懷有天真的信心,但時至今日,清晰的判斷力表明血同時可能十分危險。」文章的作者法蘭西錫·史摩拉克(Franciszek Smolarfk)教授補充說:「有一個時候人們以輸血的數量去衡量醫療的進展。今日我們已看出事實的真相,意識到血是一種外來的體素……而能夠促成影響長遠的免疫學反應。」——1979年八月刊,14頁。
同樣地,在北美洲,紐約下州醫藥中心大學的何瑞斯·赫布斯曼(Horace Herbsman)教授證實了這項醫學見解上的改變。他在《急救醫學》雜誌上寫道:「我們也許可以將我們在醫療耶和華見證人方面的經驗解釋為,鑒於輸血所可能引起的各種併發症,我們對這件事的倚賴無需像我們一度所以為之甚。」——1980年一月十五日刊,76頁。
在加拿大,多倫多《星報》記者瑪露蓮·鄧洛普(Marilyn Dunlop)在訪問過若干個外科醫生之後問道:「耶和華見證人根據宗教理由拒絕接受輸血,這使他們的兒女或他們自己的性命冒多大的危險?」她的答覆如何呢?「有與日俱增的醫藥證據顯示,所牽涉的危險並不像其他社會人士和醫學界很久以來所認為的那麼大。」
在任何科學範疇中,思想的改變並不罕見。我們並不想非難一些衷誠渴望使病人獲得最佳治療的醫師。無疑他們若深信其他的治療法更好,他們便會像《星報》所訪問的一位心科專家一樣說:「這樣做[意即不用輸血]的確有其好處。血是對人無益的。你若能夠不用就最好。」——1980年二月二十四日,A10頁。
栽培法利賽人
● 1963年,美國最高法院判定在學校裡作公開禱告是違憲的;但在今年二月,美國的麻薩諸塞州卻試圖在學校中恢復公開的禱告。麻薩諸塞州的這條法律只生效了六個星期,便被該州的最高法院宣佈為違反憲法。根據這條現已失效的法律,教師會每日請一位自告奮勇的學生領導同班的學生作禱告,不想參加的人則可以離開課室。
但是有許多人對這種由法律制定的宗教行動大起反感。事實上,正如波斯頓《地球報》的專欄作家諾文·洛克曼(Norman Lockman)評論說:「自以為義的人試圖運用公立學校去教導兒童成為法利賽人,一些為了作給人看而禱告的人。」這使我們想起耶穌在1,900年前對法利賽人的禱告所作的評論:「你們禱告的時候。不可像偽君子,他們喜歡……祈禱,好讓人看見。」——馬太福音6:5,《新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