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年長的人正怎樣行
運動員朝着目標開始奔跑。他急跑了五十五英尺,將玻璃纖維的撑竿插進地裏,然後優雅地一躍越過離地面九又四分之一英尺的橫竿。這是甚麽場合呢?中學的田徑賽運動會嗎?不是。運動員是個七十歲的老頭子。據《華爾街日報》報導,這是為600個年齡類似的運動員所舉行的運動會。在同一個運動會中,一位七十七歲的老人以15.7秒跑完100米的賽程,一位七十歲的老人將特製的鐵餅投擲九十英尺的距離。
聽聞七十歲的老人仍然參加運動比賽使你感覺驚奇嗎?誠然,他們的成績不及他們在二十多歲時那麽好。但是,既然有些人仍然能够投擲鐵餅,跑100米的賽程和作撑竿跳高,這件事實表明我們不應當因為老人已活了若干歲月就將其視為無用。除非受到疾病的干擾,否則較年長的人所具有的身體潛力其實比一般人通常所意識到的大得多。
老人在精神和心智能力方面情形也是如此嗎?換句話説,老人能够學習新的事物和採納新的生活方式嗎?有時老年人自己貶低他們在這方面的潛力。他們可能不願接受學習新事物的挑戰,説,‘我太老了,還學甚麽?’或‘老狗學不會新把戲。’但這是必然的嗎?人到甚麽年齡學習能力才會衰退呢?
生長與學習
饒有趣味地,我們留意到,抗議説‘我太老了,還學什麽?’的人以前一度是個眼睛明亮,充滿好奇心的小孩。在大部分小孩的字彙中,最常用的字是‘為什麽?’‘在那裏?’‘什麽時候?’‘怎樣?’‘誰?’他們無疑渴望學習。
有時父母但願兒女想學習的願望沒有這麽強烈而暫時不提出問題。可是聖經留意到孩子在這段時期所學習的事深具重要性,説:“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言22:6。
不久孩子便上學了。在若干年間他每天的主要活動是吸收關於不同科目的新知識。至若干程度,他天然的求知慾由教師照顧。他學會新的觀念、新的技能,於是世界遂逐漸向他打開。
很快求學的歲月便過去了,於是一個年輕的成年人踏進社會。現在他必須學習怎樣與長成的人相處和獲得謀生的技能。以大部分的情形而言,他最後會有一份經常的工作,於是學習的過程便開始緩慢下來。大部分年輕的成年人均成家立室,負起生活的擔子而受到各種壓力和承擔種種責任。於是他們就逐漸不再學習新的事物去使自己的生活成為更豐富了。
兒女長大之後,父母發覺現在他們再次有自由的空閒時間。但在許多事例上,他們已經習慣了不再學習新的事物。他們不像年輕的時候一樣喜歡查考新的事物或提出問題,在日本,有些人説自己生在另一個時代。一個男子可能説,‘我生在明治時代。’這段政治時期結束於1912年。因此,在達到至少七十歲的高齡之後,他覺得學習的日子已經過去了;他認為自己永遠無法在這個難以了解的摩登時代吸收新的思想。
但這是必須有的情形嗎?誠然,人在年華老去時身體會發生改變。他的骨節可能比較僵硬。他的肌肉變成較少彈性,他的視力稍為衰退,聽覺也不像以前那麽靈敏。但是除非他生病,這只會使他緩慢下來而非停止所有的活動。既然一群七十歲以上的老人能够舉行運動會,這件事實證明他們無需停止一切活動。對頭腦來説情形也是一樣嗎?抑或人可以變成太老而無法再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