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死者的穩確希望
    痛失親者
    • 耶穌復活拉撒路時所表現的深厚感情,顯示他熱切渴望將死亡所造成的損害徹底消除

  • 死者的穩確希望
    痛失親者
    • 「拉撒路出來!」

      那是個十分感人的場面。拉撒路患了重病。他的兩個姊妹,馬利亞和馬大,派人通知當時在約旦河對岸的耶穌:「主啊,你所愛的人病了。」(約翰福音11:3)她們知道耶穌深愛拉撒路。耶穌豈不想見見他那患病的朋友嗎?令人奇怪的是,耶穌並沒有立即趕往伯大尼去,相反,耶穌在當地逗留了另外多兩天。——約翰福音11:5,6。

      在拉撒路的姊妹派人通知耶穌他病了之後不久,他便死去了。耶穌知道拉撒路已經死去,並且正打算做點事。耶穌最後抵達伯大尼時,他的密友已死去四天了。(約翰福音11:17,39)耶穌能夠使一個死了這麼久的人復活過來嗎?

      馬大是個行動果敢的女子,她一聽見耶穌來了,就跑出去迎接他。(可參閱路10:38-42。)耶穌深受她的悲痛所打動,於是安慰她說:「你兄弟必然復活。」馬大表示她相信將來會有復活發生,耶穌於是坦白地告訴她:「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約翰福音11:20-25。

      耶穌復活拉撒路

      耶穌抵達墳墓之後,吩咐人將擋著墓門的石頭移去。耶穌朗聲禱告過之後,吩咐說:「拉撒路出來!」——約翰福音11:38-43。

      大家都定睛注視著墳墓。接著有一個人形從黑暗裡出現。他的手腳都裹著布,臉上則包著一條手巾。耶穌對他們說,「解開,叫他走!。」他們將布完全解開之後,不錯,裡面的人果然是那死去已有四天的拉撒路!——約翰福音11:44。

      事情曾真的發生嗎?

      約翰福音把拉撒路復活一事當作歷史事實來報導。記載含有十分迫真的細節,所以不可能僅是個比喻而已。人若質疑這項記載的歷史性,就等於質疑聖經的所有奇跡,包括耶穌基督本身的復活在內。人若否認耶穌復活,就等於否認基督教的全部信仰了。——哥林多前書15:13-15。

      其實,你若承認有上帝存在,就應當不難相信復活這件事。且舉個例說明:一個人可以用錄像帶把自己的遺囑錄下來,他去世之後,他的親友便能夠看見和聽見他解釋應當怎樣處理他的遺產。一百年前,這樣的事是無法想像的。甚至今日,在世上一些僻遠地區的人看來,錄像的科技仍然難於理解而看來像奇跡一般。如果人運用造物主所制定的科學原則,就能夠使某個情景以可以看見和聽見的方式重現出來,造物主豈不有能力做出較此驚人得多的事來嗎?因此,認為創造生命的造物主能夠將生命重新加以創造,這豈不是合理的想法嗎?

      使拉撒路復活的奇跡加強了我們對耶穌和復活這件事的信心。(約翰福音11:41,42;12:9-11,17-19)這件事也以感人的方式顯示,耶和華和他的愛子甘願和渴望施行復活的奇跡。

      『上帝必渴慕』

      耶穌對拉撒路之死的反應把上帝兒子的性格中非常溫厚的一面顯露出來。當時他所表現的深摯感情清楚顯示,他渴望使死者復活過來。我們讀到:「馬利亞到了耶穌那裡,看見他,就俯伏在他腳前,說:『主啊,你若早在這裡,我兄弟必不死。』耶穌看見她哭,並看見與她同來的猶太人也哭,就心裡悲嘆,又甚憂愁,便說:『你們把他安放在哪裡?』他們回答說:『請主來看。』耶穌哭了。猶太人就說:『你看他愛這人是何等懇切。』」——約翰福音11:32-36。

      聖經在這裡所用的三個詞語——「悲嘆」、「憂愁」和「哭了」——將耶穌由衷的憐憫表露無遺。聖經報導這個感人場面時所使用的原文字詞表示,耶穌深受親愛的密友拉撒路之死和拉撒路的姊妹為此痛哭一事所感動,以至他自己也熱淚盈眶。a

      在這件事上,令人驚奇的一點是,在此之前耶穌就曾使兩個人復活過來。他打算對拉撒路施行同一的奇跡。(約翰福音11:11,23,25)可是,他卻「哭了」。因此,對耶穌來說,使死者復活並非僅是個刻板的程序而已。他在這個場合所表現的深厚感情清楚顯示,他熱切渴望消除死亡對人所造成的傷害。

  • 死者的穩確希望
    痛失親者
    • a 譯作「悲嘆」的希臘字詞來自一個動詞(厄姆布里馬俄邁),意思是深深地或痛苦地受到感動。一位聖經學者評論說:「這裡的意思只可能是,耶穌被深摯的感情所攫住,以至不禁發出哀痛的悲嘆。」譯作「憂愁」的字詞來自一個表示激動的希臘字詞(塔喇索)。據一位辭典編者說,這個字詞的意思是「引起內心的激動,……使人感到很大的痛苦或憂傷」。「哭了」一詞則來自一個希臘字詞(達克里于俄),意思是「流淚、飲泣」。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