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善飛而善爬——獨一無二的麝雉
《儆醒!》雜誌駐蘇利南通訊員報導
「牠們的樣子像松雞,」一位科學家表示。
「在我看來牠們像家禽,」他的同事聲稱。
「都不是,牠們倒像布穀鳥」其他的人提出異議,結果使一本參考書的作者小心翼翼地寫道:「對於牠們在動物學分類上的位置,尚未能作出定論。」
可是,「牠們」究竟是什麼?原來,牠們既不是松雞,也不是家禽或布穀鳥。牠們是麝雉。麝雉和其他的鳥是這麼不同,以致有些鳥類學家在為牠們分類時將牠們獨自立為一類。
你若從未聽聞過麝雉之名,無疑是因為事實上牠們只棲息於南美熱帶河流沿岸之故。(據一位鳥類學家說,麝雉在籠中頗難養活。)可是,牠的許多綽號卻可能有些是你曾聽過的。牠們的綽號從確多姿多彩的吉普賽至難聽的臭鳥,從堂皇的白登堡總督火雞至不恭維的瘋子漢娜不等。其他的外號包括冠禽、卡治松雞和印第安人所起的薩斯拉斯(Zezieras)等。
關於這種鳥,早期報告稱之為「南美森林鳥類當中最古怪的鳥」。既然僅是蘇利南一地就有650種左右的不同鳥類,這種說法也許有點誇張。可是,隨著時間過去以及新品種的發現,人對這種奇特生物的著迷卻至今未改。在過去25年間,科學家們時常調低雙目望遠鏡將牠們看個究竟,結果不禁感嘆地說麝雉是「令人驚異的」、「獨特的」、「截然不同的」、「古怪的」、「異乎尋常的」和「最奇特的」。對於這麼多的形容詞,何以麝雉可說是當之無愧呢?
瘋子漢娜
為了找出原因,有一天我把雙目望遠鏡的焦點對準了科蘭提利河——與圭亞那交界的河流——的一個樹林茂密的小島上,那是在蘇利南仍可找到麝雉的唯一地方。既然麝雉在黎明與薄暮時分最為活躍,我們的小隊人留意在日出之後不久就划獨木舟到小島去。
我們一划到小島約50米的範圍內,就知道已找到了牠們a。牠們的響亮叫聲——聽來像「喳喳啦卡」——泄漏了牠們的行蹤。這時有一群大約10隻麝雉出現,我們屏息不敢動彈。可是,那群鳥在樹枝當中疾走,把怪聲加響一倍。
「你看,這便是我們叫牠們做瘋子漢娜的原因,」我們的朋友印第安人大衛說。「神智正常的鳥會靜靜躲起來或飛走。但這些漢娜卻高聲大叫而徘徊不走!這樣的鳥必然是瘋子,」大衛低笑說。
不論牠們是否瘋子,我們很慶幸有充足時間對牠們作就近的觀察。麝雉體長約60公分,大小像松雞,牠那尖端呈圓形的大翼和長而寬的尾羽佔了身長的大部分。牠的羽毛呈栗棕和鐵鏽紅的秋天顏色,以及光澤的橄欖綠,並雜有黑色和黃白的條紋。但在身體較高之處顏色又不同。牠那狹長的頸支撐著細小的頭,有深紅色的眼,由藍色的光禿眼皮圍著。
牠的頭部雖小,但那耀目的淺黃色鳥冠卻足以補償。牠的確是冠禽!牠的頭只要輕微搖動或被微風吹拂,冠羽就像扇一般擺動。
食物和儲藏
當我們驚動麝雉時,牠們正在吃早餐。牠們是素食者,吃的是樹葉、花蕾、多肉的種子和鮮果。事實上,我們看見一隻鳥在軟木檞樹的高處齧著樹葉。但牠們最喜愛的食物是「瑪高瑪高」或白星海芋屬植物——當地的植物,有箭咀形的大葉。牠會大力撕碎韌葉,把碎片狼吞虎咽地充滿嗉囊。
嗉囊?不錯,嗉囊是個比鳥胃大50倍的囊袋。麝雉把食物藏在嗉囊裡,在其中加以浸透和進行初步消化。嗉囊是這麼巨大,以致胸部沒有位置去生長強壯的肌肉。結果?麝雉不善飛行。
當你聽到這種鳥飛行的呼呼響聲時,自然會想像牠飛行的姿勢一定十分優美。但事實並不然。牠雖然盡力而為——大力拍翼前進,但卻很難移動。實際上,牠起飛時像直升機而不像纖長的飛機。飛了大約一百米的短程之後,牠已抗議地呱呱大叫,不願再奮力拍翼而想盡快著陸。不像其他的鳥在著陸時輕靈優美,麝雉著陸時倒像飛機失事墜地。牠直衝向樹木或灌木,用張闊的雙足胡亂地抓住就近的樹枝。牠對於著陸能否成功全無把握。有時牠墜下幾呎才抓著樹枝,之後就慶幸地呱呱大叫。
輪值守衛
在雨季——麝雉的生育季節——我曾有機會就近觀察牠的鳥巢。鳥巢隱蔽在密麻麻的「瑪高瑪高」的莖後面,離水面約3米。巢看來頗為實用,但並不美觀:一個簡單的平台,用粗如鉛筆的小樹枝構成。巢的直徑大約30公分,沒有軟墊。巢的建築是這麼粗陋,以致你可以從巢底看見細小的鳥卵。通常你會見到在一個巢裡有2至5個米色的蛋,蛋上帶著棕色和粉紅色的斑點。蛋需時28天才孵出。但父鳥和母鳥想出方法抵消孵蛋的冗長乏味。牠們輪流孵蛋。
據作家格里瑪(Lear Grimmer)說,清早和薄暮是「守衛換班」的時間。格里瑪說:「牠們在換班時通常作簡短和莊重的鞠躬。」牠們一經負責守衛,就勇敢地保護下一代。負鼠、樹蚺、掠食鳥、鼠猴都愛吃麝雉的蛋和雛鳥!但侵入者會遇到勇猛的大鳥高聲鳴叫報警,準備好隨時迎頭痛擊!
多怪的雛鳥!
麝雉的大鳥已夠古怪了,雛鳥卻更異乎尋常。在孵出時,露面的是一隻無毛的小鳥,有強壯的喙和過大的足。令你更驚異的是,在每隻翼的轉彎處都有幾隻發育完全的爪或「手指」。在一百年前研究麝雉的布里格姆(E. A. Brigham)驚嘆說:「從兩足兩翼的鳥所生的卵,孵出來的竟是四足的動物。」
雛鳥只有幾小時大就望出巢的邊沿而要爬出去。牠們足爪並用地在樹枝和藤上,用鸚鵡般的接合喙、有爪的大足和強壯的翼鉤爬行。不錯,牠善於爬行!牠的「手」也是很有用的「槳」。小鳥一遇到危險就從三、四米的高空跳入水中。這個優良的爬行者也是熟練的潛水者和游泳健將。雛鳥也許游到纏結的植物下面尋求安全。然後,為了讓父母知道牠在哪裡,牠會發出獨特的「呱呱叫」,把「槳」再變成「手」而爬上水面。聽到警號的大鳥會前來救援,幫助受驚的小鳥返回巢裡。
臭味護身
「新鮮馬糞,」一位研究家寫道。
「牛棚氣味,」另一位補充說。
「牠們有一種……令人討厭的腐臭氣味,」專家們同意此說。他們若把鼻子湊近麝雉,便會同聲表示意見說:臭鳥!那臭味究竟是從哪裡來的?
「牠的肉……難聞極了,」一位研究家寫道。
「臭味不是發自肉而是發自嗉囊裡的東西,」另一位表示不同的意見。當地的土著意見如何?
「牠的肉沒有什麼異味。我吃了之後,還要再吃!」季節狩獵者威廉笑道。「肉味有點像火雞。」
「發臭的不是肉而是羽毛,」一位拔過鳥毛的老婦補充說。但大多數人都鄙視地堅稱:「牠們很臭!」這種牢不可破的觀念正好挽救了麝雉,否則牠們就易受傷害了。
不錯,麝雉身有臭味,飛起來也欠優雅,可是請想想,世上有許多種動物正瀕於絕跡,能夠生存這件事本身便是一項不錯的成就了。也許瘋子漢娜只是大智若愚而已。
[腳注]
a 1米=3.28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