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宗教的冷淡遍及拉丁美洲?
在拉丁美洲,領了洗的天主教人士對於宗教正愈來愈趨於冷淡。例如在1873年正式被呈獻給「耶穌聖心」以及在1892年被呈獻給「馬利亞淨心」的厄瓜多爾,一般人的態度在以往數年來經歷了很大的改變。羅馬天主教會在厄瓜多爾人的生活上已確然失去了大部分的影響力。
祕魯也一樣,最近外來的訪者留意到教堂已不再是家庭生活的中心了。在舉行彌撒的時候,人們聚集一起看電視或到海灘消磨一天。特別節日的熱鬧巡行仍然吸引群眾,但人們很快又陷入逐漸包圍他們的宗教冷淡之中。
在烏拉圭,看來人民對於宗教事務完全漠不關心和不感興趣。你只要提及「上帝」,「聖經」和「宗教」等字眼,談話就立刻結束了,因為許多人根本不願討論這些問題。大部分的人都是不可知論者或無神論者。同樣的趨勢也可以在巴西見到,那裡的人時常只是掛名的天主教徒。教士與平民之間的隔閡正逐漸加深。巴西在星期日望彌撒的人尚不及百分之十;國內有許多地區以前天主教大行其道,但現在都顯著地改變了。
正如依拿素·加西雅神父承認,宗教正在智利人當中失去控制的力量;他在聖地牙哥的一個討論會中說:「教士是一條橋梁,……但人們卻不想行過去。橋上有什麼事發生呢?我們脫下袈裟,我們說西班牙語[依照大公會議的訓示],然而仍沒有人踏上這條橋梁;他們似乎對於登渡彼岸已不再發生興趣了。」(智利聖地牙哥《請看》雜誌,1966年十一月廿四刊)在阿根廷,據估計只有百分之五的天主教徒「盡復活節的責任」,意即服從教會的要求如禁食、懺悔和參加彌撒等。
玻利維亞的印第安居民四百多年來都一直謹守羅馬天主教會的禮儀。現在事實表明他們並非具有任何智力上的深刻了解而僅是機械式地循例而已。拉巴斯德文大學的教授韋納·格羅斯說:「甚至今日我們也無法看出[印第安人]對基督教有任何確定的傾向。結果是雖有許多虛有其表的教堂分布全境,它們並沒有完成他們的任務;它們頹敗的門面不僅是貧窮和時間的後果,而且也構成了一個象徵。」(1966年十月廿八日拉巴斯《每日新聞報》)一個什麼的象徵呢?玻利維亞人對宗教的冷淡態度。
委內瑞拉也一樣,特別是一般男人對教會表現一種冷淡的態度。他們時常公言宗教祇適合女人和孩子。到人們家裡探訪的海外傳道員屢次聽見人說:「我對自己所信的天主教尚且不了解,又怎能了解另一種宗教呢?」青年們都轉向無神主義和科學以替代他們所無法尊重的宗教。這種對宗教愈來愈不尊重的態度可由偷竊教堂財物的事件日增見之。
尋求解釋
有好幾個理由可以解釋這種對宗教的冷淡趨勢。例如,加拿大記者者勞·克拉克在他所著的《拉丁美洲將臨的爆炸》一書中宣告,「教廷(在大致上)和許多當地的教士都墨守一種中古時代的態度而支持傳統的地主們,並且鼓吹人的報應是在來世。」他同時提醒讀者們「教會一向避開信徒們在物質上的難題和反對社會改革。在這項過程中它積聚了大量財富。及至十九世紀,來自饋贈、十份一捐和其他方面的收入使教會擁有這個殖民地一半至三分之一的私人財產。它同時也指揮教育事業。」
這位作家繼續揭露,「在厄瓜多爾有些地方,農人連敲一下喪鐘也要付錢。」更有甚者,據這位作家說,「有百分之二十五的夫妻承認沒有正式結婚,因為他們籌不夠錢舉行婚禮。在哥倫比亞,在教堂結婚平均要付五十比索,或四元美金(超過大部分勞工一個月的收入),因此有一半兒童是私生子。」事實表明,雖然祕魯利馬的貧民區中有百分之九十的兒童領了洗,他們的父母只有百分之九參加彌撒。記者克拉克評論說,「倘若成年人感覺兒童應該開始接受公義的指導,這種顧慮卻未能推動他們自己的生活,特別是鑑於參加崇拜的形式是要花錢的。」
一般青年人對教會形成了一種譏諷的態度,因為他們看見無論教會的教友多麼罪大惡極,他們仍然為教會所接納。人所共知的淫亂女子也沒有被逐出教會。凶手、盜匪、說謊者和姦淫者仍然被容許參加教會的崇拜儀式。有能力作相當的金錢或物質捐獻的人都輕易地獲得赦免,於是他們很容易又犯同樣的罪。
根據委內瑞拉兒童法庭的一位社會工作者說,「在委內瑞拉,由於犯罪、吸毒、雜交和懶惰等,生活情況的困難正日甚一日;所有這些……部分是由於父母們無知的冷淡和缺乏道德權威所造成的結果。」她提及有些女子曾和多至十四個男子輪流同居,並且和每個男子均生下孩子。在她處理的350宗案件之中,只有60個兒童不是私生子。
對教士的誠懇缺乏信心也是因素之一。以下是拉丁美洲上教堂的人和其他人士的一些代表性言論:「我上教堂是要對天主禱告,但我沒有對教士懺悔,因為他們也和別人一樣有罪。」「教士在教堂裡是天主的代表,但在教堂外他們和別人一樣。」「無疑一個人應該有個宗教,若是天主教徒的話,就應該接受教導,但說教士們是聖人則是無法想像的。」一位少女則宣告:「坦白地說,我完全不想上教堂,同時鑑於別人對教士們的批評,我永不會向他們其中之一懺悔。」
有力的外界因素
外界的因素也影響到天主教徒的態度。有些拉丁美洲的政府已採取行動開放教育事業而奪去教會所作的一部分壟斷,這件事正發生很深長的影響。正如喬治·品度在他所著的《烏拉圭》一書101頁說:「天主教會對家庭生活的影響已大為減弱,這不僅是由於教會無法將宗教訓示灌輸給大部分的就學兒童,同時也由於教堂婚禮已非強迫性和國家承認離婚;現在這已是很普遍的事。」許多人於是便不必再過度仰賴教會了。
目前教會由於歷史的發展而被迫採納的革新政策也嚴重地影響到天主教徒對宗教的態度。大部分的年輕教士均鼓噪要趕快履行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的各項決定。在另一方面,極端保守的主教們則絕不願迅速改變現狀。但即使有些地方把會議的訓令付諸實行,結果如何呢?在祕魯,一般人均極力贊成用自己的語言舉行彌撒,但在聽了幾個月本國語言的彌撒之後,許多人留意到他們所得的訓導竟是如此貧乏。現在它已絕無神祕了。很少人再上教堂懺悔。物質主義使他們獨立自主而不願以這種方式受別人指揮。今日的青年根本不想受教士所指揮。
冷淡的基本原因
現在教會自己的代表也承認教會的教導計劃有極嚴重的不妥之處。祕魯的教士奇里夫自白說:「過失是在我們,不論是教會抑或社會,因為我們不曉得如何教導他們。」(1958年十一月十五日利馬《新聞報》)智利康塞普森的主教加維達承認說:「我們現在所用各種方法中有許多在普及群眾方面仍然沒有什麼效果。我們對於灌輸教理的方法自覺有許多缺點,特別對兒童和青年而言。講道的缺點在教會中非常普遍,而教會本身則尚未適應今日的思想;禮拜儀式的弱點是在天主教的大批教徒看來,它是無法理解的。這一切因素共同所生的影響令致許多天主教徒不再依據他們信仰的原則而生活了,最後他們變成對信仰漠不關心。」——康塞普森《南方報》,1966年十月九日刊。
人們需要一項不變的權威性指南去引導他們應付生活上的一切困難,但宗教上「人的吩咐」並未能供給這項指引。(馬太福音15:9)甚至在今日,雖然普遍的教育迫使教會解除不許人閱讀聖經的禁令,天主教機構所分派的聖經仍然少得可憐,而其價格則高至超過工人階級所能負擔的限度。再者,教會機構所派出的任何聖經均效力極微,因為教會沒有進一步幫助人了解其內容及將聖經的原則應用在生活上。
以目前的情形而論,最近的革新浪潮促使教會在教條和儀式方面所作的每一項變更都引起了許多令人難堪的問題和怨言:何以必須改變呢?如果舊的方法不對,為什麼會奉行了這麼久呢?以前教士告訴我們在星期五吃肉便是犯罪,他們是否說謊呢?他們有說其他謊話的可能嗎?一個婦人說:「我仍然是個天主教徒,但我承認久已不上教堂了,因為我們在以前認為神聖的許多東西現在已無關重要了。」另一位說:「我對於變更並不同意,因為神聖的東西是不應更改的。」
教會正面臨一個難題。無論它現在做些什麼,它都會遭遇到猛烈的批評。「教會的兒女」的順服日子已成為過去了。人們正提出有理智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是教會既不能予人滿足亦不能推卸的。既然得不到滿意的答案,人們遂轉而生厭和墜入更深的冷淡中。
令人興奮的選擇
然而,現在拉丁美洲及普世敬畏上帝的人士有一項選擇可作。今日世上有許多傳道員對聖經的信息絕不冷淡,這些傳道員正忙於宣揚它那令人興奮的信息,不僅藉著把聖經派到在靈性上飢渴的人手上,同時也自願與人主持聖經研究以幫助人學習上帝的道所含的純潔美好的原則及將其應用在生活上。當耶和華見證人從事他們的教育服務時,他們很高興留意到並非人人都反應冷淡。事實上,許多拉丁美洲人士都非常欣賞他們從聖經所學得的知識,因此他們採取步驟去潔淨自己的生活,使婚姻合法化和切實遵守上帝對誠實和清潔等問題所訂的條件。
僅在南美的一個國家中,耶和華見證人在三年之內便分派了超過25000本現代西班牙文的《基督教希臘文聖經》譯本。他們現在正熱切期望在整個拉丁美洲分派全本的西班牙文聖經《新世界譯本》。那些拒絕認識上帝為苦難的人類所設的補救方法的人仍然會保持冷淡,但是願意聽從上帝之道的信息的人卻會歡欣鼓舞。