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一本給萬民閱讀的書
    一本造益萬民的書
    • 一本給萬民閱讀的書

      「聖經不是我們可以認真相信的。」一名大學教授對一個說話率直的年輕女子說。

      「你自己有沒有讀過聖經?」她問道。

      教授感到有點意外,不得不承認自己沒有讀過這本書。

      「既然你從來沒有讀過這本書,又怎麼能夠這麼肯定呢?」

      她說得不錯。教授決定先讀讀聖經,然後才表示意見。

      聖經(由66本小書組成)被譽為「很可能是有史以來對人影響最大的叢書」。1的確,世上有些最偉大的藝術品、文學和音樂作品都深受它影響。這本書也對世上的法典深具影響。它的文體受人讚揚,許多飽學之士對它推崇備至。聖經對社會各階層的人的生活發揮深遠影響。許多讀者深受這本書所感動,對它極為珍視愛護。為了閱讀這本書,有些人甚至甘願冒生命危險。

      與此同時,也有許多人懷疑聖經。有些人雖然自己從沒有讀過這本書,卻對書的價值懷有很主觀的看法。他們也許承認聖經具有文學和歷史價值,但卻不禁納罕:一本在幾千年前寫成的書,怎可能適合這個現代世界呢?我們正生活在「資訊時代」,隨時可以讀到有關時事和科技的最新資訊。對於現代生活差不多所有難題,「專家」的勸告都唾手可得。聖經真的含有在今日仍然切合實際的資料嗎?

      本冊子會解答諸如此類的問題。我們無意強迫你接受某種宗教觀點或信仰,而是要向你表明這本曾對歷史發揮重大影響的書——聖經——的確是值得你考慮的。1994年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有些教育家堅信,聖經對西方文化影響如此深遠,「以至人不論是否信徒,如果不熟悉聖經的主張和記載,就可說是文化上的文盲了」。2

      也許你讀過本冊子的資料之後會同意,不論人是否虔信宗教,聖經至少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書。

  • 一本飽受誤傳的書
    一本造益萬民的書
    • 一本飽受誤傳的書

      「有人居然認為大地自行旋轉,也繞著太陽運行;這樣的見解多麼荒謬,跟聖經完全背道而馳。」天主教教廷禁書審查部在1616年頒布的一項諭令這樣說。1 聖經真的與科學事實有抵觸嗎?還是只是受人誤傳罷了?

      1609/10年冬季,伽利略用他那新發明的望遠鏡眺望天空,發現有四個衛星環繞木星而行。他所見到的景象打破了當時流行的觀念;當時一般人都認為,所有天體都是環繞地球運行的。較早時候,在1543年,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提出理論,聲稱各行星是環繞太陽運行的。伽利略證實這的確是科學真理。

      可是,在天主教神學家看來,這簡直是異端邪說。教會一向都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2 由於教會按照字面去解釋某些經文,所以才會有這樣的想法;這些經文說,上帝把大地『奠定於基礎之上,使大地永遠不再動盪』。(詩篇104:5,思高)教廷把伽利略傳召到羅馬,命他接受異端裁判所的審訊。在裁判所嚴格的審查下,伽利略只得放棄所作的發現,而且終其餘生都受軟禁。

      1992年,伽利略死後350年左右,天主教會終於承認他的見解是對的。3 伽利略如果是對的,那麼聖經是不是錯了呢?

      辨明經文的真意

      伽利略相信聖經的記載是真實的。雖然他的科學發現與當時教會對某些經文的解釋有所抵觸,但他認為這只是神學家誤解了經文的真意罷了。他寫道:「兩個真理是絕不可能互相抵觸的。」4 他認為科學的精確詞語跟聖經所用的普通措辭並沒有衝突。但是神學家卻不願接受他的看法。他們聲稱聖經裡所有論及大地的話,都必須照字面去解釋。結果,他們不但拒絕接受伽利略的發現,同時也誤解了聖經經文的真意。

      其實,我們稍有常識就應當看出,聖經雖然提及「地的四個角落」,這並不是說,執筆寫聖經的人認為地球實際是四方的。(啟示錄7:1)聖經是按普通人的談話方式寫成的,書裡時常採用生動的比喻說法。因此,每逢聖經談及地球有「四個角落」,有穩固的「地基」、「根基」以及「角石」,它並不是對大地作一項科學描述;顯然這只是比喻的說法罷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上就時常有這樣的說法。a——以賽亞書51:13;約伯記38:6。

      傳記作家蓋莫納在《伽利略》一書中指出:「思想狹窄的神學家想以自己對聖經的偏頗看法去限制科學,結果只是令人對聖經本身失去信心而已。」5 他們的確使人對聖經發生懷疑。其實,把不合理的限制加於科學之上的,是神學家對聖經的錯誤解釋,而不是聖經本身。

      與此類似的是,今日一些基本主義的宗教都歪曲了聖經,例如他們堅稱地球是在六個24小時的日子裡創造的。(創世記1:3-31)這樣的見解既不符合科學,也不符合聖經。就像日常談話一樣,在聖經裡,「日」這個詞語是個不固定的說法,可以代表長度不同的時間單位。創世記2:4把六個創造日總括起來,稱為一個「日子」。在聖經裡譯作「日」的希伯來詞語的意思,可以僅是指「一段長時間」。6 因此,我們沒有合乎聖經的理由堅稱,創造日的每日僅是24小時。由於堅持自己的主張,基本主義者誤傳了聖經。——參看彼得後書3:8。

      在歷史上,神學家歪曲了聖經是屢見不鮮的事。請考慮一下基督教國各教派怎樣在其他方面誤傳了聖經的教訓。

      受宗教所誤傳

      許多人自稱跟從聖經,尊敬聖經,但他們的行動卻時常損害了這本書的聲譽。許多所謂的基督徒曾奉上帝之名彼此殺戮。可是,聖經卻吩咐基督的跟從者要「彼此相愛」。——約翰福音13:34,35;馬太福音26:52。

      有些教士肆意剝削屬下的教友,用各種手段騙取信徒辛苦賺來的血汗錢。他們的所作所為跟聖經的吩咐大相逕庭:「你們白白得來,也要白白施予。」——馬太福音10:8;彼得前書5:2,3。

      許多人只是喜歡引用聖經,或聲稱按照聖經而生活。顯然,我們不能僅憑這些人的言行去批判聖經。因此,頭腦開明的人應當親自看看聖經的真正主張是什麼。這樣他們就能明白為什麼這本書是如此卓爾不群了。

      [腳注]

      a 例如,今日甚至最講究詞義的天文學家也會談及太陽、星辰、星座「升起」和「落下」,雖然這些星體其實只因為地球旋轉才看起來在運行中。

      [第4頁的圖片]

      伽利略用過的兩個望遠鏡

      [第5頁的圖片]

      伽利略在異端裁判所接受審訊

  • 世上銷流最廣的書
    一本造益萬民的書
    • 世上銷流最廣的書

      「聖經是歷史上有最多人閱讀的書,銷數巨大,沒有任何書能出其右。聖經翻譯次數之多,以及譯成的語文之多,也沒有其他書能望其項背。」——《世界書籍百科全書》。1

      在若干方面,大部分書籍跟人很相似。它們面世之後,也許頗受人歡迎,然後——除了少數經典著作之外——就『衰老死亡』了。有無數的書變得落伍過時,不再有人閱讀;這些書在實際上已死去,給埋葬在圖書館裡。

      可是,甚至在經典著作中,聖經也卓越不凡。雖然聖經是在3500年前開始寫的,它仍然備受歡迎。聖經是世上銷流最廣的書,遠勝其他任何書本。每年有6000萬部聖經全書或部分聖經給人分發出去。德國發明家古騰堡在1455年左右用活字印刷術印成了第一本聖經。自那時以來,估計有四十億本聖經(全書或部分)印行。沒有任何一本書——不論是宗教書籍或其他性質的書——能望其項背。

      聖經也是有史以來譯成最多語言的書。聖經全書或其中的部分已譯成超過2100種語文和方言。a世上有超過百分之90的人,至少可以讀到譯成本國文字的部分聖經。2 這樣,聖經的確超越了國家和種族的疆界。

      僅是統計數字,也許還未能促使你查考聖經。可是,聖經的銷數和譯成語文的數目無疑有力地表明,這本書的確具有普遍的吸引力。聖經既是人類歷史上最暢銷和譯成最多語言的書,無疑值得你查考一下。

      [腳注]

      a 數字根據聯合聖經公會所發表的統計。

      [第6頁的圖片]

      拉丁文的古騰堡聖經是第一部用活字印成的書

  • 這本書怎樣留存至今?
    一本造益萬民的書
    • 這本書怎樣留存至今?

      古籍通常有一些天然的仇敵——火、潮濕、發霉。聖經也受這些威脅所影響。可是聖經卻能抵受時間的侵蝕,成為世上最多人可以讀到的書;這種情形在古籍中實在異乎尋常。聖經留存至今的經過,的確值得我們密切留意。

      聖經執筆者沒有將他們的話刻在石上或泥版上。他們看來把資料記錄在容易腐壞的物質之上,包括紙莎草紙(用埃及的紙莎草製成)和羊皮紙(用牲畜的皮製成)。

      聖經的原作有什麼遭遇呢?它們很可能早已在古代以色列國腐壞了。學者奧斯卡·帕雷特解釋說:「這些書寫媒介[紙莎草紙和皮革]同樣受潮濕、發霉和各種蛆蟲所威脅。我們從日常經驗知道,紙張,甚至堅韌的皮革,放在露天地方或潮濕的房間裡,很快就會腐壞。」1

      如果聖經原作已不復存在,聖經執筆者所寫的話又怎能留存到我們的日子呢?

      由一絲不苟的抄經士保存下來

      原作寫成之後不久,人們就開始製作手抄本。在古代的以色列,抄寫聖經實際上成為一種專業工作。(以斯拉記7:6;詩篇45:1)可是,人們將抄本寫在容易腐壞的物質上。最後,這些抄本必須由新的手抄本取代。原作消失之後,這些手抄本就成為抄製未來抄本的根據。抄寫抄本的活動延續了多個世紀。在這段期間,抄經士所犯的手民之誤有沒有使聖經的文本經歷重大改變呢?證據顯示沒有。

      專業的抄經士非常忠於職守。他們對於自己所抄的資料極為尊重,工作時小心翼翼、一絲不苟。譯作「抄經士」的希伯來詞語是蘇弗令,含有計數和記錄的意思。關於抄經士的抄寫準確程度,請想想馬所拉學士的工作。a學者托馬斯·哈特韋爾·霍恩論及這些抄經士說:「他們……算出哪個字母位於摩西五經[聖經頭五卷書]的正中央,哪句話位於每本書的正中央,以及在整本《希伯來語聖經》中,每個[希伯來]字母出現過多少次。」3

      這樣,熟練的抄經士採用多種複查的方法。為了不想聖經文本遺漏甚至一個字母,他們不但把手抄的詞語 數目數算過,甚至連字母 的數目也計算過。請想想,這種一絲不苟的態度要他們付出多大努力。據他們算過,《希伯來語聖經》總共有81萬5140個字母!4由於這麼精細,他們製成的抄本的確非常準確。

      可是,抄經士並不是不會犯錯的。聖經文本被人輾轉傳抄,達許多世紀之久,有任何證據顯示,它在今日仍然準確無誤嗎?

      有充分理由相信聖經

      我們有充分理由相信今天的聖經仍然準確可靠。證據來自數以千計的手抄本——估計《希伯來語聖經》全書或部分有6000份手抄本,《基督教希臘語聖經》則有5000多份手抄本。在1947年發現的一份希伯來語手抄本,足以說明聖經抄寫得多麼準確。這部抄本被譽為「現代最重大的抄本發現」。5

      1947年年初,一個年輕的貝都因牧人放羊之際,在死海附近發現了一個洞穴。他在洞裡找著若干個瓦瓶,大部分都是空的。可是,在一個密封的瓶裡,他發現了一個皮卷,用阿麻布包住,皮卷裡寫著聖經整本以賽亞書。皮卷保存得很好,但卻相當陳舊,顯示曾被人修補過。當時年輕的牧人絕沒有想到,他手裡的古書卷最後會引起全世界的注意。

      這份抄本有什麼特別之處呢?直至1947年,當時最古老的整部《希伯來語聖經》手抄本大約是在公元10世紀寫成的。但新發現的書卷卻被鑑定為公元前2世紀的作品——比當時最古老的抄本早了一千多年。b學者很想知道這份抄卷跟很久之後才寫成的抄本有什麼不同。

      在一項研究中,學者把死海書卷的以賽亞書53章跟一千年後抄製的馬所拉抄本比較。《聖經入門》一書解釋研究的結果,說:「以賽亞書53章總共有166個詞語,其中只有17個字母是有問題的。在這些字母中,有10個只是拼寫的問題,對詞義並沒有什麼影響。還有4個字母是輕微的文體改變,例如在介詞方面。剩下的3個字母構成『光』這個詞語,被人加進第11節裡,但對經文的含義卻沒有多大影響。……這樣,經過一千年的輾轉傳抄之後,在含有166個詞語的一章裡,只有一個詞語(3個字母)引起問題,而這個詞對經文的含義並沒有什麼重大影響。」7

      米勒·伯羅斯教授曾花了多年時間研究死海書卷;他分析其中的內容,也獲得類似的結論:「以賽亞書卷和馬所拉文本之間……的許多差異只是抄寫方面的錯誤。除了這些差異之外,以整體而言,書卷跟中世紀的抄本非常接近。既然傳統的文本跟一部這麼古老的手抄本如此接近,這提出令人安心的證據,表明傳統文本普遍是十分準確的。」8

      我們有「令人安心的證據」表明,《基督教希臘語聖經》的抄寫也十分準確。例如,19世紀有人發現了西奈抄本,一份成於公元4世紀的犢皮紙抄本。這份抄本證實,多個世紀之後製成的《基督教希臘語聖經》的抄本十分準確。有人在埃及的法尤姆區發現了約翰福音紙莎草紙抄本的一個片斷。經過鑑定之後,研究者把製成日期定為公元2世紀的上半期,距離原作寫成的時間不及50年。這片抄本在乾沙裡保存了多個世紀之久,內容跟在後得多的時期製成的抄本完全一致。9

      因此,證據顯示,抄寫員的工作極為仔細準確。當然,他們偶有錯漏仍是在所難免的;沒有任何抄本是完美無瑕的——甚至以賽亞書死海書卷也有瑕疵。即使這樣,學者已經察出和糾正了這些與原作有差異之處。

      糾正抄寫員的錯漏

      假設你請100個人一同抄寫一份篇幅很長的文件,無疑至少有些人會有抄寫錯漏。可是,不會所有人都犯同一的 錯誤。你只要把100份抄本全都仔細比較一下,就能夠找出錯漏之處;即使你從沒有見過原本的文件,也可以決定它的精確內容。

      抄寫聖經的情形也類似,並非所有抄寫員都犯同樣的錯誤。既然現今實際有數以千計的聖經抄本可以給專家比較和分析,研究文本的學者能夠找出所有錯漏,決定原作是怎樣的,然後作出所需的糾正。憑著這種仔細的研究,校勘學家編成了原文的母本。這些希伯來語和希臘語文本的精練版本採用一般學者同意的原作字眼,並且時常在注腳中列出某些抄本的差異或不同字眼。聖經譯者用各種現代語言翻譯聖經時,所採用的就是校勘學家所編製的精練版本。

      因此,你閱讀聖經的現代譯本時,大可以放心;譯文所根據的希伯來語和希臘語文本是非常精確的,它們把聖經原本執筆者所寫的內容反映出來。c有幾千年的時間,聖經被人用手輾轉傳抄,一直留存至今;事情的經過的確令人驚訝。因此,曾任大英博物館館長多年的弗雷德里克·凱尼恩爵士能夠聲稱:「我們可以確鑿不移地斷言,在實質上聖經的經文是肯確的。……世上沒有其他古書是我們可以這樣說的。」10

      [腳注]

      a 馬所拉學士(意思是「傳統大師」)是《希伯來語聖經》的抄寫員,生活在公元第6至10世紀期間,所抄製的手抄本稱為馬所拉文本。2

      b 伊曼紐爾·托夫所著的《希伯來語聖經校勘》說:「憑著碳-14的測試法,專家把以賽亞書死海書卷的年代定為公元前202年至公元前107年之間。(古字體研究學所定的日期:公元前125年至公元前100年)……這裡提及的古字體研究學在近年來有相當的進步。專家把字母的形狀和位置跟外在的資料,例如刻有年份的錢幣和銘刻,加以比較,藉此決定文物的年代。古字體研究學已證明是鑑定年代一個相當可靠的方法。」6

      c 當然,個別譯者對希伯來語和希臘語原來的文本緊守到什麼程度,自然各有不同。

      [第8頁的圖片]

      聖經由熟練的抄經士保存下來

      [第9頁的圖片]

      以賽亞書死海書卷(圖示複製品)跟一千年後製成的馬所拉文本差不多全無差異

  • 一本「說」活的語言的書
    一本造益萬民的書
    • 一本「說」活的語言的書

      一本書用某種語言寫成,如果這種語言已經死去,書本身就可說是與死去無異了。聖經原本是用幾種古代語言寫成的,雖然今日很少人通曉這些語言,聖經卻仍然活著。這本書能夠留存至今,是因為它「學會」用人類各種活的語言「說話」。「教」聖經學會說其他語言的人就是翻譯員。可是,有時他們面對看來無法克服的巨大障礙。

      聖經含有超過1100章和3萬1000節經文,所以翻譯聖經是一件十分艱巨的工作。可是,在過去多個世紀,聖經譯者卻毅然接受這個挑戰。他們當中許多人甘願忍受各種艱辛,甚至為了這件工作而殺身成仁。今日聖經已譯成人類的許多種語言;事情的經過有力地表明,聖經譯者如何百折不撓、足智多謀。請考慮一下其中一些感人的片段。

      譯者面對種種艱辛

      如果一種語言根本沒有文字,你會怎樣將一本書譯成這種語言呢?許多聖經譯者就曾面對這樣的困難。例如,公元4世紀的烏爾斐拉斯著手把聖經譯成當時流行的哥特語,但這種語言並沒有文字。烏爾斐拉斯於是主要根據希臘語和拉丁語字母,為哥特語制訂了27個字母。在公元381年之前,他差不多把整本聖經譯成哥特語。

      在公元9世紀,兩個說希臘語的兄弟,西里爾(原本叫康斯坦丁)和梅托迪烏斯,想為說斯拉夫語的人翻譯一部聖經。兩者都是傑出的學者和語言學家。但是當時的斯拉夫語並沒有文字,於是這兩個兄弟自行定出一套字母,供翻譯聖經之用。這樣,聖經就能夠對斯拉夫語世界的人「說話」了。

      公元16世紀,威廉·廷德爾著手把聖經從原文譯成英語,但隨即遭受教會和政府兩方面的猛烈反對。廷德爾曾在牛津大學接受教育,但他決心要出版一部譯本,是甚至「耕田童子」也能夠明白的。1 為了完成這件工作,他被迫逃到德國去。1526年,他所譯的英語「新約」全書付印了。有人把這部聖經譯本偷偷運進英國;政府當局十分惱怒,竟然將這些聖經譯本公開焚毀。後來廷德爾被人出賣,結果被處以絞刑,屍體用火焚燒。他在臨死之前大聲喊叫說:「主啊,請打開英王的眼睛!」2

      當局雖然極力禁止人翻譯聖經,但這件工作卻繼續下去。到1800年,至少有部分聖經已「學會說」68種語言。後來,由於有許多聖經公會紛紛成立,聖經迅速「學會」說更多語言。在這方面,1804年成立的英國及外國聖經公會的貢獻尤其大。很多青年男子自告奮勇,到海外從事傳教工作;在這些人當中,有許多的首要目標是要翻譯聖經。

      學會說非洲的語言

      1800年,非洲只有大約十多種寫下來 的語言。其他數以百計的語言則只有口語,因此需要有人發明一套文字記錄。傳教士到達當地之後,學習語言時並沒有課本和詞典的幫助。他們設法制訂書寫的文字,然後教導當地居民讀書識字。他們甘願付出努力,希望有一天當地人民能夠以自己的語言讀到聖經。3

      蘇格蘭人羅伯特·莫法特是這些傳教士之一。1821年,莫法特25歲,在非洲南部說茨瓦納語的部落當中設立了一個佈道會。為了學會當地那沒有文字的語言,他跟居民來往,有時甚至深入內陸與當地的部落同住。他後來寫道:「這些人很仁慈;我試著說他們的語言,說錯了時常引起他們大笑。每逢我說錯了話,他們就會模仿我的讀音,使別人大笑一頓之後,才糾正我的錯誤。」4 莫法特堅持不懈,最後終於精通茨瓦納語,並且著手為這種語言制訂書寫的文字。

      1829年,莫法特在茨瓦納人當中工作了八年之後,完成了路加福音的翻譯。為了印行這本書,他坐牛車走了600英里的路程到海岸去,然後乘船前往開普敦。總督允許他使用政府的印刷機,但莫法特要親自排字和印刷,最後在1830年出版了路加福音。茨瓦納人首次能夠以自己的語言讀到聖經的一部分。1857年,莫法特終於把整本聖經譯成茨瓦納語。

      莫法特後來描述茨瓦納人初次收到路加福音譯本時的反應。他報導說:「據我所知,有些人不惜步行數百里路,為要取得路加福音的譯本。……他們獲得路加福音之後不禁喜極而泣;他們把書緊抱在胸前,感激到痛哭流淚。我不得不對他們說,『你再哭下去,就會把書弄濕了。』」5

      由於有像莫法特這樣勤懇熱心的譯者,許多非洲人——其中有些起初看不出他們的語言需要有文字——才首次有機會用文字與別人溝通。可是,譯者相信他們給了非洲人一份價值更大的禮物,那就是,翻成他們本地語言的聖經。今日,聖經全書或其中一部分已能夠「說」超過600種非洲語言。

      學會說亞洲的語言

      譯者在非洲設法制訂文字之際,在世界的另一方,譯者遇到一個迥然不同的障礙,就是把聖經譯成一些文字十分複雜的語言。譯者將聖經譯成各種亞洲語言時,就面對這件艱巨的工作。

      19世紀初期,威廉·卡雷和喬舒亞·馬什曼前往印度,學會了當地的多種語言。憑著印刷商威廉·瓦爾德的幫助,他們把聖經的一部分譯成差不多40種語言。6 論到威廉·卡雷,作家赫伯特·凱恩說:「他創立了一種優美、流暢的[孟加拉語]文體,取代了以往的古文;對現代讀者來說,這種新文體更易明白,也更具吸引力。」7

      阿多奈拉姆·賈德森在美國出生和長大,後來前往緬甸,在1817年開始將聖經譯成緬甸語。他表示這件工作非常艱苦;要學會一種東方語言,達到能翻譯聖經的地步,實在十分困難。他說:「我們著手學習地球另一方的人所說的語言。這些人的思想跟我們的不同,表達思想的方式也跟我們的迥異,所用的文字和詞語跟我們以前見過的語言完全沒有相似的地方。我們沒有詞典,也沒有傳譯員。我們必須先對這種語言有點認識,才能從當地教師的協助得益——這一切的確要花很多心血!」8

      賈德森一共花了18年的工夫才通曉緬甸語。緬甸語聖經的最後部分終於在1835年付印。可是,他在緬甸居留卻要付出很大代價。他致力翻譯聖經之際,竟被人控告是奸細,結果在監獄裡被關了差不多兩年,飽受蚊蟲叮咬。他獲釋之後不久,妻子和年輕的女兒相繼染上熱病身亡。

      1807年,25歲的羅伯特·馬禮遜抵達中國,要把聖經譯成中文。這件工作極為艱巨,因為中文是世上最複雜的書寫語言之一。馬禮遜對中文的認識很有限,僅在抵達中國之前兩年才開始學習。他也不得不應付中國的法律,因為當時政府正極力防止中國受外界影響。政府明令禁止中國人教外國人學中文,違者會被判死刑。外國人將聖經譯成中文也是死罪。

      馬禮遜並不害怕,但保持謹慎,繼續學習中文。他進步得很快,兩年之內就在東印度公司謀得一份翻譯員的差事。他日間為公司工作,但暗中繼續翻譯聖經。他經常冒著被人發覺的危險。1814年,他抵達中國之後七年,就已將《基督教希臘語聖經》譯好,可以付印了。9 五年之後,憑著威廉·米爾恩的協助,他譯完了《希伯來語聖經》。

      這是個極大的成就。從這時起,聖經能夠「說」世上最多人使用的語言。憑著其他勝任的譯者之助,聖經也得以譯成亞洲的其他語言。今日,部分聖經已譯成亞洲500多種不同的語言。

      為什麼像廷德爾、莫法特、賈德森和馬禮遜這樣的人,甘願埋頭苦幹多年——有些甚至不惜冒生命危險——將一本書譯成其他語言呢?不但如此,說這些語言的人是他們所不認識的,有時這些語言連文字也沒有,為什麼聖經譯者仍然為這件事不辭勞苦?無疑不是為了名利的緣故。相反,他們深信聖經是上帝的話語,所以應當能夠以萬民自己的文字 向人「說話」。

      無論你是不是把聖經視為上帝的話語,也許你都會同意,在今日的世界裡,這些忠心的翻譯員所表現的自我犧牲精神實在太罕見了。一本書能夠感動人表現這麼不自私的精神,豈不是值得我們查考一下嗎?

      [第12頁的附欄]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自1800年以來,部分聖經譯成各種語言的數目

      68 107 171 269 367 522 729 971 1199 1762 2123

      1800 1900 1995

      [第10頁的圖片]

      廷德爾翻譯聖經

      [第11頁的圖片]

      羅伯特·莫法特

      [第12頁的圖片]

      阿多奈拉姆·賈德森

      [第13頁的圖片]

      羅伯特·馬禮遜

  • 這本書的內容
    一本造益萬民的書
    • 這本書的內容

      人初次入圖書館,見到滿屋子的書,可能感到有點困惑。但是,如果有人向他解釋各書是怎樣排列的,他不久就學會怎樣找著所要的書了。同樣,如果你明白了聖經的各書是怎樣排列的,就會較容易找到所要的資料。

      「聖經」(英語Bible)這個詞語來自希臘語的比布利阿 一詞,意思是「紙莎草卷」或「書本」(複數)1。聖經其實是一套叢書,包含66本個別的書,寫作的時間總共長達1600多年,從公元前1513年到公元98年左右。

      起頭的39本書——約佔聖經的四分之三——合稱為《希伯來語聖經》,因為它們大部分是用這種語言寫成的。這些書大致可分為三部分:(1) 歷史,創世記到以斯帖記,共17本書;(2) 詩歌,約伯記到雅歌,共5本書;(3) 預言,以賽亞書到瑪拉基書,共17本書。《希伯來語聖經》含有地球和人類的早期歷史,以及古代以色列國從誕生之日到公元前5世紀的歷史。

      餘下的27本書合稱為《基督教希臘語聖經》,因為這些書是以希臘語——當時的國際語言——寫成的。基本來說,這些書按照體裁排列:(1) 5本歷史書——四福音和使徒行傳,(2) 21封書信,(3) 啟示錄。《基督教希臘語聖經》主要論述耶穌基督和他第一世紀門徒的教訓與活動。

  • 你能夠信賴這本書嗎?
    一本造益萬民的書
    • 你能夠信賴這本書嗎?

      「我發覺聖經比任何世俗歷史有更多肯確的標記,證明它是真實的。」——英國著名科學家牛頓爵士。1

      你能夠信賴聖經這本書嗎?書裡提及的人物真有其人嗎?提到的地點確曾存在嗎?報導的事件確曾發生嗎?如果是這樣,就應當有證據表明,這本書是由一些仔細、忠實的人執筆寫成的。我們的確有這樣的證據。很多證據是從地裡發掘出來的,還有更多證據則包含在這本書的記載裡。

      發掘證據

      考古學家在聖經地區發現了許多古代文物。這些出土文物一致顯示,聖經在歷史和地理方面的記載都是準確可靠的。請考慮一下考古學家所發現的若干證據。

      聖經讀者都熟知大衛這個人物。他年輕的日子是個勇敢的牧人,後來卻成為以色列王。他的名字在聖經裡出現過1138次,「大衛家」這個片語——時常指他的王朝——則出現了25次。(撒母耳記上16:13;20:16)可是直到現代,除了聖經之外,沒有任何肯確的證據顯示大衛確有其人。大衛僅是個虛構人物嗎?

      1993年,亞伯拉罕·比蘭教授率領的一隊考古學家,作了一個令人驚訝的發現。事情的經過由《以色列勘探雜誌》加以報導。他們在以色列北部一個稱為泰勒丹的古老土墩裡,發現了一塊玄武岩石頭,上面刻有「大衛家」和「以色列王」等字樣。2 學者鑑定這個銘刻成於公元前9世紀,相信是以色列的東方仇敵阿拉米人所立的勝利紀念碑的一部分。為什麼這個古代銘刻這麼重要呢?

      約瑟夫·納拿教授根據比蘭教授的報告寫了一篇文章,在《聖經考古學評論》雜誌裡發表,說:「除了聖經之外,這是首次有大衛這個名字出現在古代的銘刻裡。」a3 銘刻還有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大衛家」這個片語被寫成一個詞語。語言專家安森·雷尼教授解釋說:「組成名詞的各字之間的分隔……時常被人省去,特別是人所熟知的專有名詞。在公元前9世紀中期,『大衛家』在政治和地理方面說來都是個為人熟知的名字。」5 因此,在古代世界裡,大衛王和他的王朝顯然廣為人知。

      聖經曾屢次提及亞述的大城尼尼微,但這個城市曾經實際存在嗎?直至19世紀初期,有些聖經批評者仍然不相信這件事。但在1849年,奧斯汀·亨利·萊亞德爵士在庫揚積這個地方發掘出西拿基立王宮殿的遺址,證據顯示這個廢墟是古代尼尼微城的一部分。因此,批評者在這件事上就無話可說了。可是,這個廢墟還透露出更多事情。其中一個房間保存得相當好,牆上有一幅壁畫,描繪軍隊攻佔一個防衛鞏固的城市,俘虜正受入侵的君王檢視。君王上方刻著幾個字:「世界之王、亞述之君西拿基立,坐在尼米杜 寶座上,檢閱從拉吉(拉吉素)奪得的戰利品。」6

      這幅壁畫和其上的銘刻現今可以在大英博物館裡見到。它們與聖經列王紀下18:13,14的記載一致;這段經文描述西拿基立攻陷猶大拉吉城的經過。萊亞德論及這項發現的重要性說:「在尼尼微故址的大堆廢土之下,竟然藏有希西家[猶大王]和西拿基立交戰的歷史記載,並且是在事情發生的當日由西拿基立自己寫下的,證實了聖經記載的精確細節。在這些古跡發掘出來之前,有誰會相信這是可能的事呢?」7

      考古學家發掘出的許多文物——瓦器、建築物廢墟、泥版、錢幣、文件、碑銘和銘刻——都一致證實了聖經的準確性。發掘者也發現了亞伯拉罕的家鄉,迦勒底的吾珥城。這城當日是個商業重鎮和宗教中心。8(創世記11:27-31)在19世紀發掘出來的拿波尼度編年史,描述巴比倫在公元前539年被塞魯士大帝攻陷的經過,這件事在但以理書第5章也有報導。9 在古代帖撒羅尼迦一個拱門上發現的銘刻(部分碎片現今保存在大英博物館裡),含有治城官的名字。這些治城官稱為「波利塔爾克斯」;這個詞語從沒有在希臘的古典文學裡出現,但聖經執筆者路加卻使用過。10(使徒行傳17:6,英語《新世》腳注)這個發現證實路加的記載十分精確,還有其他的細節也業已獲得證實。——參閱路加福音1:3。

      可是,考古學家並不總是同意彼此的見解,更不用說完全同意聖經的說法。即使這樣,聖經本身仍然含有充分的證據,表明這本書是我們能夠信賴的。

      報導坦率誠摯

      忠實的歷史家會把勝利(例如西拿基立攻陷拉吉的銘刻)與敗北、成功與失敗、長處與弱點,都不偏不倚地記錄下來。可是世俗歷史卻很少反映出這樣的忠實。

      論到亞述的史官,丹尼爾·盧肯比爾評論說:「顯然,帝王的虛榮心時常迫使他們犧牲了歷史記載的準確性。」11 亞述王亞述納西拔的編年史就足以說明這些「帝王的虛榮心」。這個國王誇耀說:「我君臨四海、至高無上、盡享尊榮、聲威蓋世、能力高強、英勇無敵、勝似雄獅!」12你會認為這樣的編年史所含的都是準確歷史嗎?

      聖經執筆者卻截然不同,他們表現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坦誠。例如,以色列人的領袖摩西,坦白報導他的兄長亞倫和姊姊米利暗的過犯,姪兒拿答、亞比戶和自己同胞的弱點,也率直透露自己所犯的錯誤。(出埃及記14:11,12;32:1-6;利未記10:1,2;民數記12:1-3;20:9-12;27:12-14)大衛王所犯的嚴重錯誤並沒有受到隱瞞,反而坦白地記錄下來——並且在他仍然作王統治之際就記錄下來。(撒母耳記下11及24章)馬太福音的執筆者馬太坦率報導,眾使徒(他自己是使徒之一)曾屢次為了個人地位發生爭執,以及怎樣在耶穌遭人逮捕的晚上四散奔逃。(馬太福音20:20-24;26:56)《基督教希臘語聖經》各書信的執筆者坦白承認,早期基督徒有些會眾經歷各種難題,包括性不道德和分門結黨。他們在處理這些難題方面絕沒有文過飾非。——哥林多前書1:10-13;5:1-13。

      這些坦誠的報導顯示,聖經執筆者決心要從實報導事情的真相。即使資料對聖經執筆者的親人、同胞和甚至他們本身不利,他們也甘願透露出來。我們豈不是有充分理由相信他們的報導嗎?

      在細節上也準確無誤

      法官在法庭聆訊時,時常能夠根據一些瑣細的事實,決定證人的證供是否可信。細節上的吻合足以顯示證供是準確忠實的,明顯的矛盾則可以表明供詞僅是虛構。另一方面,如果證供過度縝密,所有細節都天衣無縫,也可能顯示證言是虛假的。

      聖經執筆者的「證供」又怎樣?聖經執筆者所寫的話彼此一致、首尾一貫,連微小的細節也彼此吻合,實在令人驚訝。可是,這種吻合並不是精心安排的,以致令人懷疑各執筆者是否互相串通作偽。各細節的吻合顯然不是刻意安排的,執筆者只是在無意中彼此一致罷了。請考慮幾個例子。

      聖經執筆者馬太寫道:「耶穌來到彼得家裡,看見他的岳母 躺著,害了熱病。」(馬太福音8:14)馬太在這裡提供了一項饒有趣味、但卻非屬必要的細節:彼得是個已婚的人。這件瑣細的事實後來由保羅加以證實,他寫道:「我們難道無權娶姊妹做妻子,帶她往來,像其餘的使徒……和磯法一樣嗎?」b(哥林多前書9:5)上下文顯示,保羅由於受到沒有根據的批評而為自己辯護。(哥林多前書9:1-4)顯然,保羅提及這件瑣細的事實——彼得是個已婚的人——並不是要證明馬太的記載準確無誤;他只是順帶提及罷了。

      福音書四位執筆者——馬太、馬可、路加、約翰——都提及在耶穌遭人逮捕的晚上,他的一個門徒拔劍將大祭司一個奴僕的耳朵砍下來。但只有約翰福音提及一項非屬必需的細節:「奴隸的名字叫做馬勒古。」(約翰福音18:10,26)為什麼只有約翰提及這個人的名字呢?在幾節經文之後,約翰的記載提供一項在聖經其他部分沒有提及的瑣細事實:約翰「是大祭司認識的」。大祭司的家人認識他,家裡的僕人也和他彼此相識。(約翰福音18:15,16)所以,約翰提及傷者的名字是很自然的事;其他福音執筆者既然不認識這個男子,就沒有提及他的名字了。

      有時,一項記載沒有提供詳細的解釋,但其他記載卻順帶提及遺漏的資料。例如,馬太報導耶穌在猶太公會前受審,有些人「摑他耳光,說:『你這個基督,對我們說預言 吧。打你的是誰啊?』」(馬太福音26:67,68)既然摑打耶穌的人就站在他面前,為什麼他們叫耶穌「預言」誰打他呢?馬太並沒有解釋,但其他兩位福音執筆者卻提供了馬太所遺漏的細節:迫害耶穌的人在摑打他之前先蒙著他的臉。(馬可福音14:65;路加福音22:64)馬太寫下他的記載,卻沒有刻意提供每一項細節。

      約翰福音提及,有一次一大群人聚集起來要聽耶穌講道。據福音的記載報導,耶穌見到群眾,「就對腓力 說:『我們到哪裡買餅給這些人吃呢?』」(約翰福音6:5)當時既有許多門徒在場,為什麼耶穌偏要問腓力到什麼地方買餅呢?執筆者並沒有說。可是在報導同一件事的時候,路加卻提及當時他們在伯賽大附近。這個城市位於加利利海北岸。較早時候,約翰福音提及「腓力是從伯賽大」來的。(約翰福音1:44;路加福音9:10)既然腓力的家鄉就在附近,耶穌自然有理由問他可以在什麼地方買餅。兩項記載在細節上的吻合的確令人驚訝,然而,這顯然不是刻意安排的。

      在有些事例上,聖經執筆者遺漏了某些細節,卻反而令他們的報導更加可信。例如,列王紀上的執筆者提及以色列發生嚴重旱災,災情非常嚴重,連國王也沒有足夠的水和青草養活他的騾馬。(列王紀上17:7;18:5)可是,同一個記載卻報導先知以利亞吩咐人把水拿到迦密山上(供與獻祭有關的用途),用水灌滿一條溝,而溝所圍著的地方也許達1000平方米之廣。(列王紀上18:33-35)既然當時正值天旱,人從哪裡打得這麼多的水呢?列王紀上的執筆者並沒有解釋。可是,任何住在以色列的人都知道,迦密山位於地中海岸邊,記載後來也順帶提及這件事實。(列王紀上18:43)因此那裡的人可以很容易取得海水。聖經的記載相當詳細,可是卻遺漏了這一點;如果這本書是虛構的,為什麼執筆的人竟把這個顯然會引起爭議的要點遺漏了呢?

      那麼,我們可以信賴聖經嗎?考古學家發掘了大量文物,足以證實聖經所報導的是真實人物、真實地方、真實事件。可是,更有力的是聖經本身所含的證據。坦誠的執筆者從沒有為任何人文過飾非,連自己的過錯也毫不隱瞞;相反,他們只是把事情如實記錄下來。記載顯示驚人的內在和諧,好些不是刻意提及的細節都彼此吻合,充分顯示出聖經「證言」的真實。聖經既然具有這些「肯確的標記」,所以的確是你能夠信賴的。

      [腳注]

      a 有了這個發現之後,安德烈·勒邁爾教授報導說,1868年發現的米沙石(又稱摩押石),本有一行字損毀了,但經學者重新組合後,發覺這行字也提及「大衛家」一詞。4

      b 在閃族語言中,「彼得」這個名字是「磯法」。——約翰福音1:42。

      [第15頁的圖片]

      在泰勒丹土墩掘出的碎片

      [第16,17頁的圖片]

      亞述宮殿牆上的浮雕,描述圍攻拉吉城的情景;列王紀下18:13,14曾提及這件事

  • 這本書符合科學嗎?
    一本造益萬民的書
    • 這本書符合科學嗎?

      宗教並非一向都把科學視為朋友。神學家曾大力抗拒科學的發現,因為他們覺得這些發現跟他們對聖經的解釋有所抵觸。但科學真的是聖經的敵人嗎?

      聖經的執筆者如果贊同當日一般人所懷的科學見解,他們的記載就會含有不少明顯的科學錯誤了。可是,聖經執筆者卻沒有提倡這些不符合科學的錯誤觀念。事實上,他們所寫的一些話不但在科學上說來正確無誤,同時也跟當時一般人所接受的看法背道而馳。

      地球的形狀如何?

      有幾千年之久,人們一直對這個問題深感興趣。古代一般人的看法是,大地是平的。例如,巴比倫人相信宇宙是個箱子或房間,大地則是地板。印度的吠陀祭司也認為大地是平的,其中只有一面有人居住。亞洲一個原始部落相信,大地的形狀有如一個巨大的茶盤。

      早在公元前6世紀,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就認為,既然月亮和太陽都是球體,大地也必然是個球體。亞里士多德(公元前4世紀)後來同意這種見解,聲稱月蝕足以證明大地是圓的,因為地本身在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的。

      可是,認為大地是平的(只有上層有人居住)這種看法並沒有完全消失。如果地是圓的,對踵點a的觀念就是合乎邏輯的推論了,可是有些人卻無法接受這個推論。公元4世紀的基督教護教士拉克坦提烏斯就肆意譏嘲這個見解。他推論說:「世上有任何人竟然這麼胡塗,相信有些人的腳步高過他們的頭嗎?……農作物和樹木竟然向下生長嗎?雨雪和冰雹降下時竟然向上升嗎?」2

      對踵點的觀念使很多神學家進退兩難。有些理論認為,如果地球相反的一端有人居住,這些人就跟已知的人類社會沒有任何連繫,因為兩者之間有廣大的海洋分隔,無法逾越,又或者在赤道有個極為灼熱的地帶,是人無法穿越的。如果是這樣,地球上另一端的人是從哪裡來的呢?有些神學家對此大惑不解,於是寧願相信地球的另一端根本沒有人存在,或甚至像拉克坦提烏斯所聲稱一樣,大地根本就不是一個球體!

      然而,大地是個球體的觀念逐漸得勢,最後普遍受人接納。可是,直到太空時代在20世紀揭幕,人類得以進入太空,才能夠憑直接的觀察證實大地的確是個球體。b

      在這個問題上,聖經的立場怎樣?在希臘哲學家猜想大地可能是個球體之前多個世紀,在人從太空見到大地是個球體之前幾千年,希伯來預言者以賽亞已在公元前8世紀(當時一般人都認為大地是平的)簡單直截地說:「上帝坐在地球大圈 之上。」(以賽亞書40:22)這裡譯做「大圈」的希伯來詞語胡格 也可以翻作「球體」。3 其他聖經譯本把這節經文譯作,「大地的圓穹」(《新譯》)和「大地的圓頂」(《現譯》)。c

      在聖經執筆者以賽亞的日子,一般人都對大地懷有錯誤的認識,但以賽亞並沒有跟從這些謬見。他寫的話也沒有被後來的科學發現推翻。

      大地由什麼支撐?

      在古代,還有其他關於宇宙的問題令當時的人大感困惑。例如,大地是受什麼支承的?什麼東西支撐著太陽、月亮和眾星?當時的人還沒有知道萬有引力的定律;這個定律是牛頓發現的,在1687年公開發表。眾天體實際上懸掛在虛空中,並沒有任何東西支撐著;對當時的人來說,這個觀念是完全陌生的。因此,他們的解釋時常認為,有可以觸摸的物體支撐著大地和其他天體。

      例如,一個古代理論(也許由住在海島上的人提出)認為,大地四周都是水,大地是浮在 水面上的。印度教徒則認為大地有好幾個彼此重疊的根基。大地先由四頭大象馱著,大象站在一隻巨大的海龜上,海龜又站在一條大蛇之上,盤捲起來的大蛇則浮在宇宙之水上。公元前5世紀的希臘哲學家恩貝多克利相信,大地是由一股巨大的旋風支承的,而旋風則推動眾天體運行。

      最具影響力的見解之一是亞里士多德的主張。雖然他認為大地是個球體,卻否認地球能夠虛懸在空中。他寫了一篇名為《論諸天》的論文,反駁大地由水承托著的見解,說:「水的性質就像大地一樣,不能浮在半空中:它必須受某些東西承托著。」4 既然這樣,大地由什麼「承托」著呢?亞里士多德認為,太陽、月亮和眾星都依附在一些堅實、透明的球體表面上。球體之內又有球體,固定不移的地球則位於中央。隨著彼此相疊的球體不斷轉動,附在球體上的東西——太陽、月亮、行星——就在天空中運行了。

      亞里士多德的解釋看來頗合邏輯。如果眾天體不是附在某些東西之上,它們又怎能懸在空中呢?由於亞里士多德備受尊崇,他的見解被人視為確鑿不移的事實,達2000多年之久。據《新大英百科全書》說,在16,17世紀,教會把他的主張「提升到宗教信條的地位」。5

      發明了望遠鏡之後,天文學家開始質疑亞里士多德的理論。即使這樣,他們仍未能尋得答案,直到後來牛頓爵士才提出正確的解釋。他指出各行星是虛懸在太空中的;一種隱形的力量,稱為萬有引力,使星體能夠在軌道上運行。這件事看來令人難以置信,甚至牛頓有些同工也覺得很難相信太空大部分是虛空的。d6

      對於這個問題,聖經怎樣說呢?在差不多3500年前,聖經已毫不含糊地指出,地球是「懸在虛空」的。(約伯記26:7)在希伯來語原文裡,「虛空」(貝利馬)這個詞的字面意思是「沒有什麼東西」。7 《現代中文譯本》把這個片語譯為「在太空」。

      在約伯的日子,大部分人都絕沒有想到,一顆行星竟可以懸掛「在太空」中。可是,聖經執筆者卻遠遠超越時代,把一句從科學上說來完全正確的話記錄下來。

      聖經與醫學——彼此一致嗎?

      關於疾病的傳播和預防,現代醫學作了不少發現。由於19世紀的醫學進步,醫學界開始採用抗菌法,注意消毒以減少傳染。結果,成績十分可觀,傳染病和早死的情形都大為減少。

      可是,古代的醫師卻不明白疾病是怎樣傳播的,也不知道保持衛生對於防止疾病是多麼重要。難怪從現代的觀點看來,他們採用的許多療法實在荒誕不經。

      現存最古老的醫書之一是埃伯斯紙莎草紙抄本,其中含有始於大約公元前1550年的埃及醫學知識。這份書卷載有各樣疾病的700多種療法,「從被鱷魚咬傷至趾甲疼痛不等」。8 《國際標準聖經百科全書》說:「這些醫師的醫術知識純粹是從經驗或觀察得來的,大部分涉及魔術,完全不符合科學。」9 大部分療法都沒有什麼功效,其中有些甚至極度危險。例如,關於處理傷口,一個建議的處方是,把人的糞便和其他物質混和用作膏藥。10

      這些埃及療法寫下來的時間,大約與聖經最先幾本書(包括摩西律法在內)寫成的時間相若。摩西在公元前1593年出生,在埃及長大。(出埃及記2:1-10)身為法老宮廷的成員,他「學了埃及人的一切智慧」。(使徒行傳7:22)他很熟悉埃及的「醫生」。(創世記50:1-3)他們那些無效甚或危險的醫療方法對摩西的寫作有影響嗎?

      沒有。剛相反,摩西律法包括一些衛生規定,比當時的知識先進得多。例如,一條有關軍營的律法規定,人必須將糞便在營外掩埋起來。(申命記23:13)這是一項十分先進的預防措施。這個做法不但使水源不致受到污染,也保護人不致受蒼蠅攜帶的志賀桿菌或其他腹瀉疾病所感染。時至今日,這些疾病每年仍然在一些衛生環境落後地區奪去千百萬人的性命。

      摩西律法還含有其他的衛生規定,可以防止傳染性的疾病傳播。人如果患上可傳染的疾病,或有患這種病之虞,就會受到隔離。(利未記13:1-5)人的衣服或器皿若接觸到自然死去的動物(也許是病死的),就必須在使用之前洗滌過,或將其拋棄。(利未記11:27,28,32,33)人觸摸了屍體,就會被視為不潔;這樣的人必須採取潔淨的措施,包括洗滌衣服和沐浴。在不潔的七日期間,他不可與別人有身體上的接觸。——民數記19:1-13。

      這套衛生標準所顯示的智慧是當時四周列國的醫生所無的。在醫學界獲悉疾病傳播方法之前幾千年,聖經已提供適當的預防措施,幫助人抵抗疾病。難怪摩西透露,他當日的以色列人一般都活到70至80歲。e——詩篇90:10。

      你也許承認,以上提及的聖經主張在科學上說來準確無誤。但聖經裡有些話卻是無法用科學方法證明的。這是不是說聖經與科學有抵觸呢?

      接受無法證實的事

      一句話無法加以證明,並不一定就不真實。由於人有時找不著充分證據,也未能正確地解釋數據,科學證據是有局限的。有些真理所以無法證實,是因為沒有證據保存下來,證據十分隱晦或尚未發現,或者當今的科學及技術水平尚未能獲致無可置疑的結論。聖經某些記載尚未能有具體證據加以證實,可能就是由於這些緣故嗎?

      例如,聖經提及一個隱形的領域,有靈體居住在其中。這樣的聲稱,科學無法證明是對的,也無法證明是不對的。聖經所提及的神奇事跡也一樣。有些人認為沒有充分明確的地質證據,證明在挪亞的日子確曾發生一場普世的洪水。(創世記第7章)我們是否必須因此就認為這件事沒有發生呢?歷史事件可以由於時間久遠和環境改變而變得模糊不清。既然這樣,數千年來地質的變動,豈不有可能把洪水的很多證據消滅了嗎?

      誠然,聖經裡有些記載,是現存的具體證據無法證明是真是偽的,但這應當令我們感到意外嗎?聖經並不是一本科學教科書。可是,它是一本真理之書。我們已經考慮過有力的證據,證明聖經的執筆者都是正直無偽的人。每逢他們的記載涉及科學,他們的話都是準確可靠的,完全不受古代各種冒稱「科學」、其實只是神話的見解所影響。因此,科學並不是與聖經對立的。我們有充分理由以開明的思想去衡量聖經所說的話。

      [腳注]

      a 「對踵點……是指球體上位置正相反的兩個地方。兩者之間的直線會穿過地球的中央。在希臘語,對踵點 這個詞語的意思是從腳至腳。兩個人站在對踵點上,他們的腳板就是兩者距離最近的地方。」1——《世界書籍百科全書》。

      b 嚴格說來,地球是個扁圓球體,南北兩極較為扁平。

      c 再者,只有球體才會從每個角度看都是圓形的。一個扁平的圓盤則較常看來是橢圓形而非圓形。

      d 在牛頓的日子,一個流行的見解是,宇宙充滿了流體——一種宇宙「湯」,流體的旋渦使各行星旋轉運行。

      e 1900年,在許多歐洲國家和美國,一般人的預期壽命尚不及50歲。自那時以來,由於醫學在控制疾病方面有長足進步,衛生措施和生活環境也不斷改善,預期壽命已大為增加。

      [第21頁的精選語句]

      一句話無法加以證實,不一定就是不真實的

      [第18頁的圖片]

      人從太空見到大地是個球體。在此之前幾千年,聖經已提及『地球的大圈』

      [第20頁的圖片]

      牛頓爵士解釋,眾行星是憑著萬有引力在軌道上運行的

  • 一本對現代生活確有實效的書
    一本造益萬民的書
    • 一本對現代生活確有實效的書

      在今日的世界裡,各種提供勸告的書大受歡迎。但這些書不久就過時了,以致需要修訂或被其他書所替代。聖經又怎樣?這本書是在差不多兩千年前寫成的。可是,書裡所含的信息卻從沒有受過修改,也無需加以更新。這樣的一本書可能含有適時的勸告,對我們今日的人提供切合實際的指引嗎?

      有些人說不可能。「沒有人會在現今的化學堂上,採用一本1924年出版的化學教科書。」伊萊·切森醫生這樣寫道。他用這個論據解釋,何以聖經已經過時了。1 他的論據看來也不無理由。畢竟,自從聖經寫成以來,人對心理健康和人類行為的認識已大為增加。因此,一本這麼古老的書怎可能適合現代的生活呢?

      永不失效的原則

      誠然,時代已經改變了,但是人的基本需要仍舊一樣。古往今來,人都需要愛心和溫情。他們都渴望快樂,生活有意義。他們需要獲得勸告,知道怎樣應付經濟壓力,怎樣使婚姻美滿,以及怎樣教導兒女養成良好的道德標準。聖經就這些基本需要提出明智的勸告。——傳道書3:12,13;羅馬書12:10;歌羅西書3:18-21;提摩太前書6:6-10。

      聖經的勸告反映出對人性的深刻了解。聖經含有既明確具體,又切合實際的生活原則;這些原則是永不失效的。請考慮其中幾個例子。

      婚姻的實用勸告

      《聯合國紀事報》指出,家庭「是人類社會最古老和最基本的單位,是各世代之間關係最重大的聯繫」。可是,這個「關係最重大的聯繫」正以令人震驚的速度分崩離析。《紀事報》指出,「在今日的世界裡,許多家庭正面對異常棘手的難題,不但威脅到家庭的正常生活,連這種制度能否繼續維持下去也成問題。」2 聖經提出什麼勸告,幫助家庭單位維持下去呢?

      首先,關於夫妻相處之道,聖經提出不少勸告。例如,聖經說:「丈夫應該愛妻子,好像愛自己的身體。愛妻子就是愛自己了;因為從來沒有人恨自己的肉體,只會餵養愛護。」(以弗所書5:28,29)聖經勸妻子要「深深尊敬 丈夫」。——以弗所書5:33。

      請想想,人把這些聖經勸告付諸實行,會產生什麼效果。丈夫愛妻子「好像愛自己的身體」,就自然不會仇視或虐待妻子。他不會毆打妻子,也不會用言詞或在感情上折磨她。他會尊重、體貼妻子,就像他愛惜自己一樣。(彼得前書3:7)這樣,妻子就會感覺受人所愛,在婚姻關係上感到安全。丈夫這樣做也為兒女立下榜樣,表明女子應當受到怎樣的對待。另一方面,妻子「深深尊敬」丈夫,就不會老是批評或者貶低他,使丈夫的尊嚴受損。由於受妻子尊重,丈夫感到受人信任、接納和賞識。

      這樣的勸告在現代世界合乎實際嗎?令人感興趣的是,今日許多從事輔導工作的專業人士也獲得類似的結論。一個家庭輔導計劃的主持人評論說:「據我所知,在最健康的家庭裡,父母之間存有一種牢固而充滿愛意的關係。……這種不可或缺的牢固關係看來令兒女感到安全。」3

      多年以來,聖經就婚姻所提出的勸告,證明比無數用意良好的家庭顧問的意見可靠得多。例如,不久之前許多專家主張離婚是擺脫痛苦婚姻的迅速方法。今日,許多專家都鼓勵人盡可能維持他們的婚姻。但專家們是在目擊婚姻遭受很大打擊之後,才作出這個改變的。

      截然不同的是,聖經就婚姻問題提出可靠、平衡的勸告。聖經承認,在若干極端的情形下,離婚是可以的。(馬太福音19:9)但與此同時,聖經譴責人把離婚視作兒戲。(瑪拉基書2:14-16)聖經也譴責人對配偶不忠。(希伯來書13:4)聖經表示,婚姻牽涉到嚴肅的承擔:「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a——創世記2:24;馬太福音19:5,6。

      聖經就婚姻提出的勸告,在寫聖經的日子確有實效,在今日也同樣生效。只要夫妻彼此相愛,互相尊重,把婚姻視為不容第三者加入的緊密關係,婚姻能夠維持下去的機會就大得多;這樣,家庭自然也能維持下去。

      給父母的實用勸告

      幾十年前,許多父母受到教養孩童的「新主張」所影響,以為他們「絕不可以對兒女說不」。8 他們害怕一旦為兒女立下限制,就會使兒女苦惱、受挫。用意良好的兒童教育專家堅稱,父母糾正兒童一定要盡量溫和。但是,許多這樣的專家現時正重新考慮管教所擔任的角色。許多關注問題的父母也設法澄清他們對教養兒童一事的了解。

      可是,對於教養兒童的問題,聖經一向都提出清晰合理的勸告。差不多二千年前,聖經說:「你們做父親的,不要激怒孩子,只要不斷用耶和華的管教和思想規正,把他們撫養成人。」(以弗所書6:4)這裡譯作「管教」的希臘詞語的意思是「教養、訓練、教誨」。9 聖經說這樣的管教和訓練其實是父母愛兒女的明證。(箴言13:24)兒女喜歡在道德上有清晰明確的指導方針,清楚知道是非善惡。他們受到管教,就知道父母關心他們,期望他們成為怎樣的人。

      但是,父母永不應當以暴虐不仁 的方式行使父母的權威——「管教的杖」。b(箴言22:15;29:15)聖經提醒父母:「不要過度糾正兒女,不然就會令他們灰心喪氣了。」(歌羅西書3:21,菲利普斯譯本)聖經也承認,體罰通常並非最有效的教導方法。箴言17:10說:「一句責備話深入聰明人的心,強如責打愚昧人一百下。」除此之外,聖經鼓勵人實施預防性 的管教。申命記11:19吩咐父母要好好把握日常起居的各種機會,把道德觀念灌輸給兒女。——參看申命記6:6,7。

      聖經向父母提出清晰明確的勸告,這些勸告是永不過時的。兒女需要仁愛而首尾一貫的管教。實際的經驗表明,聖經這些勸告確有實效。c

      克服造成分裂的壁壘

      今日世人由於種族和國家不同而四分五裂。這些人為壁壘使許多無辜的人在世界各地的戰爭中喪生。如果根據歷史發展來看,要不同種族、國家的人彼此平等相待,希望實在很微。非洲一位政治家說:「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的心。」11 但是,改變人心絕非易事。即使這樣,請考慮一下聖經的信息能夠怎樣打動人心,幫助人養成平等待人的態度。

      聖經表示,上帝「以一個人造出所有國族的人」;這個主張顯示,沒有任何種族是高人一等的。(使徒行傳17:26)聖經表明世上只有一個種族,就是人類種族。聖經也吩咐我們「要仿效上帝」,因為「[他]是不偏心的,無論哪個國族的人,只要畏懼他,行正義,都蒙他悅納」。(以弗所書5:1;使徒行傳10:34,35)人只要認真聽從聖經,切實按照其中的教訓而行,就會對人造成團結的影響。聖經的教訓會影響人的最深處——人的內心,把分裂人的各種人為壁壘消除。請考慮一個例子。

      希特勒在歐洲發動戰爭之際,有一群基督徒——耶和華見證人——堅決拒絕殺害無辜的人。他們不願「舉刀攻擊」同胞。他們渴望取悅上帝,所以採取這個堅定立場。(以賽亞書2:3,4;彌迦書4:3,5)他們真心相信聖經的教訓,深知沒有任何國家種族是高人一等的。(加拉太書3:28)由於緊守和平的立場,耶和華見證人是最先被關進集中營的人之一。——羅馬書12:18。

      但是,並非所有自稱跟從聖經的人都採取這樣的立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不久,德國基督新教教士馬丁·尼默勒寫道:「凡因[戰爭]責怪上帝的人,既不認識上帝的話語,也不想認識。……自古至今,基督教的各教會再三祝福戰爭、軍隊、武器,還在戰爭中祈求上帝把敵人消滅,行事跟基督的教訓背道而馳。這一切都是我們的錯,也是我們祖先的錯,但絕不是上帝的錯。今天,在熱心的聖經研究者[耶和華見證人]這個教派面前,我們基督徒感到無地自容。他們拒絕參與戰事,也不肯開槍殺害同胞,結果有成千上萬的信徒給送進集中營,最後[甚至]殺身成仁。」12

      直至今日,耶和華見證人仍然以弟兄友愛著稱。這種友愛把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克羅地亞人和塞爾維亞人,胡圖族人和圖西族人團結起來。可是,見證人樂意承認,他們能夠獲致這種團結,不是由於他們比別人優越,而是由於他們受到聖經信息所推動。——帖撒羅尼迦前書2:13。

      促進心理健康的實用勸告

      人的身體健康時常受到精神和情緒健康所影響。例如科學研究已證實,發怒可以產生有害的影響。迪克大學醫學中心行為研究所主任雷福·威廉斯醫生和妻子弗吉尼亞·威廉斯在他們合著的《怒氣可殺人》一書中指出,「大部分證據顯示,懷有敵視態度的人患上心血管病(或其他疾病)的機會較高。致病原因包括:失去社交上的支持、發怒時身體反應過度、耽於有害健康的行為。」13

      在這些科學研究面世之前數千年,聖經已簡單直截地指出,人的情緒跟身體健康有直接關係:「心中安靜是肉體的生命;嫉妒是骨中的朽爛。」(箴言14:30;17:22)聖經提出明智的勸告說:「當止住怒氣,離棄忿怒。」「你不要心裡急躁惱怒。」——詩篇37:8;傳道書7:9。

      聖經也就控制怒氣的問題提出明智合理的勸告。例如,箴言19:11說:「人有見識[『洞察力』,《新世》]就不輕易發怒;寬恕人的過失便是自己的榮耀。」譯作「洞察力」的希伯來詞語來自一個動詞,主要的意思是「知道某事的理由」。14 明智的勸告是:「要三思而後行。」人如果設法了解別人,看出別人以某種方式說話或行事的幕後理由,就會對別人更寬容,也較少動怒。——箴言14:29。

      另一個切合實際的勸告見於歌羅西書3:13:「要繼續彼此包容,彼此甘心寬恕。」細小的煩惱是人生無法避免的。「繼續彼此包容」這句話暗示,如果我們在別人身上見到一些事是我們不喜歡的,就應當樂於包容。「寬恕」的意思是消除恨意。與其懷恨在心,設法將懷恨的感覺消除,無疑明智得多;懷怒只會加重我們的精神負擔罷了。——參看附框「改善人際關係的實用勸告」。

      今日,人可以從許多方面獲得勸告和指導,但聖經的真知灼見卻是無與倫比的。聖經的勸諭並非僅是理論,所提出的忠告也從不會對人有害。事實證明聖經的智慧「十分可靠」。(詩篇93:5,新世)不但這樣,聖經的勸告是不受時間限制的。雖然聖經在差不多二千年前即已寫成,其中的勸告卻至今仍然適用。不論我們的皮膚是什麼顏色,或生活在什麼國家,聖經的勸告都同樣有效。聖經的話語的確大有力量——有力量導人向善。(希伯來書4:12)因此,要仔細閱讀這本書,把其中的原則切實應用出來;這樣做可以大大改善你的生活質素。

      [腳注]

      a 這裡譯作「連合」的希伯來詞語達巴克,含有「懷著愛意忠貞地緊緊依附某人」的意思。4 馬太福音19:5譯作「緊緊相連」的希臘詞語,跟一個意思是「用膠連著」、「黏合」、「緊緊連繫起來」的詞語有關。5

      b 在聖經時代,「杖」這個詞(希伯來語,沙貝特)的意思是指一根「棍」或「棒」,就像牧人所用的。10 在教養兒女方面,權威的杖暗示仁愛的指導而非苛酷的虐待。——參看詩篇23:4。

      c 參看紐約守望台聖經書社出版的《家庭幸福的祕訣》一書,題名為「從兒女的嬰孩時期就悉心教導」、「幫助十餘歲的兒女順利成長」、「家裡有個反叛青年嗎?」和「保護家人免受不良影響所傷害」各章。

      [第24頁的精選語句]

      聖經就家庭生活提出明確、具體的勸告

      [第23頁的附欄]

      健康家庭的特徵

      幾年前,一位教育家兼家庭問題專家作了一項廣泛的調查,請500多位處理家庭問題的專業人士評論,他們在「健康」的家庭裡見到一些什麼特徵。饒有趣味的是,專家們所舉出的特徵中,最常見的幾個是聖經早已大力推薦的。

      在這些特徵中,良好的溝通,包括消除歧見的有效方法,高踞首位。主辦調查的發起人指出,在健康的家庭裡,一個共通的守則是,「不可在上床時還對別人懷怒」。6 可是,聖經在1900多年前已經勸戒人說:「你們發烈怒,卻不要犯罪;不要到日落還在動怒。」(以弗所書4:26)在聖經時代,計算日子是從日落到日落的。因此,在現代的專家研究家庭之前很久,聖經已提出明智的勸告:要盡快——在一日結束,另一日開始之前——解決造成分裂的爭端。

      調查者留意到,健康的家庭「不會在出門或上床之前,談及容易引起爭論的題目」。她說:「我再三聽見『適當時機』這句話。」7 這些家庭的做法其實跟聖經在2700多年前記錄下來的箴言一致:「一句話說得合[時],就像金蘋果鑲在銀的器物上。」(箴言15:23;25:11,新譯)這個比喻所指的,可能是鑲有金蘋果作為裝飾的銀盤。在聖經時代,這是深受人珍視的美麗工藝品。這表示,在適當時候說得體的話,是一件美好而深具價值的事。在惱人的環境下,找適當的時候說些合宜得體的話,的確有如珍寶一樣可貴。——箴言10:19。

      [第26頁的附欄]

      改善人際關係的實用勸告

      「你們生氣,卻不可犯罪;在床上的時候,你們要在心裡思想,並且要安靜。」(詩篇4:4,新譯)在大多數時候,如果事情只牽涉到微小的過失,緘口不言可能是明智之舉。這樣就可以避免引起感情衝動的爭吵了。

      「說話浮躁的,如刀刺人;智慧人的舌頭卻為醫人的良藥。」(箴言12:18)說話前要想清楚。魯莽的話可以傷害別人,甚至終止友誼。

      「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語暴戾,觸動怒氣。」(箴言15:1)人要有自制能力,才能夠回答柔和。這樣做時常可以消除難題,促進和睦。

      「紛爭的開始,如同決堤的水;所以在爭執發生以前,就要[離去]。」(箴言17:14,《新譯》)要趁你還未大動肝火,就從速避開惱人的情況;這樣做無疑是明智之舉。

      「你不要心裡急躁惱怒,因為惱怒存在愚昧人的懷中。」(傳道書7:9)行動是由情緒引發的。敏於動怒的人實在愚不可及,因為惱怒可以導致魯莽的言行。

      [第25頁的圖片]

      耶和華見證人是最先被關進集中營的人之一

  • 一本預知未來的書
    一本造益萬民的書
    • 一本預知未來的書

      一般人都對未來感到興趣。他們希望在許多事上得到可靠的預測,從天氣預告到經濟指標不等。可是,每逢他們按照這些預測採取行動,卻時常大失所望。聖經含有許多預言。這些預言有多準確呢?它們是預先寫下來的歷史嗎?還是歷史冒充預言?

      據報,羅馬政治家加圖(公元前234-149年)說:「每逢一個占卜者遇見另一個占卜者,我不禁納罕他是否會心照不宣地微笑。」1 的確,直至今日,許多人仍然對算命的、占星的和其他占卜者表示懷疑。這些人所作的預測時常含糊其詞,可以作多個解釋。

      可是,聖經的預言又怎樣?我們有理由懷疑這些預言嗎?還是我們有理由深信不疑?

      不是僅憑經驗猜測

      有見識的人可能根據可見的趨勢,就未來作出準確的預測,但他們不可能每次都猜中。《未來衝擊》一書指出:「每個社會所面對的不僅是一系列很可能發生 的未來,同時也面對多個可能發生 的未來,以及多個彼此不同、人們希望見到 的未來。」該書補充說:「當然,沒有人能夠在絕對的意義上『知道』未來。我們只能將假設系統化和深化,並且試圖決定各個假設發生的可能性有多大。」2

      但是,聖經執筆者並非僅就未來作出「假設」,然後決定這些假設發生的『可能性有多大』。我們也不能說他們的預測僅是模稜兩可的聲言,是可以作出多種解釋的。相反,他們說的預言有許多是異常明確具體的,而且預告的事時常與一般人所預期的剛相反。且舉個例,請看看聖經怎樣預告古代的巴比倫城會有什麼遭遇。

      給「滅亡的掃帚掃淨」

      古代的巴比倫城被人譽為「列國的榮耀」。(以賽亞書13:19)這個面積廣大的城市位居要衝,是波斯灣到地中海的商路必經之地。所以,對東西方的海陸貿易來說,巴比倫城是個商業重鎮。

      到公元前7世紀,巴比倫城成為巴比倫帝國看來牢不可破的首都。這城橫跨幼發拉底河,巴比倫人利用河水築了一道又深又闊的護城河,又築了許多縱橫交錯的運河。除此之外,城的四周還建有巨大的雙重城牆,牆上築有許多供防衛用的碉堡。難怪城裡的居民感到十分安全。

      可是,在公元前8世紀(當時巴比倫尚未達到全盛時期),以賽亞先知已預告巴比倫會給「滅亡的掃帚掃淨」。(以賽亞書13:19;14:22,23)以賽亞也描述巴比倫陷落的方式。入侵的軍隊會使它的河流「乾涸」;這樣,它的護城河就失去作用,以致將城暴露在敵人攻擊之下。以賽亞甚至提及征服者的名字,他就是波斯王「塞魯士」;「城門[要]在他面前敞開,不得關閉」。——以賽亞書44:27-45:2。

      先知宣告這樣的預言,實在非常大膽。但是這些預言有沒有實現呢?歷史回答得很清楚。

      「不用一戰」

      以賽亞寫下預言之後兩個世紀,在公元前539年10月5日晚上,塞魯士大帝率領米底亞和波斯聯軍在巴比倫城附近紮營。但巴比倫人充滿自信,毫不擔心。據希臘歷史家希羅多德(公元前5世紀)說,城內貯有足供多年之用的物資。3 巴比倫人也有幼發拉底河和高大的城牆保護他們。可是就在那一晚,據拿波尼度編年史說,「塞魯士的軍隊不用一戰就攻進巴比倫」。4 這件事怎可能發生呢?

      希羅多德解釋說,城內的人「當時正載歌載舞、狂歡作樂、慶祝節日」。5 可是,塞魯士在城外把幼發拉底河的河水改道了。水位逐漸下降,他的軍隊沿著河床涉水前進,水深至他們的大腿。士兵步過高大的城牆,從希羅多德所說「面對著河的各城門」進入城內;當時守兵竟然粗心大意地讓城門大開。6(參閱但以理書5:1-4;耶利米書50:24;51:31,32。)其他歷史家,包括色諾芬(約公元前431至352年),以及考古學家所發現的泥版,都一致證實塞魯士突然攻陷巴比倫。7

      這樣,以賽亞論及巴比倫的預言就實現了。這真的是預言的應驗嗎?這可能不是預言,而是在事情發生之後才寫下來的嗎?老實說,關於聖經的其他預言,我們也可以提出同一個問題。

      歷史冒充預言?

      聖經的預言者,包括以賽亞在內,如果僅是改寫歷史,使其看來像預言一樣,這些人就只是聰明的騙子罷了。但他們行騙有什麼動機呢?真正的預言者凜然宣告,他們是不受賄賂的。(撒母耳記上12:3;但以理書5:17)我們已考慮過有力的證據,表明聖經執筆者(其中許多是預言者)都是忠實可靠的人;他們甚至願意把自己所犯的難堪錯誤也揭露出來。看來這樣的人不大可能會蓄意行騙,把歷史冒充為預言。

      另一件事也值得注意。許多聖經預言都對先知自己的同胞,包括祭司和統治者在內,提出猛烈抨擊。例如,以賽亞大力譴責當日的以色列人,包括領袖和人民在內,指出他們道德墮落、寡廉鮮恥。(以賽亞書1:2-10)其他的預言者也有力地揭發祭司的罪行。(西番雅書3:4;瑪拉基書2:1-9)先知何以要捏造預言,對自己的百姓大事抨擊呢?祭司何以要在這個騙局上與先知合作呢?這實在是難以想像的。

      除此之外,如果眾先知僅是騙子,他們又怎能將大眾全都騙倒呢?以色列人很注重教育,兒童自幼就學會寫讀。(申命記6:6-9)人民受到鼓勵在私下閱讀聖經。(詩篇1:2)在每週的安息日,猶太會堂裡有人公開 誦讀經文。(使徒行傳15:21)既然整個國家的人都識字,也熟悉聖經,看來不大可能他們竟會被這樣的騙局所騙倒。

      此外,以賽亞並非僅預言到巴比倫的陷落,他的預言也包括一個細節,是不可能在預言應驗之後才寫下來的。

      「那地必永遠沒有居民」

      巴比倫陷落之後,會有什麼遭遇呢?以賽亞預言說:「那地必永遠沒有居民,世世代代無人居住;阿拉伯人不在那裡搭帳幕;牧羊人也不領羊群躺臥在那裡。」(以賽亞書13:20,新譯)預告一個位居要衝的城市竟然會無人居住,實在是太奇怪了。以賽亞的話可能是在他見到巴比倫淪為荒涼之後,才寫下來的嗎?

      巴比倫被塞魯士攻陷之後,雖然地位一落千丈,卻仍然有人居住,達多個世紀之久。你還記得,死海書卷包含一份完整的以賽亞書,是在公元前2世紀寫成的。抄製這份書卷的時候,巴比倫被帕提亞人所佔領。公元1世紀,有一群猶太人在巴比倫定居,聖經執筆者彼得曾經前往探訪這些人。(彼得前書5:13)在那個時候,以賽亞書死海書卷已寫成了差不多兩個世紀。因此,直至公元1世紀,巴比倫尚未完全淪為荒涼,但以賽亞書在此之前很久已寫成了。a

      正如聖經預言,巴比倫最後淪為「亂堆」。(耶利米書51:37)據希伯來學者哲羅姆(公元4世紀)說,巴比倫當日成為「各種野獸」出沒的獵場。9 直至今日,巴比倫仍是一片荒土。

      以賽亞並沒有活到目擊巴比倫變成寂無人居的日子。但這個一度勢力強大的城市的遺跡(位於巴格達以南大約80公里)卻默默地作證,以賽亞的預言確已應驗了:「那地必永遠沒有居民。」就算人使巴比倫成為觀光地點,吸引若干遊客前往參觀,巴比倫的「後裔子孫」卻永遠消逝了。——以賽亞書13:20;14:22,23,新譯。

      所以,以賽亞先知所說的並不是一些模稜兩可的預言,可以用來解釋任何未來的發展。他也沒有重寫歷史,冒充為預言。請想想這件事:為什麼一個騙子要冒險「預告」一些他絕對無法控制的事,公言勢強力大的巴比倫會永無人居呢?

      證明聖經準確無誤的例子很多,關於巴比倫陷落的預言只是其中之一罷了。b在許多人看來,聖經預言的應驗表示這本書必然出自一個高於人的來源。也許你會同意,這部能夠預知未來的書至少值得你查考一下。有一件事是我們可以肯定的:現代占卜者所作的預測大都模稜兩可,或聳人聽聞,這些「預言」與聖經裡明確具體的預言實在有天淵之別。

      [腳注]

      a 我們有充分證據證明,《希伯來語聖經》的各書——包括以賽亞書——在公元1世紀以前很久即已寫成。歷史家約瑟夫斯(公元1世紀)表示,《希伯來語聖經》的正典在他的日子之前很久已經編定了。8 除此之外,把《希伯來語聖經》譯成希臘語的《七十人譯本》,在公元前3世紀著手翻譯,到公元前2世紀已完成。

      b 關於聖經預言和證明這些預言業已應驗的歷史事實,紐約守望台聖經書社出版的《聖經——上帝的話語抑或人的話語?》一書117-133頁有進一步的論述。

      [第28頁的精選語句]

      聖經執筆者是準確的預言者,還是聰明的騙子?

      [第29頁的圖片]

      古巴比倫的遺跡

  • 這本書值得你讀嗎?
    一本造益萬民的書
    • 這本書值得你讀嗎?

      「著書多,沒有窮盡。」所羅門在3000多年前這樣說。(傳道書12:12)這句話在今日仍然一樣適切。除了經典名著之外,每年還有成千上萬的新書出版。既然有這麼多書供你選擇,為什麼你應當閱讀聖經呢?

      許多人讀書不是為了怡情,就是為了益智,也許想兩者兼顧。閱讀聖經的情形也一樣。閱讀這本書可以令人精神振奮,甚至心曠神怡。但聖經的作用不是僅限於此。這本書是知識的一個獨特來源。——傳道書12:9,10。

      有許多問題是人很久以來一直想知道的——關於我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聖經能夠回答這些問題。許多人想知道:我們是怎會活在世上的?人生有什麼目的?我們怎樣才能在一生中獲致快樂?地球上永遠都會有生物存在嗎?我們的前途究竟會怎樣?

      這本冊子所提出的一切證據清楚表明,聖經是一本準確、真實的書。我們已考慮過,聖經切合實際的勸告可以怎樣幫助我們在今日過有意義的快樂生活。既然聖經就現今提出的解答令人十分滿意,無疑它對往事的解釋以及有關未來的預言,也值得我們仔細留意。

      怎樣獲得最大裨益

      許多人開始閱讀聖經之後,發覺有些部分難於了解,於是就停下來了。如果你曾這樣,以下的提議也許會對你有所幫助。

      首先,要揀選一本可靠的現代譯本,例如《聖經新世界譯本》。a有些人會最先讀讀報導耶穌生平的福音記載。耶穌的睿智教訓,例如他在登山寶訓裡所說的話,反映出他對人性有很深的了解;他的話能夠幫助我們改善自己的一生。——參看馬太福音5至7章。

      除了把整本聖經從頭到尾讀過一遍之外,用標題法去研讀聖經也可以使我們獲益良多。這個方法分析聖經對各個題目的主張。關於魂、天地、生死,以及上帝的王國——這王國是什麼,以及會成就些什麼事——聖經的真正主張可能令你頗感意外。b耶和華見證人有一個免費的聖經研究安排,幫助人用標題法研讀聖經。你可以按本冊子第2頁列出的地址,來信向出版者查詢。

      許多人查考過聖經之後,認定聖經是來自上帝的。聖經表明,上帝叫做「耶和華」。(詩篇83:18)你也許尚未完全確信聖經是來自上帝的,但何不親自查考一下呢?我們深信,如果你親自作一番學習、沉思,體驗到聖經所含的永恆智慧多麼有價值之後,就必然能夠看出,聖經的確是一本能夠造益萬民的書,而且是一本值得你一讀再讀的書。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