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雖小,壓力卻大
“兒童的苦惱誠然細小,但兒童本身也細小。”——珀西·比希·謝利。
請看看下圖的大禮帽。第一眼望去,帽子的高度看來大過帽邊的闊度。但其實兩者均是一樣。物品的大小是很容易看錯的。
照樣,成年人也很容易看錯孩童所受壓力的程度。‘孩子的難題根本微不足道,’有些人想道。但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成年人不應當根據難題的大小去作判斷,”《兒童的壓力!》一書警告説,“反之要留意的是難題造成了多少苦楚。”
許多時,孩子所感受的苦楚比成年人所意識到的大得多。一項研究證實了這點。該項研究訪問了一些父母,問他們對自己子女的感情狀況有甚麽看法。差不多所有父母都認為兒女“十分快樂”。然而,在兒女單獨接受訪問時,大多數孩子都認為自己“不快樂”,甚至感到“苦惱”。父母大大低估了兒女所面對的恐懼。
在另一項研究裏,山本馨博士訪問一群兒童,叫他們評估生活上20件事的壓力度,以七分為最高。然後他請一群成年人按照他們認為孩子的想法去評估同一組事件。在20件事中,成年人評估錯了16件!“我們大家都認為自己了解兒女,”山本博士總結説,“但我們時常並未能真正看得到,聽得出和明白到真正困擾孩子的事。”
父母必須學會從一個新的角度去看人生的各種經歷:通過孩子的眼光。(請參閲附框。)在今日這樣行尤其重要。聖經預言“末世會有壓力巨大的危險時期來到,……難以應付,也難以抵受”。(提摩太後書3:1,《注釋本聖經》)孩童也免不了這些壓力,很多時他們更是主要的受害者。孩童所受的壓力有些僅是“隨少年而有的”,其他的則異乎尋常而值得特别留意。——提摩太後書2:22,《新世》。
[第21頁的附欄]
以孩子的眼光去看事情
父母身亡=罪咎。孩子想起以往自己有時對父母感覺不高興,罪咎感便可能油然而生。
離婚=遺棄。孩子的想法是,既然父母能够不再彼此相愛,也可能不再愛他們。
醉酒=緊張。克勞迪婭·布萊克寫道:“在父母縱酒的家庭裏,每天都免不了恐懼、遺棄、拒絶、矛盾,以及實在或潛在的暴力。這絶不是健康的環境。”
父母爭吵打架=恐懼。對24位學生所作的研究顯示,父母爭吵打架會使孩子感到十分緊張,甚至引發嘔吐、面部抽搐、脱髮、消瘦或增胖,甚至患上潰瘍。
要求過高=挫折。“不論孩子往哪裏去,”瑪麗·蘇珊·米勒寫道,“他們看來都在父母指定的賽程上拼命奔跑。”父母向孩子大施壓力,要他們在學校,在家裏,甚至在遊戲中都出人頭地。孩子永無法得勝,賽程也永沒有盡頭。
新生的弟妹=損失。現在父母的注意力和愛護分散了,孩子可能覺得自己失去了父母,而非得了一個弟妹。
學校=分離和焦慮。對艾美來説,離開父母去上學就彷彿每天都死去一點似的。
錯誤=羞辱。安·愛潑斯旦醫生聲稱,由於孩童的自尊心不穩定,他們“往往把事情看得過度嚴重”。此外,這位醫生也發現,在促使兒童自殺的成因當中,羞辱是最常見的理由之一。
殘障=挫折。除了同輩無情的嘲笑之外,身體有殘障或弱智的兒童可能還要忍受老師和家人的不耐煩。孩童由於能力限度而做不到的事,老師和家人就表示失望。
[第20頁的圖片]
老式的大禮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