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父家庭比比皆是警醒!2000年 | 2月8日
-
-
無父家庭比比皆是
你認為當今最叫人關注的社會問題是什麼?美國蓋洛普民意調查顯示,近百分之80接受調查的人認為,最叫人憂慮的問題就是「家庭少了父親」。據調查所得,美國有二千七百多萬 兒童跟生父分離,這個數目正迅速增加。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一份報告指出,在美國,大約百分之50在1980年或以後出生的白種兒童,「會有部分童年在單親家庭裡度過。至於黑種兒童,比率是百分之80」。有鑑於此,《今日美國》把美國形容為「無父家庭冠全球」的國家。
然而,《大西洋月刊》一篇文章指出:「不是只在美國才有越來越多的破裂家庭。其實在所有先進國家,包括日本,顯然都有這個問題。」儘管統計數字不詳,很多發展中國家看來也面對同樣的危機。據《世界監察》報導,「[在貧窮國家],經濟壓力日見嚴重,不少男子因而拋棄妻兒」。據加勒比海區一個國家的調查顯示,家有八歲孩子的父親,只有百分之22實際跟孩子住在一起。
甚至在聖經時代,無父孩子也相當普遍。(申命記27:19;詩篇94:6)在那些日子,孩子主要是由於喪父而失去父親。可是,作家戴維·布蘭肯霍恩指出,「今天,孩子沒了爸爸主要是由於被生父遺棄」。不錯,正如我們在稍後的文章看出,無父孩子數目激增,證明現今許多人已變得毫無「親情」。聖經指出,這不過是「最後的日子」的又一明證罷了。——提摩太後書3:1-3。
對於年輕人來說,沒了爸爸是很可悲的事,可以引發惡性循環,帶來莫大的痛苦和禍害,影響深遠。這一系列文章會探討這個惡性循環,但用意不是要使讀者不安,而是要向家庭提供所需的指導,把這個深具破壞力的趨向扭轉過來。
-
-
年輕父親為何一走了之警醒!2000年 | 2月8日
-
-
年輕父親為何一走了之
「我記不起爸媽有沒有打架或爭吵了。我只記得我有個爸爸,但不知怎的,他突然不見了!到現在,我也不知道他在哪裡。不過,我對他沒有什麼感情。」——布魯斯。
「在學校裡,只有我才沒有雙親,不住在整幢房子裡。……我常常覺得自己事事不如人,跟別的同齡孩子不一樣。」——帕特里夏。
無父家庭的危機始於工業革命時期。男子紛紛離家到工廠幹粗活,父親對於家庭的影響力因而漸減。結果,養育孩子的責任主要落在母親身上。a儘管這樣,大部分父親仍然是與家人一起的。20世紀60年代中葉,美國的離婚率急劇上升。曾對離婚起抑制作用的種種因素,包括在宗教、經濟和社會方面的,都開始失效了。此外,有些以專家自居的人主張,離婚不但不會危害孩子,反而可能對他們有益,很多夫婦因此決定勞燕分飛,離婚人數創新紀錄。據《破裂家庭——父母離異對孩子的影響》(小弗蘭克·弗斯滕伯格和安德魯·徹林合著)指出:「[自60年代以來],比利時、法國和瑞士的離婚率增了一倍;加拿大、英國和荷蘭的離婚率則增了兩倍。」
父母離異後,孩子通常會與母親一起生活。可是,大多數父親都想跟孩子保持親子關係。共同監護子女是一個普遍的做法。然而,大多數離了婚的父親卻甚少探望兒女。調查顯示,父母離婚後,每六個孩子只有一個能夠每星期跟父親見面。差不多有半數的孩子整年也沒有見過爸爸!
共同監護子女作用不大
離了婚的夫婦如果共同監護兒女,就必須彼此合作、互相信任,可是離異雙方卻偏偏缺少這些品質。研究人員弗斯滕伯格和徹林評論說:「爸爸不再探望孩子,一個主要原因是他們不想跟前妻再有任何瓜葛。很多婦女對前夫也抱同樣態度。」
誠然,很多離了婚的父親確實經常探望兒女。可是,有些爸爸由於跟孩子的日常生活失去直接的聯繫,因此即使跟孩子在一起,也很難履行做爸爸的責任。不少父親惟有做孩子的遊伴,每次探望孩子時,不是一起消遣,就是一起逛街買東西。十四歲的阿里每到週末就會同爸爸見面。談到父親的探訪,他說:「我們沒有計劃好要做些什麼。沒有『幾點鐘要回家』這回事。樣樣都沒有限制,樣樣都很隨便。爸爸還常常買禮物送給我。」——《父母離異,兒女有什麼感受》,吉兒·克列緬茨著。
疼愛兒女的父親固然應當「知道拿美善的禮物給孩子」。(馬太福音7:11)可是,禮物絕對不能取代兒女所需的指導和管教。(箴言3:12;13:1)做父親的如果以遊伴或訪者的角色去取代父親的身份,父子或父女的關係就會大受破壞了。一份研究文件總結說:「離婚可以永久破壞父親和兒女之間的關係。」——《婚姻與家庭雜誌》,1994年5月刊。
有些男子由於無法在孩子的生活上佔一席位,又或受到冷淡的對待,因而感到受挫或忿怒,以致索性捨棄家人,沒有在經濟上幫補家庭。b(提摩太前書5:8)一個滿腹牢騷的少年說:「爸爸沒有一樣東西是我喜歡的。他對我們不聞不問,沒有照顧我們,什麼也沒有,簡直可惡。」
未婚爸媽
私生子女數目日增,無父兒童也相應多起來。《無父的美國人》一書說:「目前全[美國]大約有三分之一的初生嬰兒都是非婚生的子女。」每年大約有五十萬嬰兒是由15至19歲的父母所生的,當中有百分之78是私生子。十餘歲少女未婚懷孕是個世界性的問題。有關方面雖然大力宣傳避孕方法,或告誡人要禁慾,卻仍然改變不了青少年在性行為方面的態度。
布賴恩·魯濱遜在《少年父親》一書中指出:「現今社會對性和未婚懷孕的態度寬容得多了,因此人即使有了私生子,也不像60年代的人那樣感到羞恥和丟臉。……此外,現今的廣告、音樂、電影和電視節目大力宣傳性愛,年輕人深受影響。美國的媒體向青少年所傳達的信息是,性愛是浪漫的、激情的。可是,傳媒卻甚少提到衝動、不負責任的性行為所招致的現實苦果。」
很多年輕人沉溺在苟且的性關係中,對於隨之而來的惡果視而不見。請留意作家魯濱遜所聽聞的一些評論:「『她看來不大可能會[懷孕]』,『我們每星期只做愛一次』,還有『我不認為第一次性交就會懷孕』。」當然,很多年輕男子都清楚知道性交是可以令女方懷孕的。《年輕的未婚爸爸》一書說:「對於[內城]區的很多男孩來說,性愛是他們在當地社會地位的重要象徵;博得異性青睞被視為一種成就。為了換取年輕男子的關注,不少女孩子不惜獻上貞操。」在內城區某些圈子裡,男孩子還沒有生孩子也許會被人戲謔是「處男」!
1993年加利福尼亞州一個以學齡母親為對象的研究,披露了問題更可悲的一面。資料透露,有三分之二的女孩懷孕不是由於跟年齡相若的男朋友有性行為,而是由於跟20歲或以上的男子發生關係!事實上,有些研究顯示,不少十餘歲少女其實是因姦成孕,有些甚至在童年時就遭淫辱。性侵犯行為這麼普遍,充分顯示現今社會變得多麼醜惡、墮落。——提摩太後書3:13。
年輕爸爸為何一走了之
有了孩子的少男很少會義不容辭地把孩子養育成人。一個男孩的女朋友有了身孕,他說:「我只對她說,『再見了』。」然而,《家庭生活導師》一篇文章指出,「大多數年輕父親都表示渴望跟孩子享有親密的關係」。據一個以年輕的未婚爸爸為對象的研究顯示,百分之70的爸爸每星期探望孩子一次。上述文章又說:「然而,隨著孩子逐漸長大,父親探望他們的次數就逐漸減少。」
關於這點,一個17歲的父親總結說:「我如果一早知道後果這麼嚴重,就不會這樣做了。」年輕人在感情上還沒成熟,加上缺乏經驗,根本無法負起為人父母的沉重責任。此外,很多年輕人也沒有足夠的學歷或技能去謀生。為免失敗受辱,很多年輕男子乾脆拋妻棄子,一走了之。一個年輕的父親說:「我的生活變得一團糟。」另一個父親嗟嘆說:「我連自己也照顧不來,如果還要照顧[兒子],我真不知道怎樣做才好了。」
酸葡萄
在聖經時代,猶太人有一句俗語說:「父親吃了酸葡萄,兒子的牙酸倒了。」(以西結書18:2)然而,上帝告訴猶太人情形不一定是這樣的,過去的過錯無須在日後重演的。(以西結書18:3)然而,現今無數兒童看來正嘗著父母的「酸葡萄」的痛苦滋味。由於父母不成熟、不負責任、婚姻失敗,這些兒童因而蒙受不利的影響。令人不安的是,研究顯示,孩子在成長期間沒了爸爸,會面對很多身體上和感情上的問題。(參看第7頁的附欄。)無父家庭可以導致嚴重的影響,這些影響甚至可以一代一代傳下去,形成了一個令人痛苦的惡性循環,這個事實尤其可悲。
無父家庭注定是失敗的嗎?不是的。事實上,令人欣慰的是,無父家庭的惡性循環是可以終止的。下一篇文章會指出方法是什麼。
[腳注]
a 值得注意的是,國家在工業化以前,美國育兒指南的寫作對象一般是父親,不是母親。
b 據研究人員薩拉·麥克拉納漢和加里·森德弗爾指出,在美國,「大約四成理論上可獲生活費的兒童,沒有得到[法庭判給]生活費;四分之一判獲生活費的兒童則連分文也收取不到。得著全數生活費的兒童不及三分之一」。
[第7頁的附欄或圖片]
無父孩子面對的問題
孩子在成長期間沒了爸爸,可以造成不少嚴重的問題。以下資料也許會引起一些讀者不安,可是,要防止或至少減輕無父家庭問題所造成的影響,第一步就是要意識到危機所在。此外也要記得,統計方面的研究只適用於群體,個別的人是可以有例外的。不少兒童雖然在無父的家庭裡成長,卻沒有經歷以下任何問題。這系列文章的最後一篇表明,父母作出參與,加上實踐聖經原則,可以大大減少這些隱憂。現在讓我們考慮一下,沒了爸爸的孩子可能會面對什麼問題。
◼ 受淫辱機會較大
研究清楚表明,沒了爸爸的孩子遭淫辱的機會較大。一個研究顯示,在5萬2000宗淫辱兒童的個案中,「百分之72的個案都跟孩子不是與雙親或其中一方同住有關」。《無父的美國人》一書說:「在我們的社會裡,兒童受性侵犯的機會大增,主要是由於有越來越多的已婚父親離棄家庭,但繼父、男朋友、非親屬男性或同居男性卻越來越多。」
◼ 容易有過早的性行為
單親家庭的年輕人由於缺乏父母適當的監管,涉及不道德行為的機會也較大。缺乏家長指導也許是另一個因素。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說:「沒有父親的女孩子的懷孕機會高一倍半。」
◼ 貧窮
南非一個以黑種少女為對象的研究顯示,未婚媽媽的生活往往很貧困。研究人員指出:「大約百分之50的個案表明,那些女孩子重返校園的可能性不大。」不少未婚媽媽最後甚至淪為娼妓或販賣毒品。西方國家的情形也好不了多少。在美國,「[1995年],與雙親同住的孩子當中,有百分之10是家境貧寒的;可是,只與母親同住的孩子當中,家境貧寒的卻佔百分之50」。——《美國兒童:國家狀況的重要指標1997》。
◼ 受忽略
由於生活逼人,有些單親家長忙得不可開交,以致無法騰出足夠的時間來陪伴兒女。一個離了婚的女子說:「我日間要上班,晚上又要上學,所以感到精疲力竭。我實在忽略了孩子。」
◼ 感情創傷
有些專家聲稱,父母離婚後,孩子能夠很快在感情上復原過來。然而,有些研究人員發覺情形跟這個聲稱剛好相反。例如朱迪思·沃勒斯坦發覺,父母離異對孩子可以造成歷久不愈的感情創傷。「超過三分之一的青年男女(19至29歲)在父母離婚後十年並沒有什麼進取心,甚至完全沒有。他們的生活漫無目的,……深感無助。」(《重整旗鼓》,朱迪思·沃勒斯坦和桑德拉·布萊克斯利合著)父母離婚後,不少兒女都變得自卑、抑鬱、容易犯罪和憤憤不平。
《單親家庭》一書說:「研究顯示,成長中的男孩子如果沒有一個堅強的男性模式讓他們學習,對於自己的男性特質會缺乏自信,而且感到自卑,日後也較難跟別人養成親密的關係。家裡沒有可堪效法的男性模式,女孩子起初不會受到很大影響,可是到了青少年階段或較後的日子,影響就開始浮現了,例如她們成年後也許較難跟別人,不論男女,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
-
終止無父家庭的惡性循環警醒!2000年 | 2月8日
-
-
終止無父家庭的惡性循環
如果目前的趨向繼續下去,不久無父家庭就會佔多數了。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一份報告聲稱:「單親孩子的學業成績大多偏低,品行容易出問題,患上慢性疾病或精神紊亂的機會也較大。……許多年輕人十餘歲就懷孕、退學[或]受監禁,他們大多是在單有母親的家庭裡長大的。」
無怪乎社會學家、家庭顧問、教育家和甚至政治家,都設法扭轉這個深具破壞力的趨向。有關方面曾舉辦大規模的聯誼會,好促進為人父親的光榮感,同時加強男子對家庭所作的承擔。論到父親責任的書籍汗牛充棟。有關方面甚至向做父親的施加壓力,使他們負起自己的責任。在美國,「拖欠孩子生活費的父親」被法官嚴斥,受到電視訪談節目批評,甚至遭公開指責。儘管這樣,效果仍然不如理想。
權宜之計
為了解決問題,有些人採取權宜之計,但實效還是令人懷疑。例如一個離了婚的婦人也許為了讓孩子有個新爸爸,於是倉猝再婚。雖然再婚有它的好處,但也會帶來不少困難。有時候,孩子對於要接受一個新父親十分抗拒,有些孩子甚至永遠也無法接受。一個研究顯示,「近三分之二與繼親同住的女子,在19歲前就離開家庭了……,至於來自健全家庭的女子,這個比率則是百分之50」。甚至在成功的繼親家庭裡,有時候孩子也需要多年的時間才能接納繼父。a
人也不能從權處理青少年懷孕的問題。其中一個權宜計就是墮胎。墮胎不但違反了上帝的律法,而且也扼殺了年輕母親對自己骨肉的憐恤之情。(出埃及記20:13;21:22,23;詩篇139:14-16;參看約翰一書3:17。)這樣做又怎能避免留下感情的瘡疤呢?不少人認為讓別人收養孩子是個比較人道的解決方法,可是這也可以為母親和孩子帶來感情的創傷。
因此,權宜之計絕對不能終止無父家庭的惡性循環。惟獨人願意徹底改變自己的思想、態度、行為和道德標準,目前家庭的不良趨勢才有望完全扭轉過來。單是動聽的演說或廣受歡迎的心理學,也不足以推動人作出這麼全面的改變。人必須向上帝的話語聖經尋求幫助才行。畢竟,上帝才是家庭的創始者。(以弗所書3:14,15)因此,對於兒童的真正需要,他比任何人更瞭如指掌。
聖經原則有助家庭應付困境
聖經真的能夠幫助單親家庭的兒童嗎?他們的困境已無法挽救嗎?挽救方法是有的。本文開頭引述的美國官方報告,列出了這些兒童所面對的許多問題。儘管報告的描述令人不安,但報告總結說:「雖然許多證據都一致表明,單親家庭的兒童面對較多問題,可是研究也顯示,大多數有這個背景的孩子都能夠正常地成長。」不錯,即使家裡少了父親,不良後果仍然是可以消除或顯著地減少的。人要是運用聖經原則去養育孩子,情況就更樂觀了。
要做到這點,單親家長必須付出很大努力才行。起初他們也許會感到獨木難支。假如你也有這個感覺,你可以學習全心仰賴耶和華上帝。(箴言3:1,2)在聖經時代,有些基督徒婦女陷於各種苦況,例如寡居。論到這些婦女,聖經說:「實在是寡婦而赤貧無靠的人寄望上帝,日夜恆常懇切祈求禱告。」(提摩太前書5:5)要記得,耶和華把自己描述為「孤兒的父」。(詩篇68:5)因此,你可以確信,上帝會支持那些敬畏他的婦女,並祝福她們在養育兒女方面的努力。
單親家長必須經常跟兒女主持家庭聖經研究,這對於他們長大成為平衡、成熟的成年人十分重要。(申命記6:6-9)耶和華見證人當中的不少單親家長,也運用一些專為年輕人而出版的聖經書刊,例如《青年人所提出的問題——有實效的答案》。b書中的資料有助年輕人養成崇高的道德標準,以免重蹈父母的覆轍。隨著孩子對耶和華上帝的認識日益加深,他們自然意識到有一位天父深深關注他們。(詩篇27:10)這有助他們克服被棄的感覺。一個英國少女的父母離異,她說:「在整件事上,媽媽幫助我看出禱告和全心仰賴耶和華的確很重要。由於這緣故,我們能夠應付這個困境。」
維繫親子關係
聖經清楚表明,孩子要尊重母親和 父親。(出埃及記20:12)即使夫妻仳離,父親和兒女的關係不會因此就終止的。雖然前夫不再住在家裡,但兒女仍然能夠與他享有父子或父女的溫情,這對於兒女也有好處。c可是,做母親的也許仍然對前夫心懷怨懟,討厭對方跟兒女還有聯繫,她可以怎樣克服這種感覺呢?
聖經提出了這個優良的勸告:「你要小心不可讓忿怒激動你,……你要小心,不可轉向罪孽。」(約伯記36:18-21,《聖經新譯本》)誠然,為一個傷害了你、拋棄了你的人說好話並不容易。可是,請撫心自問:「如果女兒常常聽到爸爸的壞話,她能夠信任男子嗎?如果兒子常常這樣受到責備:『你簡直跟你爸爸一樣壞!』他能夠養成穩重的品格和男子氣概嗎?如果孩子受到教導藐視父親或完全不得跟他見面,他們能夠對權威養成健康的看法嗎?」削弱兒女與父親的關係顯然會造成不利的後果。
你也許會感到意外的是,聖經其實並不譴責義憤。聖經說:「你們發烈怒,卻不要犯罪。」(以弗所書4:26)人發怒不是罪,可是,人受到「烈怒、憤怒、惡念、詆毀」所控制,這就是罪了。(歌羅西書3:8)因此,要避免在兒女面前痛罵他們的父親。你如果須要吐吐苦水,可以聽從聖經的建議,向別人傾訴心中的「憂慮」,而傾訴對象可以是個你信任的朋友,卻不該是你的兒女。(箴言12:25)要盡力保持積極的態度,避免緬懷過去。(傳道書7:10)這樣做有助你消減心中的怒氣。
最後,要緊記聖經吩咐孩子要尊重父親,即使爸爸並沒有立下好榜樣。(以弗所書6:2,3)因此,要幫助兒女從客觀的角度去看父親的缺點。一個在破裂家庭裡長大的年輕女子說:「由於我客觀地去看爸爸,把他視為一個會犯錯、不完美的人,最後,我能夠接納他。」事實上,你鼓勵兒女尊重父親,其實也正幫助他們尊重你 身為家長的權威!
此外,也要在你和兒女之間分清界線,這樣做非常重要。他們仍然在「母親的法則」下。(箴言1:8)母親如果期望兒子負起一家之主的責任,這對於兒子來說是個很大的重擔。類似地,母親如果期望女兒成為她們的知心密友,女兒也會有很大的壓力。身為家長,你必須確保孩子知道你會照顧他們,而不是由他們來照顧你。(參看哥林多後書12:14。)這樣,即使家庭狀況並不理想,兒女仍然可以有安全感。
代替父親的角色
假如父親完全捨棄家人又怎樣呢?專家指出,讓孩子跟男性交往會有幫助。孩子要是得到叔叔或鄰居的關注,這對孩子是好的。可是,他們如果在基督徒會眾裡跟男性享有健全的交誼,就會尤其得益。耶穌應許,基督徒會眾是個予人扶持的家庭。——馬可福音10:29,30。
在聖經時代,年輕的提摩太雖然有個不是信徒的父親,卻長大成為敬畏上帝的傑出青年。聖經把這功勞歸給他的母親和外祖母。(使徒行傳16:1;提摩太後書1:1-5)此外,提摩太由於也跟使徒保羅這位基督徒男子交往,因而大大得益。保羅把提摩太稱為他「在主裡親愛的、忠信的孩子」。(哥林多前書4:17)今日的情形也類似,耶和華見證人聽從聖經的勸告,「看顧……孤兒寡婦」。(雅各書1:27)他們努力向沒有父親的孩子表現真摯、平衡的關注,藉此「拯救……孤兒」。(約伯記29:12)一個稱為安妮特的年輕女子表示,她在小時候得到一個基督徒長老的仁慈關懷。她說:「惟有他待我像父親待孩子一樣。」
終止惡性循環
人只要實踐這些原則,就能夠幫助無父兒童茁壯成長。這些孩子的童年雖然不幸,卻仍然能夠長大成平衡、有為的成年人,甚至成為仁愛忠信、勇於作出承擔的父母。儘管這樣,所謂「預防勝於治療」,歸根究底,惟獨所有男女都在生活上實踐聖經的原則,無父家庭的惡性循環才會終止。例如,人必須聽從聖經的教訓,避免在婚前發生性關係,並且緊守聖經為丈夫和妻子所定的標準。——哥林多前書6:9;以弗所書5:21-33。
現今許多兒童雖然與父親住在一起,卻仍然可說是沒有父親的。一位研究家庭問題的專家指出:「現今兒童面對的最大問題是,……他們與父母共敘的時間很少,而且也缺乏父母的關注。」上帝的話語毫不含糊地提出這方面的教訓。聖經吩咐做父親的要這樣養育兒女:「要不斷用耶和華的管教和思想規正,把他們撫養成人。」(以弗所書6:4;箴言24:27)只要父親把聖經的勸告應用出來,兒女就不會害怕被遺棄了。
認為大部分人都會向聖經尋求幫助,這個想法合乎現實嗎?並不合乎現實。(馬太福音7:14)可是,耶和華見證人由於跟別人主持家庭聖經研究,這幫助了數以百萬計的人享有快樂的家庭生活。d誠然,聖經警告說,由於人是不完美的,所有 夫婦都會經歷「肉體上的患難」。(哥林多前書7:28)可是,真正尊重上帝話語的夫婦會設法一起解決問題,而不是一遇上難題就離婚。無可否認的是,有時候基督徒考慮分居或甚至離婚也許是適當的。(馬太福音5:32)然而,鑑於離婚可以對兒女造成不利的影響,這推使基督徒盡可能挽回自己的婚姻。
今天,你按照聖經的教訓生活,不但能使你享有較愉快的家庭生活,甚至可以使你和你的家人永遠活下去!耶穌說:「他們不斷吸收知識,認識你這獨一的真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就可以有永遠的生命。」(約翰福音17:3)要研讀上帝的話語,並把其中的勸告實踐出來,這樣,你的家庭就有機會保持團結、快樂,直到永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