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青年人變成怎樣了?
他們被人稱為「失落的世代」、「無根的世代」、「予取予求的世代」、「延遲的世代」以及「死巷小子」。他們是誰呢?今日的青少年。他們究竟做了些什麼事而招來這些名稱呢?為什麼?
青年人行事的方式使他們的長者大惑不解並非不尋常的事。自古至今這種情形均時常發生。但是今日的青年人看來卻與以往的青年人不同。成年人埋怨說,人生理想、崇高的原則、樂觀的思想和希望——通常人們認為青年人所具有的品質——已在許多青少年身上死去了。他們看來對未來失去了信心。
但這應當令我們感覺驚奇嗎?有多少成年人對未來失去了信心呢?鑑於通貨膨脹,核子軍備競爭、染污的散播、在世界政壇上狂熱主義的顯著增加以及世界各地的饑餓、罪行激增和一般人對道德的蔑視,誰能夠保持信心呢?也許我們大多數人對這個事物制度的信心已經死去了,既然如此,我們又怎能責怪年輕人呢?
核子物理學家馬克·奧利凡(Mark Oliphant)爵士評論說:「年輕人並不是傻瓜。他們意識到情勢大為不妥,即使他們並不了解事情的真相。他們對於不穩的經濟前途和目前這個世代遺留給他們的種種難題感覺憤憤不平。他們覺得所受的教育並不足以滿足他們的需要,因為這種教育沒有向他們提出任何保證,不論是職業抑或令人滿意的文化。」然後他表示自己對未來也缺乏信心;他警告說:「我們可以清楚看出,除非我們以人生的價值觀念取代市場的價值觀念,否則,我們所知的文明便可能抵受不住它本身所造成的知識壓力而崩潰。」
不錯,今日的青少年若必須生活在目前成年人為他們所創造的未來之中,他們的處境就乏善可陳了。他們的反應如何呢?
青年人的反應
有些青年人發生極端的反應而憤然退出這個制度。他們參與一些怪誕的教派或成為嬉皮士。或者他們試圖以吸毒或縱酒麻醉自己。近數月來在德國、荷蘭、瑞士和英國青年人所發生的暴動事件進一步將他們的不滿表露無遺。最悲慘的是一些貿然輕生以逃避目前的種種壓力或未來的不穩的青年人。在美國,有些報導將自殺列為青少年中第二個最廣泛的死因。
其他的青少年則養成一種「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生觀。「我們學校裡的青年人,」澳洲一個15歲的青年說,「認為這個制度最多只有10年的壽命。……不論你想從一生獲得什麼,你最好趕快獲得。」結果這使有些青年人遲遲不願作出承擔,不肯有兒女或甚至不願結婚,希望藉此避免在經濟上「落入陷阱」而「失去自由」。他們要求有時間作『個人的成長』,有更多閒暇,並且避免任何牽涉到訂立長程目標而需要作出努力的任何生活方式。
此外有些青年人的人生觀與英國牛津大學接受訪問的學生所懷的一樣。他們承認沒有肯定的人生理想。他們見到所有制度——資本主義、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均有腐敗貪污的情形。既沒有其他選擇,他們遂懷疑人生的價值而決定盡量利用他們生活於其中的制度。他們的態度是:『既然你無法改變這個世界,便盡量利用它好了。』
「在1950年,」專欄作家格蘭姆·端納(Graham Turner)說,「我前往牛津,當時有很多人持有信仰,……現在……牛津成為破碎了的夢想和傾倒了的神祇的墳場。僅在五年之前,凡事看來都可能,現在甚至懷有樂觀的人亦預見到衰退。」
有辦法可想嗎?
你能夠了解為什麼有這麼多青年人行事好像一個「失落的世代」嗎?你若是有青少年兒女的父母,你知道怎樣在這段艱難的時期幫助兒女嗎?也許你本身是個青少年。若然,你找著方法生活在一個分崩離析的事物制度中而不致變成憤世嫉俗,懷疑人生的價值而理想幻滅嗎?我們仍然能夠懷有人生的理想和希望嗎?下一篇文章也許可以幫助你回答這些問題。
[第4頁的附欄]
今日常見的態度和價值觀念
專欄作家威廉·商南(William Shannon)撰文論及世界鼓勵青年人養成的態度和價值觀念以及這件事所造成的後果:
「新的世故主張介紹越來越年輕的兒童吸食大麻和烈性毒品,縱酒和享有性經驗。……13、14歲的女孩若不肯與人發生性關係,就被人指責為『性冷感』。同樣年齡的男孩若不肯試吸大麻或喝酒就被人譏笑為懦夫。……
「事情的惡果從今日自殺的驚人數字足以見之。目前在13至24歲的青年人當中自殺已成為第二號劊子手,現今的自殺率比十年前高一倍。事情的惡果也可以見於性病、吸毒和縱酒在青年人當中的激增。」——底特律《自由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