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廣東話)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90 9/8 28-31頁
  • 第14部分:公元622年以降——順服神的旨意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第14部分:公元622年以降——順服神的旨意
  • 警醒!1990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伊斯蘭教的首席先知
  • 不光是宗教而已
  • 像流星般一閃即逝
  • 分裂的證據?
  • 伊斯蘭教——以順服為通往真神的途徑
    人類尋求真神
  • 建在黃沙、石油和宗教之上的王國
    警醒!1991年
  • 你可以跟回教徒説些甚麽?
    王國傳道月報-1999年
  • 第15部分:公元1095-1453年——訴諸刀劍
    警醒!1990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90年
《警》90 9/8 28-31頁

鑑往知來看宗教

第14部分:公元622年以降——順服神的旨意

“這些使者,我使他們的品格互相超越。”——黃牛(第2章),第253節,摘自《古蘭經》a

凡是相信有一位全能、仁愛的真神存在的人均意識到順服神的旨意乃是明智之舉。他們很賞識他通過一些蒙他授予神聖知識的使者對他們提供的指引。其中有些使者受到世上不只一個大宗教所承認。例如,8億以上的伊斯蘭教徒(回教徒)把猶太教和基督教所熟知的若干人物——亞當、挪亞、亞伯拉罕、摩西、大衛和耶穌——視為神的大先知。但他們相信有第七位是高於其他使者的,這位便是先知穆罕默德。

伊斯蘭這個名稱含有順從或降服的意思——意即順服安拉的律法和旨意。採取順從或降服途徑的人則稱為“穆斯林”(Muslim),即伊斯蘭(islam)一詞的主動分詞。穆斯林服從的對象是安拉。安拉是個私有名字,是阿拉(Al-Ilah)的縮寫;在阿拉伯語中,阿拉是“神”的意思。這個名字在古蘭經中出現了2700次左右。

伊斯蘭教的首席先知

伊斯蘭教的創始者穆罕默德·賓·阿卜杜拉大約在公元570年出生於沙特阿拉伯的麥加。他對當地的多神信仰和儀式極感不滿,但看來對猶太教或基督教也不感興趣。穆斯林作家巴格爾(H. M. Baagil)解釋説:“由於基督教遠遠偏離了耶穌原本的教訓,安拉於是執行他起初計劃的一部分,差遣最後的先知穆罕默德作為復興者。”

穆罕默德為宗教儀式和禮儀增添了阿拉伯色彩。耶路撒冷及其聖殿被麥加和它的石造聖堂(Kaaba)所取代。他把星期五訂為集體禮拜的祈禱日以取代猶太人的星期六和基督徒的星期日。穆罕默德取代了摩西和耶穌而被穆斯林視為神的首席先知。

穆罕默德在40歲左右聲稱他奉召成為神的使者。他先將自己的信仰和親戚、朋友分享,然後逐漸召集了大群跟從者。伊斯蘭教實際在公元622年開始,當時他從麥加移居麥地那。這件事稱為希吉拉(hijrah),即阿拉伯語的“遷徙”一字。因此,穆斯林紀元以A. H.(Anno Hegirae,“逃亡之年”)這兩個字母去標明。

穆罕默德試圖使麥地那的猶太人承認他的新宗教以及他的先知角色。但他的游説終告失敗。麥加和麥地那的猶太人與他的仇敵合謀反對他。後來猶太人幾個主要團體被逐,其中的庫拉扎家族被滅,男子被處死,婦女和兒童則淪為奴隸。

最後,在公元630年(8A.H.),麥加也像阿拉伯半島的大多數地區一樣被和平接管。穆罕默德死後數十年,繼承權的爭論演變成内戰。内戰所生的反應是,社會對於非伊斯蘭的團體和主張採取較寬容的態度。

不光是宗教而已

伊斯蘭是一套宗教的生活方式,把國家、法律、社會機構和文化都包羅在内,因此不光是宗教而已。是故《早期伊斯蘭教》一書解釋,有600多年的時間,“伊斯蘭是世上最富於挑戰性的宗教、最強大的政治勢力和最有活力的文化。”

的確,在穆罕默德死後不及百年,一個比羅馬帝國全盛時期的版圖還大的阿拉伯帝國興起了,它的幅員從印度橫越北非而伸展到西班牙,結果傳入許多使西方文明更加豐富的發明品。在法律、數學、天文學、歷史學、文學、地理學、哲學、建築學、醫學、音樂和社會科學各方面,這個帝國都有傑出的貢獻。

像流星般一閃即逝

《柯林斯世界歷史地圖》説:“阿拉伯的征服是穆罕默德傳教的直接産品。”當然,其他因素也有助於伊斯蘭教的擴展。例如,拜占庭的基督徒與波斯的祆教徒之間的宗教衝突使兩者對阿拉伯人的進展視而不見。

利用宗教去控制一個幅員廣大的帝國並非新事。不過,作家斯圖爾特(Desmond Stewart)解釋説:“回教徒堅信他們在可蘭經中擁有絶對無疑的真理。”他們變成自滿,“相信值得知道的一切,他們已經知道了,非回教徒的主張是不值一顧的。”一切改革均受到“強頑抵抗”。

結果,到了11世紀,這個帝國已日趨式微。斯圖爾特把它比作“一顆迅速飛越夜空的流星,……活力很快便耗盡了”。伊斯蘭教曾促成一種兄弟友愛的意識和提供一種個人親近神的較易方法,但這個宗教其實有分使它一度創建的帝國歸於敗亡。帝國的突然告終和它的興起一般迅速。帝國已亡,但它的宗教仍繼續活下去。b

真正的順服包括服從神、服從他的律法和服從他的代表在内。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把阿拉伯的所有部族聯合起來,建立一個以他和古蘭經為中心的伊斯蘭社會。這是個宗教國家,其中的順服精神有助於使所有人在穆罕默德領導下成為弟兄。伊斯蘭教允准教徒以刀劍對付阿拉伯部族的仇敵。刀劍有助於擴展他們的帝國和宗教。穆罕默德死後,暴力紛爭隨之爆發。事情起初屬於政治性質,起因是選立首領的問題。它使許多人動刀殘殺自己的弟兄。宗教與政府的合併也促成了社會分裂。“順服”並不能使民衆在一個領袖之下團結起來。

傳説穆罕默德本人預見到伊斯蘭教會發展成為72個不同教派。但今日有些權威人士聲稱已有數百派系之多。

兩個大教派是什葉派和遜尼派。不過,兩者都有很多分支派别。在每100名穆斯林當中,大約有83個是遜尼派,15個是什葉派。其他的則分屬各個不同的派别,例如德魯兹派、黑人穆斯林和印尼的阿班加派,這個教派把伊斯蘭教、佛教、印度教和當地的各宗教混合起來。

什葉派這個少數派的特色是相信宗教和古蘭經含有奧秘或隱藏的意義。可是,實際上使什葉派與主流派分裂的乃是繼承的問題。什葉派(Shiites, 這詞的意思是“黨派”,所指的是“阿里[‛Alī]的黨派”)堅守稱為正統主義的信條,聲稱統治權只屬於穆罕默德的表親兼女婿阿里和阿里的子孫。

阿里和他的子孫是伊瑪目(imams),是擁有絶對屬靈權威的領袖。至於曾經有過多少個伊瑪目,則言人人殊,可是那稱為十二什葉的最大什葉派卻相信一共有過12個伊瑪目。在公元878年,第十二個伊瑪目“隱去”了,那便是説,他應許會在世界末日回來建立一個公平的伊斯蘭政府,然後就失了蹤。

什葉派的回教徒每年紀念穆罕默德孫兒侯賽因(Husayn)的殉教。作家拉曼(Rahman)評論説:“什葉派的回教徒從小受到教養,對殉教事件十分熟悉,因此很可能養成深刻的悲劇感和不平感,把殉教視為一種理想。”

分裂的證據?

《哥倫比亞世界史》評論説:“第九世紀所引進的希臘哲學和論理學導致一種獨特的伊斯蘭哲學(falsafa),它對於伊斯蘭教的理性主義和神學觀點具有深遠的影響。……隨着時間過去,作為一種宗教兼生活方式的伊斯蘭教本身發生了深長的變革,因而影響到它的團結。”

例如,西方稱之為伊斯蘭神秘主義的蘇菲派(Sufism)在第八和第九世紀出現,迅速發展成為大衆的宗教運動。到了12世紀,蘇菲派的修道會和兄弟會已廣泛散布各處。蘇菲派的僧院在重要性上幾乎超越清真寺。蘇菲派的宗教儀式包括以聚精會神或狂熱舞蹈所誘發的自我催眠、誦念信條、相信奇迹和崇拜聖者等。

蘇菲派甘願與當地的習俗和信仰妥協。土耳其人保留他們的薩滿教儀式,非洲人保留他們的巫醫,印度人保留他們的印度教和印度教之前的聖者和神祇,至於印尼人——正如《新大英百科全書》説——則“在伊斯蘭教的儀式之下保留他們在伊斯蘭教之前的世界觀。”

較近代形成的一個著名教派是19世紀中葉從伊朗的什葉派伊斯蘭教發展而成的巴哈教(Baha’i)。另一派是遜尼派的一個分支,稱為亞赫默底亞(Aḥmadīyah),是19世紀後期在印度發起的。當時有一個自命為先知的亞赫默(Mirza Ghulam Ahmad)聲稱自己是穆罕默德降世,耶穌復臨和印度教克里希納神的化身。他聲言耶穌從各各他死裏逃生之後去到印度,在那裏繼續活動,直至120歲才逝世。

穆斯林作家繆都德(S. Abul A‛la Maududi)在古蘭經的注釋中説:“在真主把黃牛[本文開頭引述的一章]啟示出來的時代,有各種各樣的偽善者開始出現。”其中包括“‘伊斯蘭教的’偽善者(munāfiqīn),……他們在理智上順服伊斯蘭教的真理,但卻沒有足够的勇氣去放棄從前的傳統。”

因此,從最早時期開始,許多跟從者顯然並沒有以穆罕默德所指定的方式去順服安拉。但也有人這樣行。為了抵擋他們所提出的挑戰,基督教國不惜“訴諸刀劍”,正如本刊在下期所描述一般。

[腳注]

a “古蘭”(Qur’ān, 意思是“背誦”)是回教作家所喜歡採用的名稱,因此我們在本文使用“古蘭”一詞而非西方所用的“可蘭”(Koran)。

b 一般人認為伊斯蘭完全是阿拉伯人的宗教,這種看法是不確的。今日大多數回教徒都不是阿拉伯人。印尼是人口最多的回教國家,國内擁有1億5000萬信徒。

[第30頁的附欄]

幫助你更清楚了解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的五功要求穆斯林至少作一次公開的“表白信仰”(Shahādah)——“除安拉外,再無神靈;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一日禱告五次;捐輸善款作為義務税項(現在通常以自願的方式捐獻);在第九個月,即齋戒月,從日出至日落禁食;經濟能力若許可,至少去一次麥加朝聖。

“聖戰”(Jihad)被分離派(Khariji)看作第六功,但一般穆斯林卻不然。《新大英百科全書》説,“聖戰”的目的“並不是要使個别的人歸信伊斯蘭教,而是要對社會事務取得政治上的控制,使之按照伊斯蘭教的原則而運作。”古蘭經認可此類“聖戰”,説:“你們不要違背真主的禁令而殺人,除非因為正義。”——古蘭經17:33。

伊斯蘭教義和律法的主要來源是古蘭經,它的寫作時間約為25年;其中包括傳統(sunnah);社會輿論(ijmā');個人思想(qiyās)。伊斯蘭教處理教徒的宗教、政治、社會、家庭和私人生活方面的法規(Sharī‘ah)在公元第八和第九世紀臻於系統化。

麥加、麥地那、耶路撒冷依次是伊斯蘭教的三大聖地:麥加是石造聖堂的所在地,傳統是亞伯拉罕所建的;麥地那設有穆罕默德的清真寺;耶路撒冷則相傳穆罕默德在此升天。

[第31頁的地圖或圖片]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全盛時期的伊斯蘭帝國

    中文繁體(廣東話)出版物 (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廣東話)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