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靈裹屍布——耶穌的裹屍布?
《儆醒!》駐意大利通訊員報導
由1998年4月18日到6月14日,相傳在拿撒勒人耶穌死後包裹屍體的裹屍布,在意大利都靈的聖喬瓦尼·巴蒂斯塔大教堂公開展覽。裹屍布擺放於一個密封、防彈、注滿惰性氣體的玻璃箱内,展覽場地的温度、濕度均保持穩定。
參觀遊客在受到嚴密保護的裹屍布前走過,三條架空通道的高度各有些微不同,使人人都看得清清楚楚。參觀時間只限兩分鐘,而且必須預約才能入場。參觀人士的情緒各異,有的歡欣激動,有的帶淚默想,有的純粹好奇。據報入場參觀人數約達250萬。
“裹屍布對你有甚麽意義?”這問題常常有人提出。對愛好談論宗教的人來説,參觀讓他們有機會更近距離考證這個宗教問題,並能藉此良機重新翻閲記載耶穌下葬的聖經片段。——參閲下頁附欄。
裹屍布是塊長4.36米、闊1.1米的亞麻布,其上印着一個據説是受苦而死的男人的屍體輪廓。但問題是:都靈裹屍布真的就是19個世紀以前,人們將耶穌屍體包裹起來的裹屍布嗎?
歷史發展
《新天主教百科全書》説:“在基督紀元的最初幾個世紀裏,並沒有證據證明有裹屍布的存在。”公元544年,埃德薩出現一個據説非人手繪畫的肖像,埃德薩位於今天的土耳其境内,據説肖像描繪的是耶穌的面孔。公元944年,據説肖像藏在君士坦丁堡。但是大部分歷史家都不相信這就是現在人所共知的都靈裹屍布。
在14世紀,法國的若弗魯瓦·德沙尼爾擁有一塊裹屍布。1453年,裹屍布傳了給薩伏依公爵路易,他把這塊布送給薩伏依首府尚貝里的一家教堂。1578年,伊曼紐爾·菲利貝爾將裹屍布從尚貝里送往都靈。
意見紛紜
1988年,在任都靈大主教阿納斯塔西奧·巴萊斯特雷羅准許研究人員用碳-14年代測定法來確定都靈裹屍布屬於哪個年代。由瑞士、英國、美國三所著名的實驗室得出的測試結果顯示,布塊是中世紀時期的,與基督死亡的時間相隔很久。巴萊斯特雷羅接受以上意見,並在公告中宣布説:“教會樂於把跟結果有關的評審任務交給專業的科研機構負責,但同時重申教會對這可敬的基督聖像的尊敬絲毫未減,它仍然是忠信門徒專注的對象。”
現任大主教喬瓦尼·薩爾達里尼宣稱:“我們不可以説這個像是從十字架上被取下的基督之模樣。”但他同時又聲稱:“毫無疑問,信徒能在裹屍布的印痕上看見福音書所描繪的那個人。”1998年5月24日,當裹屍布展出期間,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將這畫像稱為“在十字架上受苦的身體所留下的印痕”。
有目共睹,證據對都靈裹屍布是耶穌的裹屍布一事極為不利。但如果都靈裹屍布真的是耶穌的裹屍布,那又怎樣?一心服從聖經教訓的人如果把這塊布奉為尊崇的對象,又是否恰當呢?
請想想十誡裏的第二誡,羅馬天主教的聖經譯本是這樣説的:“不可為你製造任何彷彿天上、或地上、或地下水中之物的雕像。不可叩拜這些像。”(出谷紀20:4,5,《思高》)當然,真基督徒把使徒保羅的話銘記在心:“我們行事,是憑着信心,不是憑着眼見。”——哥林多後書5:7;約翰一書5:21。
[第24頁的附欄]
裹屍布與福音記載
福音書的執筆者説,耶穌的屍體被亞利馬太人約瑟從苦刑柱上取下後,是用“潔淨的優質亞麻布”包裹的。(馬太福音27:57-61;馬可福音15:42-47;路加福音23:50-56)使徒約翰補充説:“尼哥德慕也來了,……現在帶着一卷沒藥和沉香,約莫有三十公斤重。他們就拿耶穌的屍體,用繃帶加上香料裹起來,跟猶太人準備安葬的慣例一樣。”——約翰福音19:39-42。
猶太人根據習俗把屍體洗淨,然後抹上油和香料。(馬太福音26:12;使徒行傳9:37)安息日第二天的早上,耶穌朋友中的婦女想完成屍體的預備工夫,當時屍體已經放進了墳墓。可是,當她們抵達墓穴,身邊帶着“香料,要去抹耶穌”時,耶穌的屍體竟然不在墓裏!——馬可福音16:1-6;路加福音24:1-3。
當彼得稍後到達,進入墓穴時,他發現甚麽呢?目擊者約翰報導説:“他看到繃帶擱着,又看到本來在耶穌頭上的布沒有跟繃帶擱在一起,而是另外捲起放在一個地方。”(約翰福音20:6,7)請留意這裏沒有提到優質亞麻布,只提及繃帶和頭上的布。由於約翰詳細列出繃帶和頭上的布,如果確有優質亞麻布或者裹屍布在墓穴裏的話,他豈不也會提及嗎?
還有,請想想:如果耶穌的裹屍布留下了耶穌的模樣,這豈不會很觸目,而且引起議論嗎?不過,除了福音書裏的幾句以外,在聖經裏根本找不着片言隻字提到裹屍布。
公元3、4世紀,不少自謂的基督徒作家雖然曾對很多宗教遺物的所謂奇迹大寫特寫,但連他們也沒有提及過有一塊印上耶穌模樣的裹屍布。據耶穌會學者赫伯特·瑟斯頓説,15、16世紀看見過裹屍布的人“形容,布上的印痕非常清晰,顔色非常鮮明,就像是剛製成的一樣”。
[第23頁的圖片鳴謝]
David Lees/©Corb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