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變成怎樣了?
説這話的是美國洛杉磯的一位高級警官。“本來殺人通常是為了某項原因的,”他説,並且補充説:“但今日無故殺人的百分率正日益增高,這種兇殺實在令人震驚。”
在美國的另一端,紐約市的警察局長表示同一觀點。“今日的男孩拿着一枝.357口徑手槍,從另一孩子或老婦奪去四十二美仙,他討厭另一個孩子的看相或老婦的眼淚,就殺了對方,被拘捕時面露笑容。……沒有人知道原因。這樣的事的確令人震駭。”
無意識的兇殺、戰爭、扣留人質和暴亂在今日世上正變成司空見慣的常事,飽受驚慌的市民和犧牲者不禁問道‘這個世界究竟變成怎樣了?’
洛杉磯的警官提出一項理論。“歷史表明一個社會必須維持一定的道德水準才能生存,”他向聽衆指出,“我認為我們已降到水平以下的程度了。”
變成無動於中
有些人覺得這位警官言過其實。他們聲稱在實際上,事情比往常並不太糟。他們説得對嗎?抑或他們對日益激增的恐怖新聞已變成麻木了?
請考慮一下紐約市學校教師們的遭遇。“以紐約市公立學校教師為對象的罪行已變成如此普遍,以致許多人對罪行的存在不再震驚,”紐約《時報》在不久之前聲稱。報章引述一位曾經在不同的場合受到推撞、恐嚇、咒罵和搶劫的教師的話説:“你必須使自己變成感情麻木,眼光狹窄。”
隨着世界情況的惡化,一般人是否正變成‘無動於中,’對事物失去正確的看法呢?
我們大多數人畢竟是在每日從報章讀到關於戰爭、暴行和墮落的社會情況中長大的。我們從未真正經歷過不同的情況。可是老一輩的人卻記得另一個時代。
“一切都完了”
前英國首相麥美倫在不久之前的一次演講中憶述他少年時候的世界。在維多利亞女王時代人們期望“自動的進步,”他説。“凡事都會愈來愈好。”但情形剛相反,“突然,出乎意外地,在一九一四年的一個早晨,一切都完了。”
普通市民也作出類似的評論。“沒有人料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發生,”在一八九九年出生的美國人喬治·漢倫指出。“它是一場極大的震驚。當時人們説世界已文明到不會再有戰爭的程度。但世界大戰卻像晴天霹靂一般突然爆發。”
頗有趣地,在一九一四年十分暢銷的一本書,諾文·安祖爾所著的《大幻象》,試圖證明戰爭是不可思議的,因為戰爭會導致國際經濟受損。
艾華特·捷提那時是十六歲,戰爭爆發時他在英國。“一九一四年之前是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他回憶説。“那時一般人所享的安全感是今日所無的。大家都把安全看作理所當然的事。”今日有多少人將安全視為理所當然呢?
“戰爭開始時我正在奧國的維也納,”現年九十歲的麥斯維·法蘭特説。“人們深受戰爭所影響。愛國情緒和國家主義的精神十分高漲。許多人變成心地剛硬。我還記得難民從東方湧入維也納以逃避俄國軍隊。他們喪失了一切,甚至失去了眼淚。因為他們的眼淚已流乾了。”
戰爭與宗教
請想像在這場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劫後餘生者所受的創傷。正如《世界書本百科全書》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人類歷史初次經歷到總體戰。各交戰國的民衆都為戰時工作而動員。有數以百萬計的男、女和孩子被殺。”
“英國那時大傷元氣,”當時正在倫敦的艾華特·捷提説。奧國“整個國家充滿了血和淚,”麥斯維·法蘭特説。生還者受到多大的影響呢?
“我認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不少兵士已看出教士的偽善。這使他們變了心。他們對宗教喪失了敬意。有些甚至變成連上帝也反對,”艾華特·捷提憶述。他補充説:“在我童年的時候,一般人都對上帝的道聖經感覺興趣。人們尊重聖經。你能和任何人談論這本書。但戰後情形開始改變了。今日的人似乎連聖經也忘記了。”
七十八歲的約翰·布殊憶述在美國也有類似的情形發生。“各教會深深捲入戰爭漩渦之中,”他説。“所有教士都談論德人的暴行,並且宣傳戰爭是‘確保民主世界安全’所必需的。”
“狂熱的愛國精神使我的父親感到困擾,他當時是我們鄉村小教堂的司事。我記得父親十分憂愁,因為附近教會有一位教士由於不願宣傳戰爭而被革職。”
普世心地忠實的人士都作出類似的評論。這樣的全球戰爭導致甚麽結果呢?“一九一四至一九一八年的戰爭在歐洲爆發使歐洲對本身的文明信心大減。既然戰爭發生於信奉基督教的各國之間,普世的基督教遂因此而衰微。”——《英國百科全書》。
基督教抑或基督教國?
事實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並沒有使每個人都感覺震驚,當時有一小群熱心的基督徒曾預言世界會在一九一四年發生戲劇性的改變。當時這群人稱為國際聖經研究者,今日則以耶和華見證人之名為人所知。
“聖經研究者在一九一四年以他們的卓見著稱,”喬治·漢倫回憶説,“他們在該年上半葉似乎一切平靜如常的情況中頗受譏誚。有人説聖經研究者‘杞人憂天。’”
戰爭突然爆發促使許多人想起國際聖經研究者的預言。《紐約世界報》在一九一四年八月三十日的副刊上刊登關於聖經研究者的專文。文章指出“可怕的戰爭在歐洲爆發應驗了一個異乎尋常的預言。”
為甚麽這一小群基督徒早已料到有災變發生,但基督教國的各大教派卻大為震驚呢?因為耶和華見證人是聖經預言的熱心研究者。聖經預言有不少是論及這個二十世紀的情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