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方百计找寻能源
“牵连之广是我们所无法想象的。……差不多可以肯定它会带来社会的混乱,在先进国家中会更甚于其他地方。”海洋学家郝士特在“1980年代灾祸性的能源危机”讲题中说出以上这句话。
另一方面,其他许多人都可以用图表和统计数字证明我们的地球仍然蕴藏着足够的石油、煤和其他资源可以对能源作出丰富的供应。显然地,在获悉关于“能源危机”时,一个人不禁意识到在这方面的意见分歧和混乱。
混乱的原因何在?
危机是否有确实根据?倘若能源枯竭,我们岂不是会察觉到吗?一个家庭主妇知道食橱空无一物。关于能源蕴藏问题,为什么会无法找出简单答案呢?
原因是这个难题并不是单独,而是所有难题的综合起来的难题。正如一位能源专家所说,危机的因素是“部分物质、部分政治和部分经济的。”
此外,不少解决方法有赖于许多个“倘若”。倘若各国加强合作,倘若人能从这方面或那方面有办法取得廉价能源,倘若它能运输和分配到需要能源的地方——我们便获得解决方法了。在理论上是大有可能的;但在实际上,可供选择的方法却甚少。
在今日世界中,一个国家若拥有廉价能源,便会使国民有较大的经济安全性。不少科学家相信亿万人的整个生活方式正在千钧一发的危机中。正如美国一位能源官员指出:“当石油枯竭时便没有时间作实验了。”
此外,一个拥有能源的国家便对其他国家操有政治和经济的力量。拼命找寻能源的动机是多端的。
为了明白其中的复杂性,我们可以仅是考虑一种能源——原油。又浓又黑的原油看来是人对能源需求的永久解决方法。但在今日却不是。为什么不是呢?因为地下虽有大量石油,但蕴藏的地方却不是平均分配的。大部分石油出产于阿拉伯半岛和苏联境内。因此,少数国家调整油价可能对世界经济平衡发生剧烈的影响。大国和强国由于要依靠石油而害怕在经济上受人操纵。
解决方法之一是在该等国境内发展其他能源。可是,在技术学上必须发展到能测出能源的所在和有效地使用。当我们读到对新能源分歧意见的“计划书”时,我们便领会到,在许多种例子上,能源潜在性是有的,但人在现时还未知道怎样汲取能源和符合经济地加以“使用”。谁都不愿以高于现时多倍的价格购买电力。
他们在何处找寻?
现时正有几项实验进行或发展少数的能源系统:
● 若干国家正在研究利用地热,即地底内的热力。(参看1979年一月八日《儆醒!》)
● 核子融合——与现时的核子发电不同(现时的是原子分裂)。这是两种元素的核子融合,造成强力的能爆。难题是:技术学上极端复杂;现时成本甚高。“商业实用”的计划日期定在2000年。
● 对煤作重新研究,特别是将煤转变成气体或液体燃料。
● 以风车和其他设计去“控制”海潮表明‘大有可能’,但需要进一步的发展才能成为实际能源。
除了上述方法之外,若干国家正在研究其他两种著名能源。它们是:核子(分裂)发电和太阳能。
《儆醒!》杂志驻德国和日本的通讯员发表的下列文章会讨论它们的难题和可能性。这些报导虽是反映当地的情势,但却使我们对世界拼命找寻能源有进一步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