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姻親衝突由來已久
    警醒!1990年 | 9月8日
    • 姻親衝突由來已久

      「你的臉色我抵受不了!」富士子對她的家姑登美子嚷道。富士子厭倦了受人呼來喝去。雖然她在表面上不動聲色,內心卻苦惱不堪。她說:「我心裡感到無限辛酸,俯仰由人。天天過著這樣的生活實在令我無法抵受。」

      一個在日本獨居的老婦說:「我的兒子和媳婦棄我不顧。我如今無牽無掛,隨心所欲地生活,但每當夕陽西下時,就不禁覺得有點寂寞。」

      婆媳之間的衝突既悠久又普遍。澳洲一份雜誌的編輯博林(Dulcie Boling)指出:「令人遺憾的是,有些婦人總是嫉妒自己的媳婦。……要應付這種情形,除了逆來順受之外,實在沒有其他辦法。」東方的傳奇甚至描述有些老婦被遺棄在山上,這樣的行為是她們的媳婦所策動的。

      今日,這種衝突甚至比以前更加複雜。據統計顯示,人壽正在增加,家庭越來越細小,男女死亡率的差距卻越來越大。結果如何?有更多女性活到70或80歲以上,婆媳之間的衝突成了令人筋疲力盡的馬拉松長跑而非以往的100碼短跑。

  • 姻親衝突由來已久
    警醒!1990年 | 9月8日
    • 東方人在這方面的喜好卻不同。據日本管理與協調機構所作的一項國際調查透露,日本和泰國的大多數老年人喜歡和親屬同住。調查發現,在泰國有百分之61的老人,日本則有百分之51的老人,實際這樣行。

      當然,西方人作這種選擇也相當普遍。年紀十分老邁或纏綿病榻的父母許多時與兒女同住。在法國,75歲以上的鰥寡父母與兒女之一同住是很普遍的情形。

      接受利弊

      兩三代人決定同居一屋當然有若干益處。年長的人會感到較為安全,也沒有那麼寂寞。年輕的一代可從長輩的經驗學到教訓,在經濟上也有許多裨益。

      另一方面,與姻親同居可能使業已相當複雜的姻親關係更為棘手。例如,按照傳統,日本的年老雙親多數與長子一家同住,婆媳之間的衝突是廣為人知的。

      你若面對這樣的環境,你會怎樣行?吉爾福德學院社會學教授佐夫(Paul E. Zopf)在《美國的年長人口》一書中說:「這樣的家庭也產生衝突和處理衝突的機會。控制衝突及與長輩和衷共濟的能力乃是一種可以引展到其他關係之上的技術。」

      因此,要對這件事採取積極的看法。你若學懂怎樣控制家人的衝突,你就很可能也學會怎樣更有技巧地應付其他的棘手情況。要接受這種情形而視之為挑戰,你的品格便會有所改善。我們且來檢討一下與姻親同居的種種難題,並且看看這些難題可以怎樣成功地加以應付。

  • 難題是什麼促成的?
    警醒!1990年 | 9月8日
    • 難題是什麼促成的?

      「太多鹽對家人沒有益!」家姑斷言。「但菜不夠鹽就淡而無味了!」媳婦堅持說。她在家姑背轉身時放下一小撮鹽。

      兩人都堅持己見,結果煮出來的菜雙方都覺得不合口味。但後果卻可能較此嚴重得多。姻親的磨擦可能在精神和感情上導致延續多年的痛苦掙扎。

      在許多人看來,這種衝突似乎是無法避免的。日本精神病院協會會長齋藤茂太博士寫道:「無論一個家庭相處得怎樣和諧,婆媳之間的磨擦是在所難免的。」但難題並非僅限於東方。

      《儆醒!》雜誌駐意大利通訊員報導說:「男女結婚之後與新娘或新郎的父母同住的習慣使許多家庭均遭遇難題,許多年輕妻子由於家姑愛管閒事、專橫武斷而苦不堪言。」

      不論東方或西方國家,報章和雜誌均常有個人忠告專欄去應付姻親衝突。那末,難題可能是由什麼促成的呢?

      誰作決定?

      兩個主婦同在廚房工作,問題往往是:誰作決定?一位與家姑同住12年以上的女子說:「我們的品味和方法各異,每次下廚我都緊張忙亂,結果意見分歧。」

      「在最初十年,我們曾為瑣事而互不相讓,」另一位媳婦承認說,婆媳可能為了無足輕重的事——例如怎樣把襯衣掛在繩子上——而發生意見。即使婆媳不是同住在一起,事態也可能惹起麻煩。家姑探訪時也許發表意見說,「我的兒子不喜歡把牛排煎得那麼熟,」結果造成婆媳之間一輩子的不和。問題的癥結仍然是,誰作決定和為誰而作。

      御茶水女子大學家政學助理教授袖井孝子指出這項爭論,說:「不論與兒子、媳婦抑或女兒、女婿同住,一個家庭是無法讓兩個主婦互爭控制權的。家中必須有分隔的居住空間,不然就得調整情況,讓一人作管家,另一人作助手。」兩代必須根據老一代的身心狀況和年輕一代的經驗或缺乏經驗作出合理的協議。

      私生活的問題

      若有兩代或更多代人同居一屋,家中的成員就必須在若干程度上犧牲一點私生活。可是,在這方面每個成員可能有不同的尺度。青年夫婦也許渴望有多點私生活,但老人家卻渴望多點有人作伴。

      例如,住在東京近郊的一位媳婦認為家姑侵犯了她夫婦間的私生活。怎會如此呢?原來家姑把她和丈夫的私人待洗衣服洗好摺好,放在一處。媳婦認為家姑不應為他們做這等私人的事。另一方面,家姑登貴子因她的媳婦整理房屋時把她珍藏多年的東西拋掉而感到不悅。

      侵犯私生活可能變成十分極端。與年老家姑同住的湯姆夫婦感到困擾,因為家姑在午夜闖進他們的寢室。理由何在?家姑說:「我想看看湯姆有沒有事。」後來他們遷往一間分為兩層的樓宇單位,不許家姑到上層,難題才告解決。

      可是,在許多家庭裡,到有第三代來臨時,難題才真正惡化。

      對待兒女

      如今,青年母親通常向育嬰書籍尋求忠告。另一方面,祖母由於在教養兒童方面有多年經驗,自然覺得自己有資格提出忠告。不過,忠告往往被視為批評,於是衝突便產生了。

      孝子在管教年幼的兒子時就要應付這項難題。她丈夫的母親和祖母奔入她的房間阻止她管教兒子,呼喝的聲音甚至比孩子的哭聲還響。孝子感覺受到威逼,於是只好停手。後來,她意識到管教的重要,便決定恢復訓練。——箴言23:13;希伯來書12:11。

      一位住在橫濱的母親在兒女出生之後也要和家姑力爭。她對於祖母在兩餐之間給孫兒們零食吃感到不滿,因為孩子們吃得太飽就不肯吃飯。

      論到這項難題,齋藤博士說:「[祖父母]給孫兒女零食和零用錢是放縱孩子的自私慾望。簡言之,他們不斷寵壞了孫兒女。」他建議年輕母親在訓練孩子方面保持堅定,不要讓步。

      爭寵

      在婆媳之間的衝突中有一種非理性的力量在發揮作用。齋藤博士解釋:「在心理上,家姑感到媳婦從她手上把兒子搶走。當然,她沒有將這種想法宣之於口,否則便是太幼稚了。但在潛意識中,兒子被搶走的念頭在她心裡已根深蒂固。」結果,婆媳之間若非公開爭吵便是關係緊張。

      隨著家庭單位日漸縮小,這種趨向看來日益強烈。母親由於較少兒女要照顧,以致覺得與兒子的關係更親密。母子既是共同生活多年,她對兒子的喜惡十分熟悉。新媳婦雖然熱心要取悅丈夫,但至少在初時尚未熟悉這些細節。這樣很易形成一種競爭精神,家姑和媳婦同向一個男子爭寵。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