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廣東話)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92 11/8 16-19頁
  • 第4部分:工業革命——究竟帶來了甚麽?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第4部分:工業革命——究竟帶來了甚麽?
  • 警醒!1992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黑暗的一面
  • 自由企業抑或受操縱的經濟?
  • 令難題惡化
  • 第3部分:貪婪的商業露出真面目
    警醒!1992年
  • 股票投資是否明智?
    警醒!2000年
  • 它們能帶來真正的快樂嗎?
    警醒!1983年
  • 華爾街對你有甚麽影響?
    警醒!1990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92年
《警》92 11/8 16-19頁

世界商業的興衰

第4部分:工業革命——究竟帶來了甚麽?

始於18世紀的工業革命為這個世界帶來了有史以來罕見的改變。科技進步、資金充裕、供應源源不絶的原料,以及用低廉代價運送原料和製成品的可能性——當時這一切令工業向前邁進的先決條件及其他因素,均集中於英格蘭一地。從而開創了一段前所未見、在製造貨物方面急劇增長的時期。

然而,為此權充開路先鋒的卻是較早前發生的事。例如,人利用在英格蘭産量豐富的煤炭作為燃料。此外,正當宗教戰爭把歐洲大陸弄得天翻地覆之際,英格蘭卻享有相對的和平。這個國家也擁有一套超卓的銀行體制。即使跟羅馬天主教的分裂已呈定局,但由於新教徒重視眼前的經濟效益,全國上下當時正致力嘗試在人間建造一個天堂。

1740年代初期,英國人口急劇增長。工業界需要尋找一些新方法來應付求過於供的現象。必然趨勢就是使用更多和更好的機器。既然銀行體系樂於向新企業提供所需的資金,大批工人遂蜂擁進入擺放了大批機器的工廠裏工作。從前受禁制的勞工工會也得以合法化。英國的工人,不像歐洲大陸的工人一般受到行會規條限制,他們的工作是按件計酬的。這無疑替他們打了一口強心針,刺激他們悉力尋找更快更好的生産方法。

英國當時擁有受過良好訓練的人才。謝潑德克拉夫教授説,“十八世紀末,格拉斯哥和愛丁堡大學在科學探討和實驗方面均首屈一指。”因此,隨着英國一馬當先,工業革命席捲整個歐洲和美國,並且繼續影響發展中的國家,直至今天。

黑暗的一面

基於以上各項發展,《哥倫比亞世界史》指出,“英國的市鎮驟然富庶起來,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市郡文化變成多姿多彩,自尊心和自信心也與日俱增。”英國甚至“取得了軍事上的優勢,特别是海軍,這賦予她強大的‘外交’力量”。由於掌握了若干生産程序的竅門,英國能够在經濟上勝過競爭對手。政府將工業秘密視為珍寶,甚至不惜立法防止流入民間。

舉例説,斯萊特在1789年離開英國時需要將身分隱瞞起來,因為紡織工人是不准移民外地的。藉着將整間英國紡織廠的廠房設計牢記在心,斯萊特設法避免觸犯了禁止輸出紡織生産程序的法律。他的策略使他得以在日後創辦了美國有史以來第一間棉紗紡織廠。

時至今日,保障商業秘密的政策依然存在。《時代雜誌》評論説,“世上各公司和國家好像瘋狂覓食的鯊魚般探索别人的秘密。”盜取别人的知識成果可以省卻多年的苦心研究以及天文數字般的費用。因此,“無論藥物抑或薄餅,出産公司均廢寢忘餐想盡辦法去保護他們的商業秘密。”一位電子工業的招聘員承認説:“商業社會充滿貪婪。假使你能够把握機會,一夜之間便可以成為千萬巨富。”

單以紡織工業為例便足以證明經濟發展的另一個黑暗層面。新的織布方法將棉布的生産變成機械化,原棉的需求量也隨着上升。可是,以人手收集棉花實在費時失事,以致供不應求。到了1793年,惠特尼發明了軋棉機。美國的棉花産量竟然能够在20年間增加57倍之多!但是,正如克拉夫教授指出,“對於農莊體制和販賣黑奴的擴展,惠特尼的發明要負上很大的責任。”故此,雖然軋棉機很有效,克拉夫解釋説,“這項發明使美國南北各州的關係大為緊張,終於爆發内戰。”

工業革命為有錢的人創造了一個由龐大工廠構成的體制。惟獨富有人家才有能力購買昂貴的機器,它們的體積和重量都很笨重,必須安裝在永久和堅固的建築物裏。既然這些建築物只宜於在能源充裕,原料價格低廉的地方建造,企業遂傾向於集中在龐大的工業中心裏。

若要以符合經濟的方式使用能源——起初是水力,後來改用蒸氣——便需要安排多部機器同步操作。結果工廠變成愈來愈大,也愈來愈沒有人情味。雇員再不是為人作工,只是為公司服務而已。

隨着生意興隆,財政周轉的難題接踵而來。合夥經營的數目日增,始於17世紀的合股公司也陸續出現。(請參看下頁附框。)然而,這些公司僅是將權力集中在一小撮人的手中,投資者或股東並無實際權力控制管理階層。一些同時擔當多間公司或銀行董事職位的商人大權在握。克拉夫談及這些擁有“交叉董事職銜”的“一小撮人便能够決定哪一間公司可以獲得借貸,拒絶放款給競爭對手,甚至權力鼎盛到足以左右政府,推翻懷有敵意的政權。”——楷書自排。

故此,工業革命讓商業世界攫取了額外的權力。問題是,它會以負責任的方式運用這些權力嗎?

自由企業抑或受操縱的經濟?

資本主義,也稱為自由企業制度或自由市場經濟,在英國開枝散葉。多年來,資本主義為人類産生了大批百萬富翁以及歷史上最高的生活水平。

可是,即使最頑固的支持者也同意資本主義其實有許多弱點。舉例説,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增長是飄忽不定的。由於欠缺穩定性,經濟不時會大起大落,企業也經歷興衰的時期。從前只會因為戰爭或天氣等外來因素才引致的動盪,現在卻可以由這個經濟體系自行促成。

資本主義的另一個弱點是,在生産優良商品的同時卻造成了許多有害的副作用——諸如黑煙,含有劇毒的廢料,或者有損健康的工作環境等。工業革命把這一切害處變本加厲地顯明出來,構成所謂温室效應,以及隨之而來的各種惡果。a

資本主義的第三項缺點便是未能够均衡地分配財富和資源。以美國的家庭為例,在1986年,最低下的五分一只能賺取國家總收入的百分之五,可是頂尖兒的五分一卻賺得了差不多百分之四十五。

資本主義在工業革命期間發展完備,然而它的弱點卻未能逃過世人雪亮的眼睛。馬克思等人大力譴責資本主義,呼籲人以受管制或中央策劃的經濟方案取而代之。他們堅稱應該由政府定下生産目標,管制價格,而非讓個别的人去管理企業。不過,時至今日,蘇聯和東歐的數十載經營已經證明了這個體制大勢已去。中央策劃只能够在重要的決策上發揮最佳效果,例如作戰或發展太空計劃。在日常生活必需品的市場上,中央策劃委實是無能為力。

可是,正如大力提倡奉行資本主義的亞當·史密夫一般,資本主義的支持者認為不可能完全拒絶讓政府插手干預經濟。他們覺得在控制通貨膨脹和失業等問題上,惟有在政府的層次上予以處理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果。因此,許多奉行自由企業體制的國家已經偏離了純正的資本主義,進而採納一種混合或修正的制度。

有關這種趨勢,《1990年大英年鑑》預測:“看來……各種經濟體系或許會失去一些在以往把它們清楚分辨出來的標誌,轉而提倡讓市場和決策等因素在一個共同層面上以不同的比重並存。採納這個共同層面的社會可以繼續自稱奉行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但是在處理經濟難題方面,他們的手法將會有很多雷同的地方,同時卻又依舊呈現若干重大的分别。”

令難題惡化

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展開序幕。當其時,貪婪的商業已經作妥準備,向參戰各國提供大量槍炮,坦克和飛機,工業革命在這件事上為虎作倀,助紂為虐。

《哥倫比亞世界史》指出,正當“工業革命幫助人類解決許多實質的問題之際,它也參與製造非常複雜和嚴重的難題。”

1914年距今已經過了78年,我們現今比以往有更多理由贊同上述的聲明。很適切地,這一系列文章的下一期將題名為“大企業加強控制”。

[腳注]

a 請參閲1990年3月8日《儆醒!》雜誌。

[第18頁的附欄]

股票市場——從開始到結束

到了17世紀,將幾位投資者的資金集合起來創辦新企業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投資者以預先擬定的價錢購入股票。這項共同持有股票的安排被譽為商業機構的最重大發明之一。英國人曾經在15世紀中葉數度使用這種方式集資,到了1600年,隨着英資的東印度公司開業,這種籌集資金的方法遂變成十分普遍。

當共同持有股票的公司數目日增,對股票經紀的需求也日漸殷切。起初他們在各個不同的地方會晤客户,有時在咖啡室裏。後來,人們創辦了交易所作為買賣股票的專用場所。倫敦股票交易所於1773年創立。可是,世上最古老的交易所卻可能是傳説在1642年創辦的阿姆斯特丹交易所,又或者是人們聲稱在1531年開辦的安特衛普交易所。

一般而言,上市公司擁有以下的優勢:籌集足够的資金去經營龐大的企業;為公衆人士提供投資的機會,即使持有小量資金也可以參與;容許持有者藉着售賣所有或部分股票而隨時兑現;以及讓人可以選擇將股票當作遺産留給後人。

股價波動的幅度可能出人意料而導致股災。此外,正如近來華爾街的醜聞顯示,有些人可以非法操縱股市,或許是藉着内幕交易,而這種醜行正日益盛行。個别的人利用或賣出尚未公開的重要消息——也許是兩間公司等待合併的消息——從這些公司的股價上落取利。一個被告在1989年犯了這項控罪,他的朋友把罪行歸咎於貪婪。誠然,許多國家都傾向於禁止内幕交易,《時代雜誌》卻評論説:“僅是法律本身並不足以解決這個難題。”

耶和華那迅速臨近的審判日子來到的時候,所有的難題將會迎刃而解。金銀會成為廢物,股票和證券也會變成廢紙一張。以西結書7:19如此説:“他們要將銀子抛在街上,金子看如污穢之物。”西番雅書1:18進一步指出:“當耶和華發怒的日子,他們的金銀不能救他們。”

[第17頁的圖片]

軋棉機的發明引致奴隸販賣的擴展

[鳴謝]

The Old Print Shop/Kenneth M.Newman

    中文繁體(廣東話)出版物 (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廣東話)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