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理是什麼?』守望台1995年 | 7月1日
-
-
『真理是什麼?』
兩個迥然不同的男子面對面望著對方。一個是家境富有、為人刻薄、充滿野心的政治家,但求官運亨通,就不擇手段。另一個男子是個淡薄名利的教師,為了拯救別人,他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不用說,這兩個男子的觀點並不一致!特別在真理這個問題上,他們的看法更判若雲泥。
這兩個男子一個是彼拉多,一個是耶穌。耶穌站在彼拉多面前,他是階下囚。為了什麼緣故?耶穌解釋箇中因由,歸根結底是為了一件事:真理。事實上,耶穌來到地上執行服事職務就是為了真理的緣故。他宣告說:「我為此而生,也為此來到世間,特為給真理作見證。」——約翰福音18:37。
彼拉多的回應是個值得考慮的問題:「真理是什麼呢?」(約翰福音18:38)他真的想知道問題的答案嗎?很可能並不是。通常無論別人向耶穌提出什麼問題,只要對方是誠懇的,耶穌都會一一解答。但這次耶穌卻沒有回答彼拉多。聖經記載說,彼拉多提出問題之後,就走到外邊去了。這個羅馬總督可能抱著挖苦和懷疑的態度提出這個問題,他彷彿說:「真理?真理是什麼?根本就沒有真理這回事!」a
彼拉多對真理表示懷疑;這種態度在今日十分普遍。許多人認為真理是相對的。換言之,對一個人來說是真實的事,對另一個人卻不一定真實,因此兩種看法都是「對的」。這種見解非常普遍,人們甚至為它起了一個名稱:「相對主義」。你對真理也懷著這樣的看法嗎?若然,你是否未作過徹底查究就貿然接受了這種看法?即使你沒有採納這樣的看法,你知道這種見解對你的生活有多大影響嗎?
攻擊真理
彼拉多並非第一個不相信有絕對真理存在的人。事實上,有些古希臘哲學家的一生致力於鼓勵人要凡事都懷疑!在彼拉多之前五個世紀,被譽為歐洲形而上學之父的巴門尼德認為,真正的知識是無法獲致的。被人公認為「最偉大的古代哲學家」的德謨克利特斷言:「真理莫測高深。……我們所知的,沒有一樣是肯定的。」這些學者當中,最受人尊崇的莫過於蘇格拉底。他說,他真正肯定的,只是自己什麼也不知道。
時至今日,人們仍然懷疑真理是可以獲知的。例如有些哲學家說,既然知識是通過感官傳達給我們的,感官有被騙倒的可能,因此沒有任何知識是能夠證實的。法國哲學家和數學家笛卡兒決定把所有他認為是肯定的事重新加以考證。結果他拋棄了以前所信的一切,只有一項真理是他認為無法推翻的:「我思,故我在。」
相對論方興未艾
鼓吹相對論的人不僅限於哲學家。這個主張受到宗教領袖所提倡,學校把這個見解灌輸給學生,新聞媒介將它廣傳開去。幾年前,美國聖公會會督約翰·斯龐說:「我們必須……改變自己的想法,不應再認為自己擁有真理,別人非接受我們的見解不可。我們必須意識到,絕對的真理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斯龐所主張的相對論跟今日大多數教士的見解類似;他們甘願捨棄聖經的道德教訓,轉而鼓吹「人人都可以自下結論」的見解。例如,為了使同性戀者在聖公會內感到較「自在」,斯龐寫了一本書,聲稱使徒保羅也是個同性戀者!
在許多國家,學校制度看來也提倡同一類的想法。阿倫·布盧姆在《關閉美國人的心竅》一書中說:「大學教授可以絕對肯定一件事:幾乎每個入大學的學生都相信,或聲稱自己相信,真理是相對的。」布盧姆發現,如果他在這件事上挑戰學生的信念,他們就會大感驚訝,「彷彿他竟對2+2=4這件事表示懷疑似的」。
這個世界也以其他無數方式助長類似的想法。例如電視和報章的記者看來關心討觀眾喜歡過於關心報導事情的真相。有些新聞節目為了看來較戲劇化,甚至不惜竄改或偽造影片。在娛樂界,真理受到甚至更猛烈的攻擊。我們的父母和先人所奉行的道德觀和價值觀早已被人棄若敝屣,時常更飽受人的嘲笑。
當然,有些人可能認為,相對主義其實代表頭腦開明,因此對社會具有正面的影響。這真的是實情嗎?相對主義對你有什麼影響?你相信真理是相對的,甚至根本沒有真理這回事嗎?若然,你也許覺得尋找真理是枉費心機的事。這樣的看法會對你的前途大有影響。
[腳注]
a 據聖經學者倫斯基說,彼拉多的「聲調儼如一個滿不在乎的世俗人;他只是用這個問題去表明,一切與宗教真理有關的主張都是無用的揣測而已」。
-
-
為什麼要尋找真理?守望台1995年 | 7月1日
-
-
為什麼要尋找真理?
許多宗教組織都聲稱自己擁有真理,而且熱中於向人推介這些主張。然而,他們向人提供的所謂「真理」只是一大堆莫衷一是、叫人眼花繚亂的主張。這是否足以證明,所有真理都是相對的,世上根本沒有絕對的真理存在呢?並不然。
魯杰羅教授在《思考的藝術》一書中指出,甚至有思想的人有時也聲稱真理是相對的;這令他感到意外。他解釋說:「如果人人都自行決定什麼是真理,就沒有一個人的見解比別人高明了。所有主張都是同等的。如果所有見解都不分高下,又何必鑽研任何問題呢?何必要發掘地下去解答考古學的問題?何必要調查中東緊張的原因?何必尋找醫治癌病的藥物?何必要探測銀河系?除非有些答案比其他答案好,除非真理是與眾不同的,而且不受別人的看法左右,否則這一切活動就變得毫無意義了。」
事實上,沒有人真正 相信世上並沒有真理存在。在一些實際問題上,諸如醫藥、數學、物理律則,即使最堅定的相對主義者都會相信,有些事情是確鑿不移的。假如我們不相信空氣動力學的律則是絕對真理,試問有誰敢坐飛機呢?因此,能夠證實的真理是的確存在的,在我們四周隨處可見,我們甚至願意用生命來擔保它們的可靠性。
相對主義代價高昂
相對主義最明顯的錯誤是在道德方面,在這方面所造成的損害也最嚴重。《美國百科全書》指出這件事說:「有人曾認真懷疑,究竟人是否能夠獲悉……真正的知識或真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每逢人拒絕承認真理和知識的雙重觀念,將它視為不切實際或有害,人類社會就逐漸衰敗。」
或者你已留意到人類社會正經歷這種衰敗。例如,聖經的道德教訓清楚表明,性不道德是不對的,但這樣的想法已很少被視為真理了。道德觀應變論——「由你自行決定什麼對你 來說是對的事」——是時下流行的主張。誰敢斷言目前社會的腐敗情況並不是 相對主義的看法所造成的惡果?毫無疑問,普世流行的性傳染病、分崩離析的家庭、青少年懷孕等已足以將事情的真相顯露出來。
真理是什麼?
因此,讓我們撇下相對主義的污水,轉而查考聖經所說的純淨的真理之水。(約翰福音4:14;啟示錄22:17)在聖經裡,「真理」跟哲學家所辯論的各種抽象、複雜的觀念有天淵之別。
耶穌曾說,他降世的目的是要向人傳講真理;他所談及的真理乃是忠心的猶太人珍視了多個世紀的東西。在他們的神聖著作裡,猶太人一向將「真理」視為確鑿不移的事而非僅是理論。在聖經裡,「真理」一詞譯自希伯來字「厄梅特」。這個字所含的意思是穩確、牢固,也許最重要的是,可靠。
猶太人有充分理由對真理懷有這樣的看法。他們稱他們的上帝耶和華為「[真理]的上帝」。(詩篇31:5)耶和華是個言出必行的上帝。每逢他許下諾言,他必定加以履行。他感示人寫下預言,就必定使這些預言獲得應驗。每逢他作出最後判決,這些判決一定會被切實執行。有千百萬以色列人曾目擊這些真實事件。上帝感示的聖經執筆者將這些事件記錄下來,這些都是無庸置疑的歷史事實。聖經跟其他被視為聖典的書截然不同的一點是,聖經的記載絕沒有以神話或傳說為背景。反之它的記載是以有稽可考的事實為根據的,包括歷史、考古、科學和社會方面的真實事件。難怪詩篇執筆者論及耶和華說:「你的法律是真理。……你全部的法律都是真理!你法律的中心乃是真理」!——詩篇119:142,151,160,《現譯》。
耶穌在禱告中複述詩篇所說的話:「你的道就是真理。」(約翰福音17:17)耶穌深知天父所說的一切話都是絕對穩確,絕對可靠的。同樣,耶穌自己也「滿有……真理」。(約翰福音1:14,《新譯》)他的跟從者以目擊證人的身分獲悉這些資料,然後將其記錄下來,向後世作證耶穌所說的一切話都是確鑿不移的真理。a
可是,耶穌告訴彼拉多他來到地上是要傳講真理時,他所想到的是特別某種真理。彼拉多問他:「你是王嗎?」耶穌回應這個問題時作了以上關於真理的聲明。(約翰福音18:37)上帝的王國,以及耶穌所具有的君王身分,乃是耶穌在地上傳道的主題和中心思想。(路加福音4:43)這個王國會使耶和華的名成聖,證明他的至高統治權是正當的,並使忠心的人類重獲永遠、快樂的生命。這一切就是所有真正基督徒所寄望的「真理」。既然耶穌在實現上帝的應許方面擔任這麼舉足輕重的角色,既然上帝的所有應許都由於耶穌而成為「阿們」,成為實在,耶穌自然能夠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約翰福音14:6;哥林多後書1:20;啟示錄3:14。
對今日的基督徒來說,看出這些真理是絕對可靠的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這意味到他們對上帝的信心,以及對他的應許所懷的盼望,都是基於事實和合乎現實的。
將真理付諸實行
聖經將真理與行為相提並論,這件事不應使我們感到意外。(撒母耳記上12:24;約翰一書3:18)對敬畏上帝的猶太人來說,真理並不是僅供人談論的課題而已。反之,真理是一種生活方式。「真理」一詞在希伯來文也含有「忠心」的意思。這個字詞被用來形容一個可以信任、言而有信的人。耶穌教導門徒要懷著同樣的觀點去看真理。他嚴詞譴責法利賽人的偽善,因為在他們那自以為義的言詞和不義的行為之間存有很大的差距。但耶穌卻以身作則按著自己所倡導的真理而生活。
因此,所有跟從基督的人都應當這樣行。對他們來說,上帝話語的真理,關於耶穌基督所統治的上帝王國的好消息,絕非僅是知識而已。真理促使他們將所學的付諸實行,推使他們按真理而生活,並將真理與別人分享。(可參看耶利米書20:9。)對第一世紀的基督徒會眾來說,他們成為基督跟從者之後所採納的生活方式有時即以「真理」或「真理的道」為人所知。——約翰二書4;約翰三書4,8;彼得後書2:2,《新譯》。
無價的珍寶
不錯,接受上帝話語的真理需要人付出代價。首先,僅是獲知真理就可能令人大受衝擊。《美國百科全書》評論說:「真理時常引起人的反感,因為真理既不支持偏見,也不附和謠言。」看見自己的宗教主張被揭發是錯誤的,尤其是這些道理是我們從深受信任的宗教領袖那裡學到的話,無疑會令我們大感失望。有些人將這樣的經驗比作好像發現自己所信任的父母原來是祕密罪犯一般。可是,找出宗教的真理豈不比生活在幻覺中好得多嗎?認識事實的真相豈不勝過被謊言牽著鼻子走嗎?b——可參看約翰福音8:32;羅馬書3:4。
其次,按宗教真理而生活有時可能使我們受到以前的朋友所峻拒。世上許多人都「用虛謊取代了上帝的真理」;在這樣的世界裡,緊守上帝話語的真理的人看來跟別人不一樣,結果他們有時遭人誤解和排斥。——羅馬書1:25,《新譯》;彼得前書4:4。
即使我們要為真理付出這樣的雙重代價,也是值得的。認識真理使我們得以擺脫謊言、幻想和迷信的奴役。如果我們按真理而生活,真理會強化我們,使我們有力量抵受各種艱辛。上帝的真理是可靠的,是有充分根據的;它給予我們希望,使我們能忍受任何試煉。難怪保羅將真理比作士兵穿著上戰場的堅韌皮腰帶。——以弗所書6:13,14。
聖經的箴言說:「你當買真理;就是智慧、訓誨,和聰明也都不可賣。」(箴言23:23)如果我們將真理視為相對的或甚至不存在,我們就會錯過人生最令人振奮和滿足的東西了。找到真理就是找到希望。認識和愛好真理就等於認識和愛戴宇宙的造物主和他的獨生子。按真理而生活使我們能夠過一種有目的的生活和享有內心的安寧,從今直到永遠。——箴言2:1-5;撒迦利亞書8:19;約翰福音17:3。
[腳注]
a 四福音的記載顯示,在70多處地方,耶穌採用一個獨特的措辭去強調他的話是真實的。他時常用「阿們」(中文聖經《和合本》譯作『我實在告訴你們。』)一詞去帶出一句話。相當於「阿們」的希伯來字詞意思是「肯確、真實」。《新編國際新約神學辭典》評論說:「藉著用阿們去介紹自己的話,耶穌標明他的話是實在的,是可靠的。他恪守這些話,使之對自己以及對聽者都同樣具有約束力。這些話乃是他的威嚴和權柄的一項表現。」
[第6頁的附欄]
真理會改變嗎?
魯杰羅在《思考的藝術》一書中提出了這個問題。他的答案是,不會。他解釋說:「有時真理看來改變了,但我們若進一步仔細查看,就會發覺它其實沒有改變。」
他說:「請考慮聖經第一部書創世記的作者。有許多世紀的時間,基督徒和猶太人都相信這部書只有一位作者。後來這個看法受到質疑,最後人們認為創世記的作者多至五位。後來到了1981年,學者就創世記作了一項長達五年的語言分析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創世記只有一位作者的可能性是百分之82,這個結果跟最初的想法不謀而合。
「關於創世記作者的真理有改變嗎?沒有。只是我們的信念改變了。……不論我們知道真理還是不知道,真理並不會因此就有所改變。」
[第7頁的附欄]
尊重真理
「我們這時代的人凡事都想『揭露真相』,因為他們認為沒有任何人或事能真正自稱是真理。這其實只是一種似是而非的懷疑主義。尊重真理的人是與此迥異的。一個人若尊重真理,就會一方面歡歡喜喜地堅信真理確實可以找到。另一方面,無論真理在什麼時候顯露,他都會謙卑地接受。人若想敬拜真理的上帝,這樣的開明態度是不可或缺的。對真理懷有適當尊重的人一定會忠實地對待鄰舍,在言詞和行為上莫不皆然。這就是我們從舊約及新約聖經裡所看到的精神。」——《新編國際新約神學辭典》,第3冊,901頁。
[第7頁的圖片]
科學的發展有賴人揭露科學的真理
[第8頁的圖片]
真理包含王國和這個政府所帶來的種種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