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為什麼我有這樣的感覺?
    青年人所提出的問題——有實效的答案
    • 第4部分

      為什麼我有這樣的感覺?

      孤獨、沮喪、失意、失望——你大部分時間都有這樣的感覺嗎?當然不是!像大多數年輕人一般,你也許自覺不錯。然而,即使我們當中最樂觀的人也不時會鬱鬱寡歡、情緒低落。請繼續閱讀以下的資料,看看你可以怎樣更清楚了解自己,從而有能力應付這些情緒難題。

  • 為什麼我不喜歡自己?
    青年人所提出的問題——有實效的答案
    • 第12章

      為什麼我不喜歡自己?

      「我並不感覺自己有什麼特長,」路易絲傷心地說。你有時也同樣感覺自己一無是處嗎?

      事實上,人人都需要有若干程度的自尊。有人將自尊稱為「使人生有適當尊嚴的要素」。此外,聖經也說:「當愛人如己。」(馬太福音19:19)你若不愛自己,很可能你也不會愛其他人。

      『我什麼事也做不好!』

      為什麼你會討厭自己呢?原因之一是,能力的限度可能使你大受挫折。在成長的過程中,時常你會經歷一段笨手笨腳的時期。失手掉下東西或撞著東西是天天發生而令你大感難堪的事。此外,你也缺乏成年人那種屢敗屢戰的經驗。正由於你的「領悟力」尚未「經過運用」而獲得充分的鍛鍊,你所作的決定未必總是最好的。(希伯來書5:14,《新世》)許多時,你覺得自己什麼事也做不好!

      未能達到父母的期望可能是使你缺乏自尊的另一個原因。「如果我在學校裡得著『甲下』,」一位年輕人說,「父母便會問我為何得不著『甲』,並說我失敗了。」當然,父母自然要求子女盡力做得好。如果你達不到合理的水平,父母就必定會對你表示失望。聖經的勸告是:「我兒[或女兒],要聽你父親的訓誨,不可離棄你母親的法則。」(箴言1:8,9)與其感覺灰心,不如樂於接受批評而從中學得教訓。

      可是,父母若作不公平的比較又如何?(「為什麼你不能像你的哥哥保羅?他的成績總是名列前茅的。」)這樣的比較,雖然當時頗令人難堪,有時也不無道理。你的父母只是為你的好處設想而已。你若覺得他們對你過度苛求,何不平心靜氣地跟他們談談呢?

      建立自尊

      你可以怎樣加強你的自尊?首先,要忠實地檢討一下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你會發覺你有許多所謂的缺點都是微不足道的。較嚴重的缺點,例如脾氣暴躁或自私等,又如何?要認真處理這些問題。這樣,你的自尊必然會逐漸加強。

      此外,不要忽視你已養成的各種優點!也許你認為會煮飯或更換輪胎不是那麼重要。但是一個飢火中燒的人或一個中途爆了輪胎而束手無策的駕車者會羨慕你有這樣的技能!也想想你的各種美德。你做事勤奮?忍耐?富於同情心?慷慨?仁慈?這些品德可以補足你的微小短處有餘。

      考慮一下以下各點也會有所幫助:

      定下合乎現實的目標:你的目標若定得太高,就必然會大失所望。所以要定下可以達到的目標。學懂一門技能——例如打字——又如何?學習彈奏一種樂器或說另一種語言也是好的。要改善自己的閱讀能力或擴大閱讀範圍。的確,自尊會隨著成就而來。

      做好你的工作:如果你的工作欠佳,你就不會感覺自豪。上帝從他的創造工作尋得樂趣,在每段創造時期結束時都宣布說他所造的一切是「好」的。(創世記1:3-31)你也可以同樣在家中或學校裡藉著熟練、認真地工作而尋得很大滿足。——請參看箴言22:29。

      為他人服務:僅是坐著讓別人服侍你並不會為你帶來自尊。耶穌指出:「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馬可福音10:43-45。

      例如,17歲的金姆在暑假時每個月都用60小時幫助別人認識聖經的真理。她說:「這使我更親近耶和華,也對人養成真正的愛心。」這位快樂的少女顯然並不缺乏自尊!

      小心選擇朋友:「我很不喜歡自己,」17歲的巴巴拉這樣說。「我跟對我有信心的人一起時,我能夠做得好。但是在瞧不起我的人面前,我就變得非常愚蠢了。」

      心高氣傲或吹毛求疵的人可以使你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因此要選擇與一些真正以你的福利為念而能夠造就你的人為友。——箴言13:20。

      以上帝為你最親密的朋友:「耶和華是我的岩石,我的山寨,」詩篇的執筆者大衛宣布說。(詩篇18:2)他的自信建立在他與耶和華的親密關係之上;他並沒有倚靠個人的能力。所以,後來當他遭遇逆境時,他能夠忍受別人的猛烈批評而從未失去他的內心安寧。(撒母耳記下16:7,10)你也可以「親近上帝」,指著上帝「誇口」而非倚恃自己!——雅各書2:21-23;4:8;哥林多前書1:31。

      死巷

      一位作者說:「有時一個性格懦弱而又缺乏自尊的年輕人會試圖以假面具去面對周遭的人。」有些青年人所扮演的角色是我們常見的:「硬漢」,放浪形骸的性雜交者或奇裝異服、不修邊幅的人。但是在假面具的背後,這樣的年輕人仍然擺脫不了自卑感。——箴言14:13。

      例如,請想想那些耽溺於性雜交的人,他們「為了排除抑鬱的情緒,增加個人的自尊[藉著感覺受人需要],便不惜與人發生苟且關係以求受別人所愛,憑著懷孕以圖贏得另一個生命——一個嬰孩——的愛和無條件的接納」。(《應付年輕人的抑鬱》)一個大失所望的年輕女子寫道:「我試圖以性不道德而非與造物主建立鞏固的個人關係作為滿足的來源。我所得到的只是空虛、寂寞和更大的抑鬱。」因此要小心提防這樣的死巷。

      一句忠言

      令人感興趣的是,聖經時常警告人要避免自視過高!原因何在呢?因為我們大多數人在力求建立自信時,往往變成過度關心自己。許多人變得以自我為中心,過度炫耀自己的才幹和技能。有些人則試圖貶低別人以抬高自己。

      回顧第一世紀,在羅馬的基督徒會眾當中,猶太人和外邦人(非猶太人)彼此水火不相容。故此使徒保羅提醒外邦的基督徒,只因上帝的「恩慈」,他們才得以「接上」而蒙上帝恩待。(羅馬書11:17-36)自以為義的猶太人也必須正視本身的不完美。保羅說:「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上帝的榮耀。」——羅馬書3:23。

      保羅並沒有剝奪別人的自尊,他只是說:「我憑著所賜我的恩,對你們各人說: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羅馬書12:3)因此,人具有適當程度的自尊是『應當』的,但卻不應在這方面走極端。

      正如弗羅姆(Allan Fromme)博士指出:「一個對自己有適當認識的人不會自慚形穢,但也不必沾沾自喜。……他不會悲觀,然而也不會樂觀到忘形。他既不魯莽,也不肆無忌憚。……他會承認自己並非時刻都會有出色的表現,但也不會永遠都失敗。」

      因此要表現謙遜。「上帝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雅各書4:6)要看出自己的長處,但也不要無視自己的弱點。反之,要繼續努力改善。你不時仍會對自己缺乏信心,可是你卻無需懷疑自我的價值,或納罕上帝是否關心你。因為「若有人愛上帝,這人乃是上帝所知道的」。——哥林多前書8:3。

      供討論的問題

      ◻ 為什麼有些年輕人對自己懷有消極的感覺?你與這些年輕人有同感嗎?

      ◻ 你可以怎樣應付父母對你的要求?

      ◻ 有些什麼方法可以建立個人的自尊?

      ◻ 在建立自尊方面,有些什麼行不通的死巷?

      ◻ 為什麼你必須小心避免自視過高?

      [第98頁的精選語句]

      有人將自尊稱為「使人生有適當尊嚴的要素」

      [第99頁的圖片]

      你感覺抑鬱、自卑嗎?這是有解決辦法的

      [第101頁的圖片]

      自吹自擂並不能解決缺乏自尊心的難題

      [第102頁的圖片]

      你有時覺得自己什麼也做不好嗎?

  • 為什麼我這樣抑鬱寡歡?
    青年人所提出的問題——有實效的答案
    • 第13章

      為什麼我這樣抑鬱寡歡?

      梅蘭妮一向是她母親理想中的乖孩子——直至她到了17歲。當時她退出學校的種種活動,不接受參加舞會的邀約,甚至成績從甲等降至丙等她也一點不在乎。父母溫和地探問她有什麼不妥,她憤然跑開,嚷道:「不要管我!我沒有什麼不妥。」

      馬克14歲時性情衝動、脾氣暴躁,整天帶著一副找人打架的樣子。他上課時心不在焉,時常滋事搗亂。每當他感到受挫或生氣,便騎摩托車風馳電掣地越過沙漠,或踏著滑板從陡坡上衝下來。

      梅蘭妮和馬克兩人均患上不同徵候的同一病症——抑鬱症。據美國國立精神健康學會的麥克紐(Donald McKnew)醫生說,有百分之10至15的學童可能情緒失調,少數更患上嚴重的抑鬱症。

      有時,難題是由生理原因所促成。某些感染或內分泌系統的疾病,月經周期的荷爾蒙失調,低血糖,服用某種藥物,受到有毒金屬或化學品所影響,敏感反應,飲食不平衡和貧血均能造成抑鬱。

      抑鬱的根源——各種壓力

      可是,青少年時期本身時常為人帶來情緒上的壓力。在處理人生的苦樂方面,青年人缺乏成年人所擁有的經驗;青年人可能覺得沒有人關心他們,於是一些相當平常的瑣事也令他們感到痛苦抑鬱。

      未能達到父母、老師或朋友的期望是另一個使人意氣消沉的原因。就以唐納德為例。他覺得自己必須以優異的成績來博取他那受過高等教育的父母的歡心。可是他做不到,便變成十分抑鬱,甚至試圖自殺。唐納德悲嘆說:「我一無是處,總是令人失望。」

      失敗感可以惹起抑鬱,從聖經中一個名叫以巴弗提的人的事例可以見之。在第一世紀,這位忠信的基督徒被派執行一項特殊任務——前往協助被囚在獄中的使徒保羅。可是他抵達保羅那裡不久就病倒了,結果反要保羅照顧他!你可以想像當時以巴弗提覺得自己多麼失敗,以致大感『抑鬱』。顯然,他忘記了自己在病倒前所作的一切善工。——腓立比書2:25-30。

      失落之感

      克拉格斯布倫(Francine Klagsbrun)在《英年早逝——青年人與自殺》一書中寫道:「許多由感情引發的抑鬱都根源於對自己深愛的某個人或某些東西懷著極度的失落之感。」因此,父母離婚或一方的死亡,失去一份工作或職業,或甚至失去身體健康均可以導致抑鬱。

      然而,對青年人打擊最大的失落是失去了愛,感到遭人遺棄和沒有人關心。「媽媽離開我們時,我感到被人出賣,十分孤獨,」一個名叫瑪麗的年輕女子透露說,「我的世界突然變成天翻地覆。」

      此外,有些青年人遭遇各種家庭難題,諸如離婚、酗酒、亂倫、毆打妻子、虐待兒童,或受到父母一方所拒,因為父母本身被難題所困。請想像一下,面對這些難題的青年人感到多麼困惑和苦惱。聖經中箴言的話說得不錯:「你在患難之日若[灰心],你的力量[包括抗拒抑鬱的能力]就微小。」(箴言24:10)青年人甚至可能誤將家庭的難題歸咎於自己。

      認出徵候

      抑鬱有不同的程度。一個年輕人也許由於一些惱人的事情而暫時感覺灰心。然而這種低落的情緒通常在相當短暫的時間內便會逐漸消失。

      可是,抑鬱的情緒若延續下去,以致使青年人產生消極的念頭,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憂心忡忡,或憤懣不平,這樣的情緒可以惡化成為醫生所謂的輕度慢性抑鬱症。馬克和梅蘭妮(上文提及)的經驗表明,抑鬱的徵候可能有頗大差異。一個年輕人可能不時憂心忡忡。另一個也許覺得終日疲倦,食慾不振,睡眠不酣,體重減輕或遭遇一連串的意外。

      有些年輕人試圖縱情作樂以掩飾內心的抑鬱:流連舞會、性雜交、搗亂、縱飲,諸如此類的事。「其實我並不明白為何我總是要出去,」一個14歲的男孩承認。「我只知道如果只剩下我一個人,我就感到十分難受。」情形正如聖經所描述一樣:「人在喜笑中,心也憂愁。」——箴言14:13。

      如果超越情緒低落的程度

      輕度的慢性抑鬱症若不加理會,便可以演變為較嚴重的精神失調——深度抑鬱症。(可參看107頁。)「我不斷感到自己心裡彷彿『死了』一樣,」瑪麗,一個深度抑鬱症的患者解釋說。「我僅是活著,一點感情也沒有。我常常覺得有一種莫名的恐懼。」深度抑鬱症的沮喪情緒並不會自動消退,反而可以延續多月之久。因此,這類抑鬱成為導致青少年自殺的最普遍成因。在許多國家裡,青少年自殺已被視為一種「隱藏的流行症」。

      與深度抑鬱症關係密切的情緒中,最持續也最致命的一種便是強烈的絕望感覺。麥克(John E. Mack)教授寫及一個名叫慧雲的14歲少女,她是深度抑鬱症的患者。從外表看來,她是個幸福的少女,父母對她關懷備至。可是,在絕望之餘,她竟懸梁自盡!麥克教授寫道:「慧雲看不出自己的抑鬱有什麼消除的希望,認為自己已無法擺脫痛苦而獲得舒解。這便是促使她決定自殺的主要因素。」

      因此,患上深度抑鬱症的人覺得自己彷彿永不會好轉,也不會有明天。據專家說,這種絕望往往導致自殺的行為。

      可是,自殺並非問題的解決方法。瑪麗的一生成了一場活生生的噩夢,她承認說:「我的確有過自殺的念頭。但我卻意識到,只要我不自尋短見,便仍有一線希望。」一死了之其實無濟於事。很可惜,不少年輕人碰到灰心絕望時甚至無法想像會有另一條路可走或情況會有好轉的可能。因此,瑪麗企圖以注射海洛英把自己的難題隱藏起來。她說:「我滿懷自信——直至藥力消失為止。」

      應付輕微抑鬱

      有些切合實際的方法有助於應付抑鬱的情緒。「有些人的抑鬱是由飢餓所引起的,」紐約的抑鬱病專家克蘭(Nathan S. Kline)醫生說。「一個人也許沒有吃早餐,然後又為了某個原因錯過了午餐,到了下午3時,他開始納罕自己為何感到有點不對勁。」

      你吃什麼也會造成不同的結果。戴比是一個飽受絕望之感所折磨的年輕女子,她承認說:「我沒有想到零食對我的情緒這麼有害。我吃很多零食。現在我發覺少吃點糖果,就感到好些。」其他有效辦法:某種形式的運動也許可以使你精神一爽。在若干事例上,作一次身體檢查會有幫助,因為抑鬱可能是身體有病的症狀。

      在思想鬥爭上得勝

      許多時,抑鬱是由於你對自己懷有消極看法而引起,或因此而進一步惡化。「你若受到許多人批評,」18歲的伊芙林嘆息說,「你便會認為自己一無是處了。」

      請想想:你的人格是否應由別人來衡量?基督的使徒保羅也曾飽受別人譏嘲。有些人說他個性軟弱、口才不佳。這有使保羅自覺一無是處嗎?絕沒有!保羅深知符合上帝的標準才是重要的事。他能以自己憑著上帝之助而獲得的成就誇口——不管別人怎麼說。同樣,你若提醒自己你在上帝面前享有一席地位,許多時憂鬱便會隨之而逝了。——哥林多後書10:7,10,17,18。

      然而,你若由於某些個人弱點或自己的過犯而感到抑鬱,那有如何?「你們的罪雖像朱紅,」上帝告訴以色列人說,「必變成雪白。」(以賽亞書1:18)永不要忘記我們的天父是滿有憐憫、長久忍耐的。(詩篇103:8-14)但是,你是否正竭力克服你的難題呢?你必須盡一份力才能減輕內心的罪咎感。正如箴言說:「承認離棄罪過的,必蒙憐恤。」——箴言28:13。

      克服憂鬱的另一個方法是為自己立下合乎現實的目標。你在學校裡毋須名列前茅才算成功。(傳道書7:16-18)要接受這件事實: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當有這些事發生時,與其感覺『從沒有人關心我的遭遇』,不如告訴自己,『我受得住。』為此哭一場以宣泄一下也不是壞事。

      成就的價值

      「絕望之感是不會自動消失的,」曾經克服多次灰心的戴芙妮勸告說。「你必須思念些不同的事或作點體力勞動。你必須著手做一點事。」琳達以辛勤工作去抵抗低落的情緒,她說:「我不停地縫紉。我為自己縫製衣服,後來便忘卻煩惱了。這樣行的確很有效。」抑鬱的人往往缺乏自尊,可是你若做些自己所擅長的事,便可以養成自尊。

      從事一些使你身心舒暢的活動也頗有益。買份禮物給自己,玩遊戲,煮一點自己特別喜愛的食物,上書店逛逛,到外面吃一頓飯,閱讀,甚至玩拼字遊戲——例如《儆醒!》雜誌所刊登的。

      戴比發覺,為自己計劃短途旅行或定下一些細小目標可以幫助她應付抑鬱的情緒。可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還是做點事去幫助別人。「我遇到一位少婦,她感到非常抑鬱,於是我開始幫助她研究聖經,」戴比透露。「這些每週的討論使我有機會告訴她可以怎樣克服抑鬱。聖經給她真正的希望。這樣行同時也幫助了我。」耶穌說得不錯:「施比受更為[快樂]。」——使徒行傳20:35。

      向別人傾吐心事

      「人心憂慮,屈而不伸,一句良言,使心歡樂。」(箴言12:25)富於了解的人所說的「良言」能造成很大的差別。沒有人能看出你心裡想什麼,因此你要向一個你所信任而且有能力幫助你的人傾吐心事。箴言17:17(《基本英語聖經譯本》)說:「朋友無論在什麼時候都一樣愛你,患難的日子他便是你的弟兄。」22歲的埃文說:「你把事情藏在心裡,就好像獨力挑起一個重擔一般;可是,你若將心事向有能力幫助你的人吐露,擔子就輕省得多了。」

      『可是,我已試過這樣行了,』你也許說,『而我所得到的不外是一頓訓話,要我注視人生光明的一面。』那麼,你可以在哪裡找到一個人,不但是個富於了解的聽者,同時也能向你提出客觀的勸告呢?——箴言27:5,6。

      尋得幫助

      首先,要「把你的心交給」父母。(箴言23:26,《當代》)他們比任何人更認識你;你若讓他們幫助你,他們時常都能夠如此行。他們若察覺事態嚴重,也許甚至會安排讓你獲得專業的幫助。a

      基督徒會眾的成員是幫助的另一個來源。「多年以來,我一直認為沒有人知道我是多麼抑鬱,」瑪麗說。「可是,後來我向會眾中一位較年長的女子吐露心事。她多麼富於了解!原來我所受的苦楚,有些她以前也經歷過。這使我意識到別人也曾遭遇這些事,而且能夠復原無恙。知道這件事對我有很大鼓勵。」

      瑪麗的抑鬱並沒有立即消除。可是隨著她與上帝的關係繼續加深,她逐漸能夠應付自己的情緒。你也可以在耶和華的真正崇拜者當中找到一些懇切關懷你的福利的朋友和「家人」。——馬可福音10:29,30;約翰福音13:34,35。

      超乎正常的力量

      然而,在驅除沮喪方面,最有力的幫助來自上帝。使徒保羅將這種幫助稱為「超乎正常的力量」。(哥林多後書4:7,《新世》)你若倚靠上帝,他便能夠幫助你戰勝抑鬱。(詩篇55:22)他會藉著聖靈將超乎正常的力量賜給你。

      與上帝的友誼的確能使人恢復自信。「每逢我感到憂傷,」一位名叫左芝雅的年輕女子說,「我便不住禱告。我知道不論難題有多嚴重,耶和華必定會為我安排一條出路。」戴芙妮表示同意,並且補充說:「你可以把一切告訴耶和華。只要你盡情傾訴,你深知即使沒有人可以了解你,上帝卻真正了解你和關懷你。」

      因此,你若感到抑鬱苦惱,要向上帝禱告。你可以找個有智慧和富於了解的人,向他傾心吐意。在基督徒會眾中,你會找到一些擅於提出勸告的人——「長老」。(雅各書5:14,15)他們隨時樂於幫助你保持你與上帝的友誼。上帝了解你,他邀請你把一切憂慮都卸給他,因為「他顧念你們」。(彼得前書5:6,7)的確,聖經應許說:「上帝那優於一切思考的和平,就必藉著基督耶穌,保衛你們的心和你們的精神力量。」——腓立比書4:7,《新世》。

      [腳注]

      a 鑑於深度抑鬱症患者有自殺的危險,大多數醫藥專家認為他們應該接受專業幫助。例如,病者也許需要一些惟獨專業醫生才能配方的藥物。

      供討論的問題

      ◻ 有些什麼事能使青年人變成抑鬱寡歡?你曾有過這樣的感覺嗎?

      ◻ 你能夠認出輕度慢性抑鬱症的症狀嗎?

      ◻ 你知道怎樣認出深度抑鬱症嗎?為何這是如此嚴重的病症?

      ◻ 試舉出若干可以戰勝沮喪的方法。其中有些提議曾對你有實效嗎?

      ◻ 你若感到極為抑鬱,為何將事情傾吐出來如此重要?

      [第106頁的精選語句]

      嚴重的抑鬱是導致青少年自殺的最普遍成因

      [第112頁的精選語句]

      個人與上帝的友誼能夠幫助你應付深度抑鬱症

      [第107頁的附欄]

      你患上深度抑鬱症嗎?

      任何人都可能暫時有以下一種或多種症狀而不致造成嚴重難題。然而,若有幾個症狀持續下去,或某個症狀如此嚴重,以致正常活動也受到干擾,你也許(1)身體有病,需由醫生為你作徹底檢查,或(2)患上嚴重的精神失調——深度抑鬱症。

      沒有什麼能使你開心。你一向喜愛的活動已不再使你感到樂趣。你感到虛幻,彷彿生活在煙霧裡,好像走肉行屍一般。

      自覺一無是處。你覺得自己的一生對人沒有多大貢獻,甚至全無用處。你也許充滿罪咎感。

      情緒經歷劇烈波動。你若一度是個開朗外向的人,也許你會變得內向孤僻,或由內向突然變成喜歡交際。你也許時常哭泣。

      完全絕望。你覺得情況十分惡劣,可是你無能為力,而且事態也永不會好轉了。

      但願自己死去。由於極其痛苦,你時常覺得自己生不如死。

      無法集中精神。某些念頭老是在你的腦海裡盤旋。你看書,但讀來讀去還是不得要領。

      飲食或排泄習慣改變。食慾不振或暴飲暴食。周期性便秘或腹瀉。

      睡眠習慣改變。睡眠不酣或睡眠過多。你也許頻頻發噩夢。

      種種疼痛。頭痛、急性腹痛,腹部和胸部感到痛楚。或者無緣無故經常感覺疲倦。

      [第108頁的圖片]

      未能達到父母的期望可以使青年人感到抑鬱

      [第109頁的圖片]

      向別人傾心吐意是最有效的應付方法之一

      [第110頁的圖片]

      為別人做點事是克服沮喪的另一個方法

  • 我怎樣才能消除寂寞?
    青年人所提出的問題——有實效的答案
    • 第14章

      我怎樣才能消除寂寞?

      星期六晚上,男孩獨自坐在房間裡。

      「我憎恨週末!」他大聲喊道,房裡卻沒有人回答。他拿起雜誌,看見畫中一群年輕人在海灘上遊玩。他把雜誌向牆上一擲,眼中含淚。他咬牙強忍,眼淚還是奪眶而出。他再也忍不住了,便一下子倒在床上,啜泣起來,「為什麼總是沒有人理會我?」

      你有時有這樣的感覺嗎?——好像被世界所遺棄,自覺孤寂、沒用和心靈空虛。若然,你不必氣餒。因為寂寞之感雖然並非有趣,但也不是致死的疾病。簡單來說,寂寞是個警告信號。飢餓提醒你需要進食。寂寞提醒你需要有親密的關係和友誼。我們必須進食才能保持身體健康。同樣,我們需要有人作伴才會覺得舒暢。

      你曾觀察過一堆燒得火光熊熊的煤炭嗎?你若把其中一塊從火堆裡拿出來,不久這塊孤零零的煤炭的火光便會熄滅。可是,你若把煤炭放回煤堆裡,它就會再度燃燒起來!照樣,我們若讓自己孤立,就不能「發光發熱」或操作正常得很久。對友伴的渴求乃是我們與生俱來的需要。

      獨處卻不寂寞

      作家索羅(Henry David Thoreau)寫道:「我從未找到一個友伴像獨處一樣令人愜意。」你同意嗎?20歲的比爾說:「不錯,我喜歡大自然。有時我泛舟湖上,獨個兒坐在小船裡數小時之久。這讓我有時間反省一下我正怎樣運用自己的一生。這實在是樂事。」21歲的史蒂文表示同意:「我住在分層大廈裡,有時我到大廈的天台享受一點獨處之樂。在那裡我可以思考和禱告。這令我感到身心舒暢。」

      不錯,善用獨處的時光可以為我們帶來莫大的滿足。耶穌也喜歡享受這樣的時刻:「次日早晨,天未亮的時候,耶穌起來,到曠野地方去,在那裡禱告。」(馬可福音1:35)請記住,耶和華沒有說,『那人獨居一會兒不好。』反之,他的意思是,『那人獨居下去不好。』(創世記2:18-23)所以,可以導致寂寞的乃是長時間離群索居。聖經警告說:「與眾寡合的,獨自尋求心願,並惱恨一切真智慧。」——箴言18:1。

      暫時的寂寞

      寂寞有時是環境加於我們身上而不是我們所能控制的。例如,由於我們遷往一處新地方,我們與密友分開而感到寂寞。史蒂文回憶說:「在家鄉的時候,詹姆斯和我是知己朋友,情同手足。我遷居時料到自己會非常掛念他。」史蒂文停一停,彷彿在重溫別離的那一刻。「到我上飛機時,我激動得說不出話來。我們互相擁抱,然後我轉身離去。我感到失去了一件寶貴的東西。」

      史蒂文在新環境裡情形如何?他說:「起初十分艱難。在家鄉我的朋友都喜歡我;可是這裡有些同事卻使我感到自己一無是處。我記得曾經望著時鐘倒數4小時(這是不同時區的差距),然後想想詹姆斯和我這個時候本可以做著些什麼事。我感到孤單寂寞。」

      環境不順利的時候,我們往往緬懷舊日較好的時光。可是聖經說:「不要說,先前的日子強過如今的日子,是什麼緣故呢?」(傳道書7:10)何以聖經向我們提出這樣的忠告呢?

      原因之一是,環境是可以改善的。由於這緣故,研究者時常談及「暫時的寂寞」。因此,史蒂文的寂寞是可以克服的。方法如何?「對關懷我的人傾訴是莫大的幫助。你不能活在過去的日子中。我強迫自己結識其他的人,對他們表示關懷。這樣行很有效,我找到了許多新朋友。」詹姆斯又如何?『我的想法不對。搬到別處並沒有使我們的友誼終止。不久之前我打電話給他,我們滔滔不絕地傾談了1小時15分鐘之久。』

      長期的寂寞

      可是,有時寂寞的痛苦卻持續下去,看來沒有解決辦法。中學生羅尼敘述說:「我在這個地區上學已經8年了,可是,在這整段時期內我甚至沒有結識到一個朋友!……沒有人明白我的感覺,也沒有人在乎。有時我覺得自己實在無法再忍受下去了!」

      許多青少年跟羅尼一樣,經歷到所謂的長期寂寞。這比暫時的寂寞較為嚴重。事實上,據研究的學者說,兩者的分別就「像傷風和肺炎那麼不同」。然而,正如我們可以治愈肺炎,長期寂寞也是可以克服的。我們採取的第一步是要設法明瞭造成寂寞的原因。(箴言1:5)16歲的朗達一針見血地道出導致長期寂寞的最普遍成因。她說:「我想我感到寂寞的原因是——我不大喜歡自己。倘若連你也對自己有反感,你就不可能有朋友了。」——《寂寞在美國》。

      朗達的寂寞源自她的內心。她的自卑感築成了一道藩籬,使她難以開放自己去結交朋友。一位研究者說,「『我沒有吸引力』,『我令人生厭』,『我一無是處』,諸如此類的想法在長期感到寂寞的人當中十分常見。」因此,若要克服你的寂寞,關鍵可能在於建立自尊心。(可參看第12章。)只要你努力培養聖經所說的『新品格』——具有仁慈、謙卑、溫和等特色——你的自尊心便會隨之漸增!——歌羅西書3:9-12。

      再者,你學會欣賞自己,別人便會受到你的動人特質所吸引。可是,正如你只會在花朵盛放時才能觀賞到它的繽紛色彩,同樣,除非你坦誠地開放自己,否則別人便無法充分賞識你的各種特質。

      打破沉默

      美國國立精神健康學會新近出版的一份刊物說:『給感到孤單寂寞的人的最佳忠告是:要跟別人打交道。』這項忠告與聖經的勸告不謀而合。聖經勸我們要「打開自己的心」,對人表現「體恤」。(哥林多後書6:11-13,《當代》;彼得前書3:8)這是有效的方法。對別人表現關懷不但可以使你不再想到自己的寂寞,同時也促使別人關心你。

      例如,19歲的納塔莉決定不再只是等待別人來向她問好。『我也必須表現友善,』她說。『不然別人便會以為我不可一世了。』因此,你可以主動先向人微笑,也許對方亦會向你報以微笑。

      其次,要與別人攀談。15歲的莉蓮承認說:「初次上前跟陌生人攀談令我心驚膽戰。我很害怕受人拒絕。」莉蓮怎樣跟別人打開話匣子呢?她說:「我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例如,『你從哪裡來?』『你認識某某嗎?』我們可能同時認識某個人,於是不用多久我們已彼此傾談起來。」仁慈之舉和慷慨的精神也可以幫助你和別人養成寶貴的友誼。——箴言11:25。

      請也不要忘記,你可以有一位永不會令你失望的朋友。耶穌基督告訴門徒說:「我不是獨自一人,因為有父與我同在。」(約翰福音16:32)耶和華也可以成為你最親密的朋友。藉著閱讀聖經和觀察他所創造的萬物,你可以探知他的品格。要以禱告強化你和他的友誼。基本來說,跟耶和華上帝建立友誼乃是消解寂寞的最佳良藥。

      倘若你仍不時感覺寂寞,請放心,這是完全正常的事。可是,你若極度害羞而無法結交朋友及與別人共處,那又如何?

      供討論的問題

      ◻ 獨處一定是不好的嗎?獨處能使人得益嗎?

      ◻ 為什麼大部分的寂寞僅是暫時的?至於你自己,你發覺情形正是這樣嗎?

      ◻ 長期寂寞是什麼?你可以怎樣克服它?

      ◻ 有些什麼方法可以幫助你『打破與別人的沉默』?什麼方法曾對你有實效?

      [第119頁的精選語句]

      美國國立精神健康學會說:『給感到孤單寂寞的人的最佳忠告是:要跟別人打交道』

      [第116,117頁的圖片]

      即使大家相隔萬水千山,朋友仍可以彼此保持聯繫

      [第118頁的圖片]

      獨處的時光可以成為賞心樂事

  • 何以我這麼害羞?
    青年人所提出的問題——有實效的答案
    • 第15章

      何以我這麼害羞?

      「人人都說我多麼漂亮,」一個年輕女子在致報章專欄的信中寫道。可是她繼續說:「在與人交談方面,我有個難題。我談話時若望著對方,大家四目交投,我便會面紅耳赤,說不出話來。……由於我不跟別人談話,在工作的地方我聽到許多人批評我,說我多麼『高傲』。……其實我並不是高傲,只是害羞而已。」

      一項調查顯示,有百分之80接受調查的人曾在一生中某個時期相當害羞,有百分之40則認為自己是個害羞的人。其實,自古至今害羞一向是常見的事。聖經告訴我們摩西十分害羞,因此起初不肯在以色列人面前作上帝的代言人。(出埃及記3:11,13;4:1,10,13)看來基督的門徒提摩太也頗害羞,以致不敢放膽發言和適當地行使自己的權威。——提摩太前書4:12;提摩太後書1:6-8。

      害羞是什麼

      害羞便是在人——陌生人、有權威的人、異性或甚至同輩——面前感到不自在。這種極度的忸怩對受害者產生多種不同的影響。有些人感到難為情,眼睛垂視,心跳加速而說不出話來。有些失去鎮定,東拉西扯地說個不停。還有些則結結巴巴,難以說出自己的意見或表達自己的意思。

      其實,具有若干程度的害羞也有些好處。害羞與謙遜和謙卑有關。上帝所要求和讚許的事之一是,我們『存謙卑的心,與他同行』。(彌迦書6:8)我們為人審慎、謙遜、不擺架子和不武斷還有進一步的益處。害羞的人通常是良好的聽者而受人賞識。可是,羞怯若足以限制和妨礙我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質,並對我們與別人的關係,對我們的工作和感情產生不利的影響,這樣我們就應當設法補救了。

      了解難題是克服害羞的良好開始。(箴言1:5)害羞並不描述你的為人如何;它所描述的是你的行為、你對不同情況的反應和你所學到及受到與人相處的經驗所強化的行為模式。你以為別人不喜歡你,對你作出不利的評估。你以為別人比你好,比你正常。你以為你若試圖與別人建立關係,事情一定會出錯。你預料事情必定會不如理想,結果亦時常是這樣——因為你緊張焦慮,同時按照你的消極想法而行。

      害羞如何影響你的生活

      你若落落寡歡、閉口不言,或如此專注於自己,以致對別人不加理睬,別人所得的印象便可能是,認為你自命不凡、不友善、感到厭煩、對人不屑一顧或愚昧無知。你的思想若集中在自己身上,就很難專心留意所作的討論了。於是你對所聽見的資料予以較少注意,結果你最害怕的事情終於發生——你顯得愚拙可笑。

      實際上說來,你無異於用害羞的牢獄把自己關起來,然後將鑰匙拋掉。你讓機會輕輕溜走。你接受了一些你其實並不想接受的事物和情況——全因為你害怕發言,以致沒有表達自己的意見。你錯過了和別人會面,結識新朋友或做一些可以增加生活樂趣的事。但別人也遭受損失。他們從未能認識真正的你。

      克服害羞

      你若付出時間和努力,行為是可以改變的。首先,不要擔心對方是否正在對你作出評估。他很可能正在忙於想著自己打算說什麼和做什麼。倘若對方幼稚地取笑你,要明白有難題的人是他。「藐視鄰舍的,毫無智慧。」(箴言11:12)那些按你的為人而非憑外表去評估你的人,才值得你與之為友。

      再者,要對事情懷有積極的想法。沒有人是十全十美的;我們大家都有長處和短處。要記住,人對事物有不同的看法,好惡也各有不同。因此,彼此意見不同未必意味到對方拒絕你。

      你也要學會對別人作公正的評估。一位以前頗害羞的年輕人說:「關於我自己,我發現了兩件事。……首先,我過於以自我為中心。我對自己想得太多,老是擔心別人對我所說的話有什麼想法。其次,我把不良的動機加諸別人身上——不信任別人,總是認為別人會瞧不起我。」

      後來這位年輕人出席耶和華見證人的一個聚會。「我聽到一個演講對我大有幫助,」他回憶說。『講者指出愛是開朗的;你若有愛心,就會想到別人的優點而非弱點。因此我學會不再貿然懷疑別人動機不良。我告訴自己:「他們必定會通情達理,他們必定會仁慈,他們必定會體貼。」這使我開始信任人。我意識到有些人對我判斷錯誤,但現在我覺得那是他們的難題。』

      「我也學會需要開始以積極的方式向人表現愛心——向人伸出友誼之手,」他解釋說。「我首先試向較年輕的人這樣行,後來更開始上門探訪別人。我學會了留意別人的需要,以幫助別人為念。」這樣,他意識到耶穌在路加福音6:37,38所提出的訓示的真實性:「你們不要論斷人,就不被論斷;你們不要定人的罪,就不被定罪;……你們要給人,就必有給你們的。……因為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

      毅然開始

      因此要學習對人友善——說聲「你好」,主動打開話匣子。談話內容可以簡單到例如評論天氣。要記住:在這件事上你只負一半責任,其餘的一半屬於對方。你若失言,不必自咎。別人若笑起來,學會跟他們一起笑。承認「這句話有點不對」可以幫助你保持輕鬆,繼續談話。

      在衣著方面,要稱身、整潔、熨平。你若自覺儀容得體,便可以減少你在這方面的憂慮,使你能夠將精神集中在話題之上。要挺身站直——但要保持自在。面露愉快的笑容。保持友善的目光接觸,在對方說話時以點頭或言詞作出反應。

      你若面對困難的情況,例如要在別人面前發表演講或求職謁見,要盡可能準備妥當。預先練習你所要說的話。說話方面的難題可以靠練習去克服或減至最低程度。這樣行是需要時間的,正如學習任何新的技術一樣。可是,當你見到練習所產生的良好效果,你便會受到進一步的鼓勵以竟全功。

      上帝能夠給你的幫助是不容忽視的。古代以色列國的第一位君王掃羅起初非常害羞。(撒母耳記上第9、10章)可是當採取行動的時候來到,他被「上帝的靈大大感動」,便率領百姓戰勝敵人。——撒母耳記上,第11章。

      今日,基督徒青年有責任要幫助別人認識上帝和他所應許的正義新世界。(馬太福音24:14)代表宇宙的最高權威將這個好消息帶給別人可以幫助你養成自信,不再把注意集中在自己身上。因此,你可以確信,你若忠心地事奉上帝,他便會祝福你和幫助你克服害羞的難題。

      供討論的問題

      ◻ 害羞究竟是什麼?害羞的人在別人面前舉止如何?你的情形與此類似嗎?

      ◻ 為什麼害羞的人在別人面前會失去自信?

      ◻ 害羞可以怎樣使人蒙受損失?

      ◻ 有些什麼方法可以克服害羞?這些建議中哪些曾對你有實效?

      [第121頁的精選語句]

      害羞的人錯過許多友誼和機會

      [第124頁的附欄]

      你能夠克服害羞,方法是:

      渴望改變,並且相信改變真正是可能的

      以積極行動取代消極的思想

      為自己定下合乎現實和有意義的目標

      知道怎樣鬆弛和應付焦慮

      預先練習以應付將臨的場合

      從逐步的成功經驗獲得自信

      要記住人的意見各有不同,別人也會犯錯

      以練習改良技能及學習新的技能

      採取主動向人表現愛心和幫助別人

      衣著品味高尚,舉止表現自信

      倚靠上帝所賜的幫助

      在基督徒聚會中積極參與,將自己的信仰與別人分享

      [第123頁的圖片]

      害羞的人猜想別人瞧他不起

      [第125頁的圖片]

      要學會對人友善——面帶笑容,向人問好及與人傾談

  • 我這樣傷心是正常的嗎?
    青年人所提出的問題——有實效的答案
    • 第16章

      我這樣傷心是正常的嗎?

      米切爾想起他爸爸去世的那天,說:「當時我十分激動。……我不斷告訴自己,『這不可能是真的。』」

      也許你所愛的某個人——父母、兄弟、姐妹或朋友——死了。你不單覺得難過,而且感到憤怒、慌張、驚惶。儘管你極力強忍,還是禁不住潸然淚下。或者你把悲痛埋藏在心裡。

      假若我們所愛的人死去,表現感情激動確是人之常情。甚至耶穌基督,當他獲悉密友的死訊時,也不禁「哭了」,而且「心裡悲嘆」。(約翰福音11:33-36;可參閱撒母耳記下13:28-39。)了解到別人曾經和你有同樣感覺也許可以幫助你較易處理痛失親友這件事。

      不肯承認

      起初你也許感覺麻木。或者在你內心深處,你希望這一切只是個噩夢,有人會來把你叫醒,於是事情就一如以往一樣。例如仙迪的媽媽患癌死去。仙迪解釋說:「我還未真正接受她已離開人世這件事。以往我曾和她討論過的事,現在若有這些事發生,我就發覺自己不期然地說:『我要把這件事告訴媽媽。』」

      痛失親者的人往往不肯承認親人確已死去。他們也許甚至以為自己在街上、在行駛的公共汽車或地下火車裡會突然看見死去的親友。任何轉瞬即逝的相似面孔都能喚起期望,臆想這件事也許全是誤會而已。要記住,上帝造人是要人生存,不是要人死去。(創世記1:28;2:9)故此,覺得難以接受死亡其實是一種正常的反應。

      「她怎可以這樣待我?」

      如果你有時甚至對死者感到有點惱怒,毋須覺得奇怪。仙迪回憶說:「媽媽死後,有時我想道:『你其實並沒有讓我們知道你已不久人世,就這樣悄悄離開了。』我覺得她遺棄了我們。」

      兄弟姐妹的死亡也可以引起類似的感覺。卡倫解釋說:「對死者感到憤怒可說是荒謬的,但當我的姐姐去世時,我卻禁不住對她生氣。『她怎可以死去,撇下我獨自一人?她怎可以這樣待我?』這樣的想法不斷在我腦中盤旋。」有些人發覺自己為了兄弟姐妹的死所帶來的一切痛苦而對死者生氣。由於患病的兄弟姐妹在去世前佔去家人很多時間,得到很多關注,所以有些人覺得自己遭人忽視了,甚或感到憤慨。為了害怕失去另一個孩子,悲痛慾絕的父母可能突然變得對兒女過分關注,這也可以惹起其他兒女對死者怨恨。

      「要是……,就好了」

      內疚也是常見的反應。問題、疑慮充塞腦中。『我們還有別的事是本可以做的嗎?我們本該找另一個醫生診治嗎?』接著是一連串的『要是』。『要是我們沒有常常吵架就好了。』『要是我從前仁慈一點就好了。』『要是到商店去的是我而不是他就好了。』

      米切爾說:「但願我從前對爸爸耐心、體諒一點就好了。又或者在家裡多做點事,讓他回家時舒服一點就好了。」伊麗莎也說:「媽媽染病突然去世,我們還有許多前嫌尚未冰釋。現在我內疚極了。我想起一切應說而未說的話,不應說而說了的話和一切我做錯了的事。」

      你也許甚至為了所發生的事而怪責自己。仙迪回憶說:「我和媽媽的每一次爭執,我給她帶來的一切壓力,都叫我感到內疚。我覺得我給她的一切壓力有分促成她的患病。」

      「我告訴朋友什麼呢?」

      一個寡婦論及自己的兒子說:「喬尼很怕告訴別的孩子他父親死了。這使他感到尷尬,同時也因為尷尬而惱怒。」

      《家裡的死亡與悲傷》一書解釋說:「對許多[在生的]兄弟姐妹來說,『我告訴朋友什麼呢?』是個極重要的問題。在生的兄弟姐妹常常覺得朋友並不了解自己正在經歷的痛苦。他們若試試找人分擔痛失親者的重創,換來的也許只是漠然的凝視和疑惑的目光。……結果,喪親的兄弟姐妹也許感到受人排擠、孤立,有時甚至覺得自己是怪人。」

      然而,要明白有時別人只是不知道該向傷心的朋友說些什麼話,故此便無言以對。你的喪親之痛也許提醒他們自己也有可能失去親愛的人。由於不願想起這件事,他們也許因此便避開你。

      正視悲傷

      知道你的悲傷是正常的事可以對於你應付傷心有很大幫助。但繼續逃避現實卻只會延長痛苦。有時家庭會在餐桌上給死者留出空位,就好像有人要來吃飯似的。但有一個家庭卻選擇用不同的方法去處理這個問題。作媽媽的說:「我們從此不再坐在同樣的位置上吃飯了。外子坐到大衛的位上,這有助於填補空位。」

      也有幫助的一點是,要明白雖然有些事情是你應說或不應說,應做或不應做的,但這通常都不是你親愛的人死去的原因。此外,「我們在許多事上都有過失。」——雅各書3:2。

      與人分擔感受

      格羅爾曼(Earl Grollman)博士建議說:「單是認清矛盾的情緒還不夠,你必須正面處理這種情緒。……這是你與人分擔感受的時候。」這時你不該孤立自己。——箴言18:1。

      格羅爾曼博士說,如果不肯正視傷心,「你只會延長苦惱和拖長傷心的過程而已。」他建議說:「找一個擅於聆聽的人,一個了解你的朋友,他會明白你的種種感受只不過是痛苦傷心的正常反應而已。」父母、兄弟、姐妹、朋友或會眾的長老都時常證明能予人真正的支持。

      你若覺得想哭又如何?格羅爾曼博士補充說:「對某些人來說,眼淚是情緒緊張的最佳療法,對男、女、孩童莫不皆然。哭泣是減輕憂傷和解除痛苦的自然方法。」

      全家人通力合作

      痛失親者的時候,父母可以給你極大的幫助——你也可以幫助他們。例如來自英國的珍妮和莎拉失去了23歲的哥哥達拉爾。她們怎樣經得起悲傷呢?珍妮答道:「由於我家裡有4個人,所以我陪著爸爸,和他一起做事,莎拉就陪媽媽一起做事。這樣我們便不致獨自承擔痛苦。」珍妮繼續回憶說:「我以前從沒有見過爸爸流淚。他哭過兩次,這也是好的。回顧以往,現在我覺得能夠在他身邊安慰他使我感到快樂。」

      予人支持的希望

      年輕的戴維來自英國,他那13歲的妹妹珍妮特死於霍奇金氏病。戴維說:「使我得益很大的一件事是喪禮演講所引用的一節經文。經文說:『因為上帝已經定了日子,要按公義審判天下,並且叫耶穌從死裡復活,給萬人作可信的憑據。』講者強調『憑據』一詞是指復活而言。喪禮之後,這是我極大的力量來源。」——使徒行傳17:31;也可參閱馬可福音5:35-42;12:26,27;約翰福音5:28,29;哥林多前書15:3-8。

      聖經提出的復活希望並不會消除悲傷。你永遠不會忘記你所愛的人。然而,許多人確曾從聖經的應許尋得真正的安慰,結果開始從失去親者的痛苦中漸漸復原過來。

      供討論的問題

      ◻ 你覺得為了你所愛的人去世而傷心是人之常情嗎?

      ◻ 傷心的人可能經歷什麼情緒?為什麼?

      ◻ 傷心的年輕人可以用一些什麼方法開始應付自己的感受?

      ◻ 你可以怎樣安慰失去親者的朋友?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