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波濤洶湧的大海採油
《儆醒!》雜誌駐英國通訊員報導
在海底發現油田的地方是世界最惡劣天氣的地方之一。那裏風平浪靜的時候在冬天平均只有百分之1,在盛夏只有百分之5。當狂風暴雨襲擊鑽油裝置時,90呎(27米)高的巨浪打碎了鑽油台。支援船入水沉沒。但最嚴重的卻是人命繼續喪失。鑽油計劃的經常開銷加上這些因素,使從北海之北採油的工程費用龐大到難以置信的程度。
1964年,英國政府頒發許可證給石油公司在北海探察油源,1969年首先發現小量石油。自那時起,尋油者趨之若鶩,至今已有14處油田是屬於商營的。
採油的準備
當從海底大量採取石油的可能性成為現實時,就要設置許多裝備。首先是敷設一條直徑32吋(81厘米),鋼壁厚達3/4吋(19毫米)的水底油管,從英國本土延至海中。這些油管有特製的瀝青毛氈包裹以防腐蝕,當油管敷設在壕溝時,外加一層2至5吋(5至13厘米)厚的三合土使油管的重量足以抵抗急流。
海床需要逐哩測量以確定油管是否埋藏得當。在若干地方,這意味到要深入450呎(137米)左右的海底,在這麽深的地方敷設油管是前所未有的。
産油台本身也有難題。由於大小和重量之故,每個産油台要在陸上裝配再運往採油地點。最艱巨的工作是要把鋼鐵製的台柱逐條運送,有時要運送至超過155哩(250千米)以外,然後將之垂直地豎立在正確位置。最後把支持的樁打入400呎(120米)深處的海床使全部設備穩定下來。
可是,並非所有産油台都是鋼製的和用樁支撑的。全賴重力的混凝土台也有使用。1978年5月,一個重達600,000噸的混凝土台從蘇格蘭西岸的魯克基遜運送至北海的尼利安油田。據稱這是歷來在地上搬動的最大物體,它豎起來達776呎(237米)高。今日它已大部份埋在水下不能看見。
這些離岸甚遠的重力台的安全性是值得疑問的。冰塊的附着、時速100哩(160千米)的狂風、巨浪和海底震動等危險不斷襲擊這些産油台,有時甚至禍不單行。正如一位著名設計家承認,北海的動力學力量現時仍未為人充分了解。
在産油台上
載人前往油田是以直升機為主,直升機從蘇格蘭的亞伯丁出發,在其中一個油田上空,你首先遠遠望見一個移動式的鑽油裝置。“海洋勝利”便是典型的例子。它是自動推進和半潛水式的。這意味到它能浮動。它在開動時船身沉在水下約70呎(20米),這種潛水裝置大大有助於保持採油設備的穩定。為了使潛水船保持原位不動,周圍設置8個13噸的錨,每個錨可以展延3,300呎(1,000米)。台上的鐵架塔裝設液壓氣動系統,在油鑽開動時不論怎麽搖動都保持一定的壓力。事實上,所有半潛水式的裝置都能在1,000呎(300米)的水下鑽掘,在必要的場合,通常改裝一下就可在3,000呎(900米)的水下操作。
在東面稍遠之處有一座標準型的産油台,其上有三層錐形鋼架塔。最頂的一層比直升機降落台稍寬,中層是實際的主要採掘工作地。最下層是倉庫,作業時所用的各種長度鋼條便是堆積在這裏。這一層也是工作人員的宿舍,可容150個男子居住,並附設兩個餐廳和康樂室,室内有電視、放映器材和圖書處,在此之下是台的主要支架。
有些産油台可以採掘27個油井之多。在陸上採油,除了少數例外,都是垂直鑽井的,但在北海的海上,若以一井一鑽的比率採掘,費用將會高至驚人,因此要使用方向性的鑽法。當垂直地鑽掘到接近海床時,便要照着原定計劃的路徑,轉往特定的距離、深度和方向所在的各地點採掘。
潛水人的難題
北海石油所在的水下世界時常需要潛水人,潛水人的年薪往往超過60,000美元。儘管這樣,他們每次潛下300呎(90米)深海只能工作25分鐘。這項工作的危險極大,照現時發生意外的比率推算,工作20年的潛水人生存率只有5分之1。事實上,英國醫師會把這項職業視為“比採掘煤鑛的危險多50倍。”
這是不足為奇的,因為水的低温和高度傳熱性可使沒有防備的潛水人在數分鐘内冷至失去知覺。同時,為了避免被壓扁,他必須在工作地方的水壓下呼吸,但在160呎(50米)深處的混合氣體是這麽危險以致要小心加以監視和不斷檢查。潛水人若太速受壓可能導致戰抖;另一方面,緩慢地適應壓力也許需時多日。唯一解決方法是飽和潛水,那便是把潛水人和其他潛水同伴關在密閉的鋼製房子裏逐漸施加壓力。不用説,這種環境很易造成精神和身體緊張。
另一極大危險是治療負傷的潛水人。在潛入例如650至740呎(200至225米)的深水之後,至少要7天才得以解除壓力。這個難題怎麽解決呢?首先,把負傷的潛水人移往該台的艙面壓力室。然後將一個特製的加壓移送室運往台上的壓力室所在之處,把兩個壓力室連結起來,這個加壓移送室是用鈦製成的,可把重量減抑到2,000磅(900千克)左右。移送完畢後,由直升機把鈦製壓力室運往蘇格蘭丹地港的特别壓力醫療中心。
這一切行動是分秒必爭的,倘若潛水人傷勢嚴重,他可能在獲得適當醫療之前死去,即使運送成功,在醫療地方施手術時,減壓對傷口縫合的效果仍然未能確定。此外,普通的吸入麻醉劑在壓力室是無效的,電動儀器也因為極易着火和爆炸而用不着。
挪威人現時已發展了一個包鋁的手術室,它建在俯瞰挪威卑爾根港的新水中研究所内。可是,倫敦的《觀察家報》報導説:“這裏有一障礙。那便是該研究所尚未招募到任何醫生願意在手術前後必須犧牲時間逗留在太空船般的減壓室内。”
潛水船
潛水船是潛艇的一種,它比潛水人潛得更深。潛水船已成為採掘深海油源所不可或缺的工具。這些小型潛艇的長度不及20呎(6米)。每船只載船員二人,他們雖然在水中不能離船,卻能指揮特製的攝影機,把實際情景記錄在錄像磁帶上,以供水上或岸上基地的專家研究。雖然這些潛水船附設320人時之久的維持生命裝備,卻要兩船一組從基地出發,倘若一船發生故障,其他一船可以擔任救援,開動機器來加以救助。
自英製的遙控潛水船“海怪號”和加拿大的“水中室”發明以來,已使潛水工作容易得多。後者在海底為船員安排了正常的工作環境,他們甚至有經常來往海面海底的服務囊,運送人員出入。但即使有這麽謹慎的照顧,潛水還是一項危險職業。在1978年末,無比石油公司的兩名潛水人死於潛水鐘内,因為洶湧的波濤打脱了支援船的纜索。
技術的輸出
致力於從北海採油的結果使技術大大進步。不久之前的《衛報》指出:“從[英國]國家觀點看來,我們輸出優良技術所獲的利益會高於北海石油所得。”此説正逐漸證明為真實。
現時最有希望的市場是南美,尤其是巴西。巴西的海中資源藏在海洋深處,與北海所藏的相似。從事探測的地點是位於里約熱内盧海岸不及100哩(160千米)以外,水深650呎(200米)的金寶海盆。據估計,巴西在今後10年將需要30至40個産油台。依次地,它將會展開探察潛水船、支援船和其他技術設備的市場。對於委内瑞拉、阿根庭、墨西哥和蘇聯裏海的海底油田也有技術輸出的希望。
將來的展望
對於石油的將來展望又如何?英國能源部通過深海技術局聲稱:“為了在1990年代保持自給自足,在1985至1990年之間,(英)聯合王國深海油田的發現的採掘是必需的。”所謂深海是指1,000至6,500呎(300至2,000米)的深水而言。可是,石油探測家已提出警告,北海油田可能已經過最大的發掘——達總量4分3之多。事實上,有人也留意到英國本土可能發現油田。一位樂觀的石油界人士説:“我們這裏[英國南部]的情況和20年前北海的情況一樣。我們知道這裏有石油。……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現時,在我們離開北海的鑽油裝備和産油台之際,我們不禁想到石油的實際成本——人命犧牲的代價和新技術的各項獨特難題。這些代價是值得付出的嗎?大多數人以為然。答案也許要假以時日才知道。目前,無休無止地從波濤洶湧的北海採掘更多石油的努力還是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