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斐濟的水域從事“捕魚”工作
斐濟——這個名字使人想起南太平洋的一塊樂土。斐濟是由300個島嶼構成的島國,位於南太平洋新西蘭以北約1800公里。碧藍色的海、珊瑚礁、搖曳的椰子樹、綠油油的山脈、熱帶魚、奇異的水果和花卉,在這裏都應有盡有。因此,你也許同意,斐濟是所有人心目中的熱帶樂園。
然而,斐濟吸引人的地方並非僅限於它的天然美景。猶如珊瑚礁的魚類品種各異,陸上的東西也種類紛繁。在南太平洋,相信沒有一個地方比斐濟群島有更多不同種族的人聚居。這裏差不多有75萬居民。其中兩個最大的族群是美拉尼西亞裔、土生土長的斐濟人,以及在斐濟出生的印度人;這些印度人是在殖民地時期,英國從印度輸入的勞工所生的後代。此外,島上的居民還包括巴納巴人、中國人、歐洲人、吉爾伯特人、羅圖馬人、圖瓦盧人和其他族群。
耶和華見證人很忙碌地在這個多種文化的社會從事“捕魚”工作。(馬可福音1:17)要在這麽多樣化的社區執行傳揚上帝王國好消息的工作是一項挑戰。傳道員首先要克服的是語言和文化方面的隔閡。雖然英語是島上的通用語言,許多時,傳道員仍需使用斐濟語、印度語、羅圖馬語及其他不同的語言。
他們也必須採用各種不同的方式跟宗教背景迥異的人交談。大部分土生土長的斐濟人和其他島上居民都隸屬基督教的各教派。印度人則是印度教徒、回教徒或錫克教徒,但以印度教徒佔大多數。各城各鄉都設有不少教堂。在斐濟的兩個主要大島上,比比皆是的印度廟和回教清真寺相映成趣。
當地的許多見證人自小已能説三種主要語言——英語、斐濟語和印度語。這項技能對“捕魚”工作十分有利。有時人們聽到斐濟人説印度語或印度人説斐濟語,他們就感到很意外。鑑於傳道員必須應付文化、宗教和語言上的差異,他們若要“與别人同享[好消息]”,就必須善於跟人攀談。——哥林多前書9:23,《新譯》。
在斐濟的鄉村“捕魚”
土生土長的斐濟人是個友善、好客的民族。因此,你很難想像,僅百多年前,部落戰爭在斐濟是司空見慣的事。事實上,歐洲人初到這裏時,斐濟是人所公認的食人島。後來,一位顯赫的酋長得勢,並歸信了基督教,此後打鬥和食人的事件逐漸消失。雖然博安語是相當通用的方言,各省不同部族所説的方言彼此仍有若干差異。
除了首都蘇瓦以外,斐濟各地有許多城鎮。大部分斐濟人都住在村落裏,受圖拉加尼高羅(意即村長)所管理。每逢見證人來到一條村“捕魚”,他們按習慣會先拜訪這位長者,獲他批准才探訪不同的布維,即當地的家庭。只是偶爾——通常是因為村中有些教士極力反對耶和華見證人的緣故——村長才不允准見證人探訪村内的家庭。探訪一户斐濟人家是怎樣的呢?
走進布維之後,我們雙腳交叉坐在地上。西方社會那些經過仔細斟酌,以期引起忙碌人士興趣的介紹詞,在這裏就用不着了。斐濟人對所有前來談及上帝的人都一律歡迎。傳道員邀請住户拿出自己的聖經來,住户便立即起來,説一聲“圖盧 ”(意即對不起),伸手向架上取了一部斐濟文的聖經,然後熱切地查閲傳道員所提及的經文。可是,好客、恭敬的斐濟人所表現的態度卻提出一項不同的挑戰。傳道員需要運用很大的辨識力和技巧才能跟住户交談,鼓勵他們逐步推理,幫助他們看出把自己的信仰與聖經的教訓作一比較是至為重要的事。
一般而言,斐濟的住户喜歡討論教義方面的題目過於談論社會的情況和爭論。事實上,在斐濟1400多位活躍的耶和華見證人當中,許多人開始對聖經真理發生興趣,都是由於跟人討論過“陰間是怎樣的地方?”、“誰會到天上去?”、“地球會遭受毁滅嗎?”等問題。然而,若要進一步激發他們的興趣,傳道員就要表現適應性和毅力了。傳道員在大家約定的時間回去探訪時,往往發覺住户不是去了泰泰(橡膠園),就是去了别的地方。他們並非不賞識傳道員的探訪,只是他們對時間有不同的觀念。當然,在當地的見證人看來,這並不足為怪。他們仍會鍥而不舍地在另一個時間去探訪住户。這裏沒有街道名稱,房子也沒有號數,因此,傳道員需要記性相當好才能回去找到這些感興趣的人。
波利尼西亞式的“捕魚”工作
現在讓我們跟一位周遊監督(環務監督)一起去“捕魚”。他正探訪羅圖馬島上一群人數不多的會衆。這一連串的火山島位於斐濟以北約500公里。我們乘坐一架19座位的飛機來到這裏。最大的島嶼面積只有50平方公里,人口合共約3000人。沿岸有一條沙塵滾滾的路,這條路把大約20個村落連接起來。羅圖馬島由斐濟管轄,但羅圖馬人的文化和語言卻跟斐濟截然不同。羅圖馬人原屬波利尼西亞裔,所以他們的外表與美拉尼西亞裔的斐濟人不一樣。在宗教方面,大部分居民若非羅馬天主教徒,就是循道會的教友。
飛機徐徐降落準備着陸之際,我們看見島上一片青葱的草木。到處都是椰子樹,長着羽毛狀的葉子。機場有不少人,他們都是前來迎接這架一星期才來一次的飛機的。這些人當中有一小群見證人。我們受到熱烈的歡迎。他們帶來幾個又大又嫩的椰子,並在椰子頂上開一個“孔”,給我們解渴。
走了不遠,我們來到住宿的地方。他們用地上的灶燒飯。菜色包括烤豬肉、雞、炸魚、小龍蝦,還有當地盛産的芋頭。在椰子樹下享用這麽豐富的筵席——簡直就像在樂園裏一樣!
第二天我們前往探訪各村落(羅圖馬語叫霍阿加)的人家。我們走向第一户時,有一隻小豬逃出豬欄,在我們面前疾跑而過,發出又尖又長的叫聲。住户看見我們走近,一面帶着微笑把門打開,一面用羅圖馬語説了一聲“諾亞!”跟我們打招呼,接着就邀請我們進去坐下。他遞了一盤熟香蕉給我們,然後請我們喝青椰子汁。在羅圖馬,慷慨好客一向被視為重要的美德。
這裏沒有不可知論者,也沒有提倡進化論的人。人人都相信聖經。諸如上帝對地球所定的旨意等題目很容易吸引羅圖馬人的注意。住户獲悉,地球不但不會遭受毁滅,而且會成為公義人類的永遠居所,這使他感到十分驚訝。(詩篇37:29)我們讀出有關的經文時,他留心聆聽,並急不及待接受我們所介紹的書刊。我們準備離去時,為了答謝我們的探訪,他把整袋熟香蕉送給我們在路上吃。在這裏從事傳道工作很容易令人增加體重!
適應印度人的社區
雖然南太平洋其他島國都有許多不同種族的人聚居,斐濟依舊在這方面獨樹一幟。除了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波利尼西亞等文化之外,斐濟還有另一種從亞洲遷移過來的文化。在1879至1916年期間,斐濟從印度輸入了許多契約工人,在甘蔗園裏工作。這項安排叫做格米(契約),結果,有成千上萬的印度人來到斐濟群島。這些工人的後代構成了這個國家人口的一個主要部分。他們保留了自己的文化、語言和宗教。
在斐濟的主要島嶼背風的一面,一個城市是勞托卡。這是斐濟甘蔗工業的中心,也是國内大部分印度人聚居的地方。耶和華見證人在這裏有三群會衆,會衆的成員需要在“捕魚”工作上表現很大的適應性。他們逐家逐户探訪别人時,需要隨時準備按住户的種族和宗教改變自己的話題。讓我們跟當地一群見證人一起在勞托卡市郊探訪散居各甘蔗園間的人家。
我們來到第一所房子,看見這家人把一些長竹竿放在房子前面的一個角落,竹竿頂上繫着紅色布塊。傳道員從這些竹竿認出這家人是印度教徒。大部分印度教徒都在家裏擺設他們所拜的神的畫像。許多人有自己最喜歡的神,諸如克里希納之類,而且常為這個神設個小神龕。a
大部分印度教徒相信所有宗教都是好的,只是崇拜方法各有不同而已。因此,住户可能很有禮貌地聆聽,接受書刊,給我們一些飲品,於是他就覺得自己已經盡了本分。如果我們知道他們信仰某部分的一些故事,我們就能够向住户提出適當的問題,從而吸引他作較有意義的討論。例如,如果我們知道某些故事描繪他們的神耽於一些受人爭議的行為,我們可以問道:“如果你的妻子(或丈夫)做這樣的事,你會喜歡嗎?”通常他們都會回答説:“當然不喜歡!”然後我們可以再問他:“你認為神應該做這些事嗎?”許多時,這樣的討論會打開機會,使我們能够向住户説明聖經的價值。
印度教的另一個特色是相信轉世投生。這是個可供討論的好題材。有一次,傳道員遇到一位受過良好教育的印度女子,她的父親最近去世。傳道員問她:“你想再次看見你的父親,像他在生的時候一樣嗎?”她回答説:“當然想,要是真的就太好了。”從她的反應和接着所説的話看來,顯然她對於認為她父親現正以某種軀體活着,但她卻永遠無法再認出他來的見解感到不滿。可是聖經裏關於復活的奇妙希望卻打動了她的心。
有些印度教徒的確有許多疑問而想尋得答案。有一次見證人探訪一個印度家庭,住户問道:“你的神叫甚麽名字?”見證人向他讀出詩篇83:18,然後解釋上帝的名字是耶和華,而羅馬書10:13説,我們若想得救,就必須求告上帝的名。這個男子大受感動,並表示想知道多一點。事實上,他極想知道。他解釋自己的父親虔信家裏的神像,但他在神像前膜拜之後病倒,不久就死去了。他的哥哥也有同樣的遭遇。然後他補充説:“這個神像帶給我們的是死亡,不是生命。因此,拜它一定有問題。或者耶和華這位上帝能够幫助我們找到生命之道。”因此,傳道員跟他和妻子及兩個兒女開始了一個聖經研究。他們進步得很快,不久就受了浸。他們毅然摒棄自己的偶像,現在正行走耶和華——賜人生命的上帝——的道路。
接着我們來到一個回教徒家裏。這個家庭表現同樣慷慨好客的精神。不久我們便已應邀坐下,手裏拿着清涼的飲品。我們看不見牆上有宗教畫像,只有一個小框架,裏面是一些阿拉伯文字句。我們提及聖經跟古蘭經有個共通的連繫,就是族長亞伯拉罕。上帝應許亞伯拉罕,要通過他的後裔使地上萬族得福。這個應許會應驗在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身上。有些回教徒反對上帝有個兒子的見解,因此我們解釋,第一個人亞當也被稱為上帝的兒子;其實上帝毋須實際有個妻子才能産生兒子。由於回教徒不相信三位一體的道理,於是我們使用這個共通之點去表明耶和華上帝是至高的主宰。
現在到了午膳的時間,我們這隊傳道員都回到甘蔗園外的大路上,等候公共汽車返回市區。雖然大家都有點累,所有人對早上的“捕魚”活動都感到很興奮。為了適應所遇見的不同情況和信仰,我們付出的努力的確十分值得。
斐濟的水域和珊瑚礁藴藏着種類紛繁的魚。要成功捕獲這些魚,斐濟的戈内多(漁夫)必須養成熟練的捕魚技巧。執行耶穌委派給門徒的“捕魚”工作也一樣。基督手下‘得人如得魚的漁夫’必須熟練,敏於調整所用的介紹詞和論據,以求適合不同信仰的人。(馬太福音4:19)這種技巧在斐濟是必需的。在每年耶和華見證人所舉行的大會中,我們可以看見這件工作所帶來的成果。在這些大會裏,斐濟人、印度人、羅圖馬人,以及各種各族的人都團結一致地敬拜耶和華。的確,他正大大祝福斐濟水域的“捕魚”工作。
[腳注]
a 可參閲紐約守望台聖經書社出版的《人類尋求真神》第115-17頁。
[第23頁的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維提島
瓦努阿島
蘇瓦
勞托卡
楠迪
0 100公里
0 100哩
18°
180°
[第24頁的圖片]
布維,即當地的家庭
[第24頁的圖片]
斐濟的一所印度廟
[第25頁的圖片]
在斐濟成功地執行得人如“得魚”的工作
[第24頁的圖片鳴謝]
Fiji Visitors Bure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