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是個秘密
“請保守這個秘密不要告訴第三者”
1863年,亦即美國南北戰爭期間,威廉·H·莫里從美國弗吉尼亞州的阿奎阿灣致信他在賓雪法尼亞州的年輕妻子埃莉薩·安。以上帶有警告意味的話就是他在信中的開場白,信上字詞的寫法跟現代的頗為不同,句與句之間沒有任何標點符號。莫里來自賓雪法尼亞州的漢諾威鎮,年為24歲,婚後不久便被召入伍當兵。他為當時北部的聯邦政府爭戰。敵方是誰?就是其他支持南方聯盟政府的美國人,他們由於不滿聯邦政府從首都華盛頓干涉他們的經濟事務,於是宣布脱離聯邦。究竟莫里想妻子保守些甚麽秘密呢?答案稍後便見分曉。現在讓我們首先探討一下事情的背景。
美國南方的七個州脱離聯邦後,南北戰爭就在1861年爆發,事發不久,南方另有四個州也繼而宣布脱離聯邦。這11個州組成了聯盟政府。長久以來,奴隸制度一直是南北雙方之間的主要爭論之一。南方富有的種植園主辯稱,廢除奴隸制度對北方並沒有帶來任何影響,因為北方的經濟有大量歐洲移民作為後盾。然而,南方的經濟主要靠種植棉花來維持;因此,南方各州若要經濟蓬勃,他們那為數近四百萬的奴隸是不可或缺的。至少,這是他們的想法。
林肯總統有些甚麽想法呢?他在1862年8月寫道:“在這場鬥爭中,我的首要目標不是要保留或廢除奴隸制度,而是要保存聯邦。倘若不用釋放任何一個奴隸就能保存聯邦的話,我便照着去辦;倘若我必須解放所有奴隸才能保存聯邦,我也會照着去辦。”此後不久,在1863年1月1日,林肯宣布解放所有在鎮壓下的奴隸。對於南方的奴隸主人來説,此舉大大打擊了他們的經濟,他們認為自己因此損失了“數十億美元的奴隸資産”,以致血本無歸。
這場可怕的内戰(1861-65年)奪去了至少61萬8000名美國青年的生命,因戰爭而受傷的更不計其數。事實上,以喪生人數來看,這場戰爭是該國戰爭史上最慘重的一場。威廉·莫里在1863年1月25日寫下他的日記及這封秘密信件時,他正被捲入這場衝突中。身為一個普通士兵,他對這場戰爭作出了甚麽不可告人的結論呢?
血淚書
莫里在信的開端答謝妻子寄來的“那些煙草和其他物品”,然後寫道:“我看出這場戰爭完全是個騙局又是場生財的戰爭人人都想有更多錢這場仗繼續打下去就是單單為了這個原因現在我們看出這場仗怎樣發展我回家時如果再次有人叫我入伍我就會把他揍在地上我們在這裏受到像狗一樣的對待甚至連狗也不如我告訴[你]如果我收到這4個月來的軍餉我就會嘗試逃走我們受到的對待一天不如一天。”a
他論及自己駐軍的地方時寫道:“這裏的風景非常優美你可以看見許多船隻駛進波托馬克[河]……有時我們工作得很辛苦因為要搬運許多物品到[鐵路]卡車裏但我們卻只得半飽這裏許多同僚都説要是他們收到錢就會逃走……我們只是一味的行軍一味辛苦地工作。”
然而,若與那些在沙場上出生入死的人相比,莫里的困苦情況則可説是微不足道了。在一場戰鬥裏,南方聯盟的將軍希爾手下雖有6500名軍人,卻喪生了2000名。希爾寫道:“這不是戰爭,而是謀殺。”(《灰狐》,伯克·戴維斯著)南北兩方在徵兵方面的情況是,人若有錢就可以免役,或是付錢去代替入伍。南方一些生活貧困的人便埋怨道,這是一場“富人發起,窮人參與的戰爭”。莫里下士由於在這場戰爭服役,因而獲得一筆賞金。他後來運用這筆賞金開設了一間麪包店。
那些囚禁在監獄營裏的人的處境十分悲慘,從喬治亞州的安德森維爾監獄營便可見一斑。“一道水流緩慢的小溪流過監獄營。營中囚犯的患病及死亡率高,衛生情況惡劣,牢房擁擠,又缺乏遮蔽的地方,加上糧食不足,這一切造成了營内可怕的情況。”(資料取自一本題名為《安德森維爾》的册子)使情況更為惡劣的是,營中有一幫稱為“襲擊者”的犯罪分子橫行。這些罪犯本身也是戰俘,他們時常搶掠,甚至殺害營中的其他囚犯。他們助長了營内的“搶掠和暴行”。在安德森維爾監獄營裏,至少有1萬2920名士兵因各種不同緣故喪生。
來到1995年,人類有痛定思痛嗎?他們有從歷史學到教訓嗎?在盧旺達、利比里亞和巴爾幹半島上發生的可怕大屠殺,以及在其他許多地方爆發的衝突正是近年來人類互相殘殺的例證。天主教徒和東正教徒雖然聲稱跟從基督,但在生活上並沒有效法基督耶穌的仁愛榜樣。惟有耶和華見證人繼續在政治上保持中立,拒絶學習或參與戰爭。這件事盡人皆知而絶非秘密。——以賽亞書2:4;彌迦書4:3。
[腳注]
a 原文(英文)有若干錯别字,且又缺乏標點符號。為方便讀者理解,句與句之間稍留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