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難民——誰要他們?
泰倫本來是教數學的。現在他——以及其他1900人——要在那擠逼不堪的泰國難民營裡掙扎圖存。「過於簡陋的糧食和衛生設備是我們的最大難題,」27歲的前度教師如此說。
阿倫是另一種難民。崩潰中的經濟和暴虐的政府迫使他逃離迦勒比海島的家鄉。從家鄉至美國的700英里(1,126千米)旅程是一項艱苦的磨難,直至他到達目的地而被關在禁閉營裡。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已有四千多萬人飽受逃難之苦。他們長途跋涉,穿過驕陽如火的沙漠,在森林裡劈開路徑,划著搖晃的小舟在怒海上飄浮。數以千計的人在抵達目的地之前死去。成千上萬的人受到輕蔑的待遇,被關在難民收容所裡,其中的可怕之處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集中營不相上下。權威人士曾經估計,1982年全世界有一千萬以上的難民!
直至現時為止,世界對這項冷酷現實的反應並不熱烈。基金不足和政治上的現實大大妨礙了救援工作的努力。雖然世界人權宣言聲稱人人都有權『尋求和享受庇護,』但很難保證難民所投奔的國家實際作出這樣的承擔。
此外,並非所有逃亡者都被視為合法難民。難民這個名詞通常僅指那些為了政治、種族或宗教迫害而逃離本國的人而言。根據這項定義,那些為了經濟損失或天災而逃難的人也許不獲承認持有難民身分;反之他們被輕蔑地稱為「非法入境者」。
那末,誰要這些在世上無家可歸的人呢?沒有多少人。把他們安置在語言和文化均不同的外地可能對所有有關方面來說都是個痛苦的經驗。同時,難民未必懷有求職所需的專門技能。有技能的難民又往往為了奪去當地居民的職業而引起後者的憤慨。因此,許多人寧願把難民的慘況置之不理,視之為政府官僚的難題。可是,正如你會看出,這個問題是不容漠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