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怎样的人取决于你的头脑吸收什么
“在自然界的一切奇异事物之中,没有一样东西能与你的脑相比,”一本科学杂志评论说。
“它比以往所建造的任何机器远较复杂与奇妙,”一本百科全书指出。a
人脑时常被人比作一副电算机或电脑。可是1967年十二月的《科学文摘》指出:“甚至人所能造出的最复杂的电脑在结构的复杂方面也不能和人脑相比。电脑的开关和构成部份只有几千个而非几十亿万个。不但如此,电脑的掣只是一种开关的设计而已,但人脑的细胞本身即已拥有复杂得惊人的内部结构。”
据说即使科学家能够设计出一座与人脑的功能大致相若的电脑,则这座电脑必须有纽约市帝国大厦那么大才行!
人脑的结构是如此复杂以致人对它的了解仍然非常有限。正如1967年十二月二日的《科学新闻》说:“尽管以往20年来在脑的研究方面已开了先河,人脑仍然是锁在头盖骨内的一个奥秘。”
人脑远较优越
虽然现在我们仍无法彻底了解脑的作用,可是也有些事是我们可以了解的。其中之一是人远较其他任何动物的脑复杂。难怪在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当中只有人具有推理的能力,而且只有人才能够不断改进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以及别人的知识和能力。动物仅受天赋的本能所支配,而且不能继续增加其知识。
如果你不懂得弹钢琴,你可以期望坐下来在第一次便弹出美妙的音乐吗?不,但借着适当的训练和练习,你可以养成这种技巧。可是,对任何动物都不能施以这样的训练,因为它们根本没有这种学习能力。或者你若不懂驾驶飞机,你可以期望第一次坐在喷射机里便能控制自如地驾驶飞机吗?不,但借着训练,数以千计的人均可以这样行。没有其他动物可以被训练成拥有这种技能。
所以,人类优越的头脑使人与兽在能力和成就上存有如此巨大的鸿沟。
发展不是自动的
可是,人虽然具有巨大的智力,这却并非意味到他会自动获得知识和技能。智力上的进步并不像本能一般在脑里与生俱来。反之它必须加以培养。因此人脑虽然具有极大的进步能力,若没有加以适当的运用,则进步便会微乎其微。
倘若你想获得某种技能,你就必须以这种技能所需的知识去充实你的头脑,然后开始实施这种技能以便将知识运用出来。这样你便可以逐渐在脑海里形成固定的模式,进而将技能学识。如果一个人没有吸收知识及将其运用,他便无法发展智力或技能了。他会继续目不识丁及一无所长。
身体之需要食物和头脑之需要知识有其相似之处。你的身体健康取决于你所吃的食物。倘若所吃的食物缺乏营养,则身体的健康自然不佳。长时期的营养不足可以致人于死,因为这使人对疾病的抵抗力愈来愈低。完全缺乏食物则在几个月内便会使人丧生。
同样地,你的精神状况也大大取决于头脑的给养。精神粮食贫乏,你的精神健康也会很差。
及早训练的重要
一个人若在孩童时期头脑缺乏给养及不予运用,他的精神健康和智力便可能终生受阻。若在少年时代头脑发展得不当,则长大成人之后便很难将已定的模式彻底改变。这种人很易堕入惰懒的精神习惯中。他很难从事严肃的精神活动。他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时常很贫乏,甚至只局限于看图画杂志及连环图画。
在这方面,五,六岁是个重要关头。这时的思想模式已大致形成了。倘若模式是好的,则孩子在后来发展能力和技术均较为容易。倘若模式是低劣的,则后来要克服这种不良的开端可能会相当困难。
可是一个人的心智能力岂不是与生俱来的吗?智力发展的限度岂不是来自遗传吗?遗传的确扮演一个角色,可是通常孩子的环境却关系更大。1964年二月廿二日的《科学新闻报》一篇题名为“万勿低估孩子的头脑”的文章指出:
“孩子的头脑往往快过你所想象的,而且学习的能力也超出我们的期望。
在童年,有助于学习和研究的环境可以对孩子的智力有很大的影响。
“传统的见解认为孩字的智愚在出生时已确定,并且发展的限度亦早决于遗传,但此种意见已被上述发现所推翻。……
“如果父母,教师或指导人能及早在孩子身上用点工夫,则他的努力可以对孩子的智力大有影响,……孩子的思想、推理和反应等精神活动在幼时,甚至于入学之前,已经形成而变成一生中永久个性的部份。”
许多的试验透露,在最初四年中孩子能够以较后期童年远较快的速度增加其智力商数。该项报导又说:
“许多未入学的儿童都不幸地被忽略了,……最近的实验证明,三岁大的孩子已经能够从事相当困难的心智活动,如听或讲等,并且可以学习读书和写字,对着录音机讲故事,然后在录音播出时将故事用打字机打下来。”
因此,父母若认为在孩子入学之前不必教以读书写字,他们便大错特错了。他们失去了一些宝贵的机会及至孩子入学时,他的心智习惯已形成至相当固定的程度。在早年头脑运用得愈少,想在后来克服不良的开端便愈难。1962年三月廿九日苏格兰的《每日快报》甚至说:
“科学家们对人脑的繁复结构研究愈深,便愈认为一般人在生下来时都具有同样的基本心智设备……
“使我们的智力和成就有所不同的乃是我们将这个奇妙的器官运用到什么程度。”
脑的结构
脑的结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何以年长的人若在早年没有认真发展自己的心智能力,在后来想如此行会颇为困难。
一般说来,大多数的身体细胞都借着分裂而形成新细胞,这种过程可以补充受伤或死去的细胞。例如有人受了月炙,后来皮肤会脱落,但过了些时候便会有另一层皮肤补上。
可是,这种细胞补充的过程并不发生于主要的脑细胞(称为神经原或神经细胞)之上。神经细胞从各感官,例如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收集资料。它通过脊髓向身体各部份发生命令。大部份神经细胞在人出生时便已形成,在孩子最早的几年内再加上一部份,但在此之后便不再形成了。当一个人逐渐衰老时,有些神经细胞可能损坏或死去,但却不会再有新的去补充。虽然人在出生时脑的重量约一磅,成人后约重三磅,这却不是因为增加了许多新的神经细胞而是因为每个神经细胞的增大,像脑的其他部份一般。
人脑据说有10,000,000,000(一百亿)个神经细胞分布在脑的外层。这个外表部份称为皮层或“灰色物”。为了让脑部含有大量重要的神经细胞,这块薄薄的皮层像手风琴般折起来,于是表面部份的面积便大得多了。因此若将脑皮层展平,所占的面积会达几方尺!
除了神经细胞之外,人脑也含有大约100,000,000,000(一千亿)较小的细胞,称为神经胶质细胞。这些细胞形成一个支持神经细胞的支架。脑内并且布有非常微小的血管网将养料供应脑部。
神经细胞,最重要的脑细胞,的确令人惊叹不已。每个细胞本身的结构都极为复杂。每个神经细胞均有发丝般的纤维伸展出去,大约有25,000至50,000条。这种极微小的伸展物称为树突,与其他神经细胞的树突很接近。他它们并没有互相接触。它们之间留着小小的空隙,这空隙称为神经键。
当神经原,或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有什么事发生呢?《科学新闻》在1967年十二月二日刊报导说:
“当神经激动时,在神经键或神经细胞之间便有小量的化学传达物质发射出来,使冲动由一个细胞传至另一个细胞,这种化学作用与情绪的变动有很深的影响。”……
“有些[研究家的]试验结果,表示神经细胞之间的空隙所具有的电力和化学作用与记忆的储藏有极大关系。”
有些人认为每个神经细胞与另一个神经细胞之间千万条“树突”的紧邻便是使脑能够传译来自各感官的讯号,将它们与脑中储藏的资料比较,衡量其价值,然后计划采取行动的东西。脑的能力从以下的事实可见一斑:人脑总共拥有超过10,000,000,000个神经细胞,每个都有几万条树突与别的神经细胞紧邻。
模式的建立
这种繁复的机械作用怎样形成人的各种心智模式而使其在记忆,能力和性格上与别人不同呢?
当然现在科学尚未能确知神经细胞及其树突本身怎样形成固定的模式,却有人提出若干可能的解释。其中之一由纽约《泰晤士杂志》在1966年十月九日加以报导:
“一个神经细胞,在受到刺激时能够发出微小的电流,沿着表面下列各个突体[树突]里。通常电流会在神经键[树突间的空隙],停下来,可是某种情形下,神经键间的化学作用将其改变成可以让电流越过空隙传往另一细胞”……
“假定你所接受的每种感觉,均使一组特别的神经键受到影响,而使神经电流较易通过,此外,假定这组神经键的排列方式,使电流由一个细胞通往另一个,最后回到起点而形成一个循环。电流于是周而复始地运行一个时期,像赛跑者在跑道上绕圈子一般。”……
“只要身体能够感到某个循环的电流,并能将其自其余的电流循环选择出来,它便能够记得引起这种电流循环的感觉。”
“可是,过了一些时候,神经键所受的影响可能消退了,电流循环停止了,记忆也随之消失,这形成了短时间的记忆。”
此说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有些事会完全被遗忘,它们可能在脑里印象不够深。它们没有在脑细胞里确立一个电路或模式。可是如果将一件事更常在脑中留下印象或在脑中留下更深的印象,那又如何?那会有什么事发生呢?文章解释说:
“每次头脑感觉到一个电流循环而将记忆的东西追想起来,可能神经键所发生的变化会变成更强烈,电流亦随之加强。最后甚至细胞的内部结构亦发生变化;在连接的细胞之间可能形成更多的树突以组成循环使电流易于通过。终于,电路的循环确变成如此定以致毋须再加以激动便能无限期地继续下去,于是长时间的记忆便形成了。”
“很自然地,电流循环存在的时间愈久,它变成确定的机会便愈大。对我们许多人说来,在年轻时所学的东西较去年所学的更易于记忆。”
因此脑的结构本身便有证据表明,知识入到脑中愈久,脑中所形成的电路便愈稳确。终于这些资料成了这个人的一部份。他以什么喂养自己的头脑,他便成为怎样的人。
吸收导至行动
有些人以为他们可以将任何东西吸进脑里而不受其影响。然而每一种吸收都会造成印象。头脑吸入某种知识愈多,则留下的印象愈深。如果知识是消极、败坏不道德的,不久头脑的电路便会如此倾于这方面,以致这人遂开始做出坏事来。
先吸收错误的知识,让其留在脑中,然后又吸收更多这样的知识入脑里——这种过程便是错误行动的根据,圣经对此也有论及。在雅各书第1章14和15节,我们读到:“各人被试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欲牵引诱惑的。私欲既怀了胎,就生出罪来。”
一个人的态度和行动可能因头脑所吸的知识而改变,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在一个题名为“建造头脑”的节目中也曾指出这件事实。一位科学家声称:“学习和经验所生的影响并不会匆匆过去,了无痕迹。头脑会实际受其改变。”
头脑一旦被错误的知识所改变,坏习惯一旦形成,一个人并不能随意将形成不良模式的脑细胞除去而以新细胞形成新的模式,因为神经细胞是没有补充的。坏的心智习惯一经形成和保持下去,它们便成为不可磨灭的印象。一个人只有改变所吸收的知识才可以将有害的模式除去,并且过了相当时间再形成一些更健康的新模式而导至良好的习惯。不错,你可以“心意更新而变化。”——罗马书12:2。
可是如果一个人坚持要以“精神垃圾”喂养自己的头脑,它不久便会变为垃圾堆了。他的言谈举止、生活方式、人品性格都会将其反映出来。若将这种知识灌输到年轻的头脑中则为祸尤大。关于这点,《精神健康心理学》一书说:
“佛得烈·华丹,一位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卫生学家,也是法律医药顾问,曾花了七年的时间调查犯罪连环图画对儿童所生的影响,他将结果在一本题名为对《纯洁的诱惑》的书中发表出来。它指出儿童每月所看的连环图画和书籍达90,000,000本;这位研究家认为它们的影响仅限于惹起无益的幻想,养成犯罪或不正常的心理,教人犯罪以及形成一种残酷、虐待狂、性变态和诈骗的气氛。”
《科学新闻通讯》在1964年一月十八日刊说:“看惯电视中的打斗节目会使儿童变成凶狠好斗若在后来面对同样的环境便会做出同样的事来。”
留意以什么东西喂养你的头脑
我们无法逃避这件事的真实性。我们以什么喂养头脑,就会变成怎样的人。因此,我们务要留意自己头脑所吸收的究竟是那一种知识。
虽然我们无法完全避免不良的影响,因为举世都充满了这种影响,我们却无须故意找出些有害的知识并经常加以吸收。倘若一个人浸淫于错误知识中,他便容许自己置身于其影响力之下,结果迟早均会受其改变。例如一个人可能知道通奸和淫乱是不对的,可是他却故意让头脑吸收不道德的思想,阅读不道德的书籍,看这类的电影和这类的电视节目,或与不道德的人把臂交游,他最后必定会做出不道德的事来。
同样地,无论是父母怎么好,倘若儿女故意与不尊重父母的人交游,由于后者鼓励他们忤逆和怀疑父母的动机,不久孩子便会开始思疑父母而不尊重他们了。由于他接受这类人的意见而继续将其存在心中,不久他自己的观点也随之改变了。
在另一方面,倘若孩子仅在必要时意即在上学时,才与不规矩的人接触但却不和这种人来往,他就不会深受其不良态度所影响,他不会只因别的孩子所说的话对自己的父母怀疑或忤逆。
同样的原则可以应用于一个人在职业范围内与别人的接触上。他应该彬彬有礼,待人机巧而与同事合作,但却无需听从他们错误的意见。他无需让自己浸淫于其中或吸收这些见解。
与此类似地,一个人可能全心相信圣经是上帝的道。但是他若故意选择与低贬圣经及怀疑上帝动机的人为伍,这人便会逐渐染上此种思想。可是仅由于职业关系必须与没有信心的人共处却并不一定会产生这种影响。倘若他拒绝他们的意见而没有因为好奇心就反复思索,则他的精神模式自然不会遭受不利的影响。
对于这件事不要自欺。不要以为自己决不会受有毒的思想所感染。一个人若长久受其熏陶,则最荒谬的谎话也可以被接受。这就是何以纳粹主义被千百万人接纳的缘故,结果甚至最“奉公守法”的国民也犯了穷凶极恶的罪行。
建立良好的模式
在另一方面,有益的知识若通过感管而进入头脑,它们便会形成电路或模式而使人做出正当的事来。这种正确的知识吸收愈多,浸淫愈久,在行为上便愈能反映出来。儿童愈早开始受到正当的训练,就愈可能长成为一个正直而敬畏上帝的成年人。圣经说:“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箴言22:6。
证据表明建立良好的心智模式甚至可以改善脑的结构!以动物所作的多次实验透露,牵涉到运用头脑的良好训练可以使它们的脑结构和化学作用发生有益的改变。脑的皮层伸展到更深和更重。神经细胞增大了,供应皮层的血管直径亦然。神经胶质细胞也随之增多。
可是,那些故意不予以正常训练的动物,其脑子也随之退化,皮层变得轻而薄,血液供应减少,化学作用也减退,神经细胞就缩小,神经胶质细胞也较少,关于此点,《星期六评论报》在1968年一月二十日说:
“年幼的动物若缺乏适当的教育——无论食物的供应怎么多或家庭怎么良好——并且缺乏心理上的充实,结果会在脑的化学作用和结构上促成明显,具体的衰退。”
虽然这种实验并非施于人类身上,我们却很有理由相信在人类的脑里会发生类似的情形。因此作家肯特在他所著的《洗脑》一书中说:
“一个人若让自己里面属神的性质被克服以及推理能力——如判断力及自由意志——被扼杀,他便可以被转变为一个魔鬼、傀儡、心理上的病人,好像一个运动员让自己的身体被放荡的行为所摧残,直至染上残疾一般。”
不错,人脑是一个奇妙的工具。可是你放什么进去,只能取什么出来。请记着,你是怎样的人取决于你的头脑吸收什么。
[脚注]
a 《流行科学》,1966年三月刊;《世界百科全书》,1966年,第二卷。
[第20页的图片]
上图为人脑的左方。大约有三分一的灰色物散布在表面,其余的则埋在裂缝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