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婪所建成的房屋
“貪婪是健康的。你可以貪婪而依然自覺心安理得。”這句話是一間商業學校畢業禮演詞的一部分,據説它贏得了如雷的掌聲和笑聲。(《怒吼的80年代》,史密夫[Adam Smith]著)講者是華爾街的成功人士之一,他的家財億萬。可是,此後不久,《幸福》月刊把這人稱為“當年的騙子”。幾個月之後,他被判入獄。
所以,結果事實證明貪婪並不是那麽健康。但這人的話許多時被人引述,以之為華爾街的典型態度。事實表明甚麽呢?
請考慮一下我們所觀察到的華爾街趨向。快如閃電的電腦交易,各公司為了龐大利益而彼此瘋狂收購,大批借來的金錢,這一切看來指向一個共同的線索:專心致志謀取短期的利益。
所有目光都集中於即時的利益之上。加拿大《麥克萊恩》雜誌的社論提出一句有力的警語,説:“1980年代的新富豪希望不勞而獲:以最小量的努力博取最大量的金錢。”這種惟利是視的社會産生了自己特有的罪行又何足怪呢?這種罪行稱為……
内幕交易
“那是甚麽?”《儆醒!》代表詢問一位退休的投資銀行家。他答道:“在最廣泛的意義上,内幕交易便是利用惟有專業人士才知道,一般投資者所不知的資訊謀利。這使你能够佔盡便宜。”
這是一種非法的勾當。但在1980年代這種勾當在華爾街大為流行,以致僅在一年多的時候,華爾街竟有70多個商人被捕。像華爾街的其他許多難題一樣,這個難題也蔓延到全球。在日本,一個為了内幕交易受人調查的男子企圖賄賂一個與案件有關的立法者,跪着送給他一個公事包,内裏裝有4萬美元現金。但他不知道全部過程均被攝入鏡頭,後來在全國電視上播映!
其他股票市場——如加拿大的貝爾街(Bay Street),法國的布爾斯(Bourse), 意大利的博薩(Borsa)——均被内幕交易的醜聞所震撼。有一個從英國伸展到以色列的内幕交易環被人揭發。環球各地的市場均已立法制止這種騙局,但上述那位銀行家告訴《儆醒!》代表説,内幕交易“頗難界定,甚至更難控制。我們已有精密的保安系統,但資訊比金錢更容易偷竊。”
休皮士症候群
華爾街的貪婪雖然導致有些人犯罪,但同時導致更多人信奉物質主義。《新聞週刊》報導華爾街乃是美國貪婪的“金錢文化”的心臟地帶。80年代的牛市吸引了大群剛畢業的青年希望大發其財。他們的綽號是休皮士(Yuppies, young urban professionals[青年城市專業人士]的縮寫);他們既然野心勃勃,入息豐厚,廣告宣傳家遂以他們作為目標,視之為理想的消費者,十足的花錢機器。
一個自認為前度休皮士的前度華爾街商人告訴《儆醒!》 代表他在華爾街興旺時期中的生活。他説在他任職的公司裏,一般人的心態是:“職業就是你的一生。其他一切都屬次要。”許多人慣於凌晨5時起床,整天在外工作,然後出去應酬顧客直至深夜。
在他記憶中有一件事歷歷如繪,他認為這正是時人心態的寫照。一個同事給他看一疊照片,照片顯示一個經紀人心臟病發作,倒在證券交易所的地板上。在這個急病者周圍的狂熱交易如常進行,絲毫沒有放慢,更沒有停止。
《紐約時報》報導股市崩潰使休皮士大受打擊,不但因為他們的借錢和花錢方式,也因為他們的心態問題。許多休皮士甚至不懂淨值和個人價值之間的分别。
[第10頁的精選語句]
許多休皮士甚至不懂淨值和個人價值之間的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