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廣東話)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87 1/8 19-22頁
  • 天主教會何以要舉行主教會議?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天主教會何以要舉行主教會議?
  • 警醒!1987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天主教宗教會議:面臨未經公布的分裂”
  • 樞機主教的坦率意見
  • 造成分裂的爭論
  • 對天主教徒有甚麽影響?
  • 天主教會在非洲大陸的今昔
    警醒!1994年
  • 世界需要“新傳福音運動”嗎?
    警醒!1993年
  • 教會會將教皇的主張付諸實行嗎?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0年
  • 教皇的奔波——何以是必需的?
    警醒!1985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87年
《警》87 1/8 19-22頁

天主教會何以要舉行主教會議?

《儆醒!》雜誌駐意大利通訊員報導

“[梵蒂岡第二次]會議——是促成教會危機的因由嗎?”耶穌會出版的《天主教文明》雜誌(1985年10月5日刊)提出這個問題,並指出“一項急激和全球性的危機”正影響着天主教會。文章強調危機的四個主要方面:信心危機、道德危機、遵奉教規的危機和教會人員的危機。現時已有相當數目的教士放棄了教士職務,有些為了信心危機,有些為了私人理由而放棄。”

鑒於這項人所公認的危機,1985年在羅馬召開的宗教會議(主教集會)對世上6億2700萬天主教徒説來應該具有重大意義。它同時引起了其他人的興趣,這些人對於天主教會數十年來的改變曾加以密切注視。但促成這次特别會議還有甚麽其他原因?會議面臨甚麽爭論之點?會議對天主教徒有甚麽長期的影響?

“天主教宗教會議:面臨未經公布的分裂”

在上述標題之下,天主教專欄作家兼歷史家羅奇(Anne Roche)在加拿大的《多倫多明星日報》撰文解釋,在梵蒂岡第二次會議結束後的20年間,“傳統的天主教教義和規律已被棄置。我們看到的驚人統計是:30歲以下的天主教徒接納教會對節育的主張的不及百分之5;同一組人接納教皇在信仰和道德方面主張萬無謬誤的不及百分之10。”

這種在可信性方面的差距導致羅奇所謂的兩個天主教會,“以教皇宗主權[教導的權威]為中心的官方教會——它現在只能指揮少數的忠順教徒;以及受革命分子指揮的非官方教會,那些革命分子在日益獨立自主的各國教會中控制着天主教徒生活的各方面。”這項結論若是正確的話,就難怪教皇看出有召開特别會議與主教們商討的必要了。但這個特别會議導致甚麽結果呢?

樞機主教的坦率意見

1962-65年的梵蒂岡第二次會議在天主教圈子裏引發了很大的期望——但各人所期望的事並不同。有些人希望在若干問題上提出和實行較自由的建議。有些人期望獲致更大的統一。但不少人已感到失望,包括權力僅次於教皇的顯要人物,教會信條監理部(梵蒂岡天主教教義監察部門)的首長德國樞機主教拉津格(Joseph Ratzinger)在内。

這位樞機主教在近期的一次訪問中聲稱:“以往20年間,天主教會經歷逆境是毋容置辯的。會議的結果看來與各人的期望——從教皇若望廿三世以至保祿六世——相反到令人痛苦的程度。”

他們期望甚麽呢?樞機主教繼續説:“教皇和參議的長老們所期望的是一種新的天主教統一。但事與願違,這項期望遭遇紛爭。這種紛爭——照保祿六世的話説——看來從自我批評進至自我毁滅。另一項期望是激發新的熱心,但結果卻以厭倦和氣餒為收場。另一項期望是教會向前邁進,但結果反而要面臨逐步的衰退。”——Rapporto Sulla Fede, Vittorio Messori著,英文定名為《拉津格報告》。

因此,使天主教世界大感意外地,教皇若望保祿二世在1985年1月25日宣布在同年的11月24日至12月8日召開特别會議。教皇邀請了165位主教赴會,其中的102位是世界各國主教議會的首長,此外也包括一些不投票的旁聽者。新聞界人士也像小孩期望看煙花一般去趁熱鬧參加。

造成分裂的爭論

有些人把這次宗教會議看作劃清戰線的競技場。正如法國-加拿大作家布萊因(Danièle Blain)聲稱:“‘進步派’和‘保守派’之間多年來在教會中心的幕後衝突已爆發成為公開鬥爭。”(《現狀週刊》,1985年11月)會議的一方是所謂進步派的主教,他們希望保持在梵蒂岡第二次會議所獲致的改革和成就;在另一方面,保守派的主教們卻渴望恢復梵蒂岡第二次會議之前的若干主張。

在這項對峙當中,進步派害怕會議的“仲裁人”——教皇若望保祿二世——更甚於任何人。何以如此呢?因為教皇曾在多個場合清楚表示他希望在天主教的主張和常規方面回復保守主義。作家托沙第(Marco Tosatti)在杜林的《新聞晚報》中指出:“若望保祿二世日積月累地形成的‘見解’,與會長老們若提倡任何與之相違的理論,自然會感到困難。”

不少天主教徒希望某些問題終於會受到考慮,例如節育、教士獨身和委派婦女擔任聖職等。但事實上,這些問題即使受到考慮也略而不詳。有些主教提出一項廣泛的難題,即離了婚的天主教徒被禁止領受聖餐的問題。美國新澤西州的一位教士告訴《多倫多明星日報》説,“他若禁止離婚和再婚的人領受聖餐,他的教堂便要空置大部分了。”但主教們對此一籌莫展,結果在最後報告中甚至不提這個難題。

主要爭論看來是統一——跨越教皇與若干國家的主教議會之間的鴻溝——的問題。布萊因寫道:“比以前更甚地,尋回失落的統一乃是當務之急。”(《現狀週刊》)與統一有關的一個爭論是解放神學的問題;這種神學主張教會應該介入政治和被壓迫者的社會鬥爭中。近年來這個問題已使天主教教士發生分裂,哥倫比亞主教霍約斯(Darío Hoyos)對此大事抨擊。

可是會議卻沒有引發任何激烈的衝突。至少在大衆面前,教皇避免作出任何對主教們施加壓力的姿態。《倫敦時報》通訊員尼科斯(Peter Nichols)報導説:“教皇參加會議的全部議程,但自始至終保持緘默。他甚至在投票時起身離開會場。投票是秘密的,但他希望避免給人留下他試圖影響别人意見的印象。”

因此新聞媒介大感失望——神學的煙花變成潮濕的爆竹。主張雖然各不相同,但大家都避免劇烈的爭論。意大利天主教工人雜誌《社會行動》以樂觀口吻的標題概括這次會議説,“團結但卻各異。”《紐約時報》則表示危險的紛爭可能已受到調解,它評論説:“在宗教會議的最後報告中,它避而不談的問題至少與它所論及的問題一樣引人注意。”

對天主教徒有甚麽影響?

對信徒發表的會議報告顯然不是一份容易撰寫的文件。由五位樞機主教組成的委員會曾經兩次草擬報告,但卻由於寫得過度悲觀而被拒絶。第三次較為樂觀的草擬終於獲得認可。這項報告對一般天主教徒提出甚麽指示呢?

一個關係重大的問題在“天主的道”的標題下加以論述:“教會懷着敬意聆聽天主的道,並有責任懷着信心加以宣揚。([參閲]Dei Verbum, 1)是故,傳福音乃是教會的主要責任之一,特别以主教為然。([參閲]Lumen Gentium, 25)這件事在今日至為重要。”可是,在宗教會議當中,大多數人均可以讀到的聖經只被引述過7次。相反地,只有少數特權階級才擁有的教會通諭和文獻卻被引述過至少44次,從上文的引證可以見之!誠懇的天主教徒若是真的想知道自己身為基督徒負有甚麽責任,一份如此少用聖經的文獻又怎能打動他們的心呢?

報告同時聲稱:“傳福音乃是一項首要責任,不但是主教,而且是所有教士和執事,不錯,是所有基督徒,所共負的責任。”報告進一步澄清這個問題,説:“傳福音由見證人加以成就。見證人所作的見證不但在言詞方面,也在生活方面。”

我們籲請誠懇的天主教徒在這件事上作一番推理。今日誰真正作上帝和基督的見證人?今日誰向所有生活階層的人傳講福音,不但藉着言詞,也藉着行為去傳講?今日誰不怕犧牲,甚至犧牲生命與自由也在所不惜,專心致志地傳揚與上帝的基督王國有關的福音或好消息?誰經常上門探訪你,為你帶來這項信息?是你的教士?還是耶和華見證人?(參閲以賽亞書43:10,12和使徒行傳1:8。)

雖然天主教會正被紛爭和反叛——由神學、政治和社會方面的爭論促成——所分裂,真正的基督徒卻必須跟從聖經的指示:“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衆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弟兄們,我藉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勸你們都説一樣的話。你們中間也不可分黨,只要一心一意,彼此相合。”——約翰福音13:35;哥林多前書1:10。

顯然,這種團結合一並不存在於天主教會的“進步派”和“保守派”主教們的分裂陣營中。召集宗教會議的必要正好強烈地反映出這種分裂。

[第20頁的圖片]

在羅馬聖彼得大教堂舉行的宗教會議

    中文繁體(廣東話)出版物 (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廣東話)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