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96 2/22 4-9頁
  • 微菌狠狠還擊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微菌狠狠還擊
  • 警醒!1996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似乎穩操勝券
  • 舊病捲土重來
  • 新症勢不可擋
  • 新症為何會湧現?
  • 醫學界力所不逮
  • 當今形勢
  • 二十世紀的瘟疫
    警醒!1997年
  • 頑強的病菌何以捲土重來?
    警醒!2003年
  • 抗病之戰論成敗
    警醒!2004年
  • 一個沒有疾病的世界
    警醒!2004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96年
《警》96 2/22 4-9頁

微菌狠狠還擊

在二十世紀,醫學進展一日千里。數千年來,人類一直飽受致命的微菌煎熬,可惜苦無對策。到1930年代中期,形勢開始轉變了。科學家破天荒發現了氨苯磺胺,這種藥物既能消滅細菌,對人體也無大礙。a

在隨後的歲月,科學家不斷研製強效的新藥物,對抗各種各類的傳染病,例如治療瘧疾的氯奎,抑制肺炎、猩紅熱和肺結核的抗生素。事實表明,新發明的藥物確有療效。到1965年,科學家已研製出2萬5000多種抗菌藥物。不少科學家認為,由細菌引起的疾病大都受到控制,再也不是什麼大難題了。既然這些疾病很快就會消失蹤影,科學家又何必再浪費時間研究呢?

在發達國家裡,由於新疫苗紛紛面世,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德國麻疹的發病率直線下降。1955年,大規模的接種疫苗計劃展開了,目的在於預防脊髓灰質炎。這項計劃成效卓著。實施計劃之前,西歐和北美洲共有7萬6000人患上脊髓灰質炎。但到了1967年,這樣的病例已大幅削減至不及1000宗。在環球各地,天花這個殺手也被除滅了。

本世紀還有另一項新發明,就是電子顯微鏡。在這麼強力的顯微鏡下,病毒即使比人的指甲還要小無數倍,科學家仍可以一目了然。憑著這樣的顯微鏡,再加上其他技術上的進展,科學家得以衝破障礙,既能洞悉傳染病的成因,又能研製對抗方法。

似乎穩操勝券

既有這些新發明,難怪醫學界充滿自信,誓要把傳染病消除。現代醫學節節得勝,傳播疾病的微菌一一倒在新武器之下。醫學昌明,醫術發展一日千里,致病的微菌『命不久矣』!治療某種疾病的特效藥即使尚未面世,想必為期不遠了。

早在1948年,美國國務卿喬治·馬歇爾已誇稱,各種各樣的傳染病行將絕跡世上。三年後,世界衛生組織斷言,亞洲型瘧疾很快就會被制伏,「不再是當前的大難題」。到1960年代中期,世人普遍認為,瘟疫和惡性傳染病已一去不復返。美國衛生局局長威廉·斯圖爾特於是向衛生官員指出,傳染病已被征服,鳴金收兵的時候到了。

舊病捲土重來

傳染病絕沒有去如黃鶴。科學家雖然不斷研製新藥物、新疫苗,微菌卻沒有因此消失蹤影。為人熟知的奪命殺手非但沒有全軍覆沒,反而捲土重來,勢如破竹。此外,醫生還發現其他未為人知的致命微菌。新舊品種的微菌就這樣攜手合作,在世界各地橫行肆虐;飽受疾病煎熬的人多得數不勝數,不幸喪命的更不計其數。

醫學界一度以為,若干致命的疾病已受到控制;如今這些疾病又再出現了,殺傷力比以往厲害得多。既然大部分藥物已失去原有的效力,要治療這些疾病就顯得越發困難。肺結核就是其中一例。世界衛生組織最近聲稱:「自1944年以來,日本、北美洲和歐洲一直廣泛採用治療肺結核的藥物,以求大大降低發病率,把死亡人數減至最少。在低度發展的國家,因為有關方面沒有妥善執行控制措施,……結果肺結核得以死灰復燃,向富裕國家展開反擊。新近出現的結核菌對多種藥物都產生抗藥性,比舊品種危險得多。」積存肺部的結核菌通常是在空氣中傳播開去的。時至今天,肺結核每年大約使三百萬人喪命,這相等於每天有7000多人死於肺結核。到2005年,死亡人數可能會增至每年四百萬。

昔日的其他殺手也再次活躍起來。在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許多地區都飽受霍亂蹂躪;罹患這種疫病的人有增無已,死亡人數不斷上升。全新類型的霍亂菌已在亞洲露面了。

登革熱是由埃及斑蚊傳播的,這種傳染病也變得日益流行。在環球100多個國家,登革熱正威脅著25億人口的性命。在1950年代,熱帶地區出現了一種致命的出血病;自那時以來,這種傳染病就一直蔓延開去,遍及整個熱帶地區。據估計,每年大約有2萬人死於登革熱。像大部分致病的病毒一樣,醫學界仍未找到預防登革熱的疫苗,也沒有徹底治愈的藥物。

科學界一度希望把瘧疾根除,但這種傳染病每年依然奪去大約兩百萬人的性命。不論是瘧原蟲還是瘧蚊,兩者都變得越來越難消滅。

新症勢不可擋

近年來,前所未見的疾病紛紛出現,使人類大受折磨,最為人熟知的也許是致命的愛滋病。這樣的不治之症是由一種病毒引起的;約莫十二年前,大眾對這種致死的病毒還是一無所知。可是,到1994年尾,環球各地已有1300萬至1500萬人感染了這種病毒。

醫學界先前未能辨識的其他傳染病包括:由漢他病毒引起的肺部綜合徵。這種病毒是通過田鼠傳播開去的,在美國西南部頗為流行。在已知的病例當中,有半數病人終於不治。南美洲發現了兩種新類型的致命出血熱。其他可怕的傳染病也接踵而來,病毒的名稱還帶有奇異的地方色彩:拉沙熱、裂谷熱、奧羅普切熱、羅西奧型腦炎、瓜納里托病毒、委內瑞拉型馬腦炎、猴痘、奇昆貢亞關節病、莫科拉病毒、杜芬哈格病毒、勒當泰克病毒、基亞瑟努爾森林腦病毒、塞姆利基森林病原體、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奧尼翁格尼翁格病毒、辛比斯病毒、馬爾堡病毒、伊波拉病毒等。

新症為何會湧現?

儘管人類的醫學知識日益豐富、醫療設備齊全,現代醫學界還是不能把致命的微菌消滅。為什麼呢?一個原因是,當今社會人口不斷遷移。通過現代的運輸工具,某一地區的流行病很快就可以蔓延全球。受感染的人如果乘噴射機出外旅遊,在數小時內,旅客體內的致命病菌很快便可傳播到世界其他角落。

助長微菌繁殖的另一個原因就是,世界人口急劇增長,尤以城市人口為然。城市人口不斷增加,廢物也就隨之而增多。大雨過後,被扔掉的塑料容器和輪胎就會裝滿雨水。在熱帶地區,積存的污水最適宜蚊子滋生,而蚊子就是瘧疾、黃熱病、登革熱等致命疾病的傳染媒介。茂密的樹林一旦著火,火勢就會迅速蔓延;同樣,城市人口要是高度密集,肺結核、流行性感冒及其他由空氣傳播的疾病就會加快傳染開去。

微菌得以捲土重來還有第三個理由,那就是人類的行為作風改變了。當今世人縱慾作樂,比以往有過之而無不及;性雜交成了20世紀下半葉的時代特徵。在這樣的歪風下,人往往通過性接觸而感染到這類微菌,它們不斷繁衍。愛滋病到處蔓延,這不過是其中一例而已。b

致命的微菌越來越難以消滅,第四個原因在於人類濫伐叢林,肆意破壞雨林。作家理查德·普雷斯頓在《熱帶》一書裡指出:「既然熱帶生物圈大受破壞,愛滋病毒、伊波拉病毒,以及雨林的種種病原體勢必肆虐橫行。在世上不同的地方,生態環境百孔千瘡,這些地區成了新病毒的滋生地。大部分病毒來自熱帶雨林的邊緣地區,那兒的生態環境大受破壞。……熱帶雨林是無數生物的棲息地,世上大部分種類的動植物都以之為家。由於所有生物都帶有病毒,雨林就成了世上各種病毒的最大溫床。」

既然雨林遭受破壞,人類跟昆蟲和溫血動物的接觸也就拉近了。病毒會在昆蟲和溫血動物體內生長繁殖,自然死去,卻不會危害帶原者本身。可是,病毒一旦從動物體內「躍進」人體裡,就可能會為人類帶來致命的傷害。

醫學界力所不逮

傳染病能夠死灰復燃,醫學界也要承擔部分責任。許多種類的細菌都產生抗藥性,大部分抗生素已失去原有的效力。這樣的不利形勢竟然是抗生素促成的,真是一大諷刺。舉例說,假如某一抗生素只能消滅百分之99的惡性細菌,仍然活著的百分之一因為產生了抗藥性,就可以繼續生長繁殖,情形就像新耕地長出難以清除的莠草一樣。

病人如果沒有聽從醫生指示,完成整個抗生素療程,病情就難免會惡化。病人一感到健康情況有所好轉,就可能不再服用藥片了。最弱的微菌也許不堪一擊,但頑強的微菌就會活下來,在人體內悄然繁殖。不出數星期,疾病又再發作;原先服用的抗生素已失去效力,要治好疾病就變得難上加難了。微菌既已產生抗藥性,如果繼續侵染其他人的話,就會大大危害公眾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的專家最近聲稱:「在許多國家,[病菌對抗生素和其他抗菌劑都產生]抗藥性,這個現象十分常見。由於多種藥物已失去療效,頑疾日益增多,醫生苦無對策。在環球各地的醫院裡,據估計由細菌傳染的疾病每天多達100萬宗,大部分細菌已產生抗藥性。」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越來越多病人接受輸血,結果傳染病不斷蔓延。儘管科學家努力把血液保持潔淨,免受致命的微菌污染,肝炎、細胞巨化病毒、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的細菌、瘧疾、黃熱病、錐蟲病、愛滋病以及其他種種可怕的疾病都主要是通過輸血而感染的。

當今形勢

在本世紀,醫學知識突飛猛進,可是不解之謎還有很多。疾病控制中心是美國首要的公共衛生實驗室。彼得斯在這兒研究危險的微菌。1995年5月,關於伊波拉病毒,他接受訪問時說:「這種病毒破壞力甚大,人類簡直不堪一擊,我們至今還未了解箇中原因。伊波拉病毒要不是猖獗到這個地步,我們還不曉得這種病毒原來是這麼致命的,也不知道它匿藏何處。我們無法追查這種病毒的蹤影。關於這類病毒,……我們的知識實在太貧乏,可說少得可憐。」

即使現有的醫學知識、藥物和疫苗能夠發揮效用、抑制疾病蔓延,向窮人提供這樣的醫療護理也需要大量經費。世上窮人多的是,實在不知凡幾。世界衛生組織所出版的《世界衛生報告1995》指出:「父母沒有給嬰兒接種疫苗,居民沒有衛生設備,又缺乏可供飲用的食水,有效的藥物和療法也缺乏供應,這一切只可以歸咎於貧窮。……在發展中國家,每年有1220萬個五歲以下的兒童夭折。大部分兒童其實可以活下去,因為預防疾病所需的費用不過是區區之數,每個孩子只需費幾美仙罷了。這些兒童所以夭折,多半是因為世人對他們的困境漠不關心。歸根究底,他們夭折皆因窮之過。」

到1995年,傳染病和寄生生物已成為世上的頭號殺手,每年奪去1640萬人的生命。很遺憾,在惡劣環境居住的人多得不計其數,這樣的環境最適宜致命的微菌繁衍增多,並且蔓延開去。當今的情況實在可悲,就讓我們考慮一下。有超過十億人生活窘迫,一貧如洗。世上有一半人口缺少基本藥物,也不能定期得到所需的醫療護理。在受污染的大城市裡,千千萬萬的兒童被人遺棄,迫於無奈只好流浪街頭。這些街童大都靠賣淫過活,又吸毒成癮。還有千千萬萬的人在難民營內痛苦呻吟,衛生環境非常惡劣,霍亂、痢疾和其他傳染病大為流行。

人類正竭力對抗微菌,微菌的處境卻越來越有利。

[腳注]

a 氨苯磺胺是結晶體化合物。磺胺類藥劑都是從這種化合物提煉出來的。這類藥劑能抑制細菌生長,讓身體的防禦系統將其消滅。

b 性傳染病的其他例子:在世界各地,約有2億3600萬人染上滴蟲病,另有1億6200萬人左右患了衣原體性尿道炎。以約數計算,花柳疣每年增添3200萬宗新病例,淋病7800萬宗,生殖器疱疹2100萬宗,梅毒1900萬宗,軟下疳900萬宗。

[第6頁的精選語句]

「在環球各地的醫院裡,據估計由細菌傳染的疾病每天多達100萬宗,大部分細菌已產生抗藥性。」——世界衛生組織

[第7頁的附欄]

微菌反擊

一種稱為細菌的微生物「只有0.00000000001克的重量。藍鯨雖然重達一億克,卻敵不過細菌。細菌竟能把藍鯨置諸死地。」——伯納德·狄克遜,1994年。

提起金黃色釀膿葡萄球菌,一種抗藥性菌屬,醫院的工作人員就驚懼萬分。體弱多病的人最容易感染這類細菌。葡萄球菌一旦侵染病人的血液,就會導致死亡;此外,這類細菌還會誘發肺炎和中毒性休克。根據一項統計,葡萄球菌每年奪去大約6萬美國人的性命,比死於交通事故的人數還要多。多年來,這類細菌對各種不同的抗生素都產生了抗藥性;到1988年,對抗這些細菌的惟一有效藥物就是萬古黴素。可是,抵抗萬古黴素的菌屬很快就在世界各地出現了。

抗生素即使能夠發揮應有的效用,也會引起其他難題。1993年年中,雷瓊在美國入院接受常規手術。她預計幾天後就可以出院回家。情形卻恰恰相反。手術過後,她因為受到感染,結果住院322天。為了對抗致病的微菌,醫生給她開大劑量的抗生素,包括萬古黴素在內,可是這些微菌卻展開反擊。雷瓊說:「我不能運用雙手,雙腳也動彈不得。……甚至連拿起書來閱讀也不成。」

經過多月的抗生素療法,雷瓊的病況還是沒有好轉。醫生不得不竭力找出原因。化驗報告顯示,除了受到葡萄球菌侵染之外,雷瓊體內還有另一種致病的細菌,就是萬古黴素抗藥性腸球菌。正如細菌的名稱表明,萬古黴素未能把這種細菌消滅,看來別的抗生素也失去效力。

關於這類腸球菌,有些資料令醫生大吃一驚。與他們所預料的剛相反,萬古黴素非但不能把致病的細菌消滅,反而助長這種細菌繁殖!醫治雷瓊的傳染病專家說:「[這種細菌]要借助萬古黴素才可以繁衍增多,如果缺少這種抗生素,細菌就無法繁殖了。萬古黴素可說是這種細菌的食物。」

雷瓊停止服用萬古黴素之後,細菌自然死去,健康情況也好轉了。

[第8頁的圖片]

病人如果沒有適當地服用抗生素,微菌就會繁殖生長

[第9頁的圖片]

致命的微菌會通過輸血而傳播開去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