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廣東話)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87 10/8 11-14頁
  • 第二部:1929-1934年世界大蕭條與大戰再度爆發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第二部:1929-1934年世界大蕭條與大戰再度爆發
  • 警醒!1987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黑色的星期四’——一個時代的終結
  • 自我至上!
  • 人應該信賴誰?
  • 如果沒有大蕭條……
  • 第一部:1920-1928年暴發的二十年代——大風暴之前的沉寂
    警醒!1987年
  • 何以需要有個聯盟
    警醒!1992年
  • 理想遭受排拒
    警醒!1986年
  • 理想的幻滅
    警醒!1986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87年
《警》87 10/8 11-14頁

1914年以來的世界

第二部:1929-1934年世界大蕭條與大戰再度爆發

“如果幸運曾向美國微笑的話,就是在那一日了。”歷史家辛農(David Shannon)對1929年美國總統胡佛宣誓就職的那日作過這樣的描述。辛農解釋説:“那一年充滿和平氣氛,地平線上沒有戰雲,美國的財富正積極向海外伸展,使世上經濟較為落後的地區改變情況。”

可是,到胡佛總統任期屆滿時,“[美國]國内的氣氛已徹底逆轉。樂觀已變成悲觀、自暴自棄和充滿絶望之感。”究竟有甚麽事發生?

‘黑色的星期四’——一個時代的終結

1929年10月23日星期三,一群投機家無緣無故地在紐約股票市場開始抛售價值過高的股票。翌日,星期四,股票持有人由於擔心股票價值慘跌而爭先恐後地抛售,結果在一週之内股票的價值喪失了150億美元,在以後數月又喪失數十億美元。大蕭條遂告開始。

經濟學家和歷史家對於不景的原因提出許多理論。但正如其中一位指出,大蕭條的多種因素顯然“在繁榮的1920年代已深深種下。”既然當時的繁榮是“建築在搖搖欲墜的基礎之上的,……股市一旦崩潰,……[它們]下面的經濟腐敗遂突然顯露出來。”——《二十世紀的美國》,第10,12頁。

無論如何,暴發的二十年代的繁榮已經過去了。它所引發的樂觀希望也隨之而逝。“1929年的股市大崩潰揭破了真面目,”歷史家弗雷特(F. Freidel)和波拉克(N. Pollack)説。“隨着繁榮衰退,千百萬人飽受窮困之苦,二十年代看來好像是一段沒有真實感的插曲或一個殘酷的笑話——一個不道德的爵士樂時代,崇拜金牛犢的時代。”——《二十世紀的美國問題》,第115頁。

突然之間,千百萬人宣告失業。債台高築的人失去了他們用賒購方式買來的一切,包括房屋在内。為了節省開銷,有時幾家人要同住一起。隨着股市暴跌,許多人的財富在一夜之間消失。不少公司宣告破産。美國有數以千計的銀行倒閉,所掀起的自殺浪潮使該國大為震驚。一位喜劇演員説他慣於收到銀行蓋上“存款不足”等字樣而退回的支票,但如今退回支票的原因卻是“沒有銀行”。

經濟崩潰蔓延至世界規模,影響極為深遠。事實上,《1918-1943,美國在世界情勢中的地位》一書聲稱,“這種經濟悲劇影響到每個國家,也影響到社會、政治、家庭和國際關係的每個層面。”

與此同時,日本的軍國主義者利用經濟情況取得優勢。《新大英百科全書》説:“藉着軍事征服,擴張版圖以解決日本經濟難題的觀念在1929年的大蕭條時代普遍流行。”軍國主義者利用三十年代初期的不穩情況擴張勢力,以致能够甚至未得政府准許就侵略東三省,僅在五個月之内將其佔領。國際聯盟聲討日本為侵略者,日本提出的答覆不是退出東三省,而是退出國聯。

自我至上!

由於強調享樂和重視物質,暴發的二十年代養成了一種自我至上的態度,以致把人們的靈性扼殺了。但是《1918-1943,美國在世界情勢中的地位》一書所謂的“始於1929年的經濟地震”使這種態度更加顯著。怎會如此呢?因為大蕭條“破壞了可能仍然存留的任何休戚與共之感,使每個家庭只求自保而不管對别人産生甚麽影響。每個人都專顧自己,只要自己不受損失,誰吃虧都不要緊!”

以個人而論,這種自我至上、以自我為中心、罔顧别人的態度通常是受人蔑視的。但是,在愛國主義的名義之下,國家集團採取同樣的態度卻往往被視為有理,甚至是可取的。大蕭條使這種精神變本加厲。

歷史家格蘭姆(Hermann Graml)説:“世界的經濟危機使國聯所表現的了解和合作精神受到致命的打擊,”因而打開了“個别國家毫無顧忌地追求自我利益。”他説,“大多數國家為求自保而罔顧他人,達到不合理——但可以了解——的地步,以致造成大衆恐慌。”——《兩次大戰之間的歐洲》,第237頁。

也許這種態度的露骨表示無過於德國的希姆萊在數年後所作的演説。他説:“誠實、正直、忠心和友誼只可在血統相同的人之間表現。俄國人、捷克人有甚麽遭遇,我一點也不關心。……各國的人過着繁榮生活或像家畜一般餓死都與我無關,只要他們為我們的文化效力便行了。……俄國的一萬婦女在挖掘反坦克戰壕時筋疲力竭倒下並不使我擔心,只要她們最終為德國把戰壕掘好便行了。”

個人和國家既都表現這種“自我至上”的態度,把上帝“愛人如己”的律法置諸不理,又怎能獲致或保持和平呢?(路加福音10:27)“愛你律法的人大有平安,”聖經在詩篇119:165説。可是,由於缺乏愛心,各國很易進入新的戰爭狀態。耐人尋味的是,這種缺乏愛心和“自我至上”的態度乃是撒但的邪惡事物制度“末期”的特徵。——提摩太後書3:1-5;馬太福音24:3,12。

人應該信賴誰?

在暴發的二十年代,世人偏離了上帝,但顯然日益惡化的世界情況有使人歸回他們所離棄的上帝嗎?在若干事例上的確有。許多人響應耶和華見證人所傳的信息。(耶和華見證人這個名字是一群與守望台社交往的基督徒在1931年採納的。)但以整體而論,各國並沒有反應;他們所信賴的不是上帝而是他們的“偉人”。

例如,在1930年代初期,甘地領導的民間非暴力不服從運動在印度獲得擁護。許多人希望他所致力的運動——脱離英國而獨立——會為印度帶來穩定的和平。這個希望有實現嗎?

在同一年,中國總統蔣介石成為循道會的教友。許多人希望他歸信基督教會為中國和西方所謂的基督教國家促成親密的協調關係。這個希望有實現嗎?

1932年,梵蒂岡舉行慶典為墨索里尼慶祝執政十周年。許多人希望教皇在慶典中的祝福會使虔誠的意大利人、他們的首領和國土獲得恆久的和平與庇護。這個希望有實現嗎?

1932年,新任美國總統羅斯福應許國人實行“新政”以重振國勢。一年之後,他起草裁軍計劃,呼籲世界廢除一切攻擊武器。許多人希望新政會導致和平,終止貧窮和失業。這個希望有實現嗎?

1933年,希特勒就任新總理。不久之後,在他歷來發表的最動聽的演説(所謂的“和平演詞”)中,他把戰爭稱為“極度的瘋狂”,聲稱戰爭會“使現行的社會秩序和政治秩序崩潰。”他強調德國樂意裁軍,與羅斯福的提議一致;他説:“德國樂於簽訂任何互不侵犯條約,因為德國不想侵略,只想確保安全。”許多人希望這項政策會恢復德國的名譽與威信,以和平手段確保這位首領的政權千年不衰。這個希望有實現嗎?

當時還有一個“偉大”組織——國際聯盟——存在。1932年5月15日刊的《守望台》雜誌論及這個組織,説:“地上的衆王在教士們慫恿之下……在國際聯盟中聯合起來,信賴人為的力量可以為惶惑和苦難的世界消除目前的窘境。”許多人希望——雖然耶和華見證人不在其内——國聯會使世界擺脱當時的窘境。這個希望有實現嗎?

兩千多年之前,詩篇的執筆者寫道:“你們不要倚靠世上的首領;不要信賴必朽的人,他救不了你們。”憑着事後的觀察所助,你豈不同意這段話的智慧嗎?——詩篇146:3,《現譯》。

如果沒有大蕭條……

“把一切責任推在三十年代大蕭條前夕所發生的事件和趨勢之上未免單純得可憐。”《1918-1943,美國在世界情勢中的地位》一書的作者説。“可是,”他們承認“在那不景氣的幾年裏,普遍的匱乏和不穩的確準備了舞台,讓登台的演員有更多精彩台詞可念,為悲慘的劇情加多一些偉大場面,使觀衆有新的英雄去喝彩或新的壞蛋去唾罵。”他們的結論是,假若沒有世界大蕭條,就很可能沒有第二次世界大戰。

但世界大蕭條的確發生過,第二次世界大戰也的確發生過。因此顯而易見的是,國聯儘管有宗教支持,還是未能獲致它力求保持的和平。國聯從開始就已注定失敗了。但它並不會迅速死亡。反之它是逐漸瀕危以至於死的。關於這點,請閲讀下期的文章。

[第13頁的附欄]

成為當時新聞的其他大事

1929——電影藝術科學協會首次在好萊塢頒發(奧斯卡)金像獎

1930——發現冥王星

烏拉圭首次贏得世界杯足球錦標賽

1931——中國水災使8,000多人死亡,2,300萬人無家可歸

尼加拉瓜大地震,2,000人罹難

當時世上最高的建築物——紐約帝國大廈——落成

1932——發現中子和氘(重氫),有助於核子物理學的誕生

1933——德國退出國聯;希特勒任總理;在達豪設立第一所集中營;德國與梵蒂岡簽署政教協約;在柏林公開焚燒不受歡迎的書籍

1934——美國設立聯邦調查局(FBI)以對抗犯罪行為

中國大陸約9萬紅軍開始長征,最後抵達延安

[第12頁的圖片]

只在短短時間内,就有千百萬人失業

[鳴謝]

A. Rothstein/Dover

    中文繁體(廣東話)出版物 (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廣東話)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