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對你有甚麽影響?
經濟學曾被人稱為沉悶的科學。可是,這門科學卻影響到我們大家的生活。你在商店所付的價錢、職業的多寡、你本國政府所提供的服務——這一切均視乎當地經濟的強度而定。
有人也許會問:“這跟華爾街又有甚麽關係?它離我這麽遠,對我實在無關重要。”其實,股票市場好像經濟的一面鏡子。今日世界各國是互相依存的,根本沒有任何國家的經濟可以孤立。
全球化的經濟
美國證券交易所主持人聲稱,黑色星期一的驚險“已清楚表明沒有任何國家可以完全操縱自己的命運。”意大利《共和國報》的一位作家寫道:“西德昨天的賦税,拉丁美洲今天的欠債,和……美國國會明天的立法曾一度是各自獨立的事,或要經過一段長時期才互相有關。但這些事在今日卻立即熔接起來。若要認識這點,你只需踏入一家大國家銀行的交易所,那裏好像有一艘電子太空船把世界所有的大市場不分晝夜地連接起來。”
甚麽國家?甚麽經濟可以聲稱自己不受這個全球互相關連、互相依存的制度所影響而獨立自主呢?非洲各國嗎?檢討非洲經濟的一份商業月刊的編輯説,“非洲的經濟極易受到外來打擊所影響。”拉丁美洲諸國又如何?《巴西日報》的一位編輯説,股票市場危機乃是國際經濟危機的一部分。中東又如何?特拉維夫《晚報》的副編輯引述以色列一位前任總理的話説:“美國患了感冒,以色列就打噴嚏。”
那末,誰可以在今日的經濟風暴中安然無恙呢?遠洋郵船的一位乘客在甲板上曬太陽,聽説船身底下裂開了一條縫,他能够合理地認為發生毛病的地方距離他太遠,因此他不致有危險嗎?當然不能;船的各部分是相連的——沒有一處可以孤獨地浮起。世界經濟也可以這麽説。别人的煩惱可以牽涉到你。
水域危險,小魚免進
股市暴跌過後,小額投資者相率脱離市場。大批投資者離去意味到經紀業會遭受嚴重損失,結果暴跌之後有2萬5000人遭臨時解雇。但股票市場本身甚至遭遇更大的煩惱。
把許多投資者嚇到脱離華爾街的是甚麽呢?顯然,股市暴跌與此有很大關係。但還有其他因素,華爾街的環境似乎開始對小額投資者不利,像大水不宜小魚游泳一般。我們且來探究一下助長這樣風氣的三種趨向:電腦化,收購狂和債務激增。
機器在掌握大權嗎?
黑色星期一是電腦倒霉的日子,那天的交易狂潮超過了電腦所能應付的程度。在美國全境,經紀們以無可奈何的憤怒心情看着終端機閃出滿幕的問號或只是一片空白。在風暴中心——紐約證券交易所——跌勢促使電腦系統差不多每一部分都要關閉。但不少人都認為電腦並非僅是股市暴跌的受害者,而是造成股票抛售狂潮的幫兇。一個男子告訴《紐約時報》説:“交易只是電腦賣給電腦而已。”
當然,這話並非完全真實。可是,由於大機構投資者所採納的若干複雜貿易計劃,電腦會自動被市場情況——例如股票價值微跌——所左右而建議經紀人應該怎樣行。難題的癥結是,經紀人很少有時間查問電腦所提出的各種建議。因此,電腦能够操縱大群貿易者像操縱舞蹈團一樣。他們一致服從電腦的建議,造成巨大的抛售浪潮,然後進一步促成其他抛售浪潮。因此電腦可能促使跌勢加強,正如演講的音響系統回聲使聲音加強到震耳欲聾一般。有些人認為在暴跌的508點之中,有300點是電腦造成的。
電腦在股票市場也許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但自黑色星期一以來,電腦使小魚自覺比以前更小。個别的投資者甚至無法與自己的經紀人接通電話以便抛售迅速下跌的股票。與此同時,巨額投資者卻以電腦策動的貿易計劃抛售大批股票。
吞併的狂熱
許多人發現一種令人擔憂的情形是,在以往數年,大型和中型的魚陷入一片吞併的狂熱中,以敵對方式的收購和槓杆式的收購彼此吞併。一位退休的投資銀行家在接受訪問時告訴《儆醒!》代表説:“今日的人收購公司,就像以往收購股票一樣。”
槓杆式收購(leveraged buyout, 簡稱“LBO”)在華爾街非常流行。一間公司使用“槓杆方法”(例如,以售出不穩證券套取大量借來的金錢)去“收購”另一間公司,方法是盡量購買該公司所發行的股票。掠奪者一經攫取(購入)它的獵物,就把獵物分割成許多小股出售去償還債務。結果掠奪者有可能不用花錢便擁有剩下來的股票!藉着出售不穩的證券,許多小公司得以有能力吞併大公司,像小鮫吞吃鯊魚一般。
收購的交易使銀行、律師和斡旋交易的商人所賺得的金錢多到難以置信的程度。1988年末期,只是一宗LBO的巨大交易,付給銀行和顧問的費用就接近10億美元。有些以掠奪者聞名的人僅在幾年之内就賺得億萬美元。但其中也有不少在法律方面惹上麻煩。
債務激增
LBO只是表明美國不惜繼續增加債務的證據之一而已。以個别而論,美國人的儲蓄僅及收入的百分之5。西德人的儲蓄約為百分之13,日本人大約百分之17。美國人對信用卡和‘先買後付’的愛好已成為家喻户曉的事。美國商業機構欠債總額超過1萬8000億美元。聯邦欠債超過2萬6000億美元。美國政府在短短的8年之内已從世界的最大債權人搖身一變成為國際貿易上最大的欠債者。加拿大《環球郵報》的一個作家把美國政策概括為“花錢,花錢,借債了事。”
負債累累的美國商業機構若遭遇不景,就可能惹起極大麻煩。在不景的氣氛之下,債台高築的公司會突然變得脆弱不堪。拖債和破産的浪潮可能隨時發生。銀行也處於債務的險境:它們借出了風險極大的數十億美元貸款。幾百家銀行現已遭遇麻煩,許多已被迫關閉。
全球的債務情況甚至更令人擔心:第三世界諸國欠債高達1萬2000億美元。既然如此,難怪投資銀行家羅哈廷(Felix Rohatyn)估計經濟情況説:“我們製造了一間巨型的經濟紙牌屋。關於它的弱點,我們已接獲清晰的警告。”
紛紛離開股市
因此對小額投資者説來,華爾街似乎已受電腦化的貿易所支配,這種貿易掀起巨大的風浪,大魚的吞併狂熱方興未艾,債務的無底深坑正威脅要吞噬整個池塘。小魚紛紛離開市場又何足為怪?
除了恐慌之外,還有另一種趨勢迫使許多小額投資者脱離華爾街。他們受到看來今日瀰漫整個世界的一種心態所支配。這種心態是甚麽呢?
[第8頁的精選語句]
美國幾百間銀行正遭遇難題,其中不少要被迫關閉
[第6頁的附欄]
華爾街詞語指南
在華爾街發生的事在你看來也許很陌生,因為經濟界有它自己的詞語。以下是華爾街最通行的詞語的幾個例子。
◆ 股票:你若買入一間公司的股票,其實便購買這間公司的一部分。這是公司套取金錢的一種方法。股票持有人也許定期收到該公司贏利的小部分,稱為股息。
◆ 證券:大公司套取金錢的另一方法是以出售證券的方式借錢。你若買了該公司的證券,就等於貸款給公司。公司運用你的金錢,付給你利息。股票和證券兩者都可以稱為“債券”。雖然證券通常不像股票一樣有時大幅度升值,但時常被認為是較安全的投資。惟一例外的是不穩的證券,它被公認為非常冒險的投資。發出這種證券的公司可能拖債,不依約付錢給你。人們因為不穩的證券利率很高而購入這種證券。
◆ 證券交易所:一種有組織的拍賣或市場,各種債券,例如股票和證券,都可在其中買賣。在交易所内,經紀們為自己的客户(投資者)進行買賣,藉此收取佣金。
◆ 道瓊斯指數: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的簡稱,它是紐約證券交易所狀況和價值的最流行指標,是根據30種工業股票的目前價值而算出的平均數。若有人問,“市場的情況如何?”最普通的回答方法是舉出道瓊斯的指數。
[第7頁的圖片]
“我們製造了一間巨型的經濟紙牌屋。關於它的弱點,我們已接獲清晰的警告。”——投資銀行家羅哈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