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地球的生命线
地上众生通通靠无色、无臭、无味、无热量的水维持生命。人和动植物都不可缺水。从大象到微生物,水都是维持生命的必需品,没有东西能够取代。地球人口50多亿,人人要保持身体健康,就得每天从流质和固体食品摄取2.5公升的水分。真的,生物缺水就活不成。
庄稼无水不能种,牲畜无水不能养。缺水等于缺粮,没有粮食就没有生命。
值得欣幸的是,地球有充足的水源。从外太空拍摄的照片看来,这个蓝晶晶的行星似乎应该称为水球,而不是地球。覆盖地球表面的水要是平均分布的话,就会形成一个2.5公里深的环球海洋。地球的陆地可全部放进太平洋,甚至有余裕的空间。
地球的主要水源当然是海洋,而海水是有咸味的。人如果单喝海水,不久就会出现脱水征状,最后干渴而死,因为身体要不断把过多的盐分排走。除了少数例外,海水不是把庄稼腌死,就是使机器迅速锈坏。由此可见,海水不适宜给工农业生产用。除非脱去盐分,否则海水对人类没有多大的用处。不过,淡化海水的成本却十分高昂。
地球的贮水绝大部分是咸的,淡水只占百分之三。在这么少量的淡水中,约有百分之99存于冰川地带,或埋藏在地下深处。人类用得着的淡水不过是其中的百分之一罢了。
百分之一听起来实在微不足道。我们可会把淡水用光吗?大概不会。《人类与地球》杂志说:“淡水要是平均分布全球,而各地人民又不滥用的话,就算世界人口比目前多一两倍,这么少量[百分之一]的淡水也足以维持各人的生命。”
大致说来,地球的总水量始终如一,既没有增多也没有减少。《科学世界》说:“你今天用的水,昔日可能是恐龙的止渴甘露,因为地球的总水量一如往昔,将来也不会改变。”
原因是,环绕地球的水圈循环不息——从海洋蒸发成大气的一部分,然后下到地上,涌进江河,再往海里流。古代一位哲人写得不错:“江河向海里流,海却不满溢;江河之水归回本源,循环流转。”——传道书1:7,《新译》。
尽管地球有充足的淡水,许多地区却陷入缺水危机。接续的文章会探讨个中原因,同时看看有没有希望解决问题,转危为安。
[第3页的图片鸣谢]
NASA 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