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腦是怎樣運作的?
美國精神病研究所的精神科醫生富勒·托里説:“人體各器官中,腦的功能和運作是最不容易研究、掌握的。這個小東西就在我們的頭殼裏,擱在我們的脖子上,然而研究起來卻這麽困難。”
話雖如此,對於人腦怎樣處理各種感官提供的信息,科學家説他們已具有相當的認識。舉個例,請考慮一下人腦怎樣處理視像資料,使視覺感官發揮作用。
腦子的眼睛
光線進入眼睛後,會落在位於眼球後方的視網膜上面。視網膜由三層細胞組成。第三層,也就是光線落在的一層,含視桿細胞和視錐細胞;視桿細胞對光度敏感,視錐細胞則對波長不同的紅、綠、藍三種顔色的光産生反應。射進眼睛的光線令視桿細胞和視錐細胞内的色素變白,從而向第二層發信息,第二層細胞接着又將信息傳給最外的一層,而最外一層細胞的軸索就共同構成視神經。
視神經内數百萬個傳遞信息的神經元,在腦部一個稱為視交叉的交會點相遇,然後再“兵分兩路”。傳送來自兩眼視網膜左邊信息的神經元在這兒會合後,就循平行的路徑前進,把信息傳到左腦去。同樣,來自兩眼視網膜右邊的信息也在視交叉會合,再給傳到右腦去。當神經衝動抵達位於丘腦的轉發站時,另一批神經元就會接力,把信息傳送到腦後方稱為視皮層的區域去了。
視像資料的不同方面會沿着平行的路徑前進。研究員發現,主要的視皮層連同附近一個區域好像郵政局處理郵件一般,把神經元傳來的各種信息分門别類、安排適當的前進路線,並一一加以整合。此外,有個區域負責辨識活動和輪廓,像物體的邊緣等。另一個區域辨認形態和色彩,還有個區域不斷把接收到的視像信息更新,好察出眼前事物的一舉一動。近年的研究顯示,腦部有多達30個不同的區域處理眼睛收集的視像資料!可是,這些區域到底怎樣合力産生視像呢?不錯,人腦是怎樣“看見”東西的呢?
視覺的産生
眼睛替腦子蒐集周邊資訊,不過,大腦皮層顯然才是真正處理腦子所接收信息的“功臣”。照相機拍出來的照片總會顯示攝進鏡頭内整個景象的種種細節。可是,人觀看同一的景象時,就只會看見自己專注留意的部分。腦子怎曉得這樣“看”,這至今還是個謎。有些研究員認為,這是在所謂的會聚帶裏,視像資料逐步整合起來的結果;這種功能有助於人把已知的和眼前的事物作比較。另一些人則聲稱,人有時無法清楚看見想看的東西,就是因為控制視野的神經元還沒有“燃點”起來。
不過,叫科學家最傷腦筋的,可不是解釋視覺如何産生,而是要決定“意識”和“思維”到底是怎麽一回事。像核磁共振成像和光子發射體層照相術一類的掃描技術,使科學家得以進一步探索人腦。另外,藉着觀察人思想時血液流經的腦部各個部位,科學家也能够相當肯定地説,大腦皮層看來有些不同區域,是分别職掌聆聽、閲讀和説話的。可是,正如一個作家説:“思維和意識的現象……比任何人猜想的都要複雜得多”。不錯,人腦有不少奧妙之處依然有待鑽研、考究。
人腦只是一台神奇電腦?
將人腦比作别的東西,也許可以使人更了解自己複雜無比的腦子。在18世紀中期,即工業革命之初,人們喜歡把人腦比喻機器。後來,電話交換台成了科技進步的象徵,人們就把人腦打比為一個有接線員操作的繁忙電話交換台。到了今天,人們都用電腦處理繁複的事務,於是人腦又給比作電腦。但是,這個比方是否恰當,足以解釋人腦的運作呢?
人腦和電腦之間存有好些顯著的差異。人腦基本上是個化學系統,不像電腦靠電力發動。腦部每個細胞内有無數的化學反應進行,跟電腦的運作迥然有别。此外,正如蘇珊·格林菲爾德博士評論,“人腦無須人為之編寫程式:人腦既是個自發性的器官,又獨具創意”,但人卻要為電腦編寫和輸入程式,電腦才能運作。
另外,神經元互相溝通的方式也顯得相當複雜。不少神經元對1000個或更多個經突觸輸入的信息作出反應。考慮一下一個神經生物學家所作的研究,你就明白以上的話是甚麽意思了。這個神經生物學家研究腦部下方,也就是鼻子上方後端的部位,好找出人怎樣辨别氣味。他説:“跟證明幾何定理或理解貝多芬的弦樂四重奏曲相比,辨别氣味簡直易如反掌。可是,實際的過程卻涉及大約六百萬個神經元,而個别的神經元又能跟其他神經元互通信息,信息的數目可高達一萬個之多。”
然而,人腦還不只是布滿了一堆堆的神經元而已。每個神經元都有些膠質細胞。膠質細胞不但使腦部組織結構緊密,還充當絶緣物質,令神經元能够抵禦感染,並且緊密地連結起來,在血和腦之間形成一道保護屏障。研究員相信,膠質細胞也許還有些他們沒發現的功用。難怪《經濟學家》週刊在結語中説:“人造電腦只是個以數字形式處理資訊的電子産品,用它來跟人腦相比,不但顯得相形見絀,而且有誤導大衆之嫌。”
人腦神妙莫測的地方還多着呢!接着,我們會討論人腦另一個引人入勝的方面。
腦子與記憶
理查德·湯普森教授説:“[記憶]也許是自然界當中最異乎尋常的一種現象。”記憶牽涉到腦部幾種不同的功能。研究腦部的人一般把記憶分為兩類——陳述性記憶和程序性記憶。陳述性記憶跟儲存事實有關,而程序性記憶則涉及技能和習慣。另外,一本叫做《人腦——神經學入門》的書,也按照各種記憶在腦海中停留的時間,把記憶分為四類。這四類記憶分别是(1)極短暫記憶:維持約十分之一秒;(2)短暫記憶:持續數秒的記憶;(3)近期記憶:對近日經歷事件内容的記憶和(4)長期記憶:經口頭反覆記誦的資料和練習而得的運動技巧的記憶。
長期記憶的形成,也許跟它始於腦部前方的活動有關。信息一經選擇歸入長期記憶一類,就會轉化為電衝動,傳送到腦部稱為海馬的部位去。在這兒,神經元會經歷一個稱為加強記憶的過程,使其傳遞信息的能力得以提高。——請參看附欄“傳遞信息的過程”。
不過,對於記憶的形成,一些研究員卻有另一番解釋。他們認為,腦電波在記憶過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們聲稱腦部電氣活動的規律擺動,就像有節奏地擊鼓一樣,使記憶連接起來,同時還控制着個别的腦細胞被激活的時刻。
研究員認為,人腦將記憶分散存放在不同的區域裏,而不同的概念都跟專司有關方面的腦區連繫起來。因此,腦部有些區域顯然是專司記憶的。在腦幹附近,有團大小像杏仁一般的神經細胞稱為扁桃體,專門處理跟恐懼有關的記憶。另一個呈灰色叫做基底神經節的區域,以記憶習慣和下意識的運動技巧為主。小腦位於大腦後方的底部,掌管經學習和隨鍛鍊而變得純熟的技巧和身體的反射作用。一般研究者相信,小腦是儲存像騎自行車一類所需保持身體平衡技巧的地方。
以上只是簡略地談談腦子的運作方式罷了,還沒深入地談到腦子其他奇妙的功能呢!腦子使人有時間觀念、能够學習語言和做出各種各樣靈巧的動作。此外,腦子也調節人體的神經系統、調控各個重要器官,以及使人能忍受痛楚。不但這樣,科學家最近還發現,腦子裏有些化學物質跟免疫系統有連繫,使兩者可以溝通。神經系統科學家戴維·費爾滕説:“人腦這麽精密複雜,令人不禁懷疑到底有沒有這麽一天,人能够完全明白人腦是怎樣運作的。”
不管還有多少跟人腦有關的問題有待考究,這個精妙絶倫的器官使人一生下來就具有思考、沉思和回憶以往所學的能力。那末,我們該怎樣做,才算是善用這個寶貴的器官呢?看看這系列最後一篇文章就自有分曉了。
[第8頁的附欄或圖片]
傳遞信息的過程
神經元一經激活産生神經衝動之後,神經衝動就立時沿着神經元的軸索前進。軸索末端内有若干個小球(突觸小泡),而每個小球都含有成千上萬個神經遞質分子。神經衝動一旦到達突觸,突觸小泡就把這些分子釋放出來,跟軸索末端的表面融合,使神經遞質得以越過突觸繼續前進。
像鎖與鑰匙互相配合一樣,不同的神經遞質會打開或關閉另一個神經元接收信息的渠道。於是,帶電荷的粒子流向接收信息的神經元,促成化學改變:不是産生電衝動,就是抑制進一步的電氣活動。
當神經元不斷受刺激,釋出更多橫越突觸的神經遞質時,稱為加強記憶的現象就發生了。有些研究員相信,這個過程使神經元靠得更攏。有些則聲稱,有證據顯示接收信息的神經元對傳遞信息的神經元有回饋,從而促使進一步的化學改變,産生更多蛋白質充當神經遞質,因而鞏固了神經元之間的連繫。
腦子不停地改變聯繫,而且極富彈性,令人不禁想起以下這句諺語:“業精於勤,荒於嬉。”因此,如果你想對某件事情有鮮明的記憶,就要不時加以回顧了。
軸索
從神經元延伸出來的纖維組織,神經信息經此傳遞
樹狀突
從神經元延伸出來,短小、呈分叉狀的纖維組織
軸突
突出神經元以外觸鬚般的組織,主要分為軸索和樹狀突兩種
神經元
神經細胞。人腦約含有一百億到一千億個神經元,而“每個神經元都可以跟成千上萬個其他神經元連繫起來”
神經遞質
橫越發信息和接收信息的神經元之間稱為突觸的空隙,傳遞神經信息的化學物質
突觸
介乎發信息和接收信息的神經或神經元之間的空隙。
[鳴謝]
以上資料取材自《闡釋人腦》,蘇珊·格林菲爾德教授著,1996年出版。
CNRI/Science Photo Library/PR
[第9頁的附欄或圖片]
人類得天獨厚的能力
人類能有出色的溝通技巧,全賴腦内一些稱為語言中樞的區域。人想説的話,看來是由左腦半球叫做沃爾尼克區(1)的部分組織而成,而這個區域又跟負責應用語法規則的布洛卡氏區(2)互有溝通。神經衝動一經産生,就會傳到附近控制面部肌肉的運動區,把思想化作適當的話。此外,這兩個區域跟視覺系統相連,使人能够閲讀;跟聽覺系統也有連繫,使人能聽見和理解别人説話的内容,並進一步作出回應。不可不提的是,它們也連接着人的記憶儲存庫,使人可以把有價值的思想保存下來。一份叫做《深入人腦》的小册子評論説:“人跟其他生物的主要分别是,人不但能够掌握物質世界裏各種各樣數目驚人的技能、事實和規則,還能認識和了解他人,明白人們行事為人背後的動機原因。”
[第7頁的圖片]
人腦有不同區域,專門處理色彩、形態、邊緣、形狀,以及察出眼前物體的一舉一動
[鳴謝]
Parks Canada/ J. N. Fly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