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死者的穩確希望痛失親者
-
-
a 譯作「悲嘆」的希臘字詞來自一個動詞(厄姆布里馬俄邁),意思是深深地或痛苦地受到感動。一位聖經學者評論說:「這裡的意思只可能是,耶穌被深摯的感情所攫住,以至不禁發出哀痛的悲嘆。」譯作「憂愁」的字詞來自一個表示激動的希臘字詞(塔喇索)。據一位辭典編者說,這個字詞的意思是「引起內心的激動,……使人感到很大的痛苦或憂傷」。「哭了」一詞則來自一個希臘字詞(達克里于俄),意思是「流淚、飲泣」。
-
-
死者的穩確希望痛失親者
-
-
『上帝必渴慕』
耶穌對拉撒路之死的反應把上帝兒子的性格中非常溫厚的一面顯露出來。當時他所表現的深摯感情清楚顯示,他渴望使死者復活過來。我們讀到:「馬利亞到了耶穌那裡,看見他,就俯伏在他腳前,說:『主啊,你若早在這裡,我兄弟必不死。』耶穌看見她哭,並看見與她同來的猶太人也哭,就心裡悲嘆,又甚憂愁,便說:『你們把他安放在哪裡?』他們回答說:『請主來看。』耶穌哭了。猶太人就說:『你看他愛這人是何等懇切。』」——約翰福音11:32-36。
聖經在這裡所用的三個詞語——「悲嘆」、「憂愁」和「哭了」——將耶穌由衷的憐憫表露無遺。聖經報導這個感人場面時所使用的原文字詞表示,耶穌深受親愛的密友拉撒路之死和拉撒路的姊妹為此痛哭一事所感動,以至他自己也熱淚盈眶。a
在這件事上,令人驚奇的一點是,在此之前耶穌就曾使兩個人復活過來。他打算對拉撒路施行同一的奇跡。(約翰福音11:11,23,25)可是,他卻「哭了」。因此,對耶穌來說,使死者復活並非僅是個刻板的程序而已。他在這個場合所表現的深厚感情清楚顯示,他熱切渴望消除死亡對人所造成的傷害。
耶穌復活拉撒路時所表現的深厚感情,顯示他熱切渴望將死亡所造成的損害徹底消除
既然耶穌是「[耶和華]本體的真像」,我們可以自然期望他的天父像他一樣宅心仁厚。(希伯來書1:3)論到耶和華樂於施行復活一事,忠心的約伯說:「人死了,能再活嗎?……那時,你要呼喚[我],而我要回答[你];你會喜歡[「渴慕」,《新譯》]你所創造的[人]。」(約伯記14:14,15,《現譯》)「你會喜歡」這句話的原文表示上帝懷有熱切的願望。(創世記31:30;詩篇84:2)耶和華顯然熱切期待復活的來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